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距3000里的思考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w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家戴嵩画牛尾的典故中,一名不见经传的小牧童站出来说他画错了,面对牧童的指正,戴嵩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反而更加彰显了戴嵩光辉的人格魅力。人非圣贤,孰能无错?苏东坡有“菊花萎而不落”的笑谈,万世敬仰的孔夫子也有无法解答“两小儿辩日”的尴尬,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
   在杭州的这次“千课万人”展示中,特级教师祝禧执教宋代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课堂通过品读诗之表象,赏读诗之景象,想象诗之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了田园静谧而不死寂的意境,体悟了牧童生活的多姿多彩和牧童怡然自得的心境。在教学过程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在学生理解了诗意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动态美,想象乡村田园的美好生活。教师充分利用酝酿已久的师生对话,进行语言训练。
   师:太阳已经落到了山顶,妈妈在喊“山娃子,快把牛儿牵回来吧?牛儿要入圈了!”第二天早晨,太阳公公刚出来,山村沉静在一片白茫茫的雾气之中,山娃子带着小妹妹去放牛……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沉浸在课堂的欢快之中。
   听到这里,笔者有点异样的感觉。放牛的生活,对老师来说已是陌生,更何况面对的是杭州市区的小学生,他们更不会去思考牛儿回栏是被牵回来的,还是自己回来的?如果鸟雀能归巢,那么通人性的牛呢?牛儿是自己回栏的!不用牧童牵回来。这是它的本能。只有那些不懂牛性情的人才会硬牵着牛鼻子走。回家的路,牛儿已经走了百回千遭,熟络得很。哪里有坑洼,哪里要拐弯,一切的一切它都能平静地绕开。也只有这样,牧童才能横坐牛背,那么悠然,享受“短笛无腔信口吹”的惬意。所以这一唤笔者觉得欠妥。而后,教师又设计了让牛去吃露水草的情境,这种严重违背常理的做法更值得思考(牛吃了带露水草是会拉肚子的)。
   “牛儿回栏不是牵回的,牛儿是不吃露水草”,这是生活中的知识,如果引为教学资源,值得我们去深思其原有的生命状态。然而让元二出使安西足足少走3000多里,更值得一思。
   也是在这次千课万人活动中,特级教师杨中原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为了让学生更明白从渭城到阳关,从西出阳关到安西的一路艰难,一路遥远,教师精心制作了一个课件—— 一张唐朝区域图,图上标出关键地名渭城、阳关、安西,再用红红的粗线条标出渭城到安西的路线,在线条上鲜红地写上3000里,以引起学生的视觉冲突。这种图示法缩短了教学时间,又呈现了从渭城到安西的空间距离,效果明显,方法得当。然而对于3000里的表述笔者查了一些资料: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的南湖乡境内。咸阳到阳关约1745公里,从阳关到库什约1554公里。就算从咸阳出发到库什不经阳关也约有2984公里。所以综上所述,那红红的线条上应为3000多公里为宜。如果写上3000里着实少了3000多里。
   笔者认为,教师从网上搜索一些教学资料作为课外资料引入,一定要慎之又慎。绿色课堂、生态课堂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师们在引入材料时必须追求教学素材的生态与绿色。汪潮老师说得好,课堂失去原生态,就像一束“塑料花”,鲜艳无比,却没有生命的气息。古人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我们一旦走进文本,就该去“问奴”“问婢”。若要将之引为教学素材,更要去“问奴”“问婢”,甚至于去亲身实践。
  (浙江省绍兴县湖塘中心学校 312032)
其他文献
【摘 要】识字和阅读是水乳交融的关系。鉴于这种关系,识字教学可采取“缘文识字,因字施教”这一教学策略。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另一方面抓住汉字的构形特点和演变规律,联系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运用观察、联想等手段记住字形。识字教学应课内外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逐步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  【关键词】低段;识字教学;语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册安排八个单元,其中最后一个单元都围绕“科学”这一主题编排,体裁有科学童话、科技小品文、科普说明文,让学生丰富科学知识,了解科技发展的历史与成就,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思维品质。科学相关内容的单元占据了语文课本八分之一的比重,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对此有足够的重视,要有科学担当,注重启发、引导、涵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精神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
【摘 要】“部编本”语文教材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新增了部分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应坚持以识字为核心,同时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依托文本特点,挖掘隐含的知识内容,触发语言的魅力,以在反复诵读中归类、在文化浸润中复现、在生活链接中巩固的方式开展识字教学,最大限度发挥蒙学识字教材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蒙学 识字 传统文化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一年级教材,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朗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长句朗读时,因为句子较长、成分较为复杂,学生容易出现读破句、读错字等现象,这成为一年级教学的一大难点。难题从朗读中来,也要回归到朗读中去解决。多元朗读是指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和多样手段进行朗读教学,相较于普通朗
编者按  作业与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质量的作业和练习作基础。然而目前我们的作业与练习设计普遍存在着低效高耗的现状,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课业负担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宁波市教研室着眼于“轻负高效”的目标,对作业和练习的设计、应用、评价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思考。本刊特就此开辟专栏,供大家学习讨论。  将课堂练习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
这是一部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小说,通过“我”来讲述一个故事。  其实这样的小说并不少,例如《独一无二的伊凡》就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一只猩猩的一生,例如《天蓝色的彼岸》就以“我”的名义讲述了一个男孩死后的经历。  但这本书里的“我”还是那么特别。  书里的“我”,就像一辆没有了刹车的汽车,在坡路上不停地往下开,根本就停不下来。  书里的“我”叫克里斯托弗。他在书里唠叨了几个章节,整整七十多页,只是讲了
【课堂实录】  一、揭题导入,了解学情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指已板书的课题),一起读——(生齐读)  师:课文大家都很熟悉了,我想了解一下(屏幕出示:说说预习时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刚开始它们有点怕生,不愿意跟“我”往来,后来“我”不去管它们,渐渐地,鸟和“我”熟悉了,最后相互信赖的事。  师:主要内容知
【教材分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西部建设者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修筑了青藏铁路的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浓浓的正能量,字里行间包含了对西部建设者们的歌颂与赞美。  这样一篇西部大开发的课文,引发笔者的三点思考:第一,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学生很难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教师怎样在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中架
《找规律》是现行课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往往更多地关注规律的获得,而恰恰相反,对规律获取的过程可能比掌握规律本身来得更重要。以下案例是我市一数学教师执教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施教过程,她较好地阐释了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动手操作、体验、感悟,以不断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国家学生体质测试项目中,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得分情况不理想,许多学生对其感到困惑,因此体育教师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投掷实心球的能力。笔者曾巧用“补偿性体能”教学的方法,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此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基础练习  1.剖析要领,理解动作内涵  动作要领:两脚开立,双手持球经头上,全身协调用力,双臂迅速挥臂向前抛掷实心球。制作学练卡片:持球置后、充分打开、超越器械、蹬地送髋、发力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