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构建:精读一首 带读一组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jxiaofei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一节古诗教学课。孙老师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主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师:(板书“诗”)你们学过诗吗’
  生:学过。
  师:(在“诗”前板书“组”字)“组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组诗歌。
  师:(在“组诗”前板书“送别”)“送别组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1:这一组诗都是写送别的。
  生2:把送别的诗放在一起,成为一组诗。
  师:是呀,以前我们一堂课一般是学习一首诗。今天,我们一堂课来尝试学习一组诗,一组写送别的诗,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兴奋地)有!
  开课伊始,孙老师采用补足式板题法,形式新颖有趣。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内容,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他们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这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教师课件出示李白的七绝诗《赠汪伦》,学生自行学习朗读后,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向谁告别。学生经过交流明白了诗歌中人物主与客的身份和送与别的区分,教师又请两名学生试说诗歌的意思,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学得生动、充实,很快就理解了诗歌的大意。)
  师: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这首诗,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1:“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生2:为什么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生3: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提出了一些问题。但我相信,这些问题只要细心地阅读和参看课文中的注释就不难解决。大家再读读诗,认真地思考和交流,一定还可以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埋头默读,陷入沉思,然后窃窃议论)   生1:(疑惑地)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却是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
  生2:(很不解地)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离开的时候才来送呢?
  师:(极高兴地)这两位同学多聪明啊,这不就提出了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了吗!是啊,按常理送人时在家门告别即可,另外送别亲人或朋友时一般比较难过和不舍,可是汪伦为什么要等李白上船时再来相送,而且还要欢欢喜喜地踏歌相送呢?
  (学生进行热烈讨论)
  生1:李白怕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了会破费钱财买礼品送给自己,因此就悄悄地离开。
  汪伦回家不见了李白,向邻居打听才知李白走了,于是急急忙忙地赶到桃花潭边相送。
  生2:李白和汪伦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会伤心难过,因此就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马上赶来相送。
  生3:李白和汪伦是好朋友,可能汪伦已在家门口送别李白了。但李白走后,汪伦觉得这样不足以表达对李白的一片深情,于是又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
  师:(赞叹道)真了不起!你们的想象合情合理,说得也有理有据。看来想象是学习诗歌的一个好方法。那你们说一说汪伦为什么踏歌相送呢?
  生1:我认为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
  生2:(自信地)我认为李白是个豪放的人,他是不希望朋友分别时过分伤感的;而汪伦十分了解李白的性情,于是就欢欢喜喜地踏歌相送。李白听到汪伦踏歌来送,极为感动,觉得汪伦真是自己的知音,于是跳上岸去,紧紧地握着汪伦的双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执笔写下《赠汪伦》这首诗,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古佳句。
  师:(拍案叫绝地)如果说汪伦是李白的知音,那我说,你们就是李白和汪伦的知己,是这首诗的知音啊!
  孙老师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认真读诗,主动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但是,孙老师并不急于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相互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悟了《赠汪伦》一诗所表达的深厚情谊。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得到了爱护和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李白的感情啊!让我们设身处地想象当年李白“紧紧地握着汪伦的双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而以诗赠汪伦的情景,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
  (全体起立,配乐动情吟诵)
  师:大家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传唱的送别诗背下来?
  生:(信心十足)能!(生齐背古诗,摇头晃脑,人情入境)
  师:这首诗是谁送谁呀々用什么方式送的?
  生:是汪伦送李白,用踏歌的方式相送。
  师:(板书:以歌送别)
  诵读,是传统的语文学习之法,古诗教学尤甚。诵读能使学生充分地领悟其蕴含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孙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学生通过摇头晃脑、入情入境地吟诵,进一步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师:这首诗是汪伦送别李白,那我们冉来学习一首李白送别他人的诗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显示诗作)
  (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随后就一些主要问题进行研讨。)
  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
  生1:送了一个小时吧,因为从船离开黄鹤楼到消失在天边大约要一个小时。
  生2:我认为李白约送了—个时辰。因为小船消失在天边,李白仍然没有走开,而是—直看着长江水滚滚地流向天边。
  师:此时的长江水在李白眼中仅仅是水吗?
  生1:滚滚长江水仿佛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
  生2: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像这滚滚长江水一样绵绵不断,源远流长。
  师:说得太好啦!如果说汪伦送李白是以歌相送,那李白送孟浩然呢?
  生:以目相送。
  (教师板书:“以目相送”,而后师生一起感情吟诵该诗。)
  师:我请大家再看第三首诗——《别董大》。(课件显示诗作,学生根据注释自学交流。)
  师:董大是什么人?
  生:是全国有名的琴师。   师:高适是在什么情况下送别董大的?   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诗句所描写的是天气阴沉、大雪纷飞、大雁南飞、一派凄凉的景象。
  师: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环境下好朋友要离开了,心情会怎样呢?
  (多位学生发言,他们用“难过、压抑、沉闷、伤心”等词语表述了自己体会的心情。)
  师:作为好朋友的高适能让作为一代琴师的董大带着这样的心情离去吗?不能!那么,高适用什么办法驱除董大心 中的不快呢?
  生1:用“奠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鼓励他。
  生2:用振奋人心的话语勉励自己的好友。
  师:是呀,听着这样温暖人心的话语,董大心情为之一振,离愁别绪一扫而光,充满豪隋地踏上了漫漫路程。这叫以什么相送?
  生:“以话相送”。
  (教师板书:“以话相送”,而后师生背读这首诗。)
  师:最后请大家看这首诗—《渭城曲》。(课件出示诗作)
  (学生自学交流)
  师:如果说前三首诗有的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那么这首诗是以什么相送?
  生:(齐)以酒相送。
  师:(板书:以酒相送)不管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还是以酒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1:以心相送。
  生2:以情相送。
  师:对呀,诗人是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板书:“以心相送”,“以情相送”)让我们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
  (学生感情吟诵)
  师:同学们,马上我们就要分别了,请你们用一句话送送孙老师吧。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全场大笑)
  孙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三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之前的学习方法,通过自读自悟,很快弄清了三首古诗分别写的是“以目相送”、“以话相送”、“以酒相送”。然后,孙老师引导学生在异中求其同,进一步探求到了送别诗内在的意蕴,实则都是“以心相送”。
  总评 纵观整节课,孙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审美感觉,洞悉了四首古诗的内在联系和同构本质,于是“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切实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思细想,这节课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如下两点:
  一、教师既是教材的施教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孙双金老师依据课文《赠汪伦》这首诗“送别”的主题,自己又从课外阅读文选中遴选出相关的i首诗,这样既完成了对教材的学习任务,又充实了教学内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也是新课改赋予我们每位教师的权力。因此,教师在把握教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当大胆、科学地对教材进行组合编排和增添缩减。
  二、构建主题教学,“精读一首,带读一组”。新课改以来,一些出版社打破长期以来的教材编排体例,采用以内容为主题构建单元教学的编写体例,而且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未采用内容主题构建单元教学的教材使用者,可以借鉴孙双金老师的教学方法“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其关键是要深入地备课,捕捉准主题,遴选好辅读诗文。在阅读扩展的诗文时。既要展得开,又要收得回;既要同中求异,又要异中求同。这样,才能实现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切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责编 李景和)
其他文献
一、背景资料    数学中,“无穷”是永远无法回避的概念,数学与无穷之间关系是剪不断、理还乱。从数学产生之日起,无穷就如影随形,伴着数学的发展齐步前进。尤其当微积分产生后,数学与无穷的联系就更紧密了。比如,“所有自然数的个数”,“直线上的所有点”都是“数不尽”的无穷大量,还有极限过程的无限次的运算,求圆的面积时无限次的用多边形来逼近等等,也都涉及到无穷的概念。    注:“本文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
期刊
本刊讯 5月30日上午,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和随行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车荣福,自治区副主席李康等来到南宁市秀田小学与孩子们共度节日,并看望慰问在南宁就读的四川灾区小学生。郭声琨勉励他们把广西当作自己的家乡,把广西的干部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安心学习,学好本领,尽早成材,长大后报效祖国,报效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广西的小朋友们要与灾区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开辟新航路》教学为例,论述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基本路径:研读课标和教材,找准教学立意;精选史料,力图史证一致;研讨思辨性问题,深化历史解释。  【关键词】历史解释 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049-03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集理论、方法、能力和价值观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核心素
期刊
情商是成就教师职业的重要因素。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或情感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合作等方面的品质。它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在非智力活动中表现的重要指标。    一、对教师提出高情商要求的原因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商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非常关键。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
期刊
2008年4月末,在桂林市象山区“名师走进象山”的大型教学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阅读课《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是一堂设计精巧、充满艺术魅力却又施教无痕、本色质朴的课。在语文的“园子”里,我们教师究竟应该如何耕作?要让学生收获到什么?这是我以及周围不少老师长期以来颇感困惑的问题。听了薛老师的这节课,我们至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一、“词语”教学——课堂上永远不能忽略的环节    阅读
期刊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认为: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校长的领导靠理不靠力,校长对学校管理应实现从“管人到管心”的转变。从担任校长起,我就思考自己能为师生们做什么,如何为学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担任校长两年多来,我有幸参加了校长提高班学习及“校长建设年”活动,聆听多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学习兄弟学校的办学经验。在“学习——感悟——实践一积淀”的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为师生服务”的学校
期刊
对话管理是一种通过对话方式、体现对话精神、激发对话资质的学校管理方式,是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诉求。喻小琴在《比较视域中的学校对话管理现状与反思》中以中澳两国中小学行政对话为例,揭示了两者对话管理的不同。认为澳大利亚学校行政管理体现了平等、尊重等对话精神,而我国学校行政管理中存在对话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①从对话的前提看,存在着对话者相互尊重与独断的差异;②从对话的类型看,存在着真正的对话与装扮成对
期刊
《北京亮起来了》是人教社语文实验课本第四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用生动语言描绘了北京绚丽多姿的夜景,如数家珍似地描述北京的灯光,感叹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文中充满好词佳句。  这篇课文与第三册第10课《北京》相对应,学生们在《北京》一文读到了北京的红墙绿瓦,绿树成荫,高楼林立,立交桥纵横,对北京美丽景色已有初步的感受;教学《北京亮起来了》,引导学生体会那些描写北京灯光的生动优美的词句,并鼓励学
期刊
空间观念是人脑中关于几何形体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以此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比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
期刊
乐群小学是桂林市一所颇有社会声誉的学校,环境优美、设备先进、教学一流。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更是令人瞩目,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  正如乐群小学校长王艳所说,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王艳校长把“以人为本、追求和谐、挖掘潜能、沟通感情、重在激活”作为自己的治校方略,实施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民主管理与情感管理,使乐群小学真正成为了教师的家园、学生的乐园。  传统上,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思想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