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就业能“试婚”

来源 :软件工程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大学生就业也开始流行起“试婚”。
  甘肃某大学的数十名大学生,通过1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纷纷表示愿意加盟实践的企业。企业的董事长则高兴地把这次社会实践比作“试婚”。
  近年来,大学生初次就业的高流失率引起社会关注。据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后一年内的跳槽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3/4。企业因此不断承受因人员流失造成的波动,进行大量重复的招聘、培训工作,也由此造成整个社会的就业成本居高不下。有鉴于此,现在许多大学生与企业在达成就业合同之前,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实习等方式与即将就业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触”,合适与否,试了才知道。
  这种“就业试婚”是否能够有效降低就业成本?是否可以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试婚”又会对“试婚”的学生和企业带来哪些利弊呢?
  
  我的就业“试婚”记  文 瑞
  
  现如今什么都可以试,超市里卖食品的有试吃,卖衣服的有试穿,4S店卖汽车的有试驾,就连结婚都出现了试婚。而对于刚走出或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就业“试婚”正在流行……
  当初我读研期间也有过两次就业“试婚”的经历,通过那两次“试婚”让我更清楚企业的需求。以及自己真正适合的工作,为自己签一份适合的Offer积累了很多有指导意义的经验。
  其实说起就业“试婚”,就是当初在学校的时候就到企业实习试用。通过社会实践、实习等方式与即将就业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触”,合适与否,试了才知道。
  研二那年,经导师推荐,在联想参与大连港的一个项目的开发。在项目组里做了编码和测试的工作,学到很多:学到了什么是组件开发,学会如何用数据挖掘的产品做分析,而且知道了如何写一份项目建议书。这些都是技能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事情的态度以及方法。
  半年的实习让我知道自己有多么的不足,同时也为我接下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实习之后,回到学校,我开始有目的地学习面向对象的开发知识,以及各种1T产品的使用。在写论文的时候把实习的经历和学到的方法论写到论文中,使论文的理论与实际内容都很充分。要不是这次联想的实习项目,我可能只会个.Net的简单开发,很多企业中用到的工具、技术都不知道。这次实习,让我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又拿到国内一家著名IT企业的Offer。当初也是很满意的,虽然是做对日外包项目,但外包的是YAMAHA的量产项目,而且我有音乐方面的特长。公司也很看好我又懂技术又懂音乐的条件,也算积极培养我、重用我。在试用期的三个月中。我学到了对日外包的开发技能,就是重视形式,重视美观度。避免风险。以及项目的质量把握。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个职位并不是我想要的,这种无休止的体力加班也不是我想要的。当时自己也很迷茫,心想这么一个YAMAHA开发的关键角色若按自身条件来看,绝对是非常匹配的。因为大多数IT人不懂音乐,更不会演奏各种YAMAHA的乐器。而我在这方面可以说很有优势,项目中的测试以及开发式样都是我的强项。那时候我不断地问自己几个问题。那就是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生活?你会一辈子在做YAMAHA项目吗?如果在这做下去,某天离开这个项目,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在这里的三年,你的成长加速度会很高吗?
  苦想,犹豫,矛盾,困惑,在经历了一周的深思熟虑之后,在试用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提交了我的报告,向公司表达了我的离开之意。
  这段为期三个月的试用,真像一场短暂的婚姻,表面看上去很美,但自己适不适合那份工作只有自己最清楚,幸好我在“试婚”阶段,自己及时做出调整,避免了时间的浪费和高额的违约金支付。
  经历了两次就业“试婚”,我成熟很多,也找到了合理的定位以及发展方向。现在的我正供职一家全球著名的IT咨询公司,做了一名咨询顾问。这里有我的兴趣以及发展方向。回过头来想想,就业“试婚”本身就是企业和应聘者的磨合、适应、价值取向的互相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是企业和个人双赢的前提。从这个角度讲。就业“试婚”无论对谁都很有必要。企业招到满意的员工,员工找到了理想的企业。这种现象也正是“和谐之道”的具体表现!
  
  就业“试婚”:我的爱恨已入土  向 冰
  
  也许是冥冥之中确定的缘分,2007年1月,本来已经回到河南老家,准备安心过大学最后一个寒假的我,还是买了回武汉的火车票,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因为有同学提醒我说,一家非常有名的电视台要来招聘了。那个时候,我不看电视,更不懂电视,从没想过会中标……
  不知道是好事多磨,还是阴差阳错。从下午2点开始面试,我一直等到6点多,是倒数第二个应试者。面试的经过记不清楚了。印象中只剩下招聘经理的一句话:“你的条件非常不错,两周内等我们的答复,应该会接到Offer的。”算算离过年还有20多天,两周能得到消息,也算是一个春节礼物了。
  礼物最终没有在春节时到来,那个春节过得真不是滋味儿。为了准备3月份的招聘小高峰,我提前在元宵节前回到学校。过了两三天左右,那家电视台打来电话邀请我于3月8日去参加见面会。据说当时有将近60个人接到了这样的电话。就这样开始“试婚”了,见面会很顺利,我被分到了一个纯编辑性质的新闻栏目。像我这样的实习生被称为“寻聘实习生”,“婚期”为三个月,合适的人才可以转试用,之后可以转部聘、台聘,不过据说要到达台聘的阶段,一般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寻聘”的实习生不同于一般的实习生,不但开证明办证件一路绿灯,而且基本上被当作正式员工使用,因此刚进入4月份,同一批“试婚”的同学都开始“单飞”了。我们一群人站在江边上,吹着冷风,一起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由于带我的老师做的是编译的工作,等到他晋升编辑组组长后,我也在随后顺利接班,成了一个全职的国际新闻编辑。由于我不是出身广电专业,对电视新闻可谓一窍不通,所幸带我的编辑要求极其严格,而我也在近一个月的磨练中学到了一身编辑本领,等到单飞后,开始把所学运用到电视新闻的制作中。甚至还到新华书店淘了一本《国际新闻编辑手册》认真拜读。我拿出了百分之两百的精力去对待这份工作,因为当时传出了60人只能留下10多个的消息。
  这家电视台是一个被称为“电视新闻人才培训中心”的地方,每天的工作强度超乎想象,我这个同学眼中的工作狂当然不会在意这些。虽然随着时间的延续。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份工作,甚至不可能喜欢它,编辑离新闻似乎是触手可及。可我却羡慕那些每天奔波的记者,听着同伴们每天饭后聊着采访中的故事,我不得 不成为一个局外人,心情也在一天天变得压抑。如果生活能够按照我们的设想前进的话,也就不会有造化弄人这一说了。我想在证明自己之后脱身,带着光环。潇洒地离去。似乎每个人都在这么想。两个月后,我和不少同学得到了可以转试用的答复,幸福来得太快。但是当我拿出协议等着签时,台里的签字审批旅程却让我在崩溃中麻木。
  一直到6月份,我都只是得到口头上的认可。为了把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留给学校,我向台里请了假,回到了学校。而协议依然是空白,我把协议放在了同事那里。终于有一天,领导兴冲冲地告诉我,协议签了,可我也在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校园,因为毕业了。按照台里的安排,我把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等证明材料一项项交给了人力资源部,看到同时来“试婚”的人一个个转为试用,满以为不要很久自己也可以拿到那份微薄的薪水了,没想到……
  记得人力资源部那个和蔼的大姐是这么回答的:“哦,你啊。你的材料已经交上去了……哦,对了,你晓得不咯,你要跟我们主任见个面,这是程序……哦,我帮你问了,主任没时间呢,有了时间我通知你咯……好像你还要去体检哦,在163医院。自己去吧。要100块钱就够了……”7月、8月、9月,我就在这一个个答复中过了3个月,以致国庆假期结束回到台里拿到工资卡后,我又听到了同事们这样的问话,“帅帅,这么几个月就转试用了,怎么不见你高兴咯?”我这时候才知道。原来周围好多同事都是经历过一年以上的实习期的,难怪他们会认为我“坐上了‘和谐号’列车”!
  一晃将近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我还没来得及去研究一下新的《劳动合同法》,台里已经在酝酿重大人事改革了,像我这样的试用人员据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一步登天转台聘,另一种就是收拾行李回家。想想两种结局都不错。哪一种都足以完成华丽的转身。如果非要我评价一下这段经历,我想自己会永远怀念,却再也不想经历了。因为放弃其他机会,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无法喜欢上这份工作。损失的确不小,幸好我还年轻。
  
  大学生,你准备好“试婚”了吗  高 可
  
  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以及舆论对工作难找的频繁报道,使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前有了一种危机感。同时也增加了一种浮躁感。
  尤其是那些贫困学生,面对自己清贫的家境、父母渴盼的眼神,身上的压力陡然增加。然而由于自身社会关系简单,他们不可能一下跃入“龙门”。因此,找一个好工作,就成为他们的迫切目标。也许正是基于这种急切心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骗传销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社会经验的不足以及高额回报的诱惑。是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所以有人说,大学生“有知识,无思想;有智商,无智慧”。
  伴随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试婚”悄然流行开来。大学生作为“试婚者”走入企业,企业作为另一半步入“试婚”,双方相互磨合,和谐就“共同过日子”,不和谐就分道扬镳,互不影响。
  笔者认为,“就业试婚”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目前高校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课程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些掌握了一定理论基础的大学生迫切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长才干”是他们的追求,而“就业试婚”就很好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其次,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方向有种盲目性,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就业试婚”使大学生通过实践去认识工作,在工作中寻找方向,在寻找方向的过程中发现兴趣,在兴趣的找寻中树立职业目标。笔者还想提醒大学生,要注意见识的积累,“就业试婚”也是一种积累。同时,“就业试婚”给学生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促使毕业生步入职业化的快车道。
  再次,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一种现实,大学生朋友也必须承认:有很多大学生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时。说自己如何如何能吃苦,但究竟有多少大学生真正能坚持下去?太多的毕业生都是一遇到困难就低头,一遇到批评就开溜。“就业试婚”正好给大学生提供了检验的平台。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有真才实学,就要拿出来耍耍。正如我们骑自行车爬坡一样,尽管感到累,但是高度却在不断上升,工作也如此。
  “就业试婚”也可以为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给用人单位一个了解毕业生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企业可以选择那些优秀的、与企业发展相协调的大学生。
  正如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样,就业试婚在带给大学生益处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由于社会经验和已掌握专业知识程度等与“试婚”单位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性,使许多大学生处于劣势,签订就业协议时,不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面对目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获得这样一个“试婚”的机会,一味迁就用人单位的要求,甚至对用人单位的无理要求也违心接受。
  对那些选择了“试婚”的大学生朋友而言。有必要学习相关的劳动法规。当自己的正当权益被侵害时,可以向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也可提交给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进行调解和仲裁,或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对初涉职场的大学生而言,这种职涯开端的不幸遭遇很可能会影响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对事业的看法,因此,“就业试婚”中的权利与义务的规范,也需要相关部门监督的加强和法规的不断完善。
  
  企业,利用“试婚”吸纳人才吧  卜令飞
  
  从事人事工作已经有五六年时间了,接触了一些“试婚”的实习生,包括我本人也是从一名实习生走过来的。
  现在不少企业对实习生并不看好,认为作用不大,但从我个人来看,那些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的企业,有着远见卓识、考虑长远用人的中小企业是非常喜欢接收实习生的,因为“试婚”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作为企业,我们更应该看到实习生资源的积极一面。
  大多数“试婚”实习生因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较少,加之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所以对第一份工作中的企业文化较容易接受。十几年的学习,大部分是为了毕业后能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学习一种技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实习生的活力和对工作的热情度要高于在职场上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员工,这一点对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在工作中知道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不去偷懒,就冲这一点,无论是对企业内部增加新鲜血液。还是对引进竞争力来讲,都是一种变向督促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战斗力”,有利于营造企业文化。
  此外,“试婚”实习生的可塑性比较强,企业对他们进行几年的培养、培训,无形中将其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在自己的公司。每个公司固有模式虽然理论上是相通的。但是到了具体问题上还是有些差 别的,如果有一天选择了离职,很多人还要从头学起。当然这种情况只会在一些技术含量要求不是十分严格的行业里存在。所以,“试婚”实习学生都会很重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一般来讲,刚工作的前三年是关键。这三年时间内,实习生不要太在意能赚多少钱,而应该看重能学到多少本领。积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掌握~技之长,树立个人品牌。经过了“试婚”的实习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疑具备了更好的条件。
  “试婚”实习生来到企业,会不断向其他员工学习,公司的培训也会使“试婚”实习生快速成长。掌握技能。所以老员工面临着被新员工超过的可能性,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工作,试图再进步,从而企业里形成了“你追我敢”的良好局面。“试婚”实习生刚刚走向社会,社会关系较少。是一支遵守纪律的队伍,与企业及单位同事之间利益冲突较少,加之学校和企业对其“双重管理”,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管理难度。
  目前,大多企业给予“试婚”实习生的报酬不是很高。很多企业对此种情况解释为“试婚”实习生还没有毕业,是来企业学习的,学习就要交学费……企业的解释并不是没有道理,“试婚”实习生还没有完全脱离学校,所以与学校还有着很多联系,如毕业答辩等都要请假回去,无形中会给企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试婚”实习生走出学校,这样对企业来说可供选择的余地非常大。从而有更多机会选拔更多高素质人才。企业选择实习生一般都是大量选用。最终会挑选优秀、适合自己、认同企业文化的留下来,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储备工作。
  此外,“试婚”实习生还处在未离开学校的时期,接触社会较少,十多年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所以他们中的大部分学习能力比在职场上工作一段时间后的职员是强的。而职场的晋升与发展仅靠大学四年所学到的知识是不够的,后天的持续学习是今后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对于目前一些紧缺专业,如物流、电子商务等,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对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都很主动,并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因为双方都已经认识到了其中的价值。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企业会抽出不同岗位的资深讲师到学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实际课程讲解。这样“试婚”实习生进入企业后能够快速进入角色,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松下、海尔都有了自己的大学,相信这种模式在今后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
  目前,国家针对企业接收“试婚”实习生有很多优惠政策,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肩负着一种社会责任。那么在这个供需不平衡的就业时代,接收大量的“试婚”实习生,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且在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美誉度。
  综上所述,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发现“试婚”实习生的优势,重视“试婚”实习生,从中广纳人才益处多多!
  
  鸡肋式的就业“试婚”  李文普
  
  有一句老掉牙却永远跌不破的俗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后者,多年前国内就出现了通过“试婚”来“验明正身”的男女试婚现象。如今,大学生找工作竟然也有了“就业试婚”的摩登方式!
  姑且不论男女“试婚”的利弊,但就眼下的“就业试婚”来说,在我看来也不过是企业宣传做秀,学生顺水推舟,一时各取所需罢了。这种方式对于缓解激烈的就业竞争能够产生的帮助微不足道。
  当我第一次从网上看到“就业试婚”的新闻。曾有些“阴暗”的猜想,在短短的几十天内,“就业试婚”中的大学生究竟能对企业了解多少?他们最后“纷纷表示”愿意加盟实践的企业,到底是被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所迫而逼不得已,还是真的看中了企业,心甘情愿“以身相许”?
  不能怪我“阴暗”,实在是严峻就业压力的现实让笔者不得不“阴暗”起来。想想那些正式应聘,在企业经过三个月试用期的毕业生,他们对企业的了解难道还不如仅仅参加了十几天社会实践的“就业试婚”者们吗?要知道“就业试婚”出现之前,大学生进入企业后一年内的跳槽率高达50%!
  所以,我认为“就业试婚”对于大学生的意义仅仅是超越普通面试,大大延长了沟通时间和测试范围的“Super面试”而已。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能得到比传统面试更丰富、更全面具体的企业信息,从而较准确地判断个人职涯发展和企业岗位定位之间的契合程度。同时,企业也给了大学生一个更大的个人展示平台,让他们有较多机会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各项才能。
  然而,在“零工资”的叫卖声震破耳膜的今天,大学生选择企业的标准还能用以前的方法来判断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先就业再择业”是目前就业难的沉重压力下,很多大学生找工作时所抱的心态。因此。他们“就业试婚”后的“芳心暗许”,从某种程度上也就可以理解为权衡利弊后心理妥协的结果了,显然不能代表其内心的真正想法,至少不能代表全部。这样一开始就“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妥协式就业婚姻”是否能维系得比传统方式更加持久?对此,我不抱乐观态度。
  相比身处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就业试婚”对于企业的作用却要有利得多。他们可以利用比媒体广告低得多的成本,进行宣传造势,推广企业品牌,同时在高校完成人员招聘。可谓“一石三鸟”。
  不管怎么说,就业问题终于转到“实践”上了,这是件好事。国内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相对于国外教育,国内学生接触到的实践机会少得可怜。即使是很多高校安排的大三实习,也有些走过场的味道。有新闻说“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如小学生”,虽然有些夸大其词,却不完全是危言耸听。
  不注重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很难得到根本解决,与其让大学生“就业试婚”,不如在校的时候多给学生一些“真枪实弹”的实践机会,搞一系列“实践重婚”又如何?真正提高毕业生的实力水平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因为关注“就业试婚”,所以对“试婚”这个词很敏感,忽然看到一则新闻——《试婚风过后,又出现试离婚风》,那“就业试婚”之后,会不会有“就业试离婚”出现呢?
  
  就业“试婚”:双赢的解决之道  彭 勃
  
  要求经验这样的条件在招聘会上几乎成了通例,无形中也拉起了一道高高的门槛。经常听到毕业生抱怨:我们刚刚离开学校,怎么可能有实际经验?可那边,企业也有话说:我们不是技术学校,为啥花精力培养新人?再说培养新人风险太大。等有了技术,弄不好就“飞”了。这个成本怎么算?
  新手与成手,似乎总是一对矛盾,针锋相对,却也不是没有解决之道。以我个人在人才市场的工作经验看。最近几年推行的就业见习,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个办法的来由不用多说,目的很明确,让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能得到工作经验,然后可以尽快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以此为目的的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建立 工作,已在全国逐步开展起来。根据大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大连市已经建立见习基地102家。已接收2000余名毕业生进入见习基地开展就业见习。
  企业和大学生从来不是矛盾的,企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而大学生呢,会在企业中成长成材,最终成为企业的中坚。这个认识在见习基地的推广中,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大学生相互认同。
  在推广见习基地时,很多企业觉得麻烦,因为要花精力培养大学生,但随着见习基地的建立。企业慢慢接受了一个观念。那就是建立自己企业的人才储备档案。在创建就业见习基地的过程中,这家企业的例子无疑很具代表性:一家中日合资企业,2006年需要5名毕业生,以往的办法是企业在人才市场不断招聘和寻找,每次都会大量地选人用人,而这些人是否适合企业,就全看工作中的表现,经过不断淘汰,结果只找到了4名适合企业的人才,这让企业无端增加了人力成本。2007年,这家企业在人才中心的帮助下,建立了见习基地。通过人才中心的推荐,一共有30名大学生进入企业见习,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过各种考核,留下了其中10人,作为企业的储备干部。这时,人才中心也帮助企业建立人才储备档案。对这些大学生进行深入和严格的考核,以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家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感叹道:就业见习是选拔优秀人才的好途径,大学生见习是沉淀金子的过程。
  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更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与其让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盲目寻找有经验的人才。不如通过引进大学生见习基地,自己沙里淘金,培养合适的人才。还有一点,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人才往往对企业具有较高的忠诚度,他们对企业的热爱会让他们长期留在企业,对企业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曾经和一些经过见习的大学生聊天,他们最大的感受是在企业里学到了很多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大家最主要的体会不是专业在实际中的运用,而是在工作里的态度,以及与周围人的交往和协作。
  大学生就业的弱项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很多企业反映现在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工作不认真,自负等等,大学生身上的这些缺点制约了他们的就业。而进入见习基地以后,他们不得不在实践当中改正自己的缺点。举个例子:有一个学生,以前在学校里很懒。晚睡晚起。到工厂不一样了,周围的同事都是早上上班。你迟到一次大家还能原谅,迟到两次大家看你的眼神就不一样了,有时工作上也看不起你,觉得你懒惰。后来这个学生和我说,他用了半个月时间才改掉了大家对他的看法,为了早起,他用了三个闹钟,说起来也不是要强,就是和自己赌气,为什么自己要被别人看扁?这个大学生后来很优秀,在企业里参加技术创新,表现突出。获得了总经理奖。见习结束后,他凭借在这家企业获得的奖励。很快找到一份好工作。回顾见习的那些日子。他幽默地说,见习其实是帮他穿上了新嫁衣。
  大学生见习最重要的意义,不一定在于获得多少实践经验,更多的还是适应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沟通、协作。并端正态度。从一个学生过渡到社会人。
  用时下时髦的词儿说。企业接受大学生见习和大学生先到企业见习。是一个双赢关系,这种关系能有效协调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大学生未来就业“有经验”的要求。
  是学?还是用?对大学生来说,是学也是用,对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学生学以致用,边学边用;企业通过对大学生的引进。在用人的同时,也学会对人才进行统筹规划,并实现人才的特别储备。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学的过程。
  
  就业“试婚”利弊谈  张锦喜
  
  大学生就业“试婚”,对学生和企业来说。都是有利有弊的。
  对于学生来说,主要的好处之一,是可以获得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不会被面试官一票否决。很多学生很有才华,由于表达能力欠缺,或者面试经验缺乏,与机遇擦肩而过,这是非常可惜的。而一旦进行实习式、参与实践式的“试婚”,企业不会特别严格局限于面试成绩,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即使最后不能有机会留在企业,至少学习了一定的工作技能。也知道自己为何被淘汰,为下一次“试婚”或正式就业积累宝贵经验。同时学生在未取得毕业证书的时候,就可以提前去尝试正式工作了。
  另外一个较大的好处就是,如果发现企业的真实情况和宣传中的承诺不符合,或者不适合自己,不必因为签订了劳动合同而在离职时受到某些条件约束。
  而弊端是:少了一定的收入保障和相关劳动保障,因为这种“试婚”和“正式婚姻”的区别在于不签订劳动合同,可能是签一个实习协议。有时往往容易被无良企业利用。当成免费劳动力。最怕企业并没有实际招聘的意图,只是阶段性补充劳动力的短缺。因此提醒大学生们,对于那些季节性很强的企业,一定要注意。别在“试婚”中真心付出之后,被他们一脚踢开。
  大学生“就业试婚”对于企业来说。首先,有利之处是企业可以减免一系列劳动用工手续的麻烦。这种“磨合期”不同于“试用期”,往往以实习性质进行,不必像正式招员工那样签订试用期合同、办理社保等一系列手续结束后。若发现不适合。又要取消这些手续。另外,企业降低用人门槛的同时,对实习性质的学生,可以支付比正式员工相对低一些的报酬,节省了成本。更重要的一点是,再精明的面试官,也常常会看走眼,“试婚”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面试官对学生产生偏见,遗珠漏宝;也避免由于在短短的面试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对企业了解不全而失去合作机会。
  弊端是:由于很多用人单位岗位编制和工作任务都有严格的规划,再加上工作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提供这种机会;即使有条件的企业,大多数也会因为业绩目标的压力,希望员工一开始就是以一种正式的身份和姿态参与工作,因为“试婚”表示双方没有正式的关系,随时可以互相说“再见”,弄不好反而浪费时间和成本。强势的企业不需要通过提供“试婚”条件来吸引学生,而小企业、效益一般的企业,又怕学生会骑牛找马,随时背叛没有合同约束的“工作婚姻”;更怕学生的心态是当成来学习和实习的,学完就走人。我有一个朋友的工厂就是这样。去年春节前和一批学生进行“工作试婚”,并提供了工作培训,到了春节后,多数人就不再回工厂了,据我了解,倒不是工厂条件不好,而是这个时候正是学生们到处寻找不同机会、比较选择的时候,往往在东家学到一定的经验了,再到西家看看。我最近也实行了这样的计划,不过由于有了这位朋友的前车之鉴,我采取了一种对企业有保证的方法。这个时候学生实际上还没有毕业。也没有毕业证书,只是最后一个学期几乎没有课程了。由于没有毕业证书,我和学生约定, 只能签订实习协议,我公司提供一个月的培训,在培训期间,没有任何工资,也不负责员工其它费用,只有培训和实习期过后,大家认为互相适合,才签订劳动合同。但我并不是变相欺负学生,我也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对等条件:实习期满认为互相适合的,签订劳动合同不需要试用期,即马上成为正式员工。另外,如果签订合同后,学生在第二年7月份拿到毕业证书仍然在我单位工作(即不主动离职也不因为工作犯规被公司淘汰),则我承诺到时公司会发一笔费用。作为对其实习期的实习工资。实际上等于他能拿到毕业证书,符合标准。而且最后在公司工作,我追认他们的实习期的劳动付出。这等于开了一个远期条件:如果学生你不骑牛找马,则培训期、实习期也可以发工资;如果你学习完毕就拍屁股走人,公司为你无端付出培训成本和时间精力,则不可能既提供培训和实习又给你工资。
  总体上,我认为大学生“就业试婚”从某些角度上来说,确实是一种降低就业成本的有效方式,但未必能够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婚姻”来说,很多男女都会最后认识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但是,对于职场上的人士,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人未必能通过“工作试婚”而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有不少人认为适合未必是最好的——还有没有更好的呢?“有比较才能知道什么更好”:找工作很难,但选择机会似乎又很多,这是当今大学生频繁跳槽的一个社会心理原因。而这种原因,使得很多受伤的企业缺乏一种安全感。这一点,希望大学生们正视自我,多多反思。反过来,大学生供过于求,企业竞争压力大,要求标准也高,对学生来说,就业也很难因为“试婚”而多一层保证。当然,毕竟它比签署劳动合同的试用期来说,降低了双方的合作难度,因此至少多了一丝机会。从这个角度上说,是值得推行的。我也在这里呼吁更多企业的HR,请为我们的大学生提供更多这样的机会。
  
  下期话题
  “情侣档”为何不受企业欢迎?
  曾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办公室恋情的N大好处》道出了情侣在同一单位工作的好处:做事出色,恋人的眼里闪烁着为你骄傲的喜悦;遇小挫折,恋人的鼓励为你加油……办公室的生活从此不再乏味。
  现在,不少大学生情侣毕业时都希望能到同一个单位工作,但这样的愿望在求职中十之八九会碰壁。
  事实上,不仅求职时大学生情侣不大受企业欢迎,即使是在同一办公室里滋长起来的爱情,也往往面临尴尬:不少企业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夫妻或情侣不得在同一单位或部门里工作。因此,办公室情侣中的一个往往不得不离开公司另寻出路。
  “情侣档”为何不受企业欢迎?是担心“情侣档”的负面效应会高过正面效应?担心“情侣档”在工作中卿卿我我影响工作效率?担心一方辞职,另一方也可能会很快炒老板鱿鱼?
  欢迎来稿讨论,请于4月14日前发至:quejingjing@neusoft.edu.cn
其他文献
“太行山是中外闻名的英雄山,抗战时期,无数的先烈在此牺牲,他们的精神需要弘扬啊……”今年清明节前夕,笔者联系苑桂生時,这位76岁的老共产党员在电话里滔滔不绝,心系太行,情真意切。苑桂生从山西省阳泉市公安局局长助理岗位上退休后,“用脚丈量太行,用心传颂英烈”,自费寻觅英烈墓碑,担任义务国防教育宣传员。他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要用实际行动继续宣传太行英雄,宣讲爱国主义精神。  一座座山岭,一片片荒原,他
舒培哲,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大四学生,9岁上中学,14岁以650分的高分考入电子科大,参加2007ACM大赛亚洲区域赛获得银奖,目前已以十万年薪签约百度。而年仅17岁的他,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人物速写:  一路跳级的“编程强人”    舒培哲从小学起就开始跳级。小学只读了四年,初中高中一共才读了五年,这使得他在大学入学时才刚满14岁,比同班的同学都要小很多。  在老师眼中,他是一个
东软NetEye再捧大奖  2008中国IT市场年会(ITMC 2008)于2月26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由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主办,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此次年会以“产业生态整合与商业模式创新”为主题,围绕我国IT整体市场以及消费IT、行业IT等重点、热点细分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政府领导、产业专家、厂商代表等在会上做精彩发言,对中国IT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未
创造条件,选好苗子    借着观澜成立中国版画基地的契机,观澜中学把美术作为学校特色教学项目之一,并在动漫娱乐产品及动漫教学产品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巨大冲击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电脑动漫兴趣教学,主要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去组织和发动学生。在初一、高一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我们首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动漫知识的宣传,展示优秀动漫作品,然后引导并教会学生从专业角度去剖析一个作品,让学生从看
天津市政府日前颁布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方案》,并将于2009年开始实施。据报道,2006年以来,天津市先后建立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招生学校可在考生高考分数同等的条件下,优先录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较好或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较佳的考生。  媒体在报道时用了“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即将结束”的字眼,但稍加梳理我们会发现,天津即将开始的改革与江苏、山东、
显示技术经历了黑白、彩色、数字等时代,当前正处于数字时代转型的过程中。2000至2002年,称之为液晶电视导入的阶段,LCD(液晶显示)迅速成长,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007至2009年,液晶电视进入稳定期,最终走向成熟期。2010年则是激光显示最关键的一年。2006至2007年,是激光显示的科研阶段;2007至2009年,是激光显示的导入期,更多地进入到行业应用当中;2012年进入快速成长期:20
正在塑造我们生活的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就像19世纪塑造我们前辈生活的工业革命一样深刻。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现有产业的运作方式,成为新的社会变革的发动机,更使新的产业崛起,一批信息业跨国公司迅速成长起来。  无论是谷歌的佩奇还是百度的李彦宏,搜索引擎企业的管理者们都很清楚:过严的管理不能统率带着创意上路的团队。传统企业通行的用员工手册规范每个细节的管理惯例,在依靠技术研发以创新生存的IT公司无法通行。 
美国《科学日报》近日报道,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发现,每天吃乳制品有助降低心脏病和中风危险。  研究中,莫纳什大学流行病学和预防医学系名誉教授马克·瓦哈维斯特博士及其同事对近4000名台湾参试者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让参试者每周吃7份奶制品。结果发现,每天吃乳制品会降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中风)死亡风险。  专家表示,乳制品可为人体提供多种重要营养物质。一份奶制品相当于1杯牛奶或45克奶酪。(《中国老年网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求职时刻,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加入职场的竞争。如何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开拓自己的事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眼光瞄向了大学生实业创业方面。  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Students Office&Venture Office)通过对虚拟公司的就业指导,经过长达半年的时间培养和培训,成功实现了两家SOVO虚拟公司的孵化工作。结合SOVO的特色,下面把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