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首先分析了在高校培养志愿者精神的必要性,然后细致讨论了志愿者精神在高校的培养路径。加强对高校志愿者精神培养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各项社会生活活动的有序开展。
[关 键 词] 志愿者精神;高校文化;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1-0119-01
志愿者活动是组织学生义务地对需要援助的群体提供服务,在志愿者活动中,学生能够直接参与社会中弱势群体帮扶活动和大规模的社会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志愿者活动是隐性的教育手段之一。形式上是学生对特殊群体进行人力支援,而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也会对自身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教育方法远比学校书本上的各种大道理更有效。
一、在高校培养志愿者精神的必要性
志愿精神是社会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是社会奉献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和表达。高校是青年人才培养的摇篮,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现代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志愿精神的培养是推动我国志愿者服务事业前行的动力。
二、高校培养志愿者精神的主要路径
(一)通过志愿者活动构建高校良好学风
学风建设是一个学校治学精神和态度的体现,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学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积极开展志愿者组织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摒弃社会上不良思潮对自己头脑的灌输,树立远大的理想,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不断地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立志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用“朝气蓬勃、奋发图强”诠释新时期高校的治学风貌。
(二)通过志愿者活动丰富高校精神文化生活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是校园的主体,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可以间接地从其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反映出来。通过志愿者活动,能够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让校园文化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志愿者活动也是学生透过学校了解社会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志愿者精神的激励下,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做一些有益于身心和社会的事情。当学生的时间被有益的事情占据时,学生就保持了与低俗文化的距离。加强对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建设,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从丰富高校精神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志愿者活動的开展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方式。根据学生的专业差异,组织各自的志愿活动。例如,对于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进行农村支教;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其参与社会残障人员扶助活动;对于医药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其参与到医药下乡的医疗知识普及互动中。这些活动的经历可以通过视频和图片等方式保存下来,最终成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材料。再如,学校要给学生机会选择有意义的志愿者活动。让学生自己寻找志愿者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多好处。首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了,有利于志愿者精神根植于学生的思想;其次,学生参与到志愿活动的设计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这有助于志愿者活动脱离教师的指导,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为志愿者从事的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其次是勤工俭学的薪酬,整体上其经济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部分志愿者活动,需要义工自己出钱购买必备的用品,学生有心为社会贡献力量,但是经济能力确实十分有限,这就形成了矛盾。还有一些志愿者活动,需要学生自理往返的车费,这也为学生积极投入志愿活动中设置了障碍。
针对以上客观状况,学校要为从事志愿活动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作为保障。例如,为从事志愿者活动的学生提供全部或者部分经费,学生可以购买相应的用品进行服务支援。再如,学校可以提供校车,从而解决志愿者活动团队的车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避免志愿者精神成为一种口号。因此,学校要对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建立健全志愿者活动的规章制度
大学生当志愿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大学生的学生生涯是有限的,学生的课业是最重要的,所以客观上看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志愿活动频率并不是很高。这就为志愿活动的连续进行提出了挑战。制度是管理的最佳武器,学校学生工作处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志愿活动,并且逐渐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最终使志愿者自觉根据相关制度积极参与到志愿活动当中。
综上所述,在高校培养学生的志愿者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高校志愿者活动要根植于校风的建设和学校精神文化生活中,从而拉近学生与志愿活动的距离,激发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为了让志愿者活动长期稳定地开展下来,学校相关部门要为志愿者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同时要建立健全志愿者活动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让志愿者活动的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和学生工作处的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姜琦昆,王筱安.我国培育志愿者精神存在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3(7).
[2]刘娟.星星之火待燎原:论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培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
[关 键 词] 志愿者精神;高校文化;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1-0119-01
志愿者活动是组织学生义务地对需要援助的群体提供服务,在志愿者活动中,学生能够直接参与社会中弱势群体帮扶活动和大规模的社会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志愿者活动是隐性的教育手段之一。形式上是学生对特殊群体进行人力支援,而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也会对自身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教育方法远比学校书本上的各种大道理更有效。
一、在高校培养志愿者精神的必要性
志愿精神是社会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是社会奉献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和表达。高校是青年人才培养的摇篮,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现代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志愿精神的培养是推动我国志愿者服务事业前行的动力。
二、高校培养志愿者精神的主要路径
(一)通过志愿者活动构建高校良好学风
学风建设是一个学校治学精神和态度的体现,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学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积极开展志愿者组织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摒弃社会上不良思潮对自己头脑的灌输,树立远大的理想,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不断地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立志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用“朝气蓬勃、奋发图强”诠释新时期高校的治学风貌。
(二)通过志愿者活动丰富高校精神文化生活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是校园的主体,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可以间接地从其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反映出来。通过志愿者活动,能够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让校园文化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志愿者活动也是学生透过学校了解社会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志愿者精神的激励下,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做一些有益于身心和社会的事情。当学生的时间被有益的事情占据时,学生就保持了与低俗文化的距离。加强对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建设,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从丰富高校精神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志愿者活動的开展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方式。根据学生的专业差异,组织各自的志愿活动。例如,对于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进行农村支教;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其参与社会残障人员扶助活动;对于医药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其参与到医药下乡的医疗知识普及互动中。这些活动的经历可以通过视频和图片等方式保存下来,最终成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材料。再如,学校要给学生机会选择有意义的志愿者活动。让学生自己寻找志愿者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多好处。首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了,有利于志愿者精神根植于学生的思想;其次,学生参与到志愿活动的设计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这有助于志愿者活动脱离教师的指导,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为志愿者从事的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其次是勤工俭学的薪酬,整体上其经济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部分志愿者活动,需要义工自己出钱购买必备的用品,学生有心为社会贡献力量,但是经济能力确实十分有限,这就形成了矛盾。还有一些志愿者活动,需要学生自理往返的车费,这也为学生积极投入志愿活动中设置了障碍。
针对以上客观状况,学校要为从事志愿活动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作为保障。例如,为从事志愿者活动的学生提供全部或者部分经费,学生可以购买相应的用品进行服务支援。再如,学校可以提供校车,从而解决志愿者活动团队的车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避免志愿者精神成为一种口号。因此,学校要对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建立健全志愿者活动的规章制度
大学生当志愿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大学生的学生生涯是有限的,学生的课业是最重要的,所以客观上看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志愿活动频率并不是很高。这就为志愿活动的连续进行提出了挑战。制度是管理的最佳武器,学校学生工作处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志愿活动,并且逐渐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最终使志愿者自觉根据相关制度积极参与到志愿活动当中。
综上所述,在高校培养学生的志愿者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高校志愿者活动要根植于校风的建设和学校精神文化生活中,从而拉近学生与志愿活动的距离,激发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为了让志愿者活动长期稳定地开展下来,学校相关部门要为志愿者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同时要建立健全志愿者活动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让志愿者活动的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和学生工作处的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姜琦昆,王筱安.我国培育志愿者精神存在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3(7).
[2]刘娟.星星之火待燎原:论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培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