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的“语感中心说”,对对外汉语教学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分析了语感与语法的关系后,我们得出了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仍然要坚持以语感培养为目的的结论,并对如何在语法教学中提高语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法 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界提出了“语感中心说”,主张语文学科以提高语感素质为中心,通过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水平,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这种“语感中心说”的提出是对长期以来“知识中心说”的背离,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我们认为,这种“语感中心说”不仅可以应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而且还可以借鉴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在2007年《世界汉语教学》创刊二十周年笔谈会上,张旺熹(北京语言大学教务处处长)明确提出了“语感培养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
周健先生在《论汉语语感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觉,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式。”王培光在《语感与语言能力》中认为语感可以鉴别言语的可接受与否,是一种感性认识的能力,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直觉能力。陆俭明则认为语感是凭个人直觉对某个语言表达的好坏作出判断。我们认为,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知,一种直觉而单纯的感觉,用来判断言语的可接受度。举个例子来说,把一句话中的词语顺序打乱,然后要求学生重新排列。做得快的学生几秒钟就可以得出答案,问其原因则言:“凭借语感”。这种现象在二语习得中同样存在,中高级班的留学生经常能对一些句子的对错作出准确的判断,但说不出原因。可见,他们并非是通过语法分析才作出最后的判断,他们主要靠的也是语感。这种不假思索的语言判断能力——语感,正是语言教学苦苦追求的目标,怎样才能使学生“顿悟”,提高语感,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语感是感性的,语法是理性的,从表面上看起来两者是不相容的,讲语感就要脱离语法,讲语法就得摒弃语感。其实,从本质上来看,两者不但不矛盾,而且关系密切。申小龙先生曾经说过,由于汉语充满感受和体验的精神,是一种“神摄”而非“形摄”的语言,如果死死抱住治形之法而彻底否定“神而明之”,忽视语感的培养,往往只能望法兴叹。遣词造句如果仅仅依凭理性的语言知识,非说错不可。简单堆砌理性的语法知识,将会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碰壁。所以,语法教学需要有一定的语感支撑,而语感的提高则需要一定的语法规则才能实现。语法离开了语感,容易变得抽象空洞,语感离开了教学语法,容易变得玄虚缥缈。我们不能将语感和语法割裂,而要使语感和语法完美结合。周健先生说:“第二语言教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是第一位的,知识传授是第二位的。讲解和传授语言知识及言语知识是为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服务的。教师讲授语法规则一定要有利于学生说出正确的话语。如果没有明显的作用,语法规则不如不讲。”这里的言语能力就是指语感。可见,语法教学是为学生提高语感服务的,语法学习是手段,加强语感是目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因为语法难学也难教,于是有人提出要淡化语法,甚至提出语法无用的观点。其实这是种逃避的态度,如果仅把语法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讲授,学生提不起兴趣,老师找不到激情,语法教学必然是索然无味的。应该明确,语言不单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更是人们的生命活动,语言中渗透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中学语文提出的“语感中心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不论是母语还是二语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感,只是母语教学中的语感教学是在原有语感基础上的提高,而二语教学是在原有母语语感模式下的新建。
因此,我们要在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中探求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即以提高学生语感为主导的语法教学模式。
一、语法教学生活化
“言,心声也”。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言语中映现着人的生命、生活。言语和人的生命、生活是同步的。语法是对言语的抽象化和系统化,如果语法教学缺少生活化,很容易导致教学的死板僵化,学生只能在头脑中记忆一些语法术语,根本感受不到学习语法为自己语言学习带来的帮助。所以,我们要使语法教学“亲切”起来,带上浓郁的生活色彩,让学生热爱语法学习。为此,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语料“亲切”化
对外汉语教师不但要备好课,而且要“备”好学生。学生的国籍、宗教、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都应该在心中记忆,只有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从我们的生活中挑选鲜活的例句,帮助学生记忆。有两个吉尔吉斯斯坦的学生来中国时,先坐汽车到乌鲁木齐,又坐火车到郑州,再转车到桂林,赶了五天的路程,非常不容易。在初级班开学第一课讲副词“终于”时,把他们的旅程放进例句“他们终于到桂林了”,大家就轻松地明白了“终于”的用法。语法的讲解有了学生的事例引入其中,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课堂充满生机。
(二)语境真实化
语境即语言环境,是指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语境是语感产生的外因,离开了具体的语境,语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不断变化的语境产生不断变化的语言,不断变化的语言又营造不断变化的语境,言语活动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言语与语境不断相互作用又相互转换的过程。“语”和“境”形影不离,“语”因“境”生,“境”因“语”变。在语法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融入“角色”和“情景”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模拟交际的语境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语法知识,有助于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NP+在+处所词+动词+着”的句子学习中,我们曾设置这样的情景:
老师拿一本书,问,这是什么?
学生答:是书
然后老师拿着书,把书慢慢的放在桌子上(让学生仔细看老师的动作)
老师问:书在哪里
学生答:在桌子上
老师问:对这个动作可以怎么说呢?
学生:书放在桌子上。
老师说:这句话还可以说成老师的书在桌子上放着。
请一位学生走上讲台
老师问:这是谁
学生答(笑着):阿谢莉
老师让阿谢莉坐在椅子上(让学生仔细看阿谢莉的动作)
老师问:对这个动作可以怎么说呢?
有的学生答:阿谢莉坐在椅子上。
有的学生答:阿谢莉在椅子上坐着。
通过简单的情景,使学生掌握了这种“NP+在+处所词+动词+着”的句子格式,并且懂得“NP+在+处所词+动词+着”的语法意义是表示某个已知的人、物在某个处所持续的状态,而不必在教学中用很多的语法术语来解释,学生学得也会更加轻松。另外,我们还可以把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设置在小小的课堂中,以课堂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为窗口,让学生通过课堂这个小的窗口,获得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在这样亲切、真实的课堂氛围中,“要学生说”转化为“学生要说”,“知识性有意造句”转化为“能力性无意说句”。
二、教学过程动态化
语言是生动的、变化的,要想在语法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感,就必须营造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使课堂“动起来”。所谓动态的语法教学不是简单的讲解语法点,它更注重的是将教与学完美结合,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常用的方法有“对话”“表演”和“游戏”等,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气氛中大胆地开口,达到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读就懂,一写就通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视读、听读等教学方法,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读、听、说的良好语感。
(一)表演法
例如在第7课《成语故事》中,学生按照所学的课文进行了成语“自相矛盾”的表演,在表演中强化训练了复句“不管……都……”。在学生表演后,教师进行点拨式的教学,在随后的练习中,学生的正确率是比较高的。在对成语故事的表演中,学生识记了相关词语和句子,使得新的知识点在记忆域中得到强化,第二语言就会在大脑语言区里“争得”一席之地。随着母语负迁移逐渐减少,第二语言的语感能力就会在听说读写中表现出来。
(二)游戏法
赵金铭先生说:“与其讲语法不如让学生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这也许是掌握语法的最好途径。”在学习第6课《吃葡萄》中的语法点“一+动词”,用来表示经过某一短暂的动作就得出某种结果或结论时,我们尝试着用了游戏法。在黑板上板书:
----------,特别甜。
-----------,我们都笑了。
-----------,她的车已经开过来了。
让一个学生把“一+动词”用动作表现出来,然后让其他同学根据他的动作完成句子,并评选出最佳表演奖。学生掌握得很好,并且在下课铃声响过之后,一个学生还说出了“铃声一响,我们下课。”可见,第二语言的语感能力有效提高了。
当然,课堂教学毕竟不是游戏的场所,所选取的语法知识点,怎样才能融入在小小的游戏中,并且对学生理解知识有帮助,还需要老师具备敏锐的眼光和灵活的头脑。
(三)朗读法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语法知识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依赖于语境,依靠于课文学习。在巩固语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初级班的外国留学生,朗读训练尤为重要。若能经常大声地进行汉语朗诵,就能在反复接触汉语的发音时使记忆得到强化,并能注意到汉语词汇之间存在的语义联系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汉语读得顺口,听得顺耳,记得顺心,就说明汉语留在其脑海中的印象已很深刻。朗读使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语感。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发音、断句、语调要严格要求,让其读出汉语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并且在教学方法上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关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现阶段还处在探讨摸索时期,理论方法还未成熟,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我们应该相信,“‘语感培养’这一新的观念,将促使我们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也会给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带来新的气息。”
参考文献:
[1]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蔡 伟,张先亮.语法教学与语感培养[J].语言文字应用,2005,(3).
[4]周 健.第二语言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导向[J].语言与翻译,2003,(1).
[5]贾冬梅.语法教学中的语感培养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5,(4).
[6]杨寄洲.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三册(上)[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7]张旺熹.语感培养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2007,(3).
(蔡亚琼,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法 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界提出了“语感中心说”,主张语文学科以提高语感素质为中心,通过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水平,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这种“语感中心说”的提出是对长期以来“知识中心说”的背离,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我们认为,这种“语感中心说”不仅可以应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而且还可以借鉴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在2007年《世界汉语教学》创刊二十周年笔谈会上,张旺熹(北京语言大学教务处处长)明确提出了“语感培养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
周健先生在《论汉语语感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觉,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式。”王培光在《语感与语言能力》中认为语感可以鉴别言语的可接受与否,是一种感性认识的能力,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直觉能力。陆俭明则认为语感是凭个人直觉对某个语言表达的好坏作出判断。我们认为,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知,一种直觉而单纯的感觉,用来判断言语的可接受度。举个例子来说,把一句话中的词语顺序打乱,然后要求学生重新排列。做得快的学生几秒钟就可以得出答案,问其原因则言:“凭借语感”。这种现象在二语习得中同样存在,中高级班的留学生经常能对一些句子的对错作出准确的判断,但说不出原因。可见,他们并非是通过语法分析才作出最后的判断,他们主要靠的也是语感。这种不假思索的语言判断能力——语感,正是语言教学苦苦追求的目标,怎样才能使学生“顿悟”,提高语感,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语感是感性的,语法是理性的,从表面上看起来两者是不相容的,讲语感就要脱离语法,讲语法就得摒弃语感。其实,从本质上来看,两者不但不矛盾,而且关系密切。申小龙先生曾经说过,由于汉语充满感受和体验的精神,是一种“神摄”而非“形摄”的语言,如果死死抱住治形之法而彻底否定“神而明之”,忽视语感的培养,往往只能望法兴叹。遣词造句如果仅仅依凭理性的语言知识,非说错不可。简单堆砌理性的语法知识,将会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碰壁。所以,语法教学需要有一定的语感支撑,而语感的提高则需要一定的语法规则才能实现。语法离开了语感,容易变得抽象空洞,语感离开了教学语法,容易变得玄虚缥缈。我们不能将语感和语法割裂,而要使语感和语法完美结合。周健先生说:“第二语言教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是第一位的,知识传授是第二位的。讲解和传授语言知识及言语知识是为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服务的。教师讲授语法规则一定要有利于学生说出正确的话语。如果没有明显的作用,语法规则不如不讲。”这里的言语能力就是指语感。可见,语法教学是为学生提高语感服务的,语法学习是手段,加强语感是目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因为语法难学也难教,于是有人提出要淡化语法,甚至提出语法无用的观点。其实这是种逃避的态度,如果仅把语法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讲授,学生提不起兴趣,老师找不到激情,语法教学必然是索然无味的。应该明确,语言不单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更是人们的生命活动,语言中渗透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中学语文提出的“语感中心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不论是母语还是二语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感,只是母语教学中的语感教学是在原有语感基础上的提高,而二语教学是在原有母语语感模式下的新建。
因此,我们要在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中探求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即以提高学生语感为主导的语法教学模式。
一、语法教学生活化
“言,心声也”。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言语中映现着人的生命、生活。言语和人的生命、生活是同步的。语法是对言语的抽象化和系统化,如果语法教学缺少生活化,很容易导致教学的死板僵化,学生只能在头脑中记忆一些语法术语,根本感受不到学习语法为自己语言学习带来的帮助。所以,我们要使语法教学“亲切”起来,带上浓郁的生活色彩,让学生热爱语法学习。为此,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语料“亲切”化
对外汉语教师不但要备好课,而且要“备”好学生。学生的国籍、宗教、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都应该在心中记忆,只有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从我们的生活中挑选鲜活的例句,帮助学生记忆。有两个吉尔吉斯斯坦的学生来中国时,先坐汽车到乌鲁木齐,又坐火车到郑州,再转车到桂林,赶了五天的路程,非常不容易。在初级班开学第一课讲副词“终于”时,把他们的旅程放进例句“他们终于到桂林了”,大家就轻松地明白了“终于”的用法。语法的讲解有了学生的事例引入其中,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课堂充满生机。
(二)语境真实化
语境即语言环境,是指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语境是语感产生的外因,离开了具体的语境,语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不断变化的语境产生不断变化的语言,不断变化的语言又营造不断变化的语境,言语活动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言语与语境不断相互作用又相互转换的过程。“语”和“境”形影不离,“语”因“境”生,“境”因“语”变。在语法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融入“角色”和“情景”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模拟交际的语境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语法知识,有助于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NP+在+处所词+动词+着”的句子学习中,我们曾设置这样的情景:
老师拿一本书,问,这是什么?
学生答:是书
然后老师拿着书,把书慢慢的放在桌子上(让学生仔细看老师的动作)
老师问:书在哪里
学生答:在桌子上
老师问:对这个动作可以怎么说呢?
学生:书放在桌子上。
老师说:这句话还可以说成老师的书在桌子上放着。
请一位学生走上讲台
老师问:这是谁
学生答(笑着):阿谢莉
老师让阿谢莉坐在椅子上(让学生仔细看阿谢莉的动作)
老师问:对这个动作可以怎么说呢?
有的学生答:阿谢莉坐在椅子上。
有的学生答:阿谢莉在椅子上坐着。
通过简单的情景,使学生掌握了这种“NP+在+处所词+动词+着”的句子格式,并且懂得“NP+在+处所词+动词+着”的语法意义是表示某个已知的人、物在某个处所持续的状态,而不必在教学中用很多的语法术语来解释,学生学得也会更加轻松。另外,我们还可以把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设置在小小的课堂中,以课堂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为窗口,让学生通过课堂这个小的窗口,获得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在这样亲切、真实的课堂氛围中,“要学生说”转化为“学生要说”,“知识性有意造句”转化为“能力性无意说句”。
二、教学过程动态化
语言是生动的、变化的,要想在语法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感,就必须营造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使课堂“动起来”。所谓动态的语法教学不是简单的讲解语法点,它更注重的是将教与学完美结合,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常用的方法有“对话”“表演”和“游戏”等,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气氛中大胆地开口,达到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读就懂,一写就通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视读、听读等教学方法,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读、听、说的良好语感。
(一)表演法
例如在第7课《成语故事》中,学生按照所学的课文进行了成语“自相矛盾”的表演,在表演中强化训练了复句“不管……都……”。在学生表演后,教师进行点拨式的教学,在随后的练习中,学生的正确率是比较高的。在对成语故事的表演中,学生识记了相关词语和句子,使得新的知识点在记忆域中得到强化,第二语言就会在大脑语言区里“争得”一席之地。随着母语负迁移逐渐减少,第二语言的语感能力就会在听说读写中表现出来。
(二)游戏法
赵金铭先生说:“与其讲语法不如让学生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这也许是掌握语法的最好途径。”在学习第6课《吃葡萄》中的语法点“一+动词”,用来表示经过某一短暂的动作就得出某种结果或结论时,我们尝试着用了游戏法。在黑板上板书:
----------,特别甜。
-----------,我们都笑了。
-----------,她的车已经开过来了。
让一个学生把“一+动词”用动作表现出来,然后让其他同学根据他的动作完成句子,并评选出最佳表演奖。学生掌握得很好,并且在下课铃声响过之后,一个学生还说出了“铃声一响,我们下课。”可见,第二语言的语感能力有效提高了。
当然,课堂教学毕竟不是游戏的场所,所选取的语法知识点,怎样才能融入在小小的游戏中,并且对学生理解知识有帮助,还需要老师具备敏锐的眼光和灵活的头脑。
(三)朗读法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语法知识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依赖于语境,依靠于课文学习。在巩固语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初级班的外国留学生,朗读训练尤为重要。若能经常大声地进行汉语朗诵,就能在反复接触汉语的发音时使记忆得到强化,并能注意到汉语词汇之间存在的语义联系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汉语读得顺口,听得顺耳,记得顺心,就说明汉语留在其脑海中的印象已很深刻。朗读使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语感。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发音、断句、语调要严格要求,让其读出汉语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并且在教学方法上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关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现阶段还处在探讨摸索时期,理论方法还未成熟,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我们应该相信,“‘语感培养’这一新的观念,将促使我们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也会给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带来新的气息。”
参考文献:
[1]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蔡 伟,张先亮.语法教学与语感培养[J].语言文字应用,2005,(3).
[4]周 健.第二语言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导向[J].语言与翻译,2003,(1).
[5]贾冬梅.语法教学中的语感培养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5,(4).
[6]杨寄洲.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三册(上)[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7]张旺熹.语感培养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2007,(3).
(蔡亚琼,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