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人墓碑记》多次选入高中教材,也可谓是名篇之一。文中抒发了对“激于义而死”的五人的崇敬之情,阐述了人生的生死价值问题,而正写五人的却相对较少,只在第四段中有这样的几个句子:“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渐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那么文章是如何写这五人的呢?
先说五人的身世。文中是用对比的形式来表现的。与缙绅相比,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然而不易其志,通过对比,就显得突出了。
再说事迹,文中看不出五人干出了什么大事。第一段介绍说:“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激于义而死,即被义所激,为义而死。那么,义是什么,又是如何死的。从文中第三段中看:“义”即反对魏阉私人毛一鹭抓捕周顺昌。宦官魏忠贤专权,多杀正直人士,普天下之人莫不怨之。毛一鹭替魏忠贤排除异己——即曾得罪过魏的人周顺昌。周被捕之日,应社的人“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众不能堪,抶而仆之”,“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为了义的,有讥评时政的应社社员,有受应社影响的郡民,五人也应是其中的。五人在这一事件中到底干了些什么,就文章看,不得而知。为义而死也看不出。文中只有“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诛”中的“按”即查究的意思。五人在前文中没有什么特别表现,怎么查究后却偏诛了这五人呢?这是一个值得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的问题。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应该说,这五人是在这次反捕斗争中表现突出,且又是主动承担挺身投案以保护群众的。文章这样写,一是为了颂扬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五人是吴民的代表,二是通过市民更好地突出五人,把他们放在人群中来写。
再说事件的结果。“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吾郡之功是肯定的,然五人之力更是突出,这里又是将五人放在吾郡众人中加以表现的。
再说关于人的生死价值的问題,也是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对比来表现的。第二段中,将五人与富贵之子、得志之徒、草野之民对比,第六段中将五人与高爵显位之人对比,在与众多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五人的价值。
最后还需一提的是贤士大夫。贤士大夫对突出五人也是有作用的。第一段中“贤士大夫请于当道”除废祠以葬之,第四段中“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可见,五人的举止是受贤士大夫的赞扬的,五人之死是贤士大夫所关切的。此五人者,合贤士大夫之道也。
很显然,这种把中心人物放在众多人物中去刻画的方法无疑将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吴作言,教师,现居湖北通山。
先说五人的身世。文中是用对比的形式来表现的。与缙绅相比,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然而不易其志,通过对比,就显得突出了。
再说事迹,文中看不出五人干出了什么大事。第一段介绍说:“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激于义而死,即被义所激,为义而死。那么,义是什么,又是如何死的。从文中第三段中看:“义”即反对魏阉私人毛一鹭抓捕周顺昌。宦官魏忠贤专权,多杀正直人士,普天下之人莫不怨之。毛一鹭替魏忠贤排除异己——即曾得罪过魏的人周顺昌。周被捕之日,应社的人“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众不能堪,抶而仆之”,“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为了义的,有讥评时政的应社社员,有受应社影响的郡民,五人也应是其中的。五人在这一事件中到底干了些什么,就文章看,不得而知。为义而死也看不出。文中只有“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诛”中的“按”即查究的意思。五人在前文中没有什么特别表现,怎么查究后却偏诛了这五人呢?这是一个值得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的问题。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应该说,这五人是在这次反捕斗争中表现突出,且又是主动承担挺身投案以保护群众的。文章这样写,一是为了颂扬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五人是吴民的代表,二是通过市民更好地突出五人,把他们放在人群中来写。
再说事件的结果。“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吾郡之功是肯定的,然五人之力更是突出,这里又是将五人放在吾郡众人中加以表现的。
再说关于人的生死价值的问題,也是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对比来表现的。第二段中,将五人与富贵之子、得志之徒、草野之民对比,第六段中将五人与高爵显位之人对比,在与众多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五人的价值。
最后还需一提的是贤士大夫。贤士大夫对突出五人也是有作用的。第一段中“贤士大夫请于当道”除废祠以葬之,第四段中“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可见,五人的举止是受贤士大夫的赞扬的,五人之死是贤士大夫所关切的。此五人者,合贤士大夫之道也。
很显然,这种把中心人物放在众多人物中去刻画的方法无疑将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吴作言,教师,现居湖北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