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15-01
学校每学期都有上级领导来检查听课,这次通知要听初三毕业班的课,我心里很紧张,因为我们学校规模小,只有我一人教初三历史,我“被听”的概率非常大。还有两个多月就要中考,我的教学进度已经进入第一轮复习了。复习课,平时都是做题、讲解练习和重复考点,可来人听课,再照常规去上,我担心会太平庸,会挨批的。学校对待上级领导的每一次视察、督导都非常重视,每次教研员对课的评价好坏关系到每个教师的荣辱甚至影响到教师的职业生涯。教师们都很在乎是否“被听”和“被评”。
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常态课教案撤了,更换了一种上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我把要复习的单元知识点反复梳理,特别考虑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这样调整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区教研员能够美言几句。
第二天上午,我一进教室,就发现教研员已经坐在教室后排了,这时,我已经不紧张了,因为我已经准备好了。
我这节课的内容是:“一模”考试复习——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题目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我一上课,就让学生欣赏歌曲《吉祥三宝》,问学生是哪个民族的歌谣,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接着,我问这个民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幅员最为辽阔的朝代,是什么朝代?元朝,学生们齐声回答。那么这时还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这个时期的民族关系怎样?由此导入单元课题。接着我概述了单元的知识线索,然后把每一课的考点知识用图片和图表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起到了提纲挈领、引导学习的作用。然后挑了几道中考题让学生口头完成,学生也顺利答出来了。教学进行得很顺利。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完美,我还安排了一次讨论,在舒缓的背景乐中,学生先是窃窃私语、交流看法,然后是小组代表发言。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一些与考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练习回答。因为有人听课,我还特意引申、拓展,结合热点问题讲到了西藏3.14打砸抢事件,以及台湾马英九的当选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这节课,我自认为该讲的都讲了,该发挥的也发挥得不错。学生和我的对答也很顺利,教学过程很流畅几乎没有什么阻碍,但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缺什么呢?我想缺少的是诚意,缺少的是对学生成长发自内心的关爱。
下课后,教研员给我的建议就是:因为是“一模”复习,要紧扣考点,增加练习量,要体现复习训练的有效性。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和考点无关的内容就不要讲了。因为分数对这些中考学生来说,太重要了,这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这节课上,在单元知识点复习环节中,我是以点带面,一带而过,没有精雕细琢,所以我觉得是“一马平川”、畅通无阻。我没有深究这些知识点,因为我觉得那些内容太平常普通了,不能出彩,我认为能出彩的恰恰是那些结合单元知识和时事引申出去的拓展开的内容。想想教研员的评价意见,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而是让学生有所收获,那我们的课堂就必须有让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过程。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要在45分钟内复习消化,师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这种智力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进行“细致而耐心”的教育和循序渐进、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一个优秀教师的课堂一定是会有情趣的,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我在课堂上安排了两段歌曲,我希望能带来视听享受,虽然有利于学生复习知识,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初三的学生而言,可能显得有些幼稚了。安排的课堂讨论,是关于评价宋辽和议、宋金和议的内容,花了十几分钟,是否也有作秀之嫌?
特级教师钱梦龙对“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有过精辟的阐述:“‘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这些特级教师都强调了“训练”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才能有傲立群雄的教学成绩,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令人仰望的名师。
反思我平时的课堂教学,虽然我也注重练习,但我的练习量还是不够,因为我担心:当我们总是讲习题讲考点时,学生的积极性会消磨怠尽。那我们的课堂成了什么,成了学生创造性的屠宰场,那我自己呢,也只会是“考试机器”的操作工而已。我不希望看到:当课程的本体价值被工具价值压倒的时候,学生可能在机械操练中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学习的全部兴趣、全部激情、全部灵性。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却并未觉察。得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失去的却是冰山的根基。我尝试着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出努力,尽管有些肤浅和幼稚,但我还是会坚持。今后我希望能在平衡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方面做出新的尝试,务虚的同时也要务实。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一堂好的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可是,在如今科学管理的时代,各种评比都有量化的标准,哪能随心而教呢?心中杂念多了,又怎么能达到崇高的境界?想到我上课之前所做的调整准备,内心感到惭愧。如果我的每节课都是真实的学习过程,如果我不再仅仅关注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而是灵活自如、融会贯通地讲练结合,偶尔还生成些问题,解决些问题;如果我不再为专家的评价语言伤神费力,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情感发展、知识能力的积累与提高,不再让学生的活动为自己的表演秀服务,那么,我的课堂会离最高境界更近些。
一堂好的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以情感人、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这是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过去,我们一到上公开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哪些地方要上出亮点,翻出浪花,要与众不同,一到来人听课时,就想着如何给听课老师留下好印象,如何设计出能够感动评委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教学环节来,“虚”的东西想得太多,却很少去想如何苦练内功,提高教学语言的“起”、“承”、“转”、“合”技巧,很少去想运用多媒体如何巧妙展示的技巧。心浮气躁,又怎么能务实呢?
教育是信仰,信仰越坚实,就越有力量;教育是追求,追求越执着,就越有成果。教师老老实实地教,学生踏踏实实地学。在平常的课堂,说着平凡的话语,过着平静的日子,这些看起来很普通、很简单,做起来还真是不容易呢!平凡中孕育着伟大,课堂教学的精彩来源于朴素和实在,而精彩的课堂是需要在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中创造的,而做到这些,需要教师的诚意。
学校每学期都有上级领导来检查听课,这次通知要听初三毕业班的课,我心里很紧张,因为我们学校规模小,只有我一人教初三历史,我“被听”的概率非常大。还有两个多月就要中考,我的教学进度已经进入第一轮复习了。复习课,平时都是做题、讲解练习和重复考点,可来人听课,再照常规去上,我担心会太平庸,会挨批的。学校对待上级领导的每一次视察、督导都非常重视,每次教研员对课的评价好坏关系到每个教师的荣辱甚至影响到教师的职业生涯。教师们都很在乎是否“被听”和“被评”。
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常态课教案撤了,更换了一种上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我把要复习的单元知识点反复梳理,特别考虑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这样调整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区教研员能够美言几句。
第二天上午,我一进教室,就发现教研员已经坐在教室后排了,这时,我已经不紧张了,因为我已经准备好了。
我这节课的内容是:“一模”考试复习——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题目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我一上课,就让学生欣赏歌曲《吉祥三宝》,问学生是哪个民族的歌谣,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接着,我问这个民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幅员最为辽阔的朝代,是什么朝代?元朝,学生们齐声回答。那么这时还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这个时期的民族关系怎样?由此导入单元课题。接着我概述了单元的知识线索,然后把每一课的考点知识用图片和图表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起到了提纲挈领、引导学习的作用。然后挑了几道中考题让学生口头完成,学生也顺利答出来了。教学进行得很顺利。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完美,我还安排了一次讨论,在舒缓的背景乐中,学生先是窃窃私语、交流看法,然后是小组代表发言。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一些与考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练习回答。因为有人听课,我还特意引申、拓展,结合热点问题讲到了西藏3.14打砸抢事件,以及台湾马英九的当选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这节课,我自认为该讲的都讲了,该发挥的也发挥得不错。学生和我的对答也很顺利,教学过程很流畅几乎没有什么阻碍,但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缺什么呢?我想缺少的是诚意,缺少的是对学生成长发自内心的关爱。
下课后,教研员给我的建议就是:因为是“一模”复习,要紧扣考点,增加练习量,要体现复习训练的有效性。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和考点无关的内容就不要讲了。因为分数对这些中考学生来说,太重要了,这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这节课上,在单元知识点复习环节中,我是以点带面,一带而过,没有精雕细琢,所以我觉得是“一马平川”、畅通无阻。我没有深究这些知识点,因为我觉得那些内容太平常普通了,不能出彩,我认为能出彩的恰恰是那些结合单元知识和时事引申出去的拓展开的内容。想想教研员的评价意见,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而是让学生有所收获,那我们的课堂就必须有让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过程。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要在45分钟内复习消化,师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这种智力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进行“细致而耐心”的教育和循序渐进、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一个优秀教师的课堂一定是会有情趣的,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我在课堂上安排了两段歌曲,我希望能带来视听享受,虽然有利于学生复习知识,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初三的学生而言,可能显得有些幼稚了。安排的课堂讨论,是关于评价宋辽和议、宋金和议的内容,花了十几分钟,是否也有作秀之嫌?
特级教师钱梦龙对“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有过精辟的阐述:“‘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这些特级教师都强调了“训练”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才能有傲立群雄的教学成绩,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令人仰望的名师。
反思我平时的课堂教学,虽然我也注重练习,但我的练习量还是不够,因为我担心:当我们总是讲习题讲考点时,学生的积极性会消磨怠尽。那我们的课堂成了什么,成了学生创造性的屠宰场,那我自己呢,也只会是“考试机器”的操作工而已。我不希望看到:当课程的本体价值被工具价值压倒的时候,学生可能在机械操练中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学习的全部兴趣、全部激情、全部灵性。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却并未觉察。得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失去的却是冰山的根基。我尝试着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出努力,尽管有些肤浅和幼稚,但我还是会坚持。今后我希望能在平衡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方面做出新的尝试,务虚的同时也要务实。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一堂好的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可是,在如今科学管理的时代,各种评比都有量化的标准,哪能随心而教呢?心中杂念多了,又怎么能达到崇高的境界?想到我上课之前所做的调整准备,内心感到惭愧。如果我的每节课都是真实的学习过程,如果我不再仅仅关注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而是灵活自如、融会贯通地讲练结合,偶尔还生成些问题,解决些问题;如果我不再为专家的评价语言伤神费力,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情感发展、知识能力的积累与提高,不再让学生的活动为自己的表演秀服务,那么,我的课堂会离最高境界更近些。
一堂好的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以情感人、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这是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过去,我们一到上公开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哪些地方要上出亮点,翻出浪花,要与众不同,一到来人听课时,就想着如何给听课老师留下好印象,如何设计出能够感动评委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教学环节来,“虚”的东西想得太多,却很少去想如何苦练内功,提高教学语言的“起”、“承”、“转”、“合”技巧,很少去想运用多媒体如何巧妙展示的技巧。心浮气躁,又怎么能务实呢?
教育是信仰,信仰越坚实,就越有力量;教育是追求,追求越执着,就越有成果。教师老老实实地教,学生踏踏实实地学。在平常的课堂,说着平凡的话语,过着平静的日子,这些看起来很普通、很简单,做起来还真是不容易呢!平凡中孕育着伟大,课堂教学的精彩来源于朴素和实在,而精彩的课堂是需要在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中创造的,而做到这些,需要教师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