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与育人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web9737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笔者的认识里,“教育”可以理解为“教书”与“育人”,即知识的教授和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教书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育人比教授知识更具难度。如何培养学生并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许多青年教师的困扰。在阅读了吴俊伟老师的《一个中国教师的教育使命》后,笔者产生了一些很深的感触。
  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学生,我的牵挂和使命”“老师,我们在路上坚守”“孩子,我愿以‘师’‘长’之名”和“教育,我不能停下的脚步”,附录里还收录了学生寄语。作者不仅记录了师生之间的来信,也记录了给父母、孩子、同事和领导的信。内容主要包含其教学生活、对民族教育和教育改革等问题的观点看法。笔者分为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对校园和教学过程中的记录


  翻开目录,笔者对作者的校园大事记和值班记录产生了兴趣。这是吴老师眼中的学生学习状况,比如,如何处理学生在自习期间违反纪律的问题。学生在自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自律,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自律意识和学习方法,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情况下采取非暴力的教育方法,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是本校2013届老校区最后一届毕业生。当时学校两地办学,高三年级在老校区认真备考,高一和高二年级在新校区住宿学习。书中跑操的内容使笔者想起自己高中的最后一次跑操,那一幕至今印象深刻。高三毕业生会在高考前进行最后一次跑操,以往都是在学弟学妹们的加油呐喊中边跑边喊口号。但最后一次跑操那天,学弟学妹们在新校区,偌大的校园显得有些空旷。刚刚下过雨,操场路面还有些湿滑,每个班的学生身上都贴着本班的高考口号。那天在场的只有学校的领导、老师和我们的父母,却带给我们更多的仪式感,跑操变得更加庄严,每个人都充满了雄心壮志,更加认真对待高考。犹记得那天校长在雨中的讲话,还有老师们鼓励的眼神,就像本书中引用的那样“教育的根是苦的,但果实是甜的”,这大概就是为人师的成就感与使命感吧。

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本书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作者与学生的书信往来,书中有一句话“书信更能传递人间最温馨的情谊”,这一点与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发达的电子信息技术创造的诸多社交软件成为人们传递信息和沟通的主要渠道。但这并不能代替书信给人的感觉,一封书信的完成需要认真的思考、词句的斟酌和内心的表达,落笔的每一个字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书信饱含了写信人的想要表达的想法和情感,更能带来心灵上真实的交流。
  书中作者给学生的信,体现出一位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情感、建议、劝告、教育和关心。这给学生带去了很大的感触,这点也能从学生的回信中看出。比如,很多学生在回信中说自己根本没想到老师竟然会给学生写信,并接受学生的建议。通过书信倾听学生的建议,这是学生学情最真实的反馈渠道之一,不失为一个因材施教的好方法。在书信中,教师可以敞开心扉,把自己当作一个聆听者、建议者与学生交流,这样的教育方式反而能够帮助一些平时羞于启齿的内向学生和捣乱的“问题生”发现自身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提出了“学生教我当老师”的观点,认为“作为老师也有迷路的时候,需要朋友指点迷津……师生之间的关系,大概就是如朋友般,相互搀扶着前进吧”。笔者认为,教师不能固守不前,不仅要随着学术研究和考试动态提升自我专业水准,同时也应该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交流,来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如此,才能使自己变成一名合格的教师,才不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
  教师的使命之一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以此减少学生内心对学习的畏惧和对老师的距离感。

三、与家人之间的交流


  教师不仅只有“教师”这一个身份,更重要的身份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
  对于父母,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感激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把我们培养成一个有用的、快乐的人。要时常表达对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爱,在不耐烦的时候想想小时候父母是怎么不厌其烦地一步一步教我们。要时常与父母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也让父母知道我们的想法,帮助他们理解现在的观点,我们与父母之间也要相互帮助。
  对于孩子,书中提到“想要教育孩子,自己必须接受教育,必须与孩子共同成长……父亲如此,长辈如此,教师亦如此。”笔者认为,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享受的过程。初为父母,很多事我们都没做过,要自己努力去学,我们的孩子作为教师的子女,比一般的孩子教育起来更难,因此我们更要认真施教,与孩子共同成长。
  教师作为一个人,应该热爱家人,感恩父母,享受教育孩子、與孩子相处的时光。

四、教师与同事之间的交流


  书中有两封特殊的信,一封是《教育是一种迷恋——给青年教师的一封信之一》,另一封是《当老师,懂得“不易”——给新教师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以一名老教师、前辈和朋友的身份为新青年教师讲述了教师的职责和许多教学经验。比如,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要帮助学生、温暖学生,因材施教,守住自我的职业操守,以及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不停地实践、思考、读书和写作,不断提升自己等。这些情深意切的内容使笔者作为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作者在与同事的书信中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的建议,这种方法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帮助提升改进自我的教法教技。而在与领导的书信中,作者提出了对学校的一些现实建议,这有利于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的磨合,从而帮助学校更好地帮助学生、管理学生。

五、有关教师使命的感触


  “教师应始终怀有一种激情、一种热情、一种真情。”笔者认为,教书与育人都需要一种热情,只有拥有对自己从事的事业的热情和爱,才能够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并不断成长,这是前提。
  吃苦吃亏是福,这个观点不仅存在于书中,许多老教师指导新教师时也常常提到。新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确实需要磨砺,即使犯错,也能从中得到经验教训。理论就是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得来的,青年教师应当不怕吃苦。
  教书与育人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相对于其他职业,更应具有重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同书中说到“教育是无法重新来过的,你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那个影响便已经存在”。教师作为一个人成长最关键阶段的引导者,我们说的每句话、传授的每个知识点都会影响学生,甚至可能改变学生的人生轨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严谨的专业知识和为人师表,重视自我的学识和态度,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
  教师。
  作者点评: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引路人,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领路人。这位教师也是这所校园的毕业生,从文章中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和思考可以看出,这位青年教师将自己所学的教育理论,结合实践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文中对于教育的热爱让我深受感触,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对学生无比热爱的心灵中。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近年来,传统文化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笔者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国学教育,存在许多褒贬不一的声音。为此,笔者有意挑选身边三种典型的观点,并对此进行梳理,希望能够管中窥豹,更全面地了解当下国人对待国学教育的态度,以引发更加理性的思考。父亲:挚爱力行  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先秦时期的儒家教化哲学。和父亲一起生活,时常深切感受到父亲对传统
从2019秋季到2020年夏季,我们教学团队与30多位班主任共同度过了难忘的一年。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组织的教育叙事行动研究工作坊中,我们定期或线下见面或网上会面,密集探讨如何开展叙事探究。每位教师都选择了一个“麻烦”作为焦点,对其表现、形成机制和干预效果进行描述和分析。一开始,所有教师都感觉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写这个故事,不知道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主题,也不明白到底如何深度反思。疫情发生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的销售越来越依赖广告。要取得良好的广告效应,首先要求广告词准确无误,传递的信息要迅速被广告受众所理解,其次才能求新求异,否则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笔者从电视广告中随意摘出两则,试加分析。  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经常播出一条酒类广告,其画面是神秘幽远的天空和洁白的雪山,其广告词是“一支好酒,来自天籁”。笔者认为这句广告词有语病,八个字中有两个很关键的字值得商榷,那就是“
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以下现状:教师唯恐完不成教学内容或担心学生在课堂收获太少,盲目追求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整节课安排得满满的。长此以往,导致教师疲于奔命,学生穷于应付。面对如此困境,我问自己,过于充实,是不是有点过犹不及?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间的规律是相融贯通的,何不给课堂一份“留白”换取别样的  精彩?  本文以一节课堂教学实践为例,阐述“留白”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本课为第五课时P
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学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教师能力,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的开发与整合,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山东省龙口第一中学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通过开设六大课程架构学校多元发展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向更好、更深发展。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特点,开发出以下六大课程。  一、学科拓展课程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
2009年,上蔡二高的学生进入一本线的有89A,进入本科线的有868人,进入专科录取线的达到2106人,高考成绩又有一个新的飞跃。数据的背后是一串串的沉甸甸的果实。自2000年以来,上蔡二高高考升学率连续十年位居全市同类高中第一,荣获“十连冠”。“这一成绩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全体教职员工的无私奉献和共同努力!”李滇青高兴地告诉笔者。    一、在崭新理念中谋求更大跨越    走进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七、八年级学习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状物散文,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此基础上安排了一组偏于议论的散文。学习这类散文,重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命的意识,指导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引发议论。    二、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所选课文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而偏重于议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如何适应新课程,怎样调整、变革现有课程,是基础教育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万历十五年》跨学科整本书阅读便是课程改革的尝试。  一、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吉林教研基地,2019年5月30日在吉林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一中”)开展跨学科整本书阅读教研活动,带动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参加《万历十五年
“办一所让人幸福成长的学校”是教育者的梦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间的一所普通中学,东莞市第一中学以“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人”为宗旨,努力探寻“幸福教育”的真谛;以“适性求是,成人幸福”为实践路径,开展基于幸福成长目标的“5H”校本教育改革;以知行精神为理性反思准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构富有生命活力的幸福教育观念体系。  一、幸福教育真谛:适幸福之“性”,求幸福之“是”  追求幸福是教育的最
2019年春,笔者随教育部名师领航基地的专家团队,走进首期领航名师、首批国家“万人计划”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林乐珍老师的课堂,听了一节语  文课。  古gǔ对duì今jīn,  圆yuán对duì方fāng,  严yán寒hán对duì酷kù暑shǔ,  春chūn暖nuǎn对duì秋qiū凉liáng。  伴随着“古对今”的对韵歌,置身于春夏秋冬季节变幻的情境中,听课的教师和一年级的孩子们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