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物理新教材,很多一线教师都有共同感言:新教材面面俱到,但面面不具体,点到为止,使学生不好掌握,也不利于学生自学和预习。我在不断探索中也理会到了新教材这一显著的特点。我认为,要适应新教材,就要改变过去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贯穿新的教育理念,把新教材钻研透彻,让备课进一步科学化,使教学“活”起来。
一、注重教本中的“想想议议”,激发学生思维空间
过去的物理教材缺少“想想议议”这类活动题目;而且,过去的物理教学机械地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法,使学生成为被动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当了“观察者”和“验证者”的角色,使他们的思维发展受到了限制,探索自然的积极性消失。新教材比旧教材新颖,在编排上有“想想议议”栏目。这给了学生大胆想象、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知识的领域空间。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环节,组织和督促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来证明个人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和想法。例如:研究“斜面机械效率”时,告诉学生只能沿斜面匀速拉动弹簧秤,所测拉力才准确。有的学生就提问:若斜向上拉,结果如何?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带着这样问题进实验室,特别做不沿斜面拉弹簧秤而斜向上拉的实验。通过两种情况比较,学生发现:不沿斜面而斜向上拉时的拉力偏大,所测机械效率偏小。又如:讲到“声的利用”这一节时,课本上只说了超声波的应用,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课后补充次声波的应用,然后结合自然现象(如地震、海啸防护时用到的次声预警系统)来讲解。这样,学生对声的利用就全面理解,使书本上的内容也丰富了起来。再如:对助听器的应用,教材上只作了简单地说明,教师可以不在课堂上介绍,而是让学生自行调查、记录它的构造功能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推动学生从课堂出发探究知识,使教材知识更加丰富。
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物理现象,让学生走向物理
新教材对知识点的讲解不象过去教材那样大讲特讲,举出多种例证说明,而只是点到为止。有些教师认为这不妥当。其实不应该这样认为:新教材意味着新的教学理念,它预示着教师本身要有充足的信息源,来把知识点丰富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所举的物理现象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蒸发”的概念时,除了书本上提出的问题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去观察油汤和开水的蒸发情况,还可以尝试冷热程度,把所取得的信息反馈到第二天课堂上,通过讨论“油汤为什么比开水烫”并揭示答案“油覆盖在水表面上,防止了水蒸发,从而使温度难以下降”,让同学们从生活走向物理,使物理走向社会——这就是新教材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出民主的气氛,让学生参与讨论,从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广泛的教育资源,使教材变得有血有肉,不局限于概念、规律和公式,更不局限于考试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新教材教“活”。
三、把物理理论知识系统化,使之有机整体化
新课程虽不强调教学重点局限于规律、概念及公式,但要求把教材讲活,需要在学习方面要求学生把规律、概念及公式等有机整体化。新课程要求的精神是:不使学生强化定义、硬背规律,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很多知识源泉,把模糊的概论转化成具体易懂的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位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在概念教学方面值得我学习。他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四步法”:第一步,介绍定义;第二步,由定义得出公式;第三步,由公式推导单位;第四步,由单位意义进一步理解定义。如:在“压强”的教学中,首先介绍压强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力,接着由定义得出公式,再得出压强单位是“牛/平方米”;最后由“牛/平方米”重新理解压强的意义——单位面积上物体所受的压力,从而使概念教学形成条理性、系统性。我真的体会到:这种教学法让概念不显得空洞,有内容可教。
四、认真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新教材里,每节内容都辅有“科学探究”材料。教师若照本宣科,则会把教材中的知识变得僵化,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在新教材改革中应该不拘形式,不应该采取单一的方法来展开探究活动。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科学观点,达到共同探究一个问题,使教学活灵活现的效果。例如:讲到“物态变化”章节里“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教材里给出的结论是: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实际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不从温度上去区分,而让学生去观察食盐和松油,以给这两种物质加热熔化时有何不同来作为它们的另一个区别。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晶体熔化时固态直接变成液态,而非晶体熔化时从固态慢慢变软,然后由软再慢慢变成液体,且变软时比较粘手。这样,就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辨认晶体与非晶体物质。再如: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时,教材里用压强计来演示不同深度处压强不同。其实,教师在讲课时可采取多种方法演示:一是可以要求学生用空饮料瓶装水,在不同深度处扎小孔,观察不同深度处的小孔中射出水的距离远近。二是利用酸奶袋装满水,在顶上扎个小洞,观察水不会冒出;改变条件,插入吸管且在吸管中装满水,再观察,发现原先的小孔中也向上喷出水柱,从而说明该处的压强增大了。这样的例子都是用不同方法探究同一问题的实质,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的不同创造能力和带有个性特征的方式得以体现。所以,我们作为专业物理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应更努力地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去想和实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而把物理教学搞活。
五、把物理教学与科技发展联系在一起,及时丰富所学知识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课,课标也指出: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科技动态,用科学的新动态使传统的知识点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能够寻找和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对知识点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例如:讲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以举以下的例子:二战时期,一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在旁边有一个小东西在缓慢移动。他以为是一个昆虫在飞舞,于是随手抓来。抓到手里以后,他才发现:这竟是一颗德国的子弹。如此举例,就使学生对现代科技,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有了综合性的了解。又如:“刻舟求剑”为什么不能实现?如果能,那么杨利伟在宇宙飞船中掉了剑,他就可以随意刻下一记号,到达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该剑——这显然是荒唐的。这样,就很巧合地连接到科技事业上,让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
总之,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克服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改正对教材过分的依赖性,避免把教材当做“圣经”。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新教材,把新教材教活。
一、注重教本中的“想想议议”,激发学生思维空间
过去的物理教材缺少“想想议议”这类活动题目;而且,过去的物理教学机械地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法,使学生成为被动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当了“观察者”和“验证者”的角色,使他们的思维发展受到了限制,探索自然的积极性消失。新教材比旧教材新颖,在编排上有“想想议议”栏目。这给了学生大胆想象、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知识的领域空间。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环节,组织和督促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来证明个人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和想法。例如:研究“斜面机械效率”时,告诉学生只能沿斜面匀速拉动弹簧秤,所测拉力才准确。有的学生就提问:若斜向上拉,结果如何?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带着这样问题进实验室,特别做不沿斜面拉弹簧秤而斜向上拉的实验。通过两种情况比较,学生发现:不沿斜面而斜向上拉时的拉力偏大,所测机械效率偏小。又如:讲到“声的利用”这一节时,课本上只说了超声波的应用,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课后补充次声波的应用,然后结合自然现象(如地震、海啸防护时用到的次声预警系统)来讲解。这样,学生对声的利用就全面理解,使书本上的内容也丰富了起来。再如:对助听器的应用,教材上只作了简单地说明,教师可以不在课堂上介绍,而是让学生自行调查、记录它的构造功能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推动学生从课堂出发探究知识,使教材知识更加丰富。
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物理现象,让学生走向物理
新教材对知识点的讲解不象过去教材那样大讲特讲,举出多种例证说明,而只是点到为止。有些教师认为这不妥当。其实不应该这样认为:新教材意味着新的教学理念,它预示着教师本身要有充足的信息源,来把知识点丰富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所举的物理现象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蒸发”的概念时,除了书本上提出的问题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去观察油汤和开水的蒸发情况,还可以尝试冷热程度,把所取得的信息反馈到第二天课堂上,通过讨论“油汤为什么比开水烫”并揭示答案“油覆盖在水表面上,防止了水蒸发,从而使温度难以下降”,让同学们从生活走向物理,使物理走向社会——这就是新教材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出民主的气氛,让学生参与讨论,从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广泛的教育资源,使教材变得有血有肉,不局限于概念、规律和公式,更不局限于考试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新教材教“活”。
三、把物理理论知识系统化,使之有机整体化
新课程虽不强调教学重点局限于规律、概念及公式,但要求把教材讲活,需要在学习方面要求学生把规律、概念及公式等有机整体化。新课程要求的精神是:不使学生强化定义、硬背规律,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很多知识源泉,把模糊的概论转化成具体易懂的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位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在概念教学方面值得我学习。他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四步法”:第一步,介绍定义;第二步,由定义得出公式;第三步,由公式推导单位;第四步,由单位意义进一步理解定义。如:在“压强”的教学中,首先介绍压强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力,接着由定义得出公式,再得出压强单位是“牛/平方米”;最后由“牛/平方米”重新理解压强的意义——单位面积上物体所受的压力,从而使概念教学形成条理性、系统性。我真的体会到:这种教学法让概念不显得空洞,有内容可教。
四、认真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新教材里,每节内容都辅有“科学探究”材料。教师若照本宣科,则会把教材中的知识变得僵化,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在新教材改革中应该不拘形式,不应该采取单一的方法来展开探究活动。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科学观点,达到共同探究一个问题,使教学活灵活现的效果。例如:讲到“物态变化”章节里“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教材里给出的结论是: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实际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不从温度上去区分,而让学生去观察食盐和松油,以给这两种物质加热熔化时有何不同来作为它们的另一个区别。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晶体熔化时固态直接变成液态,而非晶体熔化时从固态慢慢变软,然后由软再慢慢变成液体,且变软时比较粘手。这样,就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辨认晶体与非晶体物质。再如: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时,教材里用压强计来演示不同深度处压强不同。其实,教师在讲课时可采取多种方法演示:一是可以要求学生用空饮料瓶装水,在不同深度处扎小孔,观察不同深度处的小孔中射出水的距离远近。二是利用酸奶袋装满水,在顶上扎个小洞,观察水不会冒出;改变条件,插入吸管且在吸管中装满水,再观察,发现原先的小孔中也向上喷出水柱,从而说明该处的压强增大了。这样的例子都是用不同方法探究同一问题的实质,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的不同创造能力和带有个性特征的方式得以体现。所以,我们作为专业物理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应更努力地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去想和实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而把物理教学搞活。
五、把物理教学与科技发展联系在一起,及时丰富所学知识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课,课标也指出: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科技动态,用科学的新动态使传统的知识点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能够寻找和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对知识点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例如:讲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以举以下的例子:二战时期,一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在旁边有一个小东西在缓慢移动。他以为是一个昆虫在飞舞,于是随手抓来。抓到手里以后,他才发现:这竟是一颗德国的子弹。如此举例,就使学生对现代科技,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有了综合性的了解。又如:“刻舟求剑”为什么不能实现?如果能,那么杨利伟在宇宙飞船中掉了剑,他就可以随意刻下一记号,到达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该剑——这显然是荒唐的。这样,就很巧合地连接到科技事业上,让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
总之,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克服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改正对教材过分的依赖性,避免把教材当做“圣经”。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新教材,把新教材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