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特级教师工作室”已遍地开花,但如何有效运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是摆在每个工作室主持教师面前的一个有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通过4年多的实践,我们分别在“学科建设”“共同研究”“辐射示范”“教师成长”4个方面对工作室的愿景和功能进行了定位和探索,收到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工作室;引领;研究;辐射;成长
为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嘉兴教育学院于2011年10月成立了嘉兴市“特级教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 以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有幸成为首批工作室主持教师之一,工作室以笔者的姓名和执教学科命名并挂牌。通过层层选拔,工作室先后在嘉兴市范围内吸收了16名学员作为培养对象。经过4年多的努力,工作室在引领学科发展、推动教师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价值引领,把工作室建设成学科建设的窗口
工作室由嘉兴教育学院发起成立并接受其统一管理。所以,从工作室成立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与嘉兴市高中政治教研员沈毓春老师达成共识,工作室与教研室是“点”与“面”的关系,推进区域学科建设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因而引领“学科建设”成为我们工作室的关键词,这里既有观念层面,也有操作层面。
(一)追寻学科认同
帕克·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1]。因此,我们认为,“学科认同”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在遴选工作室学员时,把“学科认同”作为首要标准。记得在招募工作室学员时,一位教师的故事打动了我。这位教师说,前不久,市政府的一个部门要招聘有高中政治教学背景的教师,对照条件他完全可以调过去,面对“诱惑”他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他觉得做教师挺好,做政治教师挺好。当这位教师说到这里的时候,在我脑海里马上闪现出了“学科认同”这个词,说实在的我内心已录用该教师了。对待年轻教师进工作室这事,我们的态度是,宁可选择那些有“学科认同”的“二流”教师,也不要那些对自己学科漠然、伺机就会出逃的“一流”教师。工作室成员的“学科认同”招募标准,从观念层面上为学科建设树立了风向标。
(二)打造学科特色
在一定区域里形成学科教学整体风格或特色,是区域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把“主题式课堂”打造成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色,是嘉兴市高中政治教研员沈老师推进区域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基于“主题式课堂”,我们认为,作为学科建设窗口的工作室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于是,引领“学科特色”、追求“教学风格”成为我们工作室的重要工作内容。结合教研室的要求,我们工作室专门进行了“主题式课堂”专题研讨活动,工作室成员的课堂展示、教学主张都紧紧围绕这一专题,并且努力体现自身教学风格。几年下来确实结出了累累硕果,例如,学员陆国良老师的课获2015年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曹国红、王德锋两位老师的课获2015年浙江省级“优课”;陈宏、齐琳、冯黎敏、韩云4位学员,围绕“主题式课堂”撰写的教学论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他们的成果和事迹在工作室网站和嘉兴教育学院网站上刊登后,引起了同行的极大反响,很大程度上引领和推动了“主题式课堂”的全面开展。因此,工作室学员打造“学科特色”、塑造“教学风格” 的实践,从操作层面上为学科建设起到了引领和激励作用。
二、立足课堂,把工作室建成共同研究的平台
从严格意义上说,特级教师工作室是一个学术性组织,进行教学探讨和共同研究是其基本的运行方式。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师的主战场,教学质量永远是教师和学校的生命线。针对工作室里汇聚的大多是区域骨干教师,我们提出每个工作室学员都要以“深入研究”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课堂,要用“集约经营”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来,我们工作室的课堂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型研究”和“课例研究”上。
(一)加强课型研究
从教学时段和内容角度看,中学的课堂教学大致可分为“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三大课型。但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基本没有“课型”意识,新授课和复习课互为混淆、讲评课一讲到底等现象相当普遍。这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成熟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有一定的模式但又不惟模式。所谓教学模式,实质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2]。
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工作室把学员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种课型研究,在课型专题研究过程中,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实践比较、共同探讨等途径,集思广益,总结归纳出三大课型基本模型(要素环节):
在“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三大课型的建模初步形成后,我们马上组织了工作室学员的课型专题研讨活动。2013年4月,工作室和桐乡教研室联袂举行了一次专题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工作室三位学员分别展示了他们精心准备的“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三种课型的公开课。课后,他们又对自己执教的课进行反思性说明。然后,工作室其他学员根据自己对三大课型的理解进行专业点评,最后工作室主持人作综述评价。回想此次“课型研究”专题活动,无论是工作室学员、与会教师还是受教学生都感到受益匪浅。
(二)注重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这是一种集研究、学习和培训于一体的研讨活动。我们工作室选择“多人同课异构”,即多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针对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彼此展示研究课。近几年来,我们工作室分别与温州市林月周名师工作室、宁波市鄞州区骨干教师团队举行了“多人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活动中两地教师围绕同一课题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展示,参与活动的教师或从教学全程,或从某个角度(如导入、教学素材、问题设置等)进行深度评课,从而在研讨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三、研训一体,把工作室建成辐射示范的中心
我们工作室汇聚了多名嘉兴市名师、学科带头人,在区域内外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是工作室应有的功能。近几年来,我们工作室着重在两个方面发挥其辐射作用。
(一)培训职后教师
工作室学员作为骨干教师要发挥作用,除了在本校进行示范引领之外,还要把自己优秀的教学经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与示范。组织“教、研、训一体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教、研、训一体活动”的具体操作是:工作室学员上示范课,被送教学校安排教师上展示课;课后评议、交流、提改进意见等等。这样的“教、研、训一体活动”机制灵活、效果直接,因而深受被送教学校和教师的欢迎。当然,“教、研、训一体活动”也并不是单纯地上课、听课和评课,整个过程中还有微型讲座、教学沙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近几年来,我们工作室在嘉兴第五高级中学、海盐高级中学和乍浦高级中学等学校都举行过工作室“教、研、训一体活动”,这些活动的举行,使工作室学员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价值认可与自信,强化了他们专业发展的自觉;同时,对被送教学校的课程改革、学科建设和师资培训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惠及职前教师
随着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迫切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加强与中学的密切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工作室抓住契机,于2015年5月组织学员赴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进行学习和交流,分别与法政学院思政专业教师与学生举行了座谈。本次活动中,最有建设性的成果,就是法政学院聘请了我们工作室主持人及5位工作室学员为浙师大法政学院思政专业卓越教师实验班的实践导师,法政学院院长周志山亲自给我们颁发了聘书,并将卓越教师实验班同学4年的实习、实践课程交托给了6位导师。通过与高等师范院校的交流以及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我们工作室的辐射作用延伸到了职前教师。
四、教研相长,把工作室建成教师成长的乐园
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有赖于教学经验、专业阅读、科学研究以及教学环境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工作室是为优秀教师专业发展中突破瓶颈制约而诞生的,它不同于地区或县市教研室、学校教研组等组织,它是一个有着迫切自我提升愿望的“学科精英”组织。因此,它必须是行动研究和学习合作的组织,学习和实践是工作室的必需,教研和科研应成为工作室的常态。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以及如何突破等问题,我们工作室围绕专业成长、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新课程标准等领域,为学员们购买了《教师成长的40个现场》《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极具影响力的日常教学策略》等书籍,供学员们阅读;对《教学月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等思想政治专业杂志上的优秀文章,或推荐阅读或组织学习讨论。此外,成员们还通过进高校、去名校、拜名师、听专家讲座等途径提升境界、拓宽视野、了解学科前沿。除了高质量的理论学习,在教学实践方面我们不仅开展了听课、开课、评课、磨课等常规活动,还开展了选修课程或特色课程开发和开设、微型论坛、学术交流、专题沙龙、命题探索等多方面研究活动,努力使工作室的每次活动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教研与科研相结合
课堂与课题相结合是实现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最佳途径。所以,我们工作室倡导学员围绕主题或专题思考课堂教学问题,待问题渐趋明朗和有眉目后,再将教研专题内容加以提炼形成课题,进而申报立项[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方案中预设的策略开设公开课和研究课等,有了一定的成果积累后再加以推广和应用。经过这样的不断反复,学员们的教研和科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专业成长有了扎实的基础。近5年中,工作室师徒共开设各级各类公开课60节;主持或参与县(市)级以上立项课题30多项,其中12项课题成果获县(市)级以上奖励;省级以上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14篇;县(市)级以上获奖论文25篇;在各级各类场合作专题讲座70多场;获得各级各类荣誉近60多项。教研相长,工作室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学员的专业成长,也为嘉兴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 吴国珍,余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敏勤.学校三级建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天津教育.2012(10):26.
[3]李爱霞.中小学骨干教师是如何做研究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5):35.
关键词:工作室;引领;研究;辐射;成长
为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嘉兴教育学院于2011年10月成立了嘉兴市“特级教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 以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有幸成为首批工作室主持教师之一,工作室以笔者的姓名和执教学科命名并挂牌。通过层层选拔,工作室先后在嘉兴市范围内吸收了16名学员作为培养对象。经过4年多的努力,工作室在引领学科发展、推动教师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价值引领,把工作室建设成学科建设的窗口
工作室由嘉兴教育学院发起成立并接受其统一管理。所以,从工作室成立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与嘉兴市高中政治教研员沈毓春老师达成共识,工作室与教研室是“点”与“面”的关系,推进区域学科建设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因而引领“学科建设”成为我们工作室的关键词,这里既有观念层面,也有操作层面。
(一)追寻学科认同
帕克·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1]。因此,我们认为,“学科认同”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在遴选工作室学员时,把“学科认同”作为首要标准。记得在招募工作室学员时,一位教师的故事打动了我。这位教师说,前不久,市政府的一个部门要招聘有高中政治教学背景的教师,对照条件他完全可以调过去,面对“诱惑”他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他觉得做教师挺好,做政治教师挺好。当这位教师说到这里的时候,在我脑海里马上闪现出了“学科认同”这个词,说实在的我内心已录用该教师了。对待年轻教师进工作室这事,我们的态度是,宁可选择那些有“学科认同”的“二流”教师,也不要那些对自己学科漠然、伺机就会出逃的“一流”教师。工作室成员的“学科认同”招募标准,从观念层面上为学科建设树立了风向标。
(二)打造学科特色
在一定区域里形成学科教学整体风格或特色,是区域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把“主题式课堂”打造成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色,是嘉兴市高中政治教研员沈老师推进区域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基于“主题式课堂”,我们认为,作为学科建设窗口的工作室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于是,引领“学科特色”、追求“教学风格”成为我们工作室的重要工作内容。结合教研室的要求,我们工作室专门进行了“主题式课堂”专题研讨活动,工作室成员的课堂展示、教学主张都紧紧围绕这一专题,并且努力体现自身教学风格。几年下来确实结出了累累硕果,例如,学员陆国良老师的课获2015年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曹国红、王德锋两位老师的课获2015年浙江省级“优课”;陈宏、齐琳、冯黎敏、韩云4位学员,围绕“主题式课堂”撰写的教学论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他们的成果和事迹在工作室网站和嘉兴教育学院网站上刊登后,引起了同行的极大反响,很大程度上引领和推动了“主题式课堂”的全面开展。因此,工作室学员打造“学科特色”、塑造“教学风格” 的实践,从操作层面上为学科建设起到了引领和激励作用。
二、立足课堂,把工作室建成共同研究的平台
从严格意义上说,特级教师工作室是一个学术性组织,进行教学探讨和共同研究是其基本的运行方式。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师的主战场,教学质量永远是教师和学校的生命线。针对工作室里汇聚的大多是区域骨干教师,我们提出每个工作室学员都要以“深入研究”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课堂,要用“集约经营”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来,我们工作室的课堂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型研究”和“课例研究”上。
(一)加强课型研究
从教学时段和内容角度看,中学的课堂教学大致可分为“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三大课型。但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基本没有“课型”意识,新授课和复习课互为混淆、讲评课一讲到底等现象相当普遍。这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成熟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有一定的模式但又不惟模式。所谓教学模式,实质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2]。
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工作室把学员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种课型研究,在课型专题研究过程中,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实践比较、共同探讨等途径,集思广益,总结归纳出三大课型基本模型(要素环节):
在“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三大课型的建模初步形成后,我们马上组织了工作室学员的课型专题研讨活动。2013年4月,工作室和桐乡教研室联袂举行了一次专题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工作室三位学员分别展示了他们精心准备的“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三种课型的公开课。课后,他们又对自己执教的课进行反思性说明。然后,工作室其他学员根据自己对三大课型的理解进行专业点评,最后工作室主持人作综述评价。回想此次“课型研究”专题活动,无论是工作室学员、与会教师还是受教学生都感到受益匪浅。
(二)注重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这是一种集研究、学习和培训于一体的研讨活动。我们工作室选择“多人同课异构”,即多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针对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彼此展示研究课。近几年来,我们工作室分别与温州市林月周名师工作室、宁波市鄞州区骨干教师团队举行了“多人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活动中两地教师围绕同一课题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展示,参与活动的教师或从教学全程,或从某个角度(如导入、教学素材、问题设置等)进行深度评课,从而在研讨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三、研训一体,把工作室建成辐射示范的中心
我们工作室汇聚了多名嘉兴市名师、学科带头人,在区域内外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是工作室应有的功能。近几年来,我们工作室着重在两个方面发挥其辐射作用。
(一)培训职后教师
工作室学员作为骨干教师要发挥作用,除了在本校进行示范引领之外,还要把自己优秀的教学经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与示范。组织“教、研、训一体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教、研、训一体活动”的具体操作是:工作室学员上示范课,被送教学校安排教师上展示课;课后评议、交流、提改进意见等等。这样的“教、研、训一体活动”机制灵活、效果直接,因而深受被送教学校和教师的欢迎。当然,“教、研、训一体活动”也并不是单纯地上课、听课和评课,整个过程中还有微型讲座、教学沙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近几年来,我们工作室在嘉兴第五高级中学、海盐高级中学和乍浦高级中学等学校都举行过工作室“教、研、训一体活动”,这些活动的举行,使工作室学员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价值认可与自信,强化了他们专业发展的自觉;同时,对被送教学校的课程改革、学科建设和师资培训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惠及职前教师
随着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迫切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加强与中学的密切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工作室抓住契机,于2015年5月组织学员赴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进行学习和交流,分别与法政学院思政专业教师与学生举行了座谈。本次活动中,最有建设性的成果,就是法政学院聘请了我们工作室主持人及5位工作室学员为浙师大法政学院思政专业卓越教师实验班的实践导师,法政学院院长周志山亲自给我们颁发了聘书,并将卓越教师实验班同学4年的实习、实践课程交托给了6位导师。通过与高等师范院校的交流以及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我们工作室的辐射作用延伸到了职前教师。
四、教研相长,把工作室建成教师成长的乐园
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有赖于教学经验、专业阅读、科学研究以及教学环境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工作室是为优秀教师专业发展中突破瓶颈制约而诞生的,它不同于地区或县市教研室、学校教研组等组织,它是一个有着迫切自我提升愿望的“学科精英”组织。因此,它必须是行动研究和学习合作的组织,学习和实践是工作室的必需,教研和科研应成为工作室的常态。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以及如何突破等问题,我们工作室围绕专业成长、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新课程标准等领域,为学员们购买了《教师成长的40个现场》《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极具影响力的日常教学策略》等书籍,供学员们阅读;对《教学月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等思想政治专业杂志上的优秀文章,或推荐阅读或组织学习讨论。此外,成员们还通过进高校、去名校、拜名师、听专家讲座等途径提升境界、拓宽视野、了解学科前沿。除了高质量的理论学习,在教学实践方面我们不仅开展了听课、开课、评课、磨课等常规活动,还开展了选修课程或特色课程开发和开设、微型论坛、学术交流、专题沙龙、命题探索等多方面研究活动,努力使工作室的每次活动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教研与科研相结合
课堂与课题相结合是实现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最佳途径。所以,我们工作室倡导学员围绕主题或专题思考课堂教学问题,待问题渐趋明朗和有眉目后,再将教研专题内容加以提炼形成课题,进而申报立项[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方案中预设的策略开设公开课和研究课等,有了一定的成果积累后再加以推广和应用。经过这样的不断反复,学员们的教研和科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专业成长有了扎实的基础。近5年中,工作室师徒共开设各级各类公开课60节;主持或参与县(市)级以上立项课题30多项,其中12项课题成果获县(市)级以上奖励;省级以上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14篇;县(市)级以上获奖论文25篇;在各级各类场合作专题讲座70多场;获得各级各类荣誉近60多项。教研相长,工作室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学员的专业成长,也为嘉兴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 吴国珍,余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敏勤.学校三级建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天津教育.2012(10):26.
[3]李爱霞.中小学骨干教师是如何做研究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