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萍乡市武功山职业中专大安校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生源较差,在人们的想象中,它的发展可能会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可出人意料的是,这所偏远的农村职专2008年跃升为国家级重点职专,并且出现了城里孩子往山里跑,城里老师愿在山里呆,学生就业供不应求的“大安现象”,令前来考察的省教育厅领导刮目相看,连声称赞:“真了不起,在偏远的山区有这么漂亮、这么好的学校,真是武功山下的传奇……”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主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王祖德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学校在创先争优,紧紧围绕‘德育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方略,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金钥匙。实践证明,德育能量无穷尽!”
从教14年的王祖德对学生德育工作情有独钟。他独创了“1分钟德育”和“学生德育银行”等德育工作经验,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萍乡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芦溪县师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他的事迹被《中国教育报》以头版头条长篇报道。今年“七一”前夕,王祖德参加了由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四部委在天津联合举办的“永远跟党走”育人事迹报告会,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教育部最近一期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又以《大爱流淌演绎精彩人生》对王祖德的典型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从“保姆式”到“和风细雨式”:
从教路上苦求索
有人说,王祖德与“德”有着不解之缘。的确如此,他名字里就有个“德”字。从1997年参加工作,王祖德就时时警醒自己要做一个品格高尚、厚德载物的人。被安排做97级机电(2)班的班主任后,对教育工作满腔热忱的他,全身心地投身于班级的组织管理工作之中,选拔班干部,制订班级工作计划,安排班级卫生值日,拟写班规班纪……班上的常规管理做得井井有条。然而一个小插曲给他这种“保姆式”的班主任角色蒙上了灰色的阴影。
那年10月中旬,王祖德去南昌大学完成自考学业。办理完课务交接的他,心里最放心不下的还是班上的管理工作。于是他找来几位班干部千叮咛、万嘱咐,将班级的管理事宜细细交待一番后才略感宽心地去了南昌。
当他完成学习赶回学校时,等待他的却是班上的一摊子“烂事”:6名学生请假未归;教室、清洁区卫生累计扣除10多分;课间操出勤累计少20多人……这竟是一周之内发生的事!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恨不得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痛快淋漓地发一通脾气。看着几位垂头丧气的班干部,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由于许多新生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自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因此,当他们对新的生活环境感到不再新奇后,这些平均年龄只有十四五岁的孩子们,就会非常需要老师如父母般的关爱,需要同学们亲如兄妹般的呵护。经查实,那6名请假未归的学生请假的理由竟是一模一样的:睡眠不好,感冒。
面对这种状况,王祖德开始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进行反思。表面看来,自己的工作热情高、干劲足,天天为班上事务忙忙碌碌,恪尽职守,可实质上自己的工作却很少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从细微处体察学生动态、发现问题、培养情感、化解矛盾,以致班级工作因为自己的短暂缺位而漏洞百出,难以收拾。
王祖德决心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怎么调整?他一面走进“书海”寻求支持,一面虚心向同行长辈请教。书本和经验给王祖德指示的是同一个方向:要用和风细雨的德育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以达到心与心的共鸣!
于是,朝气蓬勃的王祖德立足本职,“勤”字当头,“爱”字为本,坚持每天有针对性地找班上一两个同学谈心,全方位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现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的合理建议,及时化解他们心中的“块垒”。凭着对德育工作的一往情深,他逐渐在班主任工作上崭露头角,所带的班连续四个学期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寓教于乐”与“对症良方”:
涓涓细流润心田
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连续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德育求索,王祖德已由一名青涩的青年教师成长为武功山职专大安校区的副校长。他对德育工作的研究由自发逐步走向自觉,由零星的经验总结渐渐走向独具特色的理论升华。在他的主持下,学校制定了德育工作“四五三实施方案”,并获得了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先进集体”称号。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王祖德率先在班上成立了业余篮球队、武术队、围棋兴趣小组等,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学生过得充实愉快,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组织学生去卢德铭烈士陵园扫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春暖花开之时,带领学生前往武功山风景名胜区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瑰异……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和见习实践,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学生的身心愉悦了,忧郁颓废的情绪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欢歌笑语,互帮互助,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强,集体的向心力也不断得以提升。学生学到的不单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求知和做人。
在王祖德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汽车模型,那是他的学生金果兵赠送的。金果兵来自偏远山区,家境贫穷,个子矮小,在同学面前常常自卑。有一次在学校后山散步,看着各色鲜花,王祖德指着一朵开得很鲜艳的大花说:“那朵花漂亮,摘下来吧!”金果兵摇摇手说:“那是牛屎花,闻了会头晕。”王祖德笑了笑说:“你看它长得又大又红啊!”“老师,那一片金黄色的花才是好花,叫金银花。”王祖德反问道:“不会吧?它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而且又小又瘦。”“不要看它小,可有大作用,能清热解毒。”王祖德见机行事,对金果兵说出了心里话:“是啊,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照样能开出香艳的花朵;即使再弱小的个体,也可以拥有无与伦比的价值。”金果兵会心地笑了,好像突然间明白了什么。从此,他逐渐走出了自卑的阴影,成为班上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到广西桂林某汽车销售公司工作,不到3年,年纪轻轻、勤奋努力的他就成了总代理。金果兵在给王老师的信中深情地写道:“昨天的小小金银花终于长大了。衷心地感谢王老师您的教诲!”
在王祖德的班主任生涯中,类似金果兵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王祖德深深体会到,要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不仅要使学生身体健康,更要使他们精神健康。
“德育银行”加“1分钟德育”:
创先争优开新局
针对学校不少非班主任老师对德育工作存在偏见,认为学生德育工作是班主任老师的“专利”的现状,王祖德摸索出了“1分钟德育”模式,让每一个科任教师对所在班级学生做到“亲其师,乐其学”,使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覆盖。
曾经有老师向王祖德诉苦:“学生德育工作真是烦人,有些事吧,昨天才找学生谈过话,今天又重犯。唉!……”王祖德何尝没有这种烦恼?俗话说“久病成医”,办法总比困难多!王祖德在“久经苦熬”后提出了建立“学生德育银行”,此后,这种模式几乎成了一剂专治此病的良方。
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有时“好了伤疤忘了痛”,甚至“伤疤未好也会忘了痛”,怎样才能让“重蹈覆辙”的烦心事不再出现呢?王祖德认为,除了“苦口婆心”的言语提醒,还需要“纸墨笔载”的“明白告知”!为此,他为每位学生建立了一个“德育银行”,准备了两张“信用卡”,以100分为准入“存款”,一张“明卡”张贴于教室墙壁上,上面“纸墨笔载”其德育银行的借支收入,一张“暗卡”在王老师笔记本里,对不便公布的事项“跟踪记录”,以便在必要时单独找学生“个别提示”。
在大安校区,如今已实现德育工作全员化。对此,青年教师刘云体会最深。刚走上讲坛的小刘,担任了园林绿化(3)班的班主任。血气方刚的他从“严”字入手,以严格的班规班纪管理学生。开始两周,班上确实太平无事,风平浪静。一两个“出头鸟”也被他“弹”压了下去。正有些沾沾自喜的小刘怎么也没有想到,学校的一次民意测试会将他推向“谷底”:自己班主任工作的满意率居然是全校倒数第一。
面对这样的班级,小刘苦恼不已。他找到王祖德诉苦。王祖德听完后,为他“把脉”:“制度可以管住人,但不能感化人。学生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管理怎能一刀切呢?只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才能春风化雨,润及学生的心田啊!”之后,小刘按照王祖德指点的“几招功夫”,潜心学生德育工作,渐渐改变了自己在学生中的不良印象,同时,刘云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德育工作的神奇魅力。
“三个三体系”:德育之花放光芒
大安校区的德育工作不断完善,实现了德育管理规范化、德育活动特色化。学校还独创了“课堂1分钟德育”和“学生德育银行”等德育工作模式,形成了真心、真诚、真情“三真”,爱心、热心、耐心“三心”及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处世“三会”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工作体系,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望着大安校区的校徽校训,记者好奇地问王祖德如何理解。他说:“校徽上垒起的书本代表文化知识,美术体的字母D、A既是‘大安’的縮写,也是‘大爱’的缩写。没有大家,哪来大安?哪来和谐校园?‘大爱’精神正是‘大安’学校走向辉煌的成功之道。”
是啊,德育工作已成为大安校区的立校之本和响亮名片!难怪学校虽然地处偏远,却能够吸引八方学子。“有容乃大,无愧则安”,这既是大安校区的办学理念,也是王祖德的为师箴言。如今,王祖德这种“大爱”正默默地在大安学校全体师生心中传播着、流淌着,它熏陶着每一位老师以及一代又一代学子。学校涌现出黎鹏、段建萍、刘福明等一批市县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及陈逢友、巫丹等省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校也先后获得“江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江西省第十一届文明单位”、“江西省人民满意学校”等称号。
责任编辑/李春娥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主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王祖德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学校在创先争优,紧紧围绕‘德育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方略,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金钥匙。实践证明,德育能量无穷尽!”
从教14年的王祖德对学生德育工作情有独钟。他独创了“1分钟德育”和“学生德育银行”等德育工作经验,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萍乡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芦溪县师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他的事迹被《中国教育报》以头版头条长篇报道。今年“七一”前夕,王祖德参加了由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四部委在天津联合举办的“永远跟党走”育人事迹报告会,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教育部最近一期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又以《大爱流淌演绎精彩人生》对王祖德的典型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从“保姆式”到“和风细雨式”:
从教路上苦求索
有人说,王祖德与“德”有着不解之缘。的确如此,他名字里就有个“德”字。从1997年参加工作,王祖德就时时警醒自己要做一个品格高尚、厚德载物的人。被安排做97级机电(2)班的班主任后,对教育工作满腔热忱的他,全身心地投身于班级的组织管理工作之中,选拔班干部,制订班级工作计划,安排班级卫生值日,拟写班规班纪……班上的常规管理做得井井有条。然而一个小插曲给他这种“保姆式”的班主任角色蒙上了灰色的阴影。
那年10月中旬,王祖德去南昌大学完成自考学业。办理完课务交接的他,心里最放心不下的还是班上的管理工作。于是他找来几位班干部千叮咛、万嘱咐,将班级的管理事宜细细交待一番后才略感宽心地去了南昌。
当他完成学习赶回学校时,等待他的却是班上的一摊子“烂事”:6名学生请假未归;教室、清洁区卫生累计扣除10多分;课间操出勤累计少20多人……这竟是一周之内发生的事!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恨不得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痛快淋漓地发一通脾气。看着几位垂头丧气的班干部,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由于许多新生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自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因此,当他们对新的生活环境感到不再新奇后,这些平均年龄只有十四五岁的孩子们,就会非常需要老师如父母般的关爱,需要同学们亲如兄妹般的呵护。经查实,那6名请假未归的学生请假的理由竟是一模一样的:睡眠不好,感冒。
面对这种状况,王祖德开始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进行反思。表面看来,自己的工作热情高、干劲足,天天为班上事务忙忙碌碌,恪尽职守,可实质上自己的工作却很少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从细微处体察学生动态、发现问题、培养情感、化解矛盾,以致班级工作因为自己的短暂缺位而漏洞百出,难以收拾。
王祖德决心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怎么调整?他一面走进“书海”寻求支持,一面虚心向同行长辈请教。书本和经验给王祖德指示的是同一个方向:要用和风细雨的德育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以达到心与心的共鸣!
于是,朝气蓬勃的王祖德立足本职,“勤”字当头,“爱”字为本,坚持每天有针对性地找班上一两个同学谈心,全方位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现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的合理建议,及时化解他们心中的“块垒”。凭着对德育工作的一往情深,他逐渐在班主任工作上崭露头角,所带的班连续四个学期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寓教于乐”与“对症良方”:
涓涓细流润心田
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连续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德育求索,王祖德已由一名青涩的青年教师成长为武功山职专大安校区的副校长。他对德育工作的研究由自发逐步走向自觉,由零星的经验总结渐渐走向独具特色的理论升华。在他的主持下,学校制定了德育工作“四五三实施方案”,并获得了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先进集体”称号。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王祖德率先在班上成立了业余篮球队、武术队、围棋兴趣小组等,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学生过得充实愉快,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组织学生去卢德铭烈士陵园扫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春暖花开之时,带领学生前往武功山风景名胜区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瑰异……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和见习实践,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学生的身心愉悦了,忧郁颓废的情绪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欢歌笑语,互帮互助,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强,集体的向心力也不断得以提升。学生学到的不单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求知和做人。
在王祖德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汽车模型,那是他的学生金果兵赠送的。金果兵来自偏远山区,家境贫穷,个子矮小,在同学面前常常自卑。有一次在学校后山散步,看着各色鲜花,王祖德指着一朵开得很鲜艳的大花说:“那朵花漂亮,摘下来吧!”金果兵摇摇手说:“那是牛屎花,闻了会头晕。”王祖德笑了笑说:“你看它长得又大又红啊!”“老师,那一片金黄色的花才是好花,叫金银花。”王祖德反问道:“不会吧?它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而且又小又瘦。”“不要看它小,可有大作用,能清热解毒。”王祖德见机行事,对金果兵说出了心里话:“是啊,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照样能开出香艳的花朵;即使再弱小的个体,也可以拥有无与伦比的价值。”金果兵会心地笑了,好像突然间明白了什么。从此,他逐渐走出了自卑的阴影,成为班上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到广西桂林某汽车销售公司工作,不到3年,年纪轻轻、勤奋努力的他就成了总代理。金果兵在给王老师的信中深情地写道:“昨天的小小金银花终于长大了。衷心地感谢王老师您的教诲!”
在王祖德的班主任生涯中,类似金果兵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王祖德深深体会到,要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不仅要使学生身体健康,更要使他们精神健康。
“德育银行”加“1分钟德育”:
创先争优开新局
针对学校不少非班主任老师对德育工作存在偏见,认为学生德育工作是班主任老师的“专利”的现状,王祖德摸索出了“1分钟德育”模式,让每一个科任教师对所在班级学生做到“亲其师,乐其学”,使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覆盖。
曾经有老师向王祖德诉苦:“学生德育工作真是烦人,有些事吧,昨天才找学生谈过话,今天又重犯。唉!……”王祖德何尝没有这种烦恼?俗话说“久病成医”,办法总比困难多!王祖德在“久经苦熬”后提出了建立“学生德育银行”,此后,这种模式几乎成了一剂专治此病的良方。
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有时“好了伤疤忘了痛”,甚至“伤疤未好也会忘了痛”,怎样才能让“重蹈覆辙”的烦心事不再出现呢?王祖德认为,除了“苦口婆心”的言语提醒,还需要“纸墨笔载”的“明白告知”!为此,他为每位学生建立了一个“德育银行”,准备了两张“信用卡”,以100分为准入“存款”,一张“明卡”张贴于教室墙壁上,上面“纸墨笔载”其德育银行的借支收入,一张“暗卡”在王老师笔记本里,对不便公布的事项“跟踪记录”,以便在必要时单独找学生“个别提示”。
在大安校区,如今已实现德育工作全员化。对此,青年教师刘云体会最深。刚走上讲坛的小刘,担任了园林绿化(3)班的班主任。血气方刚的他从“严”字入手,以严格的班规班纪管理学生。开始两周,班上确实太平无事,风平浪静。一两个“出头鸟”也被他“弹”压了下去。正有些沾沾自喜的小刘怎么也没有想到,学校的一次民意测试会将他推向“谷底”:自己班主任工作的满意率居然是全校倒数第一。
面对这样的班级,小刘苦恼不已。他找到王祖德诉苦。王祖德听完后,为他“把脉”:“制度可以管住人,但不能感化人。学生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管理怎能一刀切呢?只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才能春风化雨,润及学生的心田啊!”之后,小刘按照王祖德指点的“几招功夫”,潜心学生德育工作,渐渐改变了自己在学生中的不良印象,同时,刘云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德育工作的神奇魅力。
“三个三体系”:德育之花放光芒
大安校区的德育工作不断完善,实现了德育管理规范化、德育活动特色化。学校还独创了“课堂1分钟德育”和“学生德育银行”等德育工作模式,形成了真心、真诚、真情“三真”,爱心、热心、耐心“三心”及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处世“三会”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工作体系,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望着大安校区的校徽校训,记者好奇地问王祖德如何理解。他说:“校徽上垒起的书本代表文化知识,美术体的字母D、A既是‘大安’的縮写,也是‘大爱’的缩写。没有大家,哪来大安?哪来和谐校园?‘大爱’精神正是‘大安’学校走向辉煌的成功之道。”
是啊,德育工作已成为大安校区的立校之本和响亮名片!难怪学校虽然地处偏远,却能够吸引八方学子。“有容乃大,无愧则安”,这既是大安校区的办学理念,也是王祖德的为师箴言。如今,王祖德这种“大爱”正默默地在大安学校全体师生心中传播着、流淌着,它熏陶着每一位老师以及一代又一代学子。学校涌现出黎鹏、段建萍、刘福明等一批市县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及陈逢友、巫丹等省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校也先后获得“江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江西省第十一届文明单位”、“江西省人民满意学校”等称号。
责任编辑/李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