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完前篇艺术作品里表达的爱情,人们也许会好奇,艺术家生活里的爱会是什么样子。笔者采访到了艺术家夫妻王向明与金莉莉,看看他们相伴几十年的爱情之路。
他是幽默的水瓶,她是优雅的天秤;他偏重具象创作,她迷恋抽象表达;他的作品颜色饱满,她的画作黑白简洁;他梳理艺术史,理性地回望经典作品在历史上的转折;她发现生活美,感性地运用简洁点线、日常絮语表达精神中的流动。你甚至会疑惑,为什么两个人从相爱到牵手,能如此行云流水,契合舒适,你想不清楚,却又不得不承认,爱情就在那些你并不明了的时刻发生了……
在“布拉万”
守护艺术的爱与梦
王向明设在浦东的布拉万工作室有点特别,看不到纸墨层叠,也没有满地油彩,干净整洁得像一套样板房。一台德国原装的Cruse扫描机约有桌球台大,黑色的底板,画作铺在上面发出轻微的吱吱声。这台扫描机精度高达1600dpi,花费了王向明200多万元人民币,是世界各大博物馆及文物收藏机构首选的复制“利器”,它负责原艺术作品的输入;而二楼的Epson微喷打印机作为输出设备,正吞吐着新生的艺术复制作品。
在这里我见到了夫妻二人,王向明一身黑白素色,仍然戴着他标志性的鸭舌帽,金莉莉身着孔雀蓝的衣服,笑起来亲切又美丽。这个新近发展的数码工作室凝聚了两个人的心血。
这对结婚二十多年的艺术夫妻,从来没有过“花边新闻”,他们一直守候在彼此的身边,分担扶持,共度生活的荣誉和坎坷。金莉莉很能理解王向明:“在布拉万背后,所寄托的是王向明的理想。”她的微信朋友圈里所发的一条条状态,都记录着布拉万的成长壮大。
“布拉万在英文中的意思是“高地”,取名之后才发现它与某一号台风重名。”金莉莉笑着说。不过不要紧,若能掀起一阵艺术风暴当然是好的——这个工作室在为艺术家提供优质原作数据保真服务的同时,让艺术作品能藉用“高精度扫描版画微喷复制技术”走入更多人的生活。
“无论是绢、宣纸还是画布,是国画还是水彩,它的输出呈现效果都很好。”王向明说。工作室的另一旁,是初步打印完成的何多苓作品,技术人员正在比对原作进行调色。“版画的概念出自日本,它本身就是指画家与技术人员的二次创作。之前比较为人熟知的是丝网版画,比起原作来说基本变化不大,而现在的微喷复制技术,则能让艺术家在电脑上进行一些作品的改动,提供更多修正和变化的可能。”王向明介绍说。
工作室的地下一层,是已经成功完成的数码微喷版画作品,其中不乏陈逸鸣、许德明等大师之作,王向明一般也会邀请艺术家本人现场监制,复制作品在100张以内,再让画家签名并制作证书,以此保证衍生品的权威性和稀缺性。“我很看好这个版画市场,因为有那么多的艺术爱好者,喜欢把心爱的作品挂上墙头,而成熟的市场里,版画价格一般是原作价格1/25至1/20,这是可接受的程度,我相信版画未来会有广阔的市场,让艺术走向生活。”
而说起这段感情对他的意义,王向明说:“金老师给我最多的是自由和空间,她不太干涉我要做的事情,我们的感情一直很平稳,没有什么跌宕起伏,这也为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业,我很感激她。”
缘分让爱水到渠成
1982年,金莉莉和王向明一起从上师大油画系毕业。三年后,他们一起创作的油画作品《渴望和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王向明也凭借这幅作品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画展”上崭露头角。
《渴望和平》采用达利式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带来了全新的创作视域。画作前景是一个中国女孩,背景是一幅大画,上面堆砌了一些反映战争与和平的外国名作,有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马奈的《枪毙马克西米连》等,这种梦幻与现实交织的画面是虚拟、荒诞和发人深省的,而画面中的女孩就是金莉莉。“当时我们想创作一幅在形式和内容上不一样的东西。我们一起看了很多苏联、法国的东西,一起到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里看书,后来才慢慢想到用这种方式来呈现。”金莉莉说。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两人就互有好感。在金莉莉眼里,这个大自己三岁的男生“很有才气”,在那个年代两人的前几年交往,居然都是按照“地下恋情”的方式开展的。这中间还有段有趣的故事,金莉莉毕业之后去到华山美校做老师,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想要为她介绍亲事,而拟定的相亲对象正是王向明。
“真的是缘分吧,就算我们之前在学校没有在一起,后来也还会遇到,还会在一起。”金莉莉感叹道。
两个人相互扶助走过了新婚后经济紧张的日子。“那时候,我们一个月才48块钱,为了改善生活,我们一起合作创作了很多连环画。王老师来画,我来上色,”金莉莉说,“所以他到现在颈椎都不好,很大原因是当时拼命埋头工作埋下的病根。”她的眼神里流露着心疼。
尽管经济拮据,他们的婚后生活更多的是美满和甜蜜。“我嫌家里的地板太丑,就和他一起画画来美化。我们以灰色为主,在灰色中加入了红色、蓝色、绿色作底色,用圆圈、抽象等形式来体现,朋友们看到都觉得有趣又惊艳。”
对于艺术的讨论常常是两个人的主要话题,“我们会就很多艺术和创作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我的创作比较随心,却常能得到王老师的欣赏,“哟,这么久没动笔,底子和积累还是在的嘛”,而我更多的是直接指出他的问题,比如“这一块颜色放在这里不太舒服”之类的。
他们有时也会因为观点不一发生争吵,不过两人都能保持理智和平静,“吵吵就好,有什么矛盾也从不过夜。我认为呢,艺术应该融于生活中,还是生活第一。”至于生活中的摩擦,则主要是一些琐事,“王老师一般都会妥协,哈哈,所以有点什么,也很快就会好起来。”金莉莉笑了。
两人多年的感情有什么保鲜秘诀吗?两人想了想,都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我们现在就像亲人一样相处,平淡、交融、彼此依恋,也基本不分开。有时候他要出差去外地参加艺术活动,都经常想让我伴在身边。”或许这就是细水长流、平淡隽永的爱。 与一般夫妻相比,艺术家夫妇的相处有哪些好,又有哪些麻烦呢?“我们可以有更多随时随地的讨论,就艺术展开比较专业的交流。同时,彼此之间也可以非常理解。”
至于麻烦,两人不约而同地说到了“有时候男性艺术家更容易占主导性,会不尊重女性的想法和创作”的问题,“不过这一点在我们之间比较不存在,因为我不喜欢被盲目崇拜,哈哈。”王向明笑着补充道。
精神独立中的携手相伴
在分享幸福爱情的同时,这对夫妻也保持着个人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在自己的灵魂天地里孕育自己的作品。
毕业之后,金莉莉在华山美校任教至今。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她举办了题为《今天,你们在干什么》的师生联展,展览展出的30余幅《随心》系列作品,也让她与学生作品展开了一场艺术对话。她的《随心》系列作品均为黑白色调,线条极简,富有形式感,面对学生们今日的成就,这位被誉为“华山美校最美的老师”并没有更多感慨的语言,她淡淡地说:“看着每个学生收获自己的理想,我高兴。”
在教学中,金莉莉会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细节,从形式和构图上向学生们呈现更多的可能性。 “现在中国艺术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个性化的思路,学生们可能能画出最好的写实作品,但是在设计和创意方面,往往还是不够开放。”
两人的生活状态都平和自然。“我更多地投身于艺术教育和家庭生活里,王老师则常常冲在前面,他很努力,对艺术也非常敏感。”金莉莉说。
王向明一直保持着勤奋创作的状态,他的画色彩绚丽,充满抒情,有着强烈的个人特色,被誉为“画坛的抒情诗人”。从《假面系列》到《向大师致敬》再到现在的《网络化的大师》、《春天来了》,王向明选择的创作题材往往与潮流相背。“潮流在流行‘伤痕’文化的时候,我在画现代派的‘假面’,之后大家都在批判当代的时候,我则在关注一些值得赞颂的东西。”
然而,在辛勤创作的背后,王向明也有自己的感伤。他画了一辈子好画,却说自己内心中最不喜欢的其实就是画画。王向明说:“画画很累,很孤独,很寂寞,如果可以再选择的话,我将不选择绘画,因为这条路太难走,太没有终极目标,有时会使人发疯。我此生最大的梦想是做个刑警。”而金莉莉也在寻找和等待着机会,想帮助丈夫圆这个梦,“就想有个‘好梦一日游’,帮他圆个梦,哪怕一天也好。”
从1985年的成名作《渴望和平》之后,王向明开始在画作里频繁地用到鸟的元素,其动与静的状态象征着生机与平和。那些丰腴、雍容的陷在密密丛草间的大鸟,时常占据着画面的中心位置,让沉静纯美的情思飘散在画面的每一处,它让人想起泰戈尔的《飞鸟集》:“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在这些绚丽无声的鸟类形象里,仿佛能听见王向明与这些鸟儿之间似是而非的倾诉,听见它们远离纷扰混乱的低吟。而金莉莉,则像那常出现飞鸟的画面里不可或缺的绿叶,淡淡地存在着,与鸟儿遥相呼应着,那是一份永不消散的爱与相守。
他是幽默的水瓶,她是优雅的天秤;他偏重具象创作,她迷恋抽象表达;他的作品颜色饱满,她的画作黑白简洁;他梳理艺术史,理性地回望经典作品在历史上的转折;她发现生活美,感性地运用简洁点线、日常絮语表达精神中的流动。你甚至会疑惑,为什么两个人从相爱到牵手,能如此行云流水,契合舒适,你想不清楚,却又不得不承认,爱情就在那些你并不明了的时刻发生了……
在“布拉万”
守护艺术的爱与梦
王向明设在浦东的布拉万工作室有点特别,看不到纸墨层叠,也没有满地油彩,干净整洁得像一套样板房。一台德国原装的Cruse扫描机约有桌球台大,黑色的底板,画作铺在上面发出轻微的吱吱声。这台扫描机精度高达1600dpi,花费了王向明200多万元人民币,是世界各大博物馆及文物收藏机构首选的复制“利器”,它负责原艺术作品的输入;而二楼的Epson微喷打印机作为输出设备,正吞吐着新生的艺术复制作品。
在这里我见到了夫妻二人,王向明一身黑白素色,仍然戴着他标志性的鸭舌帽,金莉莉身着孔雀蓝的衣服,笑起来亲切又美丽。这个新近发展的数码工作室凝聚了两个人的心血。
这对结婚二十多年的艺术夫妻,从来没有过“花边新闻”,他们一直守候在彼此的身边,分担扶持,共度生活的荣誉和坎坷。金莉莉很能理解王向明:“在布拉万背后,所寄托的是王向明的理想。”她的微信朋友圈里所发的一条条状态,都记录着布拉万的成长壮大。
“布拉万在英文中的意思是“高地”,取名之后才发现它与某一号台风重名。”金莉莉笑着说。不过不要紧,若能掀起一阵艺术风暴当然是好的——这个工作室在为艺术家提供优质原作数据保真服务的同时,让艺术作品能藉用“高精度扫描版画微喷复制技术”走入更多人的生活。
“无论是绢、宣纸还是画布,是国画还是水彩,它的输出呈现效果都很好。”王向明说。工作室的另一旁,是初步打印完成的何多苓作品,技术人员正在比对原作进行调色。“版画的概念出自日本,它本身就是指画家与技术人员的二次创作。之前比较为人熟知的是丝网版画,比起原作来说基本变化不大,而现在的微喷复制技术,则能让艺术家在电脑上进行一些作品的改动,提供更多修正和变化的可能。”王向明介绍说。
工作室的地下一层,是已经成功完成的数码微喷版画作品,其中不乏陈逸鸣、许德明等大师之作,王向明一般也会邀请艺术家本人现场监制,复制作品在100张以内,再让画家签名并制作证书,以此保证衍生品的权威性和稀缺性。“我很看好这个版画市场,因为有那么多的艺术爱好者,喜欢把心爱的作品挂上墙头,而成熟的市场里,版画价格一般是原作价格1/25至1/20,这是可接受的程度,我相信版画未来会有广阔的市场,让艺术走向生活。”
而说起这段感情对他的意义,王向明说:“金老师给我最多的是自由和空间,她不太干涉我要做的事情,我们的感情一直很平稳,没有什么跌宕起伏,这也为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业,我很感激她。”
缘分让爱水到渠成
1982年,金莉莉和王向明一起从上师大油画系毕业。三年后,他们一起创作的油画作品《渴望和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王向明也凭借这幅作品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画展”上崭露头角。
《渴望和平》采用达利式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带来了全新的创作视域。画作前景是一个中国女孩,背景是一幅大画,上面堆砌了一些反映战争与和平的外国名作,有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马奈的《枪毙马克西米连》等,这种梦幻与现实交织的画面是虚拟、荒诞和发人深省的,而画面中的女孩就是金莉莉。“当时我们想创作一幅在形式和内容上不一样的东西。我们一起看了很多苏联、法国的东西,一起到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里看书,后来才慢慢想到用这种方式来呈现。”金莉莉说。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两人就互有好感。在金莉莉眼里,这个大自己三岁的男生“很有才气”,在那个年代两人的前几年交往,居然都是按照“地下恋情”的方式开展的。这中间还有段有趣的故事,金莉莉毕业之后去到华山美校做老师,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想要为她介绍亲事,而拟定的相亲对象正是王向明。
“真的是缘分吧,就算我们之前在学校没有在一起,后来也还会遇到,还会在一起。”金莉莉感叹道。
两个人相互扶助走过了新婚后经济紧张的日子。“那时候,我们一个月才48块钱,为了改善生活,我们一起合作创作了很多连环画。王老师来画,我来上色,”金莉莉说,“所以他到现在颈椎都不好,很大原因是当时拼命埋头工作埋下的病根。”她的眼神里流露着心疼。
尽管经济拮据,他们的婚后生活更多的是美满和甜蜜。“我嫌家里的地板太丑,就和他一起画画来美化。我们以灰色为主,在灰色中加入了红色、蓝色、绿色作底色,用圆圈、抽象等形式来体现,朋友们看到都觉得有趣又惊艳。”
对于艺术的讨论常常是两个人的主要话题,“我们会就很多艺术和创作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我的创作比较随心,却常能得到王老师的欣赏,“哟,这么久没动笔,底子和积累还是在的嘛”,而我更多的是直接指出他的问题,比如“这一块颜色放在这里不太舒服”之类的。
他们有时也会因为观点不一发生争吵,不过两人都能保持理智和平静,“吵吵就好,有什么矛盾也从不过夜。我认为呢,艺术应该融于生活中,还是生活第一。”至于生活中的摩擦,则主要是一些琐事,“王老师一般都会妥协,哈哈,所以有点什么,也很快就会好起来。”金莉莉笑了。
两人多年的感情有什么保鲜秘诀吗?两人想了想,都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我们现在就像亲人一样相处,平淡、交融、彼此依恋,也基本不分开。有时候他要出差去外地参加艺术活动,都经常想让我伴在身边。”或许这就是细水长流、平淡隽永的爱。 与一般夫妻相比,艺术家夫妇的相处有哪些好,又有哪些麻烦呢?“我们可以有更多随时随地的讨论,就艺术展开比较专业的交流。同时,彼此之间也可以非常理解。”
至于麻烦,两人不约而同地说到了“有时候男性艺术家更容易占主导性,会不尊重女性的想法和创作”的问题,“不过这一点在我们之间比较不存在,因为我不喜欢被盲目崇拜,哈哈。”王向明笑着补充道。
精神独立中的携手相伴
在分享幸福爱情的同时,这对夫妻也保持着个人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在自己的灵魂天地里孕育自己的作品。
毕业之后,金莉莉在华山美校任教至今。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她举办了题为《今天,你们在干什么》的师生联展,展览展出的30余幅《随心》系列作品,也让她与学生作品展开了一场艺术对话。她的《随心》系列作品均为黑白色调,线条极简,富有形式感,面对学生们今日的成就,这位被誉为“华山美校最美的老师”并没有更多感慨的语言,她淡淡地说:“看着每个学生收获自己的理想,我高兴。”
在教学中,金莉莉会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细节,从形式和构图上向学生们呈现更多的可能性。 “现在中国艺术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个性化的思路,学生们可能能画出最好的写实作品,但是在设计和创意方面,往往还是不够开放。”
两人的生活状态都平和自然。“我更多地投身于艺术教育和家庭生活里,王老师则常常冲在前面,他很努力,对艺术也非常敏感。”金莉莉说。
王向明一直保持着勤奋创作的状态,他的画色彩绚丽,充满抒情,有着强烈的个人特色,被誉为“画坛的抒情诗人”。从《假面系列》到《向大师致敬》再到现在的《网络化的大师》、《春天来了》,王向明选择的创作题材往往与潮流相背。“潮流在流行‘伤痕’文化的时候,我在画现代派的‘假面’,之后大家都在批判当代的时候,我则在关注一些值得赞颂的东西。”
然而,在辛勤创作的背后,王向明也有自己的感伤。他画了一辈子好画,却说自己内心中最不喜欢的其实就是画画。王向明说:“画画很累,很孤独,很寂寞,如果可以再选择的话,我将不选择绘画,因为这条路太难走,太没有终极目标,有时会使人发疯。我此生最大的梦想是做个刑警。”而金莉莉也在寻找和等待着机会,想帮助丈夫圆这个梦,“就想有个‘好梦一日游’,帮他圆个梦,哪怕一天也好。”
从1985年的成名作《渴望和平》之后,王向明开始在画作里频繁地用到鸟的元素,其动与静的状态象征着生机与平和。那些丰腴、雍容的陷在密密丛草间的大鸟,时常占据着画面的中心位置,让沉静纯美的情思飘散在画面的每一处,它让人想起泰戈尔的《飞鸟集》:“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在这些绚丽无声的鸟类形象里,仿佛能听见王向明与这些鸟儿之间似是而非的倾诉,听见它们远离纷扰混乱的低吟。而金莉莉,则像那常出现飞鸟的画面里不可或缺的绿叶,淡淡地存在着,与鸟儿遥相呼应着,那是一份永不消散的爱与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