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光曲》文句优美,感情深沉,意境很深。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离今几百年,地点相距几万里,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比较困难。可曾东玲老师上的这一课,通过巧妙的教学策略和灵动的教程,从容调遣,“随心”演绎,让课堂“弹出”精彩一片。
一、左串右联,引导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曾老师在开课时一句“你想了解关于《月光曲》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呢?”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课堂中,曾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出本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月光曲》让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类似这样的问题应当说是有探究价值的,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在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既发现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集中全力解决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用心体会,感悟理解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应注重于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舍弃繁琐、机械的分析和解释。这篇文章的人文内涵的具体体现就是意境美、心灵美、音乐美,所以,学生无论从中感悟到什么都是在与作者直接对话,都是有价值的情感体验。于是,曾东玲老师把一大篇文章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用“心”感悟,不给具体问题,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统一答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想象、表达的空间。学生在想像中体会到了月光曲的美。当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走进课文的时候,他们的思想情感就很自然地与文本产生共鸣。接下来的朗读指导水到渠成,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的交流是那么和谐、自然、愉悦,这源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看到的不是“滔滔不绝”的“教师”,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师生共同研究、商量、交流的氛围中完成。在这种氛围中,由师生交流创造的语文学习资源已超出教材本身;在这种氛围中,师生所感受到的审美愉悦已超过文本的局限。
三、情境创设,品昧升华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曾老师恰时地给出一缕轻柔的乐曲,几幅素净的画面,伴着学生静静的回味,营造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情境,给学生一种思维联想和回味的空间,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在情景的体验中学生感受理解文本语言,走进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境界。学生融情人境地设身想象,在情境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浮现内心视像,最后进行的写话练习,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还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较好地呈现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新理念。在学习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这个内容时,《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理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教师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课文,也学会了合作。然后,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直抒胸臆”,使情感的升华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联系课文内容,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曾老师布置了这样的自选作业:模仿课文的写法,把在课外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加入适当的联想进行描写。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作业,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协作”学习,既立足于教材,却又超越了教材,既十分地珍视学生的自主地位,关注了“积累”意识的培养,又给予了他们自主发展的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实属大语文观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的开放性的作业形式,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要求。
文学作品是“个性化产物”,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曾东玲老师的这一课的教学,留给学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个性、爱好、思想的广阔空间!
(作者为“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培训班指导教师)
(责编 韦眷艳)
一、左串右联,引导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曾老师在开课时一句“你想了解关于《月光曲》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呢?”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课堂中,曾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出本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月光曲》让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类似这样的问题应当说是有探究价值的,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在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既发现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集中全力解决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用心体会,感悟理解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应注重于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舍弃繁琐、机械的分析和解释。这篇文章的人文内涵的具体体现就是意境美、心灵美、音乐美,所以,学生无论从中感悟到什么都是在与作者直接对话,都是有价值的情感体验。于是,曾东玲老师把一大篇文章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用“心”感悟,不给具体问题,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统一答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想象、表达的空间。学生在想像中体会到了月光曲的美。当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走进课文的时候,他们的思想情感就很自然地与文本产生共鸣。接下来的朗读指导水到渠成,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的交流是那么和谐、自然、愉悦,这源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看到的不是“滔滔不绝”的“教师”,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师生共同研究、商量、交流的氛围中完成。在这种氛围中,由师生交流创造的语文学习资源已超出教材本身;在这种氛围中,师生所感受到的审美愉悦已超过文本的局限。
三、情境创设,品昧升华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曾老师恰时地给出一缕轻柔的乐曲,几幅素净的画面,伴着学生静静的回味,营造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情境,给学生一种思维联想和回味的空间,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在情景的体验中学生感受理解文本语言,走进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境界。学生融情人境地设身想象,在情境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浮现内心视像,最后进行的写话练习,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还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较好地呈现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新理念。在学习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这个内容时,《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理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教师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课文,也学会了合作。然后,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直抒胸臆”,使情感的升华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联系课文内容,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曾老师布置了这样的自选作业:模仿课文的写法,把在课外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加入适当的联想进行描写。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作业,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协作”学习,既立足于教材,却又超越了教材,既十分地珍视学生的自主地位,关注了“积累”意识的培养,又给予了他们自主发展的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实属大语文观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的开放性的作业形式,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要求。
文学作品是“个性化产物”,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曾东玲老师的这一课的教学,留给学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个性、爱好、思想的广阔空间!
(作者为“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培训班指导教师)
(责编 韦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