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应注重对知识背后的“知识”的构建和重新“组织”,即注重在思维体系的构建上做文章。数学教学必须注重数学的思想和观念,突出数学的思维和本质,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触及事物本质的学习,才是完整的、准确的、丰富的、深刻的学习。学生也只有建立起了自己的思维体系,才能更好地驾驭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思维;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6-0024-03
【作者简介】陈柏良,浙江师范大学特级教师工作流动站(浙江金华,321004)教师,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浙江绍兴,312000)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一直以来,在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做文章,教学常常在一个知识平面上延展,追求宽泛的“知识面”,而不注重对知识背后的“知识”的构建和重新“组织”。而众所周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学到的知识都会储存于自己的头脑中,并按一定的方式排列。如果教师平时的教学习惯于做知识“堆砌”的文章,那么,学生储存于头脑中的知识,大多是按水平的方式进行排列,表现为储存的知识显得比较零散和孤立。
如果教师的教学注重对知识背后的“知识”的构建和重新“组织”,即注重在思维体系的构建上做文章,那么学生储存于头脑中的知识,大多是按层次的方式进行排列,储存的知识有很清楚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既有原理、方法这种思维层面上的上层知识,又有具体例证的下层知识。显然,数学教学,需要教师注重在思维体系上做文章。
一、对数学学科教学的认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必须注重数学的思想和观念,突出数学的思维和本质。这里所说“数学的思想”,不同于我们一般在讲的四种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而是指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数学的产生与发展必须依赖的思想。
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研究认为,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是抽象、推理和模型,这也是学过数学与没有学过数学的思维差异。所谓“抽象”,即从现实到数学,包括研究数量与数量关系和图形与图形关系。通过抽象得到研究对象的概念,研究对象的关系,运算方法和运算法则、度量方法。抽象体现数学具有一般性。学过数学的人抽象能力强。所谓“推理”,即从数学到数学,得到并且验证数学的结果:命题。推理体现数学具有严谨性。学过数学的人推理能力强。所谓“模型”,即从数学到现实,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的故事。模型体现数学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学过数学的人会理性思考。
这里提的数学的观念,指数学的课程观念。“观”即“看法”,“念”即“想法”,即对数学的“课程性质:我教的是一门怎样的课?课程目标:它能发挥怎样的育人功能,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什么?课程实施:如何教这门课?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课程评价:这样教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它的育人功能?”的看法和想法。
数学教学注重数学的思想,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完成三件事:抽象、推理和模型。对于推理,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强调既要教正规的演绎推理,也要教非正规的、似真的合情推理。他指出,数学思维不是完全“正规的”,它不仅涉及公理、定义和严格证明,而且还包含许多别的方面:从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结论、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在具体情况里辨认数学概念或从具体情况进行数学抽象。数学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使他的学生熟知这些相当重要的“非正规的”思想方法。数学教学注重数学的观念,就是要求学生除了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掌握必要的数学技能、原理和方法,体验和发展必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之外,还要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会看问题、会想问题、会做事情。
数学教学突出数学的思维和本质,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教思维,包括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要强调数学的本质,课堂教学要体现“数学味”,就要充分关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数学理性精神(依靠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以形成概念、判断或推理,这种认识称为理性认识。重视理性认识活动,以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内部联系,这种精神称为理性精神)的体验等方面。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才是触及事物本质的学习,才是完整的、准确的、丰富的、深刻的学习,即深度学习。
二、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学课堂
有这样一个游戏:桌上放置三列牌,每列张数分别为3,5,7。甲乙两人轮流在任一列中取任意张牌(每次只能在某一列中取),只剩1张牌留给对方取时为胜。
我曾组织甲乙两名学生玩这个游戏,任凭他们按规则随机取牌,在取牌的过程中,双方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取胜,每悟出一点,我就及时鼓励,让他们继续游戏,他们不断地相互总结怎样才能取胜,我不断地肯定和鼓励,他们不断地表述各自的心得,列举出了许多取胜的“残局”。随着参悟的增多,概括出了取胜的取牌方法和原理。
我突然想,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也应该如此吗?课堂上,教师将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来加以分析和设计,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参与状态,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来学习数学,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数学理解力,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自由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明白了什么”“还有没有其他发现”等来鼓舞学生不断地“再创造”,让学生把各种创造“成果”(哪怕只是一点点)都呈现出来,再与学生一一“分享”和“甄别”,岂不妙哉!即使未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我看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就不失为一堂好课。
一般来说,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考虑三条线索:其一,数学知识线索,即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演绎过程”,也即知识的“逻辑链”;其二,学生的认知线索,即学生对新知的“建构过程”,也即学生的“思维链”;其三,教师的教学组织线索,即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三条线索或明或暗,交融在一起,其中教学组织线索应成为一条主线索。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学生,而非教学的教师,教师要强化“幕后”意识,真正让自主、探究、合作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思维;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6-0024-03
【作者简介】陈柏良,浙江师范大学特级教师工作流动站(浙江金华,321004)教师,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浙江绍兴,312000)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一直以来,在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做文章,教学常常在一个知识平面上延展,追求宽泛的“知识面”,而不注重对知识背后的“知识”的构建和重新“组织”。而众所周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学到的知识都会储存于自己的头脑中,并按一定的方式排列。如果教师平时的教学习惯于做知识“堆砌”的文章,那么,学生储存于头脑中的知识,大多是按水平的方式进行排列,表现为储存的知识显得比较零散和孤立。
如果教师的教学注重对知识背后的“知识”的构建和重新“组织”,即注重在思维体系的构建上做文章,那么学生储存于头脑中的知识,大多是按层次的方式进行排列,储存的知识有很清楚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既有原理、方法这种思维层面上的上层知识,又有具体例证的下层知识。显然,数学教学,需要教师注重在思维体系上做文章。
一、对数学学科教学的认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必须注重数学的思想和观念,突出数学的思维和本质。这里所说“数学的思想”,不同于我们一般在讲的四种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而是指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数学的产生与发展必须依赖的思想。
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研究认为,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是抽象、推理和模型,这也是学过数学与没有学过数学的思维差异。所谓“抽象”,即从现实到数学,包括研究数量与数量关系和图形与图形关系。通过抽象得到研究对象的概念,研究对象的关系,运算方法和运算法则、度量方法。抽象体现数学具有一般性。学过数学的人抽象能力强。所谓“推理”,即从数学到数学,得到并且验证数学的结果:命题。推理体现数学具有严谨性。学过数学的人推理能力强。所谓“模型”,即从数学到现实,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的故事。模型体现数学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学过数学的人会理性思考。
这里提的数学的观念,指数学的课程观念。“观”即“看法”,“念”即“想法”,即对数学的“课程性质:我教的是一门怎样的课?课程目标:它能发挥怎样的育人功能,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什么?课程实施:如何教这门课?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课程评价:这样教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它的育人功能?”的看法和想法。
数学教学注重数学的思想,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完成三件事:抽象、推理和模型。对于推理,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强调既要教正规的演绎推理,也要教非正规的、似真的合情推理。他指出,数学思维不是完全“正规的”,它不仅涉及公理、定义和严格证明,而且还包含许多别的方面:从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结论、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在具体情况里辨认数学概念或从具体情况进行数学抽象。数学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使他的学生熟知这些相当重要的“非正规的”思想方法。数学教学注重数学的观念,就是要求学生除了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掌握必要的数学技能、原理和方法,体验和发展必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之外,还要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会看问题、会想问题、会做事情。
数学教学突出数学的思维和本质,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教思维,包括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要强调数学的本质,课堂教学要体现“数学味”,就要充分关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数学理性精神(依靠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以形成概念、判断或推理,这种认识称为理性认识。重视理性认识活动,以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内部联系,这种精神称为理性精神)的体验等方面。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才是触及事物本质的学习,才是完整的、准确的、丰富的、深刻的学习,即深度学习。
二、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学课堂
有这样一个游戏:桌上放置三列牌,每列张数分别为3,5,7。甲乙两人轮流在任一列中取任意张牌(每次只能在某一列中取),只剩1张牌留给对方取时为胜。
我曾组织甲乙两名学生玩这个游戏,任凭他们按规则随机取牌,在取牌的过程中,双方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取胜,每悟出一点,我就及时鼓励,让他们继续游戏,他们不断地相互总结怎样才能取胜,我不断地肯定和鼓励,他们不断地表述各自的心得,列举出了许多取胜的“残局”。随着参悟的增多,概括出了取胜的取牌方法和原理。
我突然想,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也应该如此吗?课堂上,教师将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来加以分析和设计,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参与状态,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来学习数学,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数学理解力,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自由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明白了什么”“还有没有其他发现”等来鼓舞学生不断地“再创造”,让学生把各种创造“成果”(哪怕只是一点点)都呈现出来,再与学生一一“分享”和“甄别”,岂不妙哉!即使未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我看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就不失为一堂好课。
一般来说,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考虑三条线索:其一,数学知识线索,即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演绎过程”,也即知识的“逻辑链”;其二,学生的认知线索,即学生对新知的“建构过程”,也即学生的“思维链”;其三,教师的教学组织线索,即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三条线索或明或暗,交融在一起,其中教学组织线索应成为一条主线索。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学生,而非教学的教师,教师要强化“幕后”意识,真正让自主、探究、合作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