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超越的丰碑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uhea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史上,诸葛亮是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美梦,也是中国文人想达到而又无法超越的一座丰碑。
  27岁的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田野,他在等待一个时机,等待一个赏识他的伯乐出现,这一等就是十年。这种等待,在之前或许是因为年龄,之后当然是一个重要人物的原因。
  智者总是善于等待。
  诸葛亮为何不会去投奔刘表?刘表虽为汉室后裔,但他浮夸、空洞;而曹操的核心智囊集团也不可能进入——毕竟,诸葛亮当时籍籍无名,不为当时的政治阵营所知。
  当然,诸葛亮不可能过着隐居生活,他没有隐居的背景和必要,不像陶渊明那样做过官,有官场的经历和体验,有官场与田园的对比和选择,有政治和心灵的交叉碰撞。而且,诸葛亮当时只有20多岁,根本就无法具有像范蠡、张良等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要知道,陶渊明的隐退是美梦变成噩梦后的选择,是前进不得而无奈的后退。隆中也不是一块世外桃源,它离荆州不远,有随时传递而来的战争信息,有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有祸福荣辱的低吟浅叹。诸葛亮是在观察等待。
  卧龙一定要有飞天的时刻。
  中国知识分子都自诩为千里马,迫切希望自己能从山间草莽一跃而成庙堂重臣。而诸葛亮首先得到三国时期的第一个伯乐司马徽的推荐。司马徽对刘备说:“当今天下有两人,得一人者得天下也。”其次,徐庶也走马荐诸葛。
  最终,诸葛亮等来了47岁的刘备,“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成了天下知识分子歆羡的梦想。
  “三顾茅庐”也将中国知识分子的清高心理推向了极致。
  这以后,历史演义、民间传说、街坊酒肆的大肆渲染和极力夸赞,很自然地将诸葛亮推向了“智圣”的巅峰,将那些不存在的事情——空城计、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与诸葛亮相粘贴。这其实是为诸葛亮的生命设置相应的智慧等级。这样,诸葛亮在政治名誉和军事名誉上的兼备引领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人格,不至于使中华民族的历史人格与文化人格沦为无聊与庸常,进而成为后世之人追慕不已的丰碑。
  从三国的文化角度来看,诸葛亮和曹操都进入了文化坐标,但诸葛亮的文学高度远远低于曹操:曹操关注的是星汉宇宙,是生命的吞吐,是忧思的排解,是天下归心,关注点太高太远,无法贴近大众,再加上他的出生背景,所以他在文学地位上是一座孤峰,总是处于别人无法理解的孤寂状态。而诸葛亮的关注点更能贴近大众,呼应大众,感应大众。《出师表》虽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但千百年来人们对它赞不绝口,其理由绝不是作品本身,而是诸葛亮人格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他忠君情思的诚挚表白。这最能打动后世文人——“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时的诸葛亮已不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上升到文学的真实了。文学不在乎真实的历史依据,而在乎生命在一段历史当中如何呈现出一种具有非凡力度的造型和超越时空的造型。这使得诸葛亮从历史美学进入到了文化美学的范畴。历史美学总是局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而文化美学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民众性。一旦进入,诸葛亮就具有了生命存在意义和生态意义的广泛价值。
  《出师表》是诸葛亮二十余年高尚人格的沉淀与积累。
  对诸葛亮智谋的赞美是对技术层面的恭维,“智圣”这个称号是人们对他道德层面和人格层面的无限崇拜。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有着道德层面和人格层面的高度,却都因这因那而无法实现,徒生悲哀。在追慕诸葛亮的过程当中,无数的文人墨客是否会迷失自己已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中国文人从三国的硝烟当中感受到了诸葛亮的人格温度,他们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定位和人格定位。这一点,总会让我们倍感温暖。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庙堂情结”或“庙堂情绪”决定了他们必然走上层路线的最终使命,他们的“大众情结”或“大众情绪”太少,这必然导致怀才不遇和不得志的心理症结。李白也只能吟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陈子昂也只能感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但是,在中国古代,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文学地位都远远超过诸葛亮的人有很多,如屈原、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等,他们为什么不能成为“无法超越的丰碑”?其实,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是否遇上了明君圣主,是否有最好的结局,二者缺一不可。屈原虽得楚怀王重用,但接着却被流放,最后怀石投江;王安石的改革被推翻,他最后在郁闷中死去;司马光死后被鞭尸;范仲淹最后遭贬……这都是天下人所不愿看到、不愿经历的。而诸葛亮深得刘备重用(杜甫说“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后来又成为“相父”,即使五十四岁病死五丈原,但那也是生命最终的自然旅程。
  当然,我们眷顾文化历史,不是为了简单地拾掇历史故事,也不是为了故作状态的怀古伤今,而是为了从沉重昏暗的底色当中探寻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轨迹,感受人性在高度浓缩之后的崇高与卑微、高尚与琐屑,并询问古代先贤与知识分子合力倾泻的坦诚的最终遗言。
其他文献
自学能力就是自己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学习知识,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智力活动。那么,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呢?  1、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一旦制定,学生就要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地按计划进行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课前认真预习、对不明白之处做上标记,课堂上专心听讲并认真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复习、独立完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做到哪几方面呢?  一、要加强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  随着我国新
期刊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要想教学效益,必须选择好教法。选择的标准是教法要能适应对象的需要,以促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开展、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并因势利导,让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就能使他们保持对化学学习
期刊
对于物理新教材,很多一线教师都有共同感言:新教材面面俱到,但面面不具体,点到为止,使学生不好掌握,也不利于学生自学和预习。我在不断探索中也理会到了新教材这一显著的特点。我认为,要适应新教材,就要改变过去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贯穿新的教育理念,把新教材钻研透彻,让备课进一步科学化,使教学“活”起来。  一、注重教本中的“想想议议”,激发学生思维空间  过去的物理教材缺少“想想议议”这类活动题目
期刊
概念是科学大厦的基石,学习科学、探索科学都是从最基础的概念建构开始的,学习物理也不例外。然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时常发现许多学生对物理概念认识不清、理解不透,且这一现象还较为普遍。笔者以为,教师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特点认识不到位应该是其主要原因。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正确地认识并把握这些特点,有利于帮助处于学习物理起步阶段的初中生突破概念建构的瓶颈,有效地提升物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结合我校实际,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爱岗
期刊
在这几年的课改实验中,我发现新课改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如:学生比以往更加好学了,思维更加活跃了;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课堂上越来越普及并逐步地往纵向推广开来。但是,英语课新课改使学生的两极化从初一就开始显现出来。这样,学生水平高低差距大,使教师在授课中难以兼顾,无疑增大了新授课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捕捉到
期刊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英语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了解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很多,包括语言知识、认知技巧、个人经历、生活常识等等。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语篇等不同层次,是理解语言的基础。读者在阅读时不能一个词一个词地理解,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关键词或语意群,进行有效的
期刊
我国著名英语教育家钱歌川说过,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阶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是培养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前提和保障。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精心地指导。教师应该把握好四个环节,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老师。”我们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贯穿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对
期刊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从简单劳动工具的制造到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从原始的结绳计数到今天的电子计算计,科学创新无不体现出它的巨大魅力。如今,创新已渗透到各个学科甚至各个领域,时代呼唤创新,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物理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力能的重要学科。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