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动”起来,课堂就会“活”起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max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真正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笔者做了些尝试。
  一、画一画,涂一涂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中、高年级时抽象思维才逐步发展。涂涂画画是儿童喜欢做的事。在教学描写性较强的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绘画涂色,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文字转化为图画,从而更深层次地领悟文本的内涵,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更好地品味文字之美。
  如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燕子》一文写道:“二三月的春风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教学这一自然段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用彩笔画上相关内容,并要求学生边画边想:“你涂上了哪几种颜色?为什么?大自然美丽的颜色是谁涂上的?”学生完成绘画练习后,“青”的草,“绿”的叶,“鲜艳”的花在学生的笔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富有生机的春景图,他们对文本中描绘的“烂漫无比的春天”就有了一个感性认识,抽象的文字材料与形象的视觉材料和谐统一起来,学生心中便拥有了美好的春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就会很快走进课文里那个光彩夺目的春天,不用教师过多点拨,学生的体验就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扮一扮,演一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去扮一扮课文情节当中的任务,演一演故事情节片段,使学生对人物心理及整个文章所描述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般感受的同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中,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等课文,最适合采用这种方法。
  如教学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时,在厘清故事主要内容后,重点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讀。通过分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模拟各个角色,揣摩角色的心理,体味角色的言行动作。为了在朗读中促使学生熟悉课文语言,笔者抓住描写狐狸和老虎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字词进行适当点拨。这样,学生不仅在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为进入角色的表演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的教学就是以表演的形式来进行。笔者请几位学生分别戴上扮演狐狸、老虎和其他几种小动物的头饰到讲台前表演。只见一只“老虎”东张西望,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学生已经不需要依赖课本,各自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展开表演。
  “老虎”看着逮住的“狐狸”,好像回味起了肉的滋味,不时伸出舌头舔了舔嘴唇,还用小手抹着流出的口水,嘴里说着:“这肉一定很好吃!”引得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虽然“舔”“抹”只是细小的动作,但这位学生却表演得相当好。在接下来的表演中,在“狐狸”“眼珠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摇了摇尾巴”一次比一次具有欺骗性的谎言下,“老虎”从想吃“狐狸”到“一愣”,再到“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接下来,“半信半疑”,最终“信以为真”,上了“狐狸”的当。表演的学生充分把握了角色的心理,把狐狸的虚张声势与狡猾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通过他们的表演,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对话中,学生走进了文本,明白了遇事应开动脑筋,不能盲目相信他人,否则就会上当受骗,而这正是课文想要传达给学生的道理。
  在教学中,采用丰富多样、灵活新颖的教学形式,才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学习语文的快乐,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市大通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在语文教育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下,“边塞组诗”这一课,是对古诗词分类进行教学的尝试,将唐代的边塞诗进行有机整合,以“两专多辅”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学不在两首诗上进行深度挖掘,只着眼于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高年级学生在古诗的意境中漫溯潜游,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流程】  一、导入,初识意象  师:马鞍山有个特别棒的别称,叫什么?  生:诗城。  师:诗城的孩子一定会背诗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同样一个字可能有不同的读音,于是,就产生了多音字。在识字教学中,多音字虽然不是重点,但对于某些篇章、段落或句子来说,它往往会成为理解上的难点。笔者以为,多音字源自不同的语境,要准确认读多音字,应在语境中进行。  一、猜读音,想语境中字的意思  出示:我们好读书。读书就要读好书。该读书的时候就要好好读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6》)  师: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对此要有清晰认知,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到口语交际训练环节,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创设观察任务,积累口语交际素材  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应进行针对性设计,才能给学生带来适宜的训练机会。教材中有丰富的插图信息,文本中也有更多情节、人物
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自主阅读并非是教师完全放手由学生自主展开阅读活动,而需要通过教师的及时有效引导,使学生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获得成长。  一、培养自主阅读意识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主阅读的意识,教师要渗透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是粗读,也可以是细读。所谓粗读就是对整篇文章展开大致阅读,只需要了解整体内容即可;细读需要建立在粗读的基础上
字词承载着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事件的叙述以及情感的表达,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一直以来,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对文章细节和情感进行理解和感悟,但应注意的是,要针对不同的字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理解,因为在不同的文章里即使同一个词体现的意义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课文语言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抓住字词的“内容味”“表达味”和“情感味”展开理解,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化学生对文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也很简单明了,就是说张继在一个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夜晚,住宿在枫桥,因为心里有愁事,半夜睡不着觉,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  从表面上来看这首诗似乎平淡无奇,无非就是一首写景的诗,可是如果往深处再想一想,张继在心情忧愁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写这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堂提问入手,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在教学中,虽然许多教师对课堂提问都比较重视,并且也设计了不少问题,但由于这些问题的思维含金量不高,不能真正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助力,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效果甚微。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呢?  一、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
批判性阅读的价值在于引领学生统整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诸多元素,对文本进行深度反思的阅读。批判性阅读的实施要基于学生前期的质疑理解、重构反思,并建构出全新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获取深度体验。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呢?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提出困惑,在质疑中推进批判性阅读  当下阅读理论研究表明,
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诗意语文”,为古诗词主题化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古诗词在课本中占据重要地位。古诗词教学在应试背景下,以读、背为主,很多学生却因古诗词朗读单一,情境体验不足,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不浓。在古诗词阅读中,关注学生诗意成长,顺应学生学情、认知特点,以主题为引领,统合古诗词内容,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古诗词朗读情境,让学生能够从古诗词中品味诗意,获得语文核心素养。运用主题阅读思维,整合古诗词
任何一种表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需要认知作为基础支架。低年级学生由于经验有限、方法缺乏,更需要支架。为此,编者在编排统编本教材时,就设定了多维的写话支架,构建了鲜明的助写系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支架的作用,在学生搜集素材、运用素材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洞察内容、明晰对象,促进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用支架锁定对象,明晰为谁而写  很多时候,学生之所以言不达意,表达能力停滞不前,很大程度就在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