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合肥市经开区新生代农民工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因素,探索了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因。在对其现状进行描绘的同时,提出一个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认同感问题的基本模型。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认同感;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58-02
1 新生代农民工的背景和现状
他们,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两栖人”:他们住在城市,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渴望融入城市,却因为城市的种种门槛,无法在城市中真正立足;他们的根在农村,却不谙农事,无心恋土,与农村渐行渐远。他们,就是2010年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关注的新群体——新生代农民工。
目前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在我国大约1.5亿的农民工中16~25岁的“80后”、“90后”占到了61%。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认为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就是和老一代农民工相对应,这些人基本特征第一是年轻,第二是想融入城市的生活,比他们的父兄具有更加远大的志向。他们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我们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就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市从事工人工作的青年人。他们受教育水平高、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严格的户籍制度、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分级办学,属地管理”的教育体制、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和部分城市人对他们的冷漠和歧视等因素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步履维艰。
2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状况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自身认同(身份认同、职业认同、乡土认同和对未来的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在对自身的社会特性(如身份、职业和生活等)上有没有表现出一致性和相似性的看法。二是城市认同(社区认同、组织认同和管理认同)。即新生代农民工流入地的有关社会群体和社区环境对他们的认可情况。
2.1 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
(1)身份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来自农村,所持有的是农村户口。他们自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那么熟悉。而他们中间绝大多数也没有务农的经历和经验。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老实巴交、逆来顺受的老一辈农民工的影子。在心态和观念上,第一代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更接近于农民,对城市认同感较低,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接近城市市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言行举止等都表明用“农民”这个词来定义他们的身份显然不恰当。他们有着全新的生活和消费理念。
(2)职业认同。老一辈农民工老老实实地待在城市里最差、最累的工作岗位上。而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比老一辈农民工相对较高,因而职业期望值自然也更高。这自然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与老一辈农民工有着很大的差别。从新生代农民工外出的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他们的目光更多的则投向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
(3)乡土认同。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一般都在16~25岁,并且大部分人都是未婚,他们大多数人走出了中学校园就进入城市务工。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有务农经历或只有短暂的务农经历,也大多不明白父辈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更没有父辈们对乡土的那种依恋的情感。他们与农村生活日益疏远。在经历了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强烈反差对比之后,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4)未来认同。最后是他们对自己未来归属的认可问题。虽然现今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阻力,但在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有91%的人宁愿留在城市,而不愿返回农村。虽然影响他们未来归属的因素很多,但他们还是希望真正融入到城市。
2.2 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
(1)社区认同。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在城市中有意识地培育和发展自己的社区关系,在与市民交往过程中也没有不断调整和重新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网,这对他们身份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他们彼此之间除了业务关系外,几乎没有什么往来。他们因为比较年轻,受到的教育比老一代农民工要多,虽然更容易接受新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却依旧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有着陌生感。
(2)组织认同。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认同又可以具体分为对社会组织和行政组织的认同。农民工同事和老乡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组织的重要部分。但他们中很少知道一些自治组织,更不知道可以去加入这些自治组织。所以,他们不仅在外出时依赖血缘、地缘等乡土关系网络,而且在城市中更倾向于依托血缘、地缘关系结成较封闭的社群,社会交往圈子比较狭小,交往的对象往往局限于老乡或同事,有困难也是最先想起动用基于传统乡村社会的血缘和地缘因素的亲戚老乡关系。
(3)管理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管理认同是他们融入城市的重要前提。而城市的管理者是否能切切实实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将城市发展的成果与他们共享将直接关系到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各级管理的认同度。如果城市没有做好这一点,在城市社会的排斥下,新生代农民工将形成自己的组织,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长此以往,城市将形成双重结构:主流社会和边缘社会。当边缘社会不断扩大,势必对主流社会产生强大的冲击,从而会带来隔离、断裂后的紧张、矛盾和失序。
在面对大量融入城市的农民工,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是既排斥又欢迎。因为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还是承担了城市里的脏活、累活。他们的存在的确填补了城市一些工作的空白,给城市带来了方便。但是我们在看到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可外,还应该看到一些不平等的现象。
3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感的对策
3.1 政府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就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富士康连跳事件后,农民工群体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那么,新生代农民工该怎样定位自己的身份,才不至于与现实有较大落差呢?而城市又将怎样面对这些不断涌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是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过程而产生的,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找到在城市归属感,以及更好地融入城市将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1)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前面已经说过,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所以我国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应该向他们倾斜,并且给予他们最低的价格优惠。我们在制度上要坚决杜绝开“宝马的”拥有经济适用房产权的现象。在德国,根据《联邦住宅补贴法》规定,凡是收入不足以租住适当面积的公民,都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住房补贴。我国也可以借鉴德国等国的经验,对农民工的住房予以适当补贴。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户籍制度。在我国部分地区,虽然已经取消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但大部分地区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仍然不能享有社会保障的成果,养老、医疗、工伤、住宅等权益的覆盖面和水平都无法与城市相比。要想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政府应逐步建立完善农民工的失业、养老、医疗保障和工伤赔偿制度,促进农民养老方式的社会化和市民化,化解其市民化进程中的市场风险。
(3)帮助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放宽行业准入机制,某些地区严格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进入某一行业。这种地方保护主义,无疑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新生代农民工中不乏许多有能力和才华的人,让他们进入一些高端的行业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而对于社会治安问题,政府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去营造一种尊重和接受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氛围。
(4)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农民工的政治地位与他们代言人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所以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民工应当有适当的名额,各种权力组织和行业组织中也应该有农民工的身影。我国新《选举法》虽然规定,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按相同比例选举,但(新生代)农民工是特殊群体,既不能把他们视为城市人口,也不能简单地把他们看成是农村人口,所以只有他们自己的代表,才能更好地反映他们的心声和愿望。
(5)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更要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要让农民工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在未来几十年可能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体。我国应该加大在保障农民工工资方面立法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领导人”的一句话胜过法律效力的现象,从法规源头遏制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并对现实中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惩罚。
3.2 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立足,更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1)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正如问卷反映出7.89%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傲慢自私。19.74%的人对他们有着生活较混乱的印象。同时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缺乏耐力和吃苦精神。这是他们所要改正的。因为只有克服自身的弱点才能更好地发展。同时,为了加强他们在城市立足的能力,政府也应该多组织一些培训项目和成立一些官方的中介机构。
(2)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特别是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了解《劳动法》等相关法律,学会能够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必要成立农民工自己的组织,使这些组织能够更好地代表农民工的合法利益,更加有效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J].东岳论丛,2009(8).
[3]鲁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现状研究[J].中国商界,2009(6).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第四批创新型实验项目,项目编号:40091。
[作者简介]邱梦晨(1990—),女,安徽广德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08级学生;王洪标,男,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学生;袁亭,女,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学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认同感;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58-02
1 新生代农民工的背景和现状
他们,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两栖人”:他们住在城市,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渴望融入城市,却因为城市的种种门槛,无法在城市中真正立足;他们的根在农村,却不谙农事,无心恋土,与农村渐行渐远。他们,就是2010年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关注的新群体——新生代农民工。
目前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在我国大约1.5亿的农民工中16~25岁的“80后”、“90后”占到了61%。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认为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就是和老一代农民工相对应,这些人基本特征第一是年轻,第二是想融入城市的生活,比他们的父兄具有更加远大的志向。他们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我们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就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市从事工人工作的青年人。他们受教育水平高、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严格的户籍制度、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分级办学,属地管理”的教育体制、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和部分城市人对他们的冷漠和歧视等因素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步履维艰。
2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状况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自身认同(身份认同、职业认同、乡土认同和对未来的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在对自身的社会特性(如身份、职业和生活等)上有没有表现出一致性和相似性的看法。二是城市认同(社区认同、组织认同和管理认同)。即新生代农民工流入地的有关社会群体和社区环境对他们的认可情况。
2.1 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
(1)身份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来自农村,所持有的是农村户口。他们自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那么熟悉。而他们中间绝大多数也没有务农的经历和经验。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老实巴交、逆来顺受的老一辈农民工的影子。在心态和观念上,第一代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更接近于农民,对城市认同感较低,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接近城市市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言行举止等都表明用“农民”这个词来定义他们的身份显然不恰当。他们有着全新的生活和消费理念。
(2)职业认同。老一辈农民工老老实实地待在城市里最差、最累的工作岗位上。而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比老一辈农民工相对较高,因而职业期望值自然也更高。这自然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与老一辈农民工有着很大的差别。从新生代农民工外出的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他们的目光更多的则投向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
(3)乡土认同。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一般都在16~25岁,并且大部分人都是未婚,他们大多数人走出了中学校园就进入城市务工。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有务农经历或只有短暂的务农经历,也大多不明白父辈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更没有父辈们对乡土的那种依恋的情感。他们与农村生活日益疏远。在经历了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强烈反差对比之后,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4)未来认同。最后是他们对自己未来归属的认可问题。虽然现今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阻力,但在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有91%的人宁愿留在城市,而不愿返回农村。虽然影响他们未来归属的因素很多,但他们还是希望真正融入到城市。
2.2 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
(1)社区认同。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在城市中有意识地培育和发展自己的社区关系,在与市民交往过程中也没有不断调整和重新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网,这对他们身份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他们彼此之间除了业务关系外,几乎没有什么往来。他们因为比较年轻,受到的教育比老一代农民工要多,虽然更容易接受新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却依旧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有着陌生感。
(2)组织认同。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认同又可以具体分为对社会组织和行政组织的认同。农民工同事和老乡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组织的重要部分。但他们中很少知道一些自治组织,更不知道可以去加入这些自治组织。所以,他们不仅在外出时依赖血缘、地缘等乡土关系网络,而且在城市中更倾向于依托血缘、地缘关系结成较封闭的社群,社会交往圈子比较狭小,交往的对象往往局限于老乡或同事,有困难也是最先想起动用基于传统乡村社会的血缘和地缘因素的亲戚老乡关系。
(3)管理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管理认同是他们融入城市的重要前提。而城市的管理者是否能切切实实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将城市发展的成果与他们共享将直接关系到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各级管理的认同度。如果城市没有做好这一点,在城市社会的排斥下,新生代农民工将形成自己的组织,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长此以往,城市将形成双重结构:主流社会和边缘社会。当边缘社会不断扩大,势必对主流社会产生强大的冲击,从而会带来隔离、断裂后的紧张、矛盾和失序。
在面对大量融入城市的农民工,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是既排斥又欢迎。因为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还是承担了城市里的脏活、累活。他们的存在的确填补了城市一些工作的空白,给城市带来了方便。但是我们在看到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可外,还应该看到一些不平等的现象。
3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感的对策
3.1 政府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就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富士康连跳事件后,农民工群体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那么,新生代农民工该怎样定位自己的身份,才不至于与现实有较大落差呢?而城市又将怎样面对这些不断涌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是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过程而产生的,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找到在城市归属感,以及更好地融入城市将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1)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前面已经说过,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所以我国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应该向他们倾斜,并且给予他们最低的价格优惠。我们在制度上要坚决杜绝开“宝马的”拥有经济适用房产权的现象。在德国,根据《联邦住宅补贴法》规定,凡是收入不足以租住适当面积的公民,都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住房补贴。我国也可以借鉴德国等国的经验,对农民工的住房予以适当补贴。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户籍制度。在我国部分地区,虽然已经取消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但大部分地区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仍然不能享有社会保障的成果,养老、医疗、工伤、住宅等权益的覆盖面和水平都无法与城市相比。要想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政府应逐步建立完善农民工的失业、养老、医疗保障和工伤赔偿制度,促进农民养老方式的社会化和市民化,化解其市民化进程中的市场风险。
(3)帮助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放宽行业准入机制,某些地区严格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进入某一行业。这种地方保护主义,无疑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新生代农民工中不乏许多有能力和才华的人,让他们进入一些高端的行业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而对于社会治安问题,政府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去营造一种尊重和接受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氛围。
(4)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农民工的政治地位与他们代言人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所以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民工应当有适当的名额,各种权力组织和行业组织中也应该有农民工的身影。我国新《选举法》虽然规定,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按相同比例选举,但(新生代)农民工是特殊群体,既不能把他们视为城市人口,也不能简单地把他们看成是农村人口,所以只有他们自己的代表,才能更好地反映他们的心声和愿望。
(5)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更要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要让农民工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在未来几十年可能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体。我国应该加大在保障农民工工资方面立法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领导人”的一句话胜过法律效力的现象,从法规源头遏制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并对现实中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惩罚。
3.2 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立足,更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1)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正如问卷反映出7.89%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傲慢自私。19.74%的人对他们有着生活较混乱的印象。同时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缺乏耐力和吃苦精神。这是他们所要改正的。因为只有克服自身的弱点才能更好地发展。同时,为了加强他们在城市立足的能力,政府也应该多组织一些培训项目和成立一些官方的中介机构。
(2)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特别是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了解《劳动法》等相关法律,学会能够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必要成立农民工自己的组织,使这些组织能够更好地代表农民工的合法利益,更加有效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J].东岳论丛,2009(8).
[3]鲁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现状研究[J].中国商界,2009(6).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第四批创新型实验项目,项目编号:40091。
[作者简介]邱梦晨(1990—),女,安徽广德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08级学生;王洪标,男,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学生;袁亭,女,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