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以突显原则为基础。许多语言研究者用它解释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本文旨在介绍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的基础上,探讨该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 突显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英语专业教学,因为大学英语教学是集精读、泛读、语法、翻译、写作、口语、听力为一体的教学过程。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向国际化推进,国家教育部在新课程要求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于是,大学英語等级考试(CET4,CET6)从2006年1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新题型的考试方式,与以往的考试相比,新题型取消了选择题,加大了听力分值的比例,增加了快速阅读、选词填空、翻译或改错等题型,由客观题向主观题倾向。这无疑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希望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指导意义。
二、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归属于认知语言学,源于完形心理学,该理论认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心理体验来感知事物和事件,然后再对之进行分析和整理,再对事物划分成图形与背景来组织语言的。对于图形—背景理论的研究,先驱性的工作是在1915年由丹麦的心理学家鲁宾(Rubin)率先提出的。该理论通过著名的"人面花瓶幻觉图"(the Face/Vase Illusion)来进行,证明了图形—背景理论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即大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意义的图案上而忽略了周围其它的图案。
完形心理学家,又称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图形—背景理论应遵循分离原则(figure ground segregation),也就是说,人的视觉和听觉输入是根据突显原则来组织,并进行深入研究的。他们认为:知觉场始终分成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形具有完整的现状、结构和连贯性,是注意的焦点和感知的突显部分,也是首先引起被知觉者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与图形相对,是细节模糊、未分化的部分,是为突显图形起衬托作用、使图形突显的部分。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环境中看到图形,而未分化的环境就是背景,这也就被称之为突显原则(The Principle of Prominence)。根据完形心理学家的观点,确定一个客体为图形应遵循"普雷格朗茨原则"(the Principle of Pragnanz),上述背景特征和特点,有助于人们很好地解释许多语言现象。
最先将图形—背景理论运用于语言研究的是Talmy,他认为该理论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语言的表达是基于人们对事物或事件的感知,通过不断整理,划分为图形和背景来组织语言表达的。基于这一理论,一些学者致力于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图形—背景理论被证明能有效地解释句法多样化、句子结构、词类转换、简单句、介词运用、被动语态、时间状语的确定、倒装句的强调机制等语言现象。例如,我国学者文旭、刘先清运用该理论来研究英语的倒装句;朱厚敏用该理论研究对英语阅读的理解和写作教学;王斌用该理论研究英语教学中的汉英翻译问题等等。
三、图形—背景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是以教师传授为主题,这就不可避免地把教师作为图形,把学生作为背景,教师成为课堂上凸显的部分。从本质上看,英语教学是一门实践课,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进行自由交流。所以,课堂教学应由教师为图形、学生为背景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图形、教师为背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鼓励者和合作者、学生表现的评估者,学生才是真正被凸显的角色。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抹煞教师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想怎样学就怎样学,而是强调教师在更多地了解学生个体知识结构和需求后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课堂交流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例如可以适当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课前准备课堂内容,组织课堂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成为课堂上的图形,在课前、课后他们也是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2.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听力的提高渗透在语言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不管是在语音实验室的授课型学习方式、还是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型学习方式都是听力学习的有效组成部分。除此之外,通过对话的形式提高听力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设想,教师作为课堂上的引导者,他完全可以把目标语——英语最为课堂用语的图形,把母语——汉语作为课堂用语的背景,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并要求学生也同样用英语在课堂上交流。
3.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听说是一体的,听力的提高和口语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有限的大学英语课堂的范围内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是值得所有语言教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口语的提高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如:根据大学英语教程文章的内容设置场景,以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口语练习;以讲述故事来复述文章内容的形式进行口语练习;以评比背诵精彩段落优秀者为口语练习形式等等,创造出一种宽松、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以克服学生口语学习的心理障碍为图形;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和勇气为图形;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程度为图形,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加以鼓励。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困难,如发音不标准、重音把握不当、思维局限等问题,耐心地帮助指导,使其保持知难而进的信心和勇气。
四、结语
图形—背景理论是从人类认知方式出发来解释语言现象的,人们在观察某一事物时,通常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焦点,即凸显的图形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图形—背景理论作为指导,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转变,梳理图形和背景的范畴,有效推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Ungerer,F.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 突显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英语专业教学,因为大学英语教学是集精读、泛读、语法、翻译、写作、口语、听力为一体的教学过程。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向国际化推进,国家教育部在新课程要求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于是,大学英語等级考试(CET4,CET6)从2006年1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新题型的考试方式,与以往的考试相比,新题型取消了选择题,加大了听力分值的比例,增加了快速阅读、选词填空、翻译或改错等题型,由客观题向主观题倾向。这无疑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希望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指导意义。
二、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归属于认知语言学,源于完形心理学,该理论认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心理体验来感知事物和事件,然后再对之进行分析和整理,再对事物划分成图形与背景来组织语言的。对于图形—背景理论的研究,先驱性的工作是在1915年由丹麦的心理学家鲁宾(Rubin)率先提出的。该理论通过著名的"人面花瓶幻觉图"(the Face/Vase Illusion)来进行,证明了图形—背景理论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即大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意义的图案上而忽略了周围其它的图案。
完形心理学家,又称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图形—背景理论应遵循分离原则(figure ground segregation),也就是说,人的视觉和听觉输入是根据突显原则来组织,并进行深入研究的。他们认为:知觉场始终分成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形具有完整的现状、结构和连贯性,是注意的焦点和感知的突显部分,也是首先引起被知觉者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与图形相对,是细节模糊、未分化的部分,是为突显图形起衬托作用、使图形突显的部分。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环境中看到图形,而未分化的环境就是背景,这也就被称之为突显原则(The Principle of Prominence)。根据完形心理学家的观点,确定一个客体为图形应遵循"普雷格朗茨原则"(the Principle of Pragnanz),上述背景特征和特点,有助于人们很好地解释许多语言现象。
最先将图形—背景理论运用于语言研究的是Talmy,他认为该理论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语言的表达是基于人们对事物或事件的感知,通过不断整理,划分为图形和背景来组织语言表达的。基于这一理论,一些学者致力于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图形—背景理论被证明能有效地解释句法多样化、句子结构、词类转换、简单句、介词运用、被动语态、时间状语的确定、倒装句的强调机制等语言现象。例如,我国学者文旭、刘先清运用该理论来研究英语的倒装句;朱厚敏用该理论研究对英语阅读的理解和写作教学;王斌用该理论研究英语教学中的汉英翻译问题等等。
三、图形—背景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是以教师传授为主题,这就不可避免地把教师作为图形,把学生作为背景,教师成为课堂上凸显的部分。从本质上看,英语教学是一门实践课,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进行自由交流。所以,课堂教学应由教师为图形、学生为背景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图形、教师为背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鼓励者和合作者、学生表现的评估者,学生才是真正被凸显的角色。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抹煞教师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想怎样学就怎样学,而是强调教师在更多地了解学生个体知识结构和需求后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课堂交流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例如可以适当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课前准备课堂内容,组织课堂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成为课堂上的图形,在课前、课后他们也是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2.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听力的提高渗透在语言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不管是在语音实验室的授课型学习方式、还是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型学习方式都是听力学习的有效组成部分。除此之外,通过对话的形式提高听力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设想,教师作为课堂上的引导者,他完全可以把目标语——英语最为课堂用语的图形,把母语——汉语作为课堂用语的背景,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并要求学生也同样用英语在课堂上交流。
3.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听说是一体的,听力的提高和口语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有限的大学英语课堂的范围内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是值得所有语言教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口语的提高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如:根据大学英语教程文章的内容设置场景,以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口语练习;以讲述故事来复述文章内容的形式进行口语练习;以评比背诵精彩段落优秀者为口语练习形式等等,创造出一种宽松、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以克服学生口语学习的心理障碍为图形;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和勇气为图形;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程度为图形,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加以鼓励。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困难,如发音不标准、重音把握不当、思维局限等问题,耐心地帮助指导,使其保持知难而进的信心和勇气。
四、结语
图形—背景理论是从人类认知方式出发来解释语言现象的,人们在观察某一事物时,通常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焦点,即凸显的图形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图形—背景理论作为指导,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转变,梳理图形和背景的范畴,有效推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Ungere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