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创造性思维不仅存在于数学家的创造活动中,还存在于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这恰好符合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要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但要学习前人的知识,还要有创造性思维,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实际上,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中,常常产生对他们来说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这就称得上创造。因此,从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出发,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个目标比知识与技能更重要。为此,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课堂建设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
从普通中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有些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依然围绕中考这根指挥棒转,强化应试能力。课堂要求高、速度快、容量大,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未能挖掘教材,发挥教材的德育作用,教学目的仍偏重于中考而不切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仍以“满堂灌”、“填鸭式”等比较陈旧、单调的手段为主,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重视,出现只有老师布置好作业,学生才能学习的局面,变成学习的“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1.课堂教学应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认识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具体到抽象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需经历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和学习主体的领悟、吸收和内化才能完成,即使是“填鸭式”教学,也只有经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学生获得知识不是教师“灌输”和“恩赐”的结果,学生也绝不是知识的容器,放进去就能盛得住,放多少就能盛多少。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固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要主动思考、练习(实践),进行知识的再现,学生是完成这一认识过程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并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作用,也不是说没有教师的帮助,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培养目标,而在于强调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作用。如果说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演员”的话,那么,在培养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今天,教师就是“导演”,一部成功的剧作离不开导演的策划和指导,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教师要转变角色,实现由“演员”到“导演”、由“前台”到“后台”的转变,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学”与“解惑”作用。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处于主动学习探索的状态,思想上经受困惑、喜悦、失败、成功等多种感受和体验,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关键时刻进行点拨,发挥主导作用。
2.课堂教学应提供学生独立学习和交互学习的空间。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是有学生积极参与的,不断有新见解、新思维、新方法孕育产生生机勃勃的教育,课堂上有较充足的学生独立学习和交互学习研讨的时间。学生不仅要进行一些简单问题的学习,还要参与教学难点的突破,突破难点不是由教师单枪匹马上阵,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全体学生冲锋陷阵。学生可以独立钻研,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共同研讨,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处于“兴奋”状态,培养创造性思维,使认识升华。
3.课堂教学应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科学向来就是呼唤民主、反对独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盛气凌人、自命清高,以专家自居,而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自觉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我的主张是变教师单独推导为师生共同探求:变解题给学生看为指导学生解题;变学生记忆结合性知识,为充分展现数学思维。课堂教学不要剥夺学生的权利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机会,要把质疑问难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把发现简捷解法的“专利”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对数学现象及其结构规律进行敏锐想象、迅速判断,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进而使学生富于创造性。
我们要有“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认真听取学生对于问题的想法和见解,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求异思维能力训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求异思维是数学教学中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初中学生思维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思维变通性差和创造力差。变通性差,不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创造力差,很少提出新方法和独立见解,表现为学习过程中不能从新角度,用新观点观察分析问题,思维活动不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受某种固定思维模式的约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这主要体现在概念、定理、公式和性质的教学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上,如几何中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的教学,应注意让学生从语言表达、符号语言表达、图形语言表达、应用语言表达等方面理解掌握。
2.通过公式逆用、一式多变、一解多问、一题多解等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题组”的作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即在学习了新概念、公式或定理之后,紧接着就解一些较难的题目,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如果先针对新知识的内容、成立条件、简单应用等设计一个题组,引导学生解答,就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知识技巧的应用技巧,从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现象到本质,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
3.解题之后,弄清命题是怎样来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编习题,从事创造性活动,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注意到它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关系,通过“猜想—证明”,学生主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通过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量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中许多命题的发现、思路的形成和方法的创造都可以由学生通过数学猜想得到,这就是温故知新,因此应当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开展归纳、类比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鼓励他们提出创见和数学猜想。一般来说,学生的知识经验越多,想象力越丰富,数学猜想方法掌握越熟练,猜想的可信度越高,实现数学创造力培养的可能性就越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课堂建设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
从普通中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有些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依然围绕中考这根指挥棒转,强化应试能力。课堂要求高、速度快、容量大,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未能挖掘教材,发挥教材的德育作用,教学目的仍偏重于中考而不切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仍以“满堂灌”、“填鸭式”等比较陈旧、单调的手段为主,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重视,出现只有老师布置好作业,学生才能学习的局面,变成学习的“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1.课堂教学应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认识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具体到抽象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需经历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和学习主体的领悟、吸收和内化才能完成,即使是“填鸭式”教学,也只有经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学生获得知识不是教师“灌输”和“恩赐”的结果,学生也绝不是知识的容器,放进去就能盛得住,放多少就能盛多少。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固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要主动思考、练习(实践),进行知识的再现,学生是完成这一认识过程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并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作用,也不是说没有教师的帮助,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培养目标,而在于强调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作用。如果说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演员”的话,那么,在培养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今天,教师就是“导演”,一部成功的剧作离不开导演的策划和指导,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教师要转变角色,实现由“演员”到“导演”、由“前台”到“后台”的转变,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学”与“解惑”作用。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处于主动学习探索的状态,思想上经受困惑、喜悦、失败、成功等多种感受和体验,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关键时刻进行点拨,发挥主导作用。
2.课堂教学应提供学生独立学习和交互学习的空间。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是有学生积极参与的,不断有新见解、新思维、新方法孕育产生生机勃勃的教育,课堂上有较充足的学生独立学习和交互学习研讨的时间。学生不仅要进行一些简单问题的学习,还要参与教学难点的突破,突破难点不是由教师单枪匹马上阵,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全体学生冲锋陷阵。学生可以独立钻研,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共同研讨,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处于“兴奋”状态,培养创造性思维,使认识升华。
3.课堂教学应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科学向来就是呼唤民主、反对独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盛气凌人、自命清高,以专家自居,而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自觉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我的主张是变教师单独推导为师生共同探求:变解题给学生看为指导学生解题;变学生记忆结合性知识,为充分展现数学思维。课堂教学不要剥夺学生的权利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机会,要把质疑问难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把发现简捷解法的“专利”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对数学现象及其结构规律进行敏锐想象、迅速判断,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进而使学生富于创造性。
我们要有“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认真听取学生对于问题的想法和见解,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求异思维能力训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求异思维是数学教学中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初中学生思维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思维变通性差和创造力差。变通性差,不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创造力差,很少提出新方法和独立见解,表现为学习过程中不能从新角度,用新观点观察分析问题,思维活动不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受某种固定思维模式的约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这主要体现在概念、定理、公式和性质的教学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上,如几何中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的教学,应注意让学生从语言表达、符号语言表达、图形语言表达、应用语言表达等方面理解掌握。
2.通过公式逆用、一式多变、一解多问、一题多解等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题组”的作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即在学习了新概念、公式或定理之后,紧接着就解一些较难的题目,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如果先针对新知识的内容、成立条件、简单应用等设计一个题组,引导学生解答,就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知识技巧的应用技巧,从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现象到本质,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
3.解题之后,弄清命题是怎样来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编习题,从事创造性活动,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注意到它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关系,通过“猜想—证明”,学生主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通过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量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中许多命题的发现、思路的形成和方法的创造都可以由学生通过数学猜想得到,这就是温故知新,因此应当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开展归纳、类比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鼓励他们提出创见和数学猜想。一般来说,学生的知识经验越多,想象力越丰富,数学猜想方法掌握越熟练,猜想的可信度越高,实现数学创造力培养的可能性就越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