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差,不善于认真的读题收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不能正确的想出用加法还是用减法。因此,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
关键词:实际问题;能力培养
解决实际问题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差,不善于认真的读题收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不能正确的想出用加法还是用减法。有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学过的就不加思索的做出来,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解题能力呢?
一、养成细心审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
收集信息,认识问题可以说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必备环节。为了解一道题首先要弄清题目给了哪些信息,要求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在现行的新课标低年级教材中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多样,常用对话、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而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把这些所谓的“信息”过目了一下,就急于动笔,没有看清题目中的数据、问题以及关键字的意思。因此,在解决问题前,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细心审题、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观察画面,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现低年级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多样,常用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提供的信息比较分散,有的学生不能从图中准确的找出已知信息。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看懂图,如何收集信息,找准信息。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多问几句“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图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教学连加、连减时,有一道摘丝瓜的例题,有时学生会关注了小男孩放在篮子里的3根,忽视了他正摘下了1根。可见,只有让学生仔细的观察画面,才能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二)适度拓展一些灵活的问题情境,培养收集信息提取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中呈现的问题大多数是“完整型”的,即条件与问题完全匹配,而实际生活中存在着一些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要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具备能从众多信息中选择有用信息,按逻辑整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才能更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在平时的练习中适度拓展一些灵活的问题晴境,让学生学会从中选择、综合已知条件,理解问题的本质。帮助他们培养细心审题,收集信息提取信息的习惯和能力。例如:“草地上有8只白兔,10只黑兔,7只灰兔。白兔和灰兔一共有多少只?”这个问题中的“10只黑兔”是多余条件。另外,在教材中有一些场景性的实践活动,情景图中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有些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不是一一对应来呈现的,需要学生找到问题与之相应的条件才能解决。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有些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什么,然后去收集信息。
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度增加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会辨别与分析,从中灵活选用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老师能坚持这样做,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不知不党的养成认真审题以及收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习惯。
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题意的方法,提高学生正确解题的能力
要正确地解答应用题,首先要能够准确地读题,正确地理解题意。在理解題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正确地选择算法,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应用题的难易程度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变化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
(一)分析关键句,理解重点词,呈现问题本质
分析关键句、理解重点词,可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扫除应用题的障碍。应用题中经常见到些常用的数学术语,即重点词,有些学生常因词意不理解而不会列式。为扫除这个障碍就要理解词意,如为加深对此方面的理解,可以通过演示,举例子,或用改变说法理解较难懂的语句等。如:“河边种了8棵数,每两棵树间隔5米,从第一棵树到第八棵树长多少米?”学生读了题目之后对“间隔”不能理解,教师可要求学生熟读题目后,找出信息中“间隔”这个重点的词加以处理,利用手指与指缝的演示,或画线段图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间隔”指的是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间隔的个数总比棵树少1,求从第一棵树到第八棵树的米数就是求有几个5米。最后转译成数学算式,这道题就解决了。
(二)巧用图解,将抽象思维具体化
比如,“一根电线70米,第一次用去25米,第二次用去30米,这根电线比原来短了多少米?”许多学生会直接用70-25-30算出剩下的米数,然后用原来70米减剩下的米数进行比较。这种算法虽然思路很清晰,但是过于麻烦。我们可以将问题简化,让学生画线段图。学生通过画图不难发现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用去的米数。这种方法如果仅用语言来阐明,学生比较难理解。可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画图,就会使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迅速地搜寻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总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涉及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长期不断的探索、研究、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维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读题的习惯,学会收集、选择、整理和处理信息,以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实际问题;能力培养
解决实际问题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差,不善于认真的读题收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不能正确的想出用加法还是用减法。有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学过的就不加思索的做出来,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解题能力呢?
一、养成细心审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
收集信息,认识问题可以说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必备环节。为了解一道题首先要弄清题目给了哪些信息,要求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在现行的新课标低年级教材中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多样,常用对话、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而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把这些所谓的“信息”过目了一下,就急于动笔,没有看清题目中的数据、问题以及关键字的意思。因此,在解决问题前,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细心审题、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观察画面,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现低年级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多样,常用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提供的信息比较分散,有的学生不能从图中准确的找出已知信息。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看懂图,如何收集信息,找准信息。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多问几句“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图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教学连加、连减时,有一道摘丝瓜的例题,有时学生会关注了小男孩放在篮子里的3根,忽视了他正摘下了1根。可见,只有让学生仔细的观察画面,才能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二)适度拓展一些灵活的问题情境,培养收集信息提取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中呈现的问题大多数是“完整型”的,即条件与问题完全匹配,而实际生活中存在着一些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要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具备能从众多信息中选择有用信息,按逻辑整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才能更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在平时的练习中适度拓展一些灵活的问题晴境,让学生学会从中选择、综合已知条件,理解问题的本质。帮助他们培养细心审题,收集信息提取信息的习惯和能力。例如:“草地上有8只白兔,10只黑兔,7只灰兔。白兔和灰兔一共有多少只?”这个问题中的“10只黑兔”是多余条件。另外,在教材中有一些场景性的实践活动,情景图中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有些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不是一一对应来呈现的,需要学生找到问题与之相应的条件才能解决。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有些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什么,然后去收集信息。
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度增加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会辨别与分析,从中灵活选用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老师能坚持这样做,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不知不党的养成认真审题以及收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习惯。
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题意的方法,提高学生正确解题的能力
要正确地解答应用题,首先要能够准确地读题,正确地理解题意。在理解題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正确地选择算法,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应用题的难易程度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变化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
(一)分析关键句,理解重点词,呈现问题本质
分析关键句、理解重点词,可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扫除应用题的障碍。应用题中经常见到些常用的数学术语,即重点词,有些学生常因词意不理解而不会列式。为扫除这个障碍就要理解词意,如为加深对此方面的理解,可以通过演示,举例子,或用改变说法理解较难懂的语句等。如:“河边种了8棵数,每两棵树间隔5米,从第一棵树到第八棵树长多少米?”学生读了题目之后对“间隔”不能理解,教师可要求学生熟读题目后,找出信息中“间隔”这个重点的词加以处理,利用手指与指缝的演示,或画线段图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间隔”指的是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间隔的个数总比棵树少1,求从第一棵树到第八棵树的米数就是求有几个5米。最后转译成数学算式,这道题就解决了。
(二)巧用图解,将抽象思维具体化
比如,“一根电线70米,第一次用去25米,第二次用去30米,这根电线比原来短了多少米?”许多学生会直接用70-25-30算出剩下的米数,然后用原来70米减剩下的米数进行比较。这种算法虽然思路很清晰,但是过于麻烦。我们可以将问题简化,让学生画线段图。学生通过画图不难发现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用去的米数。这种方法如果仅用语言来阐明,学生比较难理解。可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画图,就会使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迅速地搜寻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总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涉及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长期不断的探索、研究、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维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读题的习惯,学会收集、选择、整理和处理信息,以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