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启迪·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共同体”是强调合作学习的新型理论,将其融合于初三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信息资源的整合效率,提高化学教育的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本文首先简析了“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内涵,然后以初三化学中常见的知识案例作为研究内容,对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方式进行详细探讨,并按照案例设计的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学习共同体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启示。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初三化学教学 运用
  学习共同体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当代教育的新型理念。这种学习理念注重提升学生合作、沟通、思考、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对于现代教育者而言,对“学习共同体”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可以为今后的教育提供重要借鉴。
  一、“学习共同体”融合到化学教学中的内涵简析
  学习共同体理论引入化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构建共同体来开展建构性化学探究。换言之,由学生组合成探究小组,将某个化学知识作为研究内容,开展课堂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的过程里, 学生围绕某个真实的探究任务,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通过探讨、解决这些问题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1]。整个学习过程分为下面四个步骤:①教师按照化学内容提出学习任务;②学生对研究内容提出疑问,归纳出具体问题;③学生构建共同体,安排各自任务,收集、整理、分析、讨论相关资料;④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开展实践操作,得出最终结论[2]。从学生共同体的探究过程可以看出,化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共同体教学以真实的化学内容为探究主题,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进而提高化学教学的课堂效率。值得提出的是,教师设计出的驱动任务,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①精心设计任务,合理安排任务,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任务应略高于学生的学习水平;②任务及问题要具有较广的知识覆盖性,做好选择意义深广、内涵丰富的学科内容,涉及化学原理、基础概念、实验操作等。③任务问题有宏观性,由任务可以探讨出多个相关问题,给学生预留足够的研究空间;④任务问题要符合实际,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相关[3]。
  二、“学习共同体”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展示
  初三化学教材中《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一章学习到“盐”的有关知识,下面以“碳酸钠”、“碳酸氢钠”这两种常用盐作为探究对象,开展“共同体”教学活动,具体案例设计如下:
  (一)教师引入“共同体”理念,精心设计活动方案
  选定探究主题——“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区别”,并设计详细的拓展教学流程;
  合理运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方法,对主题内容进行研究;
  考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适时给予帮助。
  探究过程分为如下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布置主题问题“如何区分碳酸钠、碳酸氢钠这两种盐?”问题提出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第二阶段:分配学习小组,各小组通过知识讨论后,选定本组的探究具体议题。
  第三阶段:教师向各学习小组说明任务要求,并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主题探究过程
  1.合作探究的总体流程
  ①教师提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两种物质具有什么化学性质?”这一真实性化学问题。
  ②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小苏打、石碱展示给学生,并简要介绍小苏打在生活中的应用知识。
  ③教师提出探究主题“如何区分固体状态下的碳酸钠、碳酸氢钠”?
  ④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围绕主题任务查找相关的资料,设计本组的探究方案,开展实践研究。教师巡视各小组的实践情况,给予困难学生相应的帮助,让探究活动得以有序开展。
  2.合作讨究的过程分述
  经过实践探究后,各小组得出自己的最终结论,并将探究过程呈现出来,具体如下:
  第一小组:探索议题:研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溶解性质。
  问题探讨:对比二者在水中具有怎样的溶解性,首先要确定两种晶体在何种温度、何种计量溶液当中的溶解性。依据查到资料可知:在300℃温度下,每100克水溶解50.5克Na2CO3;每100克水溶解11.1克NaHCO3。由此得出,Na2CO3比NaHCO3的溶解度更高。在现有条件下开展一个实验,以证明这两者的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方法及实施:将二氧化碳(CO2)分别引入饱和的Na2CO3与NaHCO3中,观看两者的实验现象。CO2+H2O+Na2CO3→2NaHCO3;CO2+H2O+NaHCO3→不发生反应。
  探究结论:同一温度条件下,碳酸氢钠的溶解性弱于碳酸钠,实验后有碳酸氢钠固体析出。
  第二小组:探索议题:研究碳酸钠与盐酸、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情况。
  问题探讨:当碳酸氢盐跟盐酸产生反应时,NaHCO3+HCl→NaCl+H2O+CO2↑;碳酸盐跟盐酸产生反应属于分步完成,①Na2CO3+HCl→NaHCO3+NaCl,②NaHCO3+HCl→NaCl+H2O+CO2↑,将①与②叠加:Na2CO3+2HCl→2NaCl+H2O+CO2↑。实验后,比较两个反应中出现气泡的速度,分辨Na2CO3与NaHCO3。
  实验方法及实施:同一压强、温度条件下,将Na2CO3与NaHCO3进行配比,形成同样浓度的溶剂,将盐酸分别加入两种溶剂中,查看气泡产生的速度。
  探究结论:通过与盐酸反应,碳酸氢钠形成二氧化碳的速度比碳酸钠更为快速,反应更加剧烈。
  衍生问题:不加入试剂可否鉴别出盐酸、碳酸钠两种透明液体?
  第三小组:探索议题: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在受热情况下的稳定性。
  问题探讨:自然环境中的地下溶洞是由钟乳石、石柱、石笋等组合而成,当中常出现CaCO3与NaHCO3间互相转化,一旦CaCO3遇到含有CO2水时,CaCO3   会慢慢转变为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若溶液在压强减小或受热的情况下,溶液中的Ca(HCO3)2会被分解,再重新生成CaCO3,Ca(HCO3)2→CaCO3↓+H2O+CO2↑,这样来看,碳酸钠、碳酸氢钠两者是否会互相转化呢?
  实验方法及实施:准备两支试管,一支放入少许的固体Na2CO3,另一支装入澄清状态的石灰水。对Na2CO3进行加热,观看澄清状态的石灰水产生什么变化。采用同样的方法加热NaHCO3,观察澄清的石灰水进入试管后的变化情况,并观察受热后试管口部出现什么变化。
  探究结论:实验发现,碳酸氢钠属于酸式盐,遇热产生变化,不稳定低于碳酸钠, 。
  衍生问题:将浓度在90%以上的NaHCO3装入干粉灭火机中,可以用于灭火。
  第四小组:探索议题:对比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溶解性。
  问题探讨: 碳酸铵、碱金属类的碳酸盐极易溶于水中,其余的碳酸盐都属于微溶型物质,但是碳酸氢盐具有可溶性,将碳酸钠通过反应转变成碳酸盐,就可以区分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两种物质。
  实验方法及实施:同样浓度的碳酸氢钠、碳酸钠溶液当中放入含有氯化钡的溶液,观看反应变化。
  探究结论:碳酸钠的溶液当中出现白色的浑浊现象。
  衍生问题:假如放入氢氧化钡的溶液可否鉴别两种盐?
  通过四个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探究,向全班同学展示了“共同体”理念下的化学学习过程,使全班的学习成员都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性与高效性。此外,通过“共同体”的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已学的化学知识,提高了初三化学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共同体”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启示
  (一)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具体联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学习共同体”融入化学教学后,转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中的群体合作,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将简单的知识讲解转变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
  现代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共同体的合作学习方式转变了传统被动学习的方式,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创造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出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每个环节的设计,引领学生培养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技能,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促进探究学习的高效开展。
  (三)教学结构应立足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想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推行“思辨性、交流性、探究性”的学习理念[4]。在课堂上,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方法进行实践,努力提升学生“读、说、思、练”方面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促进化学教育的发展。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文本、思考内涵、共同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中,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使班集体形成一个大的“共同体”,进而发挥出合作学习的应有效果,提升初三化学的课堂学习效率。此外,教学结构的调整应注重内容的丰富性,融入更多的实践内容。
  (四)教学管理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共同体”理念下的探究学习中,教师也应注重加强教学管理,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推行人性化的课堂管理模式,不断深化新时期的课程改革[5]。人性化的管理强调彰显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及个人性,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该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共同体”的探究任务及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潜能,提升初三化学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学校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现代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引入,尝试了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新型教学模式的融入也给化学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推动了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育玲.核心与边缘:中学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特征的个案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5).
  [2] 夏建平. 学习共同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化学教与学,2013(18).
  [3] 杨承印,代黎娜,薛东.对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的实践及思考[J].大学化学,2013(28).
  [4] 李富.巧用案例教学,优化初三化学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4(6).
  [5] 孙美荣.论区域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对学科教学之影响—以中学化学学科活动单导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4(10).
其他文献
电磁约束成型技术顺应材料科学高纯无污染近净成型的发展趋势,在电磁冶金和材料工程这一交叉领域中迅速发展,电磁力的载持和约束成型能力为这一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电磁约束
[摘 要]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已得到初步的普及应用,微课依其时间短,重点突出,应用灵活,不受其时间和空间限制等优点而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本文就其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学生 自主学习 微课 教学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实现这一课堂教学生态
以八仙花品种“经典红”“无尽夏”为试验材料,设置18种保鲜液配方,通过测定其瓶插寿命、花径变化、鲜重变化等,观察其瓶插表现,研究不同保鲜液成分对八仙花鲜切花保鲜效果的
[摘 要] 情感是来自于人的自然生物本性。体验情感是情感教育的最基本方式,体验也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追求一种生命意义的方式。情感体验的方式有:传授式情感体验和关怀式情感体验。无论是哪种体验,它都来自于人的自然生物本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单独运用某种情感体验,而舍弃其他情感体验,应该将不同的情感方式综合地有效的利用,健康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幼儿自然真实地不知不觉地接受社会价值的传递,培养良好
【正】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①马克思指出:辩证法“按其本质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必然“引起资产阶
数学开放题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学开放题考试的评分标准;二是对数学开放题教学的评价.数学开放题考试的评分标准分3个维度、6个等级来制定.数学开放题教学的评价可以从教师
水稻穗部枝梗数影响稻谷产量.就穗部一、二次枝梗数性状的遗传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枝梗数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具高的遗传力和变异度,其基因的表达受水分胁迫、不同年份
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电教手段成为现代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手段,投影仪、录像机、计算机、教学软件等电教设施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
【正】 十读古典文学时,还有一个困难就是历代名人,著名作家生卒年月,很难考,也很难记。除开很著名的人我们会记得,一般的人多半不记得,平时也没有必要记。如王安石生于哪一
[摘 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是影响教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对一名入职一年的数学教师的教学观进行研究。她认为教学要注重数学的本质,关注数学的过程,强调数学的应用;她还指出,教学不仅要有启发性,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数学。  [关键词] 数学教学观 课堂教学 个案研究  一、研究综述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个性化的,是和教师个人自身的特性紧密相联的[1]。Thompson研究也发现,数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