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家戴嵩画牛尾的典故中,一名不见经传的小牧童站出来说他画错了,面对牧童的指正,戴嵩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反而更加彰显了戴嵩光辉的人格魅力。人非圣贤,孰能无错?苏东坡有“菊花萎而不落”的笑谈,万世敬仰的孔夫子也有无法解答“两小儿辩日”的尴尬,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
在杭州的这次“千课万人”展示中,特级教师祝禧执教宋代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课堂通过品读诗之表象,赏读诗之景象,想象诗之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了田园静谧而不死寂的意境,体悟了牧童生活的多姿多彩和牧童怡然自得的心境。在教学过程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在学生理解了诗意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动态美,想象乡村田园的美好生活。教师充分利用酝酿已久的师生对话,进行语言训练。
师:太阳已经落到了山顶,妈妈在喊“山娃子,快把牛儿牵回来吧?牛儿要入圈了!”第二天早晨,太阳公公刚出来,山村沉静在一片白茫茫的雾气之中,山娃子带着小妹妹去放牛……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沉浸在课堂的欢快之中。
听到这里,笔者有点异样的感觉。放牛的生活,对老师来说已是陌生,更何况面对的是杭州市区的小学生,他们更不会去思考牛儿回栏是被牵回来的,还是自己回来的?如果鸟雀能归巢,那么通人性的牛呢?牛儿是自己回栏的!不用牧童牵回来。这是它的本能。只有那些不懂牛性情的人才会硬牵着牛鼻子走。回家的路,牛儿已经走了百回千遭,熟络得很。哪里有坑洼,哪里要拐弯,一切的一切它都能平静地绕开。也只有这样,牧童才能横坐牛背,那么悠然,享受“短笛无腔信口吹”的惬意。所以这一唤笔者觉得欠妥。而后,教师又设计了让牛去吃露水草的情境,这种严重违背常理的做法更值得思考(牛吃了带露水草是会拉肚子的)。
“牛儿回栏不是牵回的,牛儿是不吃露水草”,这是生活中的知识,如果引为教学资源,值得我们去深思其原有的生命状态。然而让元二出使安西足足少走3000多里,更值得一思。
也是在这次千课万人活动中,特级教师杨中原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为了让学生更明白从渭城到阳关,从西出阳关到安西的一路艰难,一路遥远,教师精心制作了一个课件—— 一张唐朝区域图,图上标出关键地名渭城、阳关、安西,再用红红的粗线条标出渭城到安西的路线,在线条上鲜红地写上3000里,以引起学生的视觉冲突。这种图示法缩短了教学时间,又呈现了从渭城到安西的空间距离,效果明显,方法得当。然而对于3000里的表述笔者查了一些资料: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的南湖乡境内。咸阳到阳关约1745公里,从阳关到库什约1554公里。就算从咸阳出发到库什不经阳关也约有2984公里。所以综上所述,那红红的线条上应为3000多公里为宜。如果写上3000里着实少了3000多里。
笔者认为,教师从网上搜索一些教学资料作为课外资料引入,一定要慎之又慎。绿色课堂、生态课堂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师们在引入材料时必须追求教学素材的生态与绿色。汪潮老师说得好,课堂失去原生态,就像一束“塑料花”,鲜艳无比,却没有生命的气息。古人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我们一旦走进文本,就该去“问奴”“问婢”。若要将之引为教学素材,更要去“问奴”“问婢”,甚至于去亲身实践。
(浙江省绍兴县湖塘中心学校 312032)
在杭州的这次“千课万人”展示中,特级教师祝禧执教宋代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课堂通过品读诗之表象,赏读诗之景象,想象诗之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了田园静谧而不死寂的意境,体悟了牧童生活的多姿多彩和牧童怡然自得的心境。在教学过程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在学生理解了诗意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动态美,想象乡村田园的美好生活。教师充分利用酝酿已久的师生对话,进行语言训练。
师:太阳已经落到了山顶,妈妈在喊“山娃子,快把牛儿牵回来吧?牛儿要入圈了!”第二天早晨,太阳公公刚出来,山村沉静在一片白茫茫的雾气之中,山娃子带着小妹妹去放牛……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沉浸在课堂的欢快之中。
听到这里,笔者有点异样的感觉。放牛的生活,对老师来说已是陌生,更何况面对的是杭州市区的小学生,他们更不会去思考牛儿回栏是被牵回来的,还是自己回来的?如果鸟雀能归巢,那么通人性的牛呢?牛儿是自己回栏的!不用牧童牵回来。这是它的本能。只有那些不懂牛性情的人才会硬牵着牛鼻子走。回家的路,牛儿已经走了百回千遭,熟络得很。哪里有坑洼,哪里要拐弯,一切的一切它都能平静地绕开。也只有这样,牧童才能横坐牛背,那么悠然,享受“短笛无腔信口吹”的惬意。所以这一唤笔者觉得欠妥。而后,教师又设计了让牛去吃露水草的情境,这种严重违背常理的做法更值得思考(牛吃了带露水草是会拉肚子的)。
“牛儿回栏不是牵回的,牛儿是不吃露水草”,这是生活中的知识,如果引为教学资源,值得我们去深思其原有的生命状态。然而让元二出使安西足足少走3000多里,更值得一思。
也是在这次千课万人活动中,特级教师杨中原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为了让学生更明白从渭城到阳关,从西出阳关到安西的一路艰难,一路遥远,教师精心制作了一个课件—— 一张唐朝区域图,图上标出关键地名渭城、阳关、安西,再用红红的粗线条标出渭城到安西的路线,在线条上鲜红地写上3000里,以引起学生的视觉冲突。这种图示法缩短了教学时间,又呈现了从渭城到安西的空间距离,效果明显,方法得当。然而对于3000里的表述笔者查了一些资料: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的南湖乡境内。咸阳到阳关约1745公里,从阳关到库什约1554公里。就算从咸阳出发到库什不经阳关也约有2984公里。所以综上所述,那红红的线条上应为3000多公里为宜。如果写上3000里着实少了3000多里。
笔者认为,教师从网上搜索一些教学资料作为课外资料引入,一定要慎之又慎。绿色课堂、生态课堂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师们在引入材料时必须追求教学素材的生态与绿色。汪潮老师说得好,课堂失去原生态,就像一束“塑料花”,鲜艳无比,却没有生命的气息。古人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我们一旦走进文本,就该去“问奴”“问婢”。若要将之引为教学素材,更要去“问奴”“问婢”,甚至于去亲身实践。
(浙江省绍兴县湖塘中心学校 31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