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柳先生传》的文眼艺术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hsmit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作家在诗文创作中,常有设文言(即关键字)的传统,用以传情达意,统摄全篇。但文眼的设置,往往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不用或少用虚词做文眼。而在陶渊明先生托言为五柳先生作传,实为作者自传的《五柳先生传》一文中,作者却独出心裁,在正面实叙其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三大志趣的同时,从侧面落笔,用大量带“不”字的否定句虚写其性格志趣,从侧面烘托其精神风韵。仔细玩味,非单纯的正反叙写,以求严谨的文章技法,而是作者精心设计、刻意为之,而又不着痕迹。正如钱钟书所言:“不字为一篇眼目。”
   通计全文,在一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篇中,“不”字达九次之多,此类句子共计约50多字,每句皆有含蓄深刻的意蕴隐含在字里行间。对文中“不”字句式,可分五类作一探析。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此为开篇之句,起得飘忽、风趣而又显得突兀,让人疑虑重重。初读,感到作者为五柳先生作传,似乎对传主缺乏必要的了解;再读,当明白此文实乃自传时,又生疑虑,岂有作自传而不晓己之姓名籍贯?深读,才会明白作者非不晓其姓名籍贯,而乃有意为之。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岂有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身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在两晋门阀制度下,人们是极为重视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之类,即如平民小辈抑或不知先辈籍贯的,也要附庸风雅虚构个世家大族作籍贯。而靖节先生却说五柳先生不知何地人,可见他不在流俗观念中。古人又是重名声的,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希图能够声名不朽,而先生却连己之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使宅边五柳为号,可见他更出了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不仅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说足,而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上来便使“高人”之气笼罩全篇。并非作传者“不知”,“不详”,实乃不愿说,故意不说,可见先生的淡泊宁静、超凡脱俗。
   二、“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前一“不”系总写五柳先生性格特征时,先从正面概括“闲静少言”后的反面补说。后面两“不”字句系赞辞中引用古人之语礼赞,先生忘怀得失,不追逐名利,可见先生的恬淡自足。
   三、“不求甚解”。此乃作者对五柳先生好读书的补充交代。表明先生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的读书态度。其实表现了先生不唯读书,尤其是一种做人、生活、工作的态度,志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的胸襟开阔,率真自然。
   四、“不能常得”,“不蔽风日”。这是对五柳先生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的描述。对此,先生却“晏如也”,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的开朗乐观。
   五、“不吝情去留”。先生喝醉了就走,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的耿直率真。
   以上九个“不”字句,又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思路。开头“不慕名利”是对其性格志趣的总述,结末“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引述高人之语高度赞颂评价五柳先生,中间部分的“不”字句,又是对其性格、生活、志趣的分项说明,总-分-总的结构思路井然有序。
   总之,以上大量带“不”字的否定句,构成了这篇奇文飘忽、有趣、含蓄、雅致的行文风格,含蓄蕴藉而又洒脱清奇,五柳先生的形象宛如在眼前。对此,王夫人《思问录》评论说:“言无者,激有者而破除之也。”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无”,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真可谓巧用虚字,尽显风流;含蓄蕴藉,风神宛然。
其他文献
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不仅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注意、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方面着眼,更需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作文兴趣,使之在作文教学中起推动、促进智力因素的作用,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下面笔者结合作文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激发情感,诱起表达欲望   情感是行为的动力因素,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动情、动容,来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人,讨论自己最关心的事。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诱发了心理需求
期刊
对于教师职业的伟大写照,莫过于唐代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对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及德育工作,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班主任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指导者、全面有效地履行其指导职能呢?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深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下面就谈一些自己班级管理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期刊
多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感到,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似乎怨声载道,老师们老是抓着孩子的缺点不放,为了孩子的聪明,老说孩子苯;为了孩子的守纪,老说孩子顽皮;为了孩子的仔细,老说孩子粗心——总是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让孩子在“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归于失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己任,以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机为目的。我认为开展语文教学改革,激励
期刊
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出题,讲解指导,学生写作,课堂完稿。由于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作文;或者草草了事应付一篇作文,觉得写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有的作文题目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由于缺乏真正的生活体验及感悟,只好胡编乱造,无病呻吟。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就逐渐降低,作文课成了学生最讨厌的课程,作文也变成纯粹应付老师应付考试的“作业”,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期刊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尔指出:“我们应该给学生活动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他们合作学习,以引导学生探索和合作交流,来代替教师讲、学生听,杜绝把学生当知识容器的做法。”培养学生的主体创造能力,离不开有效的课堂交流。要实现课堂交流的有效乃至高效,贵在受教育主体实实在在地参与整个教学全过程。因此,讨论法就是一种适应这种要求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所谓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讲,
期刊
教育家曾这样说“语文成绩的好差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学生阅读的结果”。学生素养的提升源于语文,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又源于阅读。   一、通过阅读教学,深化语文素养   首先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
期刊
新课程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如下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注重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如此看来,文言文教学要有“文”有“言”。没有“言”,哪来的“文”?没有“言”的积累,弄不通文意,何来对“文”的理解与鉴赏?反之,没有对“文”的赏鉴,言也只不过是“故纸”一堆。文言文教学有
期刊
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个性和人格的建构。”“个性”和“人格”可以“简单地说”,却不可以简单地理解。因为“个性”和“人格”是无比丰富、无比生动、无限具体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学习那些包含着民族独特文化精神及情感的作品和语言,学习和了解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情感,从民族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获取丰厚的养分,陶冶心性,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情感丰富的人。所以,语文教学中的”人文
期刊
首先,教师要以过硬的业务知识取得学生信任。老师的威信还来源于学生对教师的信服和敬意,就要时时刻刻遵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敬佩有能力有本事的教师,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如果我们的教师一摇三晃地走进教室,教态萎靡不振,无精打采,显得疲惫不堪,讲授的内容又东拉西扯,这样的教师又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听教师上课如同嚼蜡一般,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师又有什
期刊
教学需要设计,但又不能让设计捆住了自己的手脚,这是我的体会。   我曾经上过一节非常失败的公开课。因为是公开课,所以非常重视,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借鉴了一些名师的教案和教学实录,然后写教案,做课件。因为重视,教案写得非常详细,步骤安排得非常周密。导入、过渡、照应,提问、点拨、总结,以至于各个环节所用的时间等等无不考虑在内,环环相扣,字斟句酌,力求天衣无缝,完美无漏。但当“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