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辽宁省是体育大省,传统项目的成绩一直不错,然而对于游泳这一金牌大户项目却没有优势可言。尤其是近年来,我省的游泳项目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梯队建设工作日益严峻。自古就有“变则通,通则达”的说法,对于我省的青少年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更是如此。学习借鉴欧美一些国家培养机制的优势,同时,结合我国南方一些城市游泳项目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模式,探究制定一种适合我省的游泳训练模式,为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后备人才 培养模式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和调整。相对我国而言,举国体制曾创造过辉煌,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原有的体育大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举国体制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组织管理体系正在面临着诸多问题与矛盾,我省青少年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也是如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辽宁省青少年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探究新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省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1.业余体校数量减少
作为一直依赖于“业余体校一省市专业队—国家队”这样三级训练网培养后备人才的训练模式,基层各级各类体校的数量直接影响后备人才的数量、梯队建设等方面。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年来各个项目的基层体校越来越少。我国体育事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从1990年3687所减少到2000年的2679所,10年间减少了27.43%,从2000年至2010年,该数据又下降为2112所。
调研发现,业余体校的减少、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运动员出口不畅,体校招生困难;大部分业余体校建校多年,训练场馆设施设备陈旧;经费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业余训练的办学水平;体校教练员职称晋升难、待遇低,严重影响教练员工作积极性。
2.学训矛盾越来越突出
学训矛盾也是导致业余体校减少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建立新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游泳运动员的最佳训练年龄在10—12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他们小学升初中的关键时期。然而,参与竞赛、争夺奖牌,金牌压倒一切,这不仅是游泳运动员的训练目标,也是教练员追求的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下,教练员希望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训练,而家长不得不在文化学习和游泳训练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而竞技体育的出路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放弃参与训练。很多教练都反映,运动员在这个年龄段的流失率相对较高,尤其是13岁以上的运动员(小学升初中的年龄)坚持参加业余训练的运动员人数明显减少。
除此之外,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很多业余体校已经“名存实亡”;游泳运动员成材率低;教练员队伍结构老化等问题都制约着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更好地推进游泳项目的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
的培养模式。在游泳项目上,作为有着良好传统氛围的江苏省一些市地率先推行了俱乐部的发展模式,招商引资,市场化管理,改变了国家垄断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开端。然而,在运行地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个成熟完整的俱乐部,不仅要有设施齐全的训练条件及合理有效的组织形式,而且应该具备高水平的教练、专业的管理人员、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和优秀的营销人员团队以及一套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契合的制度。而目前在南方一些城市大力推广的俱乐部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硬件,却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教练员。另一方面,俱乐部对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取代业余体校,因此俱乐部所招收、培养的运动员在注册、参赛、选拔等方面都还无法与业余体校运动员享受同等“待遇”,使得很多俱乐部在训运动员没有参赛、选拔机会。
三、国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一些竞技体育较强的国家,其青少年体育培养与发展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例如作为世界体育强国的美国,有着十分完善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整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体制以学校为中心。特别是大学,已经成为高水平运动员、运动队的培养基地。美国历届奥运代表团基本上是以大学生运动员为主体构成的,而这些大学生运动员都是从大学中直接选拔出来的。
美国一些著名的体坛天才,例如篮球运动员乔丹,田径运动员刘易斯等都是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最终步入职业体育,并取得辉煌的成绩。游泳项目同所有的竞技体育项目一样,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数量取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对于美国而言,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是所有参与体育的青少年。曾经看过一组关于美国运动员储备的数据,其数量之巨大令人震惊。合理的人才储备方式,更要有合理的队伍管理方式,竞赛训练制度等相关机制,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我们去探索与思考。
四、结论与建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使我省青少年游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逐渐走上适应时代需要的道路。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继承传统体制的优点,强化国家队、职业队训练体系,继续走“精兵”之路,即一线队伍保持职业、专业化,而业余体校和专业队的二、三线运动队转并入相应层次的普通教育体系,即走学校化路线。
第二,走体教结合道路。以国家队、职业队为龙头,体育局与教育部门联手,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学校体育运动,并制定、建立和健全体教结合的政策和机制,激励更多的学生投身于业余训练中。
第三,结合当下大众健身的热潮,多方式、多途径地储备游泳后备人才。同时,放宽各类培训机构运动员注册、参赛的资格,制定更多地选拔标准。
总之,后备人才是强大我省竞技游泳的基本条件,根本问题是建立合理的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储备的路径。
【关键词】后备人才 培养模式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和调整。相对我国而言,举国体制曾创造过辉煌,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原有的体育大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举国体制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组织管理体系正在面临着诸多问题与矛盾,我省青少年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也是如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辽宁省青少年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探究新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省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1.业余体校数量减少
作为一直依赖于“业余体校一省市专业队—国家队”这样三级训练网培养后备人才的训练模式,基层各级各类体校的数量直接影响后备人才的数量、梯队建设等方面。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年来各个项目的基层体校越来越少。我国体育事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从1990年3687所减少到2000年的2679所,10年间减少了27.43%,从2000年至2010年,该数据又下降为2112所。
调研发现,业余体校的减少、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运动员出口不畅,体校招生困难;大部分业余体校建校多年,训练场馆设施设备陈旧;经费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业余训练的办学水平;体校教练员职称晋升难、待遇低,严重影响教练员工作积极性。
2.学训矛盾越来越突出
学训矛盾也是导致业余体校减少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建立新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游泳运动员的最佳训练年龄在10—12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他们小学升初中的关键时期。然而,参与竞赛、争夺奖牌,金牌压倒一切,这不仅是游泳运动员的训练目标,也是教练员追求的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下,教练员希望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训练,而家长不得不在文化学习和游泳训练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而竞技体育的出路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放弃参与训练。很多教练都反映,运动员在这个年龄段的流失率相对较高,尤其是13岁以上的运动员(小学升初中的年龄)坚持参加业余训练的运动员人数明显减少。
除此之外,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很多业余体校已经“名存实亡”;游泳运动员成材率低;教练员队伍结构老化等问题都制约着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更好地推进游泳项目的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
的培养模式。在游泳项目上,作为有着良好传统氛围的江苏省一些市地率先推行了俱乐部的发展模式,招商引资,市场化管理,改变了国家垄断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开端。然而,在运行地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个成熟完整的俱乐部,不仅要有设施齐全的训练条件及合理有效的组织形式,而且应该具备高水平的教练、专业的管理人员、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和优秀的营销人员团队以及一套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契合的制度。而目前在南方一些城市大力推广的俱乐部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硬件,却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教练员。另一方面,俱乐部对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取代业余体校,因此俱乐部所招收、培养的运动员在注册、参赛、选拔等方面都还无法与业余体校运动员享受同等“待遇”,使得很多俱乐部在训运动员没有参赛、选拔机会。
三、国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一些竞技体育较强的国家,其青少年体育培养与发展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例如作为世界体育强国的美国,有着十分完善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整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体制以学校为中心。特别是大学,已经成为高水平运动员、运动队的培养基地。美国历届奥运代表团基本上是以大学生运动员为主体构成的,而这些大学生运动员都是从大学中直接选拔出来的。
美国一些著名的体坛天才,例如篮球运动员乔丹,田径运动员刘易斯等都是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最终步入职业体育,并取得辉煌的成绩。游泳项目同所有的竞技体育项目一样,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数量取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对于美国而言,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是所有参与体育的青少年。曾经看过一组关于美国运动员储备的数据,其数量之巨大令人震惊。合理的人才储备方式,更要有合理的队伍管理方式,竞赛训练制度等相关机制,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我们去探索与思考。
四、结论与建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使我省青少年游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逐渐走上适应时代需要的道路。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继承传统体制的优点,强化国家队、职业队训练体系,继续走“精兵”之路,即一线队伍保持职业、专业化,而业余体校和专业队的二、三线运动队转并入相应层次的普通教育体系,即走学校化路线。
第二,走体教结合道路。以国家队、职业队为龙头,体育局与教育部门联手,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学校体育运动,并制定、建立和健全体教结合的政策和机制,激励更多的学生投身于业余训练中。
第三,结合当下大众健身的热潮,多方式、多途径地储备游泳后备人才。同时,放宽各类培训机构运动员注册、参赛的资格,制定更多地选拔标准。
总之,后备人才是强大我省竞技游泳的基本条件,根本问题是建立合理的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储备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