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
因材施教的“材”,首先,应理解为“施教对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即有个性差异的学生个体。
在孔子开始“私学”的那个年代,他的学生年龄差距大:有的比孔子小几岁,有的比孔子年长几十岁;家庭背景各不相同:贵族、商人、平民;成长环境更是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一批批学生,孔老夫子岂能统一教材,统一备课,统一授课,统一要求呢?当然,他也许从未想到“统一”二字。孔子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学生身份五花八门;有接受能力强的,如子贡;有智力较差的,如曾参;有勤奋好学的,如颜回;有懒惰不思的,如宰予。但经孔子的教育,都成了有学之士或有为之人。
的确,因材施教,就是要尊重并承认个体认知差异,接纳并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合理的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不断向上发展。作为教师,这是必须要真诚的信奉,并遵守的教育规律。
二、 善用教材呈现的训练点
因材施教的“材”还应理解为教材(文本),即教师每日“传道,授业,解惑”的书面材料。
孔老夫子进行的是“无课本”“无大纲”教学,幸好有学生记录了他的言论,有了本《论语》。《论语》就成了所有人膜拜孔子思想的教材。
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近二十年,虔诚地拜读了《论语》的儿童版(图文并茂),普通成人版(纯文字),“于丹”版,被大师的睿智深深折服。在正常的语文教学中,边教边学,边学边思,对语文备课及课堂教学中教材的使用有了一些思考。
小学六年,十二册《语文》书。贯穿了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训练的系列要求。让学生如何有效地完成《课程标准》中的达成目标,在课堂上落实训练,是“减负增效”学语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着这样“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指苏教版语文教材),不同的课文表达,呈现出巧妙的表达形式,教师要能适时点拨,给予精当的指导,学生必将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得。
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对于训练学生这一语文能力的形成,几乎贯穿整个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是教学重难点,更是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可是,对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绝对不是千篇一律的。不管学到哪篇课文,都机械地要求学生归纳主要内容。这样,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又将训练变成了机械操作,无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这一训练时,一定要抓住具有训练价值的典型课文。
例如,《螳螂捕蝉》即可采用“课题拓展法”,训练主要内容的归纳,具体为:本文主要讲了少年用《螳螂捕蝉》的寓言故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简洁完整,便于操作)通过课堂教学,可以清晰看到简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方式。
三、 直面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
因材施教中的“材”,还应指教师本身所具备的教学能力。
语文教师也许是所有学科教师中综合素质要求最高的。力图在每日教学中落实“双基”,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就必须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文字领悟与表达的能力,情感渲染与引导能力,阅读写作指导与点拨能力等。同样一份教案,哪怕班级学生素质相仿,因为教师对教材理解的不同,课堂上实施应对能力的不同,语言情感表达的不同,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培养出不一样的学生。
因此,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随机应变,灵活训练。
每当我送走一届毕业生,回头再从三年级教起时,恨不能将这帮懵懂儿童一口吃成个胖子。老师听课时评价我授课内容“超纲了”,学生也会表现出吃力或茫然的样子,效果不理想。三年级作为段落学习和写作学习的起始年级,可谓责任重大。我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前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大纲》中要求达成的目标,开始尝试自主选择课时重难点,抓住训练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庐山的云雾》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重点段落是典型的先总写,再具体分写的写作方法。教学时,我就积极扣住段落的表达方式。“先入为主”一下子就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随即,进行片段仿写,让学生完成了两个片段写作:《校园里的菊花千姿百态》《春节的焰火瞬息万变》。学生由学文到写景状物,有学习,有方法,有思考,有积累,有表达,牢牢地掌握了“先总写,后具体分述,突出表达中心”的阅读写作方法。
四、 因材施教,情智交融
老师们如果意识到了学生的“个性”与教材文本的“典型性”后,作为智慧型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上课与辅导,相信“减负增效”的理想课堂必然出现。
例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了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以石榴树容易招虫的对比写法,反衬樟树“永久保持驱虫香气”的可贵之处。中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如此典型的采用“反衬”手法来进行写作的片段。因而,教师要紧抓不放。利用给这个段落分层,概括层意的教学过程,自然渗透了“反衬”手法的教学,水到渠成。这样的文章还有《桂花雨》《水》等。
1.“材”为根:备课备学生
必须力争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心理年龄,甚至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中,发现教学的训练点,以点带面,逐个击破。有了切合实际的的教学平台,才能构建起师生间的联系,产生共鸣,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形成打下基础。
《孙中山破陋习》是三年级上册最后一篇课文。在开学初,我特别布置学生购买《少年孙中山》一书。在教学前,学生对孙中山便有了感性的认识。因为课文中所讲述的孙中山破除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讲的正是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带着对少年孙中山的了解,进入课文,立即缩短了学生与中国民国第一任总统间的时代距离感。
在介绍缠足陋习时,我搜集了相关图片,当媒体上出现那裹得像个粽子般的,变了形的小脚时,同学们立刻感受到了缠足的恶习,给女孩子带来的痛苦,对破除缠足陋习的孙中山产生了敬佩与欣赏之情。
像这样的课文还有《桂花雨》《詹天佑》等,对于这类课文,教师要能做到,提前铺垫,适时补充,确实能有效提高课堂的实效。甚至让孩子们爱上课外阅读。
2.“材”为本:备课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文本,也是师生活动的根本。只有确定了教材的训练点,课堂实施才有保障,学生才能学有所获。
例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如果以“课文哪些地方展现了人民子弟兵的优秀品质,那么,学生能读懂文章,也能用比较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品质。这样,就算学完了课文,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失职的。因为他完成的是一名“品社”学科教师的教学任务。而且,作为“零零后”的学生,根本没有体会过“洪灾猛于虎”的经历。
因此,在教学中,不妨以这篇课文的文体新闻通讯为切入口,带领学生走进那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感受典型形象的特写镜头与群体形象的整体画面。那“风声雨声雷声,声声震耳;汗水泪水血水,水水交融”的壮观场景,立即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了人民子弟兵爱人民的一片赤诚之情。
在教学中突出学习方法,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让学生对远离自己生活场景的课文有所感悟。像这样的课文还有《黄河的主人》《生命的壮歌》等。
3.“材”为师:备课备自己
作家高敏在《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一文中写道:“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性格为人、资质才艺十分了解,对他们的优点与缺点也非常清楚。所以,孔子的教育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因而,在当下,无论是哪一轮教学改革的大潮扑面而来,无论是哪一流派的教学模式产生,无论是哪一层次教学调研的压力,懂得因材施教的智慧型的教师都应坚持阅读,不可一日不读书;坚守从容,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承担重托,担负国家兴亡的责任!
(作者单位: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因材施教的“材”,首先,应理解为“施教对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即有个性差异的学生个体。
在孔子开始“私学”的那个年代,他的学生年龄差距大:有的比孔子小几岁,有的比孔子年长几十岁;家庭背景各不相同:贵族、商人、平民;成长环境更是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一批批学生,孔老夫子岂能统一教材,统一备课,统一授课,统一要求呢?当然,他也许从未想到“统一”二字。孔子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学生身份五花八门;有接受能力强的,如子贡;有智力较差的,如曾参;有勤奋好学的,如颜回;有懒惰不思的,如宰予。但经孔子的教育,都成了有学之士或有为之人。
的确,因材施教,就是要尊重并承认个体认知差异,接纳并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合理的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不断向上发展。作为教师,这是必须要真诚的信奉,并遵守的教育规律。
二、 善用教材呈现的训练点
因材施教的“材”还应理解为教材(文本),即教师每日“传道,授业,解惑”的书面材料。
孔老夫子进行的是“无课本”“无大纲”教学,幸好有学生记录了他的言论,有了本《论语》。《论语》就成了所有人膜拜孔子思想的教材。
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近二十年,虔诚地拜读了《论语》的儿童版(图文并茂),普通成人版(纯文字),“于丹”版,被大师的睿智深深折服。在正常的语文教学中,边教边学,边学边思,对语文备课及课堂教学中教材的使用有了一些思考。
小学六年,十二册《语文》书。贯穿了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训练的系列要求。让学生如何有效地完成《课程标准》中的达成目标,在课堂上落实训练,是“减负增效”学语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着这样“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指苏教版语文教材),不同的课文表达,呈现出巧妙的表达形式,教师要能适时点拨,给予精当的指导,学生必将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得。
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对于训练学生这一语文能力的形成,几乎贯穿整个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是教学重难点,更是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可是,对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绝对不是千篇一律的。不管学到哪篇课文,都机械地要求学生归纳主要内容。这样,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又将训练变成了机械操作,无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这一训练时,一定要抓住具有训练价值的典型课文。
例如,《螳螂捕蝉》即可采用“课题拓展法”,训练主要内容的归纳,具体为:本文主要讲了少年用《螳螂捕蝉》的寓言故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简洁完整,便于操作)通过课堂教学,可以清晰看到简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方式。
三、 直面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
因材施教中的“材”,还应指教师本身所具备的教学能力。
语文教师也许是所有学科教师中综合素质要求最高的。力图在每日教学中落实“双基”,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就必须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文字领悟与表达的能力,情感渲染与引导能力,阅读写作指导与点拨能力等。同样一份教案,哪怕班级学生素质相仿,因为教师对教材理解的不同,课堂上实施应对能力的不同,语言情感表达的不同,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培养出不一样的学生。
因此,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随机应变,灵活训练。
每当我送走一届毕业生,回头再从三年级教起时,恨不能将这帮懵懂儿童一口吃成个胖子。老师听课时评价我授课内容“超纲了”,学生也会表现出吃力或茫然的样子,效果不理想。三年级作为段落学习和写作学习的起始年级,可谓责任重大。我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前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大纲》中要求达成的目标,开始尝试自主选择课时重难点,抓住训练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庐山的云雾》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重点段落是典型的先总写,再具体分写的写作方法。教学时,我就积极扣住段落的表达方式。“先入为主”一下子就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随即,进行片段仿写,让学生完成了两个片段写作:《校园里的菊花千姿百态》《春节的焰火瞬息万变》。学生由学文到写景状物,有学习,有方法,有思考,有积累,有表达,牢牢地掌握了“先总写,后具体分述,突出表达中心”的阅读写作方法。
四、 因材施教,情智交融
老师们如果意识到了学生的“个性”与教材文本的“典型性”后,作为智慧型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上课与辅导,相信“减负增效”的理想课堂必然出现。
例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了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以石榴树容易招虫的对比写法,反衬樟树“永久保持驱虫香气”的可贵之处。中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如此典型的采用“反衬”手法来进行写作的片段。因而,教师要紧抓不放。利用给这个段落分层,概括层意的教学过程,自然渗透了“反衬”手法的教学,水到渠成。这样的文章还有《桂花雨》《水》等。
1.“材”为根:备课备学生
必须力争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心理年龄,甚至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中,发现教学的训练点,以点带面,逐个击破。有了切合实际的的教学平台,才能构建起师生间的联系,产生共鸣,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形成打下基础。
《孙中山破陋习》是三年级上册最后一篇课文。在开学初,我特别布置学生购买《少年孙中山》一书。在教学前,学生对孙中山便有了感性的认识。因为课文中所讲述的孙中山破除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讲的正是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带着对少年孙中山的了解,进入课文,立即缩短了学生与中国民国第一任总统间的时代距离感。
在介绍缠足陋习时,我搜集了相关图片,当媒体上出现那裹得像个粽子般的,变了形的小脚时,同学们立刻感受到了缠足的恶习,给女孩子带来的痛苦,对破除缠足陋习的孙中山产生了敬佩与欣赏之情。
像这样的课文还有《桂花雨》《詹天佑》等,对于这类课文,教师要能做到,提前铺垫,适时补充,确实能有效提高课堂的实效。甚至让孩子们爱上课外阅读。
2.“材”为本:备课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文本,也是师生活动的根本。只有确定了教材的训练点,课堂实施才有保障,学生才能学有所获。
例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如果以“课文哪些地方展现了人民子弟兵的优秀品质,那么,学生能读懂文章,也能用比较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品质。这样,就算学完了课文,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失职的。因为他完成的是一名“品社”学科教师的教学任务。而且,作为“零零后”的学生,根本没有体会过“洪灾猛于虎”的经历。
因此,在教学中,不妨以这篇课文的文体新闻通讯为切入口,带领学生走进那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感受典型形象的特写镜头与群体形象的整体画面。那“风声雨声雷声,声声震耳;汗水泪水血水,水水交融”的壮观场景,立即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了人民子弟兵爱人民的一片赤诚之情。
在教学中突出学习方法,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让学生对远离自己生活场景的课文有所感悟。像这样的课文还有《黄河的主人》《生命的壮歌》等。
3.“材”为师:备课备自己
作家高敏在《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一文中写道:“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性格为人、资质才艺十分了解,对他们的优点与缺点也非常清楚。所以,孔子的教育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因而,在当下,无论是哪一轮教学改革的大潮扑面而来,无论是哪一流派的教学模式产生,无论是哪一层次教学调研的压力,懂得因材施教的智慧型的教师都应坚持阅读,不可一日不读书;坚守从容,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承担重托,担负国家兴亡的责任!
(作者单位: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