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式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明确师生主体关系、选择实验探究内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实验设计贴近实际几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标准环境下,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的教学方法,旨在为教师提供理论性的参考意见,增强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
一、 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高中物理教学也获得了创新和改革,为了确保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师们也提高了对探究式实验的重视程度,打破了传统操作性实验的局限性,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了三维教学理念的相关要求。
二、 明确师生主体关系
传统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占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完全跟随教师的思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并从中探索物理知识,学生在其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失去了作用,而是强化了教师的引导地位,要求其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共同探索新知识和新方法,要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解决物理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利于完善教学方案,又能促进师生和谐共处。
一方面,在物理探究式实验中,教师要起到合作和推动作用。教师要转变以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以学生为本,将自己作为实验参与者的一部分,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并学会独立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尊重并接纳学生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鼓励其反思、领会和创新。教师要明确自己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制定实验目标、流程和结果,还要起到知识消化和吸收的推动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实验方案,注意难度适宜,既能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又不能难度过大使学生丧失自信心,还要帮助其克服外界干扰因素,打破以往思维的局限性,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往的实验中,大多由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这种模式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运转和实践能力,新课程要求推动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并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表示教师要在探究过程中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首先,要信任学生有能力去完成实验过程,并能得出独到的见解;其次,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纠正其错误思想;最后,要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引导和解惑作用。
三、 选择实验探究内容
(一) 适度性
探究实验在选择上要满足适度性原则,即是用时不宜长、内容不宜简单也不宜过难,要明确核心问题,避免问题过多过杂扰乱学生的探究思路。设置的难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并且要随着课时的推移递增难度,使实验层次分明、由浅入深。
(二) 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确保实验课堂的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比如设计胡克定律的实验时,教师先提出问题:弹力和弹簧长度有关系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实验流程为:不断增加铁钩上的砝码,读出弹簧的拉伸长度以及砝码的总重量,将动态数值相对应的记录到表格中,再根据数据画出坐标图,判断出弹力和弹簧长度之间的关系,以F表示弹力,x表示长度。学生们可以根据上述实验步骤自行完成操作,绘制坐标线,这个时候可以清晰的发现测得的数据点几乎都在一条直线上,经过计算可知劲度系数。
(三) 可控性
可控性指的是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实验结果会按照设计步骤的走向而发展。具体的实验原理为:第一,物理变量决定了最终的实验结果,其中存在着因果关系,若关系成立则这种假设也是成立的,若关系不成立,则假设失效。第二,要确保这种因果关系是可以通过探究实验证明的,若存在太多影响因素则会影响学生的判断能力,不利于得出实验结果。第三,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验器材,以此控制实验主题。
四、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去分析和解决。实验是物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变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法,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实验情景,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教师除了根据教材给出假设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翻阅课外资料自己提出问题并证明,利用科学合理的操作手段掌握物理实验过程的变化规律,这种探究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完成实验,由学生通过交流分配职责,既能确保课堂的全员参与,又能增强学生的协作性和凝聚力,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五、 实验设计贴近实际
物理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因此,在设计实验时要贴合实际,满足事物发展规律,尽量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解释枯燥繁琐的理论知识。一般来讲,物理实验的具体流程为: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步骤、开始实验、验证假设、检验结果以及合作交流,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过程不一定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要针对具体情况来选用,要保持实验的灵活性和可控性,遵循探究中符合实际情况这一核心思想展开实验,对起初的问题起到证实作用。
六、 結论
总而言之,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满足物理实验中的探究式要求,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参考文献:
[1]熊小飞.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研究[D].宁夏师范学院,2017.
[2]陈小敏.基于新课标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路径[J].求知导刊,2016(13):33.
作者简介:
房文文,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
一、 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高中物理教学也获得了创新和改革,为了确保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师们也提高了对探究式实验的重视程度,打破了传统操作性实验的局限性,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了三维教学理念的相关要求。
二、 明确师生主体关系
传统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占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完全跟随教师的思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并从中探索物理知识,学生在其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失去了作用,而是强化了教师的引导地位,要求其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共同探索新知识和新方法,要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解决物理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利于完善教学方案,又能促进师生和谐共处。
一方面,在物理探究式实验中,教师要起到合作和推动作用。教师要转变以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以学生为本,将自己作为实验参与者的一部分,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并学会独立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尊重并接纳学生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鼓励其反思、领会和创新。教师要明确自己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制定实验目标、流程和结果,还要起到知识消化和吸收的推动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实验方案,注意难度适宜,既能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又不能难度过大使学生丧失自信心,还要帮助其克服外界干扰因素,打破以往思维的局限性,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往的实验中,大多由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这种模式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运转和实践能力,新课程要求推动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并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表示教师要在探究过程中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首先,要信任学生有能力去完成实验过程,并能得出独到的见解;其次,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纠正其错误思想;最后,要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引导和解惑作用。
三、 选择实验探究内容
(一) 适度性
探究实验在选择上要满足适度性原则,即是用时不宜长、内容不宜简单也不宜过难,要明确核心问题,避免问题过多过杂扰乱学生的探究思路。设置的难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并且要随着课时的推移递增难度,使实验层次分明、由浅入深。
(二) 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确保实验课堂的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比如设计胡克定律的实验时,教师先提出问题:弹力和弹簧长度有关系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实验流程为:不断增加铁钩上的砝码,读出弹簧的拉伸长度以及砝码的总重量,将动态数值相对应的记录到表格中,再根据数据画出坐标图,判断出弹力和弹簧长度之间的关系,以F表示弹力,x表示长度。学生们可以根据上述实验步骤自行完成操作,绘制坐标线,这个时候可以清晰的发现测得的数据点几乎都在一条直线上,经过计算可知劲度系数。
(三) 可控性
可控性指的是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实验结果会按照设计步骤的走向而发展。具体的实验原理为:第一,物理变量决定了最终的实验结果,其中存在着因果关系,若关系成立则这种假设也是成立的,若关系不成立,则假设失效。第二,要确保这种因果关系是可以通过探究实验证明的,若存在太多影响因素则会影响学生的判断能力,不利于得出实验结果。第三,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验器材,以此控制实验主题。
四、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去分析和解决。实验是物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变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法,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实验情景,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教师除了根据教材给出假设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翻阅课外资料自己提出问题并证明,利用科学合理的操作手段掌握物理实验过程的变化规律,这种探究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完成实验,由学生通过交流分配职责,既能确保课堂的全员参与,又能增强学生的协作性和凝聚力,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五、 实验设计贴近实际
物理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因此,在设计实验时要贴合实际,满足事物发展规律,尽量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解释枯燥繁琐的理论知识。一般来讲,物理实验的具体流程为: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步骤、开始实验、验证假设、检验结果以及合作交流,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过程不一定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要针对具体情况来选用,要保持实验的灵活性和可控性,遵循探究中符合实际情况这一核心思想展开实验,对起初的问题起到证实作用。
六、 結论
总而言之,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满足物理实验中的探究式要求,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参考文献:
[1]熊小飞.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研究[D].宁夏师范学院,2017.
[2]陈小敏.基于新课标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路径[J].求知导刊,2016(13):33.
作者简介:
房文文,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