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教师需要运用相关的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然而,当前的初中学生对史料的了解知之甚少。从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和阅读过史料,更谈不上用史料来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薄弱的“史料实证”的史学素养严重阻碍了学生对历史的真正了解,甚至对历史的认识混淆不清。
一、初中学生史料解题能力现状分析
1.2017学年初三结业考试试题命题概况
2017学年广州市初三历史结业考试,依然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进行单独命题。命题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评价标准》(2013年版)为依据,侧重考查《世界历史》和《乡土教材》(部分)内容,紧扣“基础性”“思想性”“时代性”“综合性”“科学性”的命题原则,运用新材料、新情境,突出学科核心概念、主干知识与基本线索的考查,着力对历史基本知识与历史思维能力进行有机结合的考查。试题设选择题和材料问答题两类题型,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2.市内某区初三结业考试成绩的总体情况
本次初三历史结业考试,某区考生共12680人,采取全区网络统一阅卷的方式。区总平均分为57.03分、合格率為48.28%。其中,选择题部分(总分60分)为40.38分,得分率为67.3%;材料问答题部分(总分40分)为16.63分,得分率为41.58%。
3.“得材料题,得天下”
根据数据,我们发现初中学生在材料问答题的失分非常严重,直观地说明了学生在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尤其薄弱。
结合本次初三历史结业考试材料题答题与得分情况进行的分析,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得材料题,得天下”的结论。材料题的得分率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结业考试的总体水平。可是,初中生普遍存在历史知识记忆不牢、理解不深刻、成绩不理想等等的问题。同时,历史课外知识储备不足,课外阅读量不多,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强,面对各种类型的史料,很多学生仅能抽取提炼最表面的信息,但对于需要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等深层次思维能力时,学生始终难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初中学生“史料研习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对于历史的认识过程。学生要学习和认识已经过去的历史事实,必须通过记载历史的各种材料,重构历史的表象,使认识的客体有所定位。史料既是历史学习材料的一种类型,也是认识历史的重要环节。所以,阅读和运用史料是历史教学中很重要的活动之一,培养学生的“史料研习能力”更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1.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解读方法和运用
教育实践性就是立足促进人的社会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关注教育主体活动与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历史教师要通过研究不同类型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构建基于主题的史料研习课堂教学策略,并通过大量的教学实例来解决当时学生的学习困惑,从而制订出基于史料研习的初中历史学业评价标准。
2.构建符合初中学生学情的史料阅读读本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历史教师尤为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线的历史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要求,结合2017年版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的教学要求,开发一些符合初中生认知能力的“学材”式初中历史课外阅读的史料研习读本,以拓展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3.把史料研习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网络教育是目前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要与时俱进,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开发学生感兴趣的史料研习的信息平台,使我们的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初中历史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怎样培养?最基本的就是养成重考据的意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巧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这种历史学习的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样也可以给历史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本文是广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生史料研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201811610)、番禺区“十三·五”规划课题《“研学后教”理念下拓展初中生史料研学能力的行动研究》(2017-ZX069)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李少杰
一、初中学生史料解题能力现状分析
1.2017学年初三结业考试试题命题概况
2017学年广州市初三历史结业考试,依然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进行单独命题。命题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评价标准》(2013年版)为依据,侧重考查《世界历史》和《乡土教材》(部分)内容,紧扣“基础性”“思想性”“时代性”“综合性”“科学性”的命题原则,运用新材料、新情境,突出学科核心概念、主干知识与基本线索的考查,着力对历史基本知识与历史思维能力进行有机结合的考查。试题设选择题和材料问答题两类题型,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2.市内某区初三结业考试成绩的总体情况
本次初三历史结业考试,某区考生共12680人,采取全区网络统一阅卷的方式。区总平均分为57.03分、合格率為48.28%。其中,选择题部分(总分60分)为40.38分,得分率为67.3%;材料问答题部分(总分40分)为16.63分,得分率为41.58%。
3.“得材料题,得天下”
根据数据,我们发现初中学生在材料问答题的失分非常严重,直观地说明了学生在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尤其薄弱。
结合本次初三历史结业考试材料题答题与得分情况进行的分析,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得材料题,得天下”的结论。材料题的得分率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结业考试的总体水平。可是,初中生普遍存在历史知识记忆不牢、理解不深刻、成绩不理想等等的问题。同时,历史课外知识储备不足,课外阅读量不多,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强,面对各种类型的史料,很多学生仅能抽取提炼最表面的信息,但对于需要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等深层次思维能力时,学生始终难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初中学生“史料研习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对于历史的认识过程。学生要学习和认识已经过去的历史事实,必须通过记载历史的各种材料,重构历史的表象,使认识的客体有所定位。史料既是历史学习材料的一种类型,也是认识历史的重要环节。所以,阅读和运用史料是历史教学中很重要的活动之一,培养学生的“史料研习能力”更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1.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解读方法和运用
教育实践性就是立足促进人的社会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关注教育主体活动与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历史教师要通过研究不同类型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构建基于主题的史料研习课堂教学策略,并通过大量的教学实例来解决当时学生的学习困惑,从而制订出基于史料研习的初中历史学业评价标准。
2.构建符合初中学生学情的史料阅读读本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历史教师尤为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线的历史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要求,结合2017年版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的教学要求,开发一些符合初中生认知能力的“学材”式初中历史课外阅读的史料研习读本,以拓展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3.把史料研习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网络教育是目前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要与时俱进,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开发学生感兴趣的史料研习的信息平台,使我们的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初中历史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怎样培养?最基本的就是养成重考据的意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巧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这种历史学习的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样也可以给历史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本文是广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生史料研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201811610)、番禺区“十三·五”规划课题《“研学后教”理念下拓展初中生史料研学能力的行动研究》(2017-ZX069)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