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过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启发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评价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正确运用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探索。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讲授模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面交流,从而让学生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教具动手演示和操作、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运用多媒体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这些形象化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同时,还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表扬,由此建立他们评价的信心。
(二)学会“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言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后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他们在小组内、在班里有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所期待的标准答案,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引发争论。如果在这时,我们以标准答案来做最终的评价,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并扼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笔者注意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做到放下教师的架子,少“讲”多“听”。不断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议,敢评。
(三)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并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二、注重过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修改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做到:
(一)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坚持正面引导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所以,笔者在教学中从不吝啬赞许和鼓励,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课堂上,笔者根据教学实例,面对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孩子,评价尽可能做到具体化、准确化,如“你解答得真巧妙,真令老师和同学钦佩。”这样的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形成了一种驱动。这种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尽量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以此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在与同伴学习比较中认识自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在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认真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这些记载了学生的点点滴滴,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注意实施因材施教,正确评价学生,让学生重拾自我,发挥自己的优势,健康成长。
三、启发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
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对话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进行积极思考。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实现“平等对话”。
(二)落实“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是一个整体,包括数和数的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知识和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因此,在评价的目标上,教师应该不仅限于知识和能力,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进行评价。在进行数学评价时,我们需要注意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可以确保数学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评价的实效性,还可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可行的保证。
(责任编辑:刘向宏)
关键词: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正确运用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探索。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讲授模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面交流,从而让学生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教具动手演示和操作、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运用多媒体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这些形象化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同时,还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表扬,由此建立他们评价的信心。
(二)学会“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言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后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他们在小组内、在班里有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所期待的标准答案,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引发争论。如果在这时,我们以标准答案来做最终的评价,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并扼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笔者注意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做到放下教师的架子,少“讲”多“听”。不断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议,敢评。
(三)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并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二、注重过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修改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做到:
(一)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坚持正面引导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所以,笔者在教学中从不吝啬赞许和鼓励,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课堂上,笔者根据教学实例,面对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孩子,评价尽可能做到具体化、准确化,如“你解答得真巧妙,真令老师和同学钦佩。”这样的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形成了一种驱动。这种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尽量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以此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在与同伴学习比较中认识自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在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认真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这些记载了学生的点点滴滴,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注意实施因材施教,正确评价学生,让学生重拾自我,发挥自己的优势,健康成长。
三、启发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
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对话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进行积极思考。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实现“平等对话”。
(二)落实“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是一个整体,包括数和数的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知识和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因此,在评价的目标上,教师应该不仅限于知识和能力,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进行评价。在进行数学评价时,我们需要注意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可以确保数学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评价的实效性,还可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可行的保证。
(责任编辑:刘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