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沈起元是清代前期著名的官员和理学家,为官期间,重视教育,特别是在书院教育方面卓有成就,曾先后执掌多所著名书院,尤以在娄东书院的成就最为突出。作为其书院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沈起元执掌娄东书院三年,是其理学思想发展与传播的一次充分实践。他为书院生徒制定的《娄东书院规条》,推动了娄东书院的发展。娄东书院后来发展成为江南地区的著名学府,沈起元实具有开创之功。
[关键词]沈起元,娄东书院,书院教育实践,理学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8-0094-03
沈起元是清代前期著名的官员和理学家,为官期间,注重教育和理学的传播,特别是在书院教育方面卓有成就。娄东书院是清代太仓地区的最高学府,自创建以来,一大批硕学鸿儒、著名学者先后主讲于此,不唯培养人才,振兴文教,而且推进了学术的繁荣,对江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沈起元主娄东书院讲席三年,制定规条,对娄东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即以其在娄东书院的教学活动为例,拟对沈起元的教育思想作一探讨。
一、沈起元书院教育实践
沈起元(1685-1763年),字子大,号敬亭,江苏太仓人,12岁即能作诗、古文,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先后任吏部主事、员外郎、知府、河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光禄寺卿。其“诗宗盛唐,文学欧、曾,书法颜”,晚年穷《易》理,著有《敬亭公年谱》《敬亭文稿》《敬亭诗文集》《学古录》《周易孔义集说》等。
沈起元性格沉稳,“不以得失动其心,待后进慊慊如不及”。自少即潜心钻研理学,谓“学问须知行合一,躬行实践为验”。为官期间,留意文教,尤其重视书院教育,身体力行,不仅积极参与书院的创建和管理,而且还先后担任钟山、泺源、安定、娄东四所著名书院山长,为书院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雍正五年(1727年),沈起元任福州知府。在闽三载,政声日著。时因闽人“语言不正”,沈起元遂设立正音书院,教授闽人语言。
雍正十三年(1736年),在友人的推荐下,沈起元出任江宁钟山书院山长。当时虽“书院甚宏敞,生徒济济”,但疏于管理,学风不振。沈起元主钟山期间,勤于工作,严格管理:一是严立课程,制定《钟山书院规条》,刊发诸生,勤加劝饬。规条共八则,包括立志、士贵务实、读书之法、读史之法、制义之始权舆于经义、诗学、业精于勤荒于嬉、书院读书即师友之乐等。二是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阅文必逐字批改”。在沈的努力下,钟山书院学风大变,效果显著。
乾隆元年(1736年),沈起元受皇帝特旨召见,离开钟山,次年擢河南按察使。在任期间,他深得巡抚雅尔图的信任,两人关系亲密,达到“有事必商,有言必从”的地步。乾隆五年(1740年),雅尔图委沈起元经理大梁书院。沈以“先儒圣学入门书刊发诸子”,令书院诸生“省察敬怠”,每日记载,并“登簿送阅”,以考察诸生省过迁善、尊崇实学的情况。效果显著,诸生“力行克己之功者,竞不乏人”。第二年乡试,书院中式者多达16名,并且解元亦出自该书院。主考官张鹏冲、钱度在发榜后称“中州文风大变,以为一时之盛”。
乾隆六年(1741年),雅尔图檄各府县设立书院,以沈起元统其事,全权办理。沈“教群士省身克己之学,立章善坊,书孝子、悌弟、义夫、贞妇名,采访事实,为彰善录版行,一时风动”。
乾隆十六年(1751年),沈起元受聘山东泺源书院掌教。时泺源有诸生60余名,“皆闭户用功,早暮书声满院”,用力勤苦。沈起元根据每个人的文笔火候,“或宜读庆历,宜读启祯,宜读八家者,各为选授”。诸生受益颇大。乾隆十八年(1753年),书院选拔优等生27人,取得“乡试中式七人,选拔居五”的好成绩。沈起元为泺源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乾隆十九年八月,沈起元辞归,路过扬州时,受友人邀请,受聘扬州安定书院。但沈在安定仅一年,发现“扬州士鲜实心向学,卢运使又好侵书院课政”,故于乾隆二十一年七月趁书院诸生赴金陵应举时返乡,九月“寄书辞馆”①。适娄东书院首任山长许廷口以年老辞,州牧王公闻知,“遂来致聘,余诺之”,担任娄东书院山长。
二、娄东书院发展历程
娄东书院在太仓文庙西,是清代太仓地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学府,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太仓知州宋楚望、镇洋知县冷时松倡建。
冷时松任镇洋知县时,认为:“繇乎政令而不本诸教化,何以使之易知而易从也?”于是在察院故址建书院,拨“俸入之羡”,委其下属王君,“鸠工庀材”。在知州宋楚望、知县冷时松的支持下,讲堂、斋舍、门垣、庖廪、射圃等“皆以次落成”。又以官捐、拨田等手段,作为书院延聘山长、生徒膏火之来源。
书院初建时,规模宏大,有大门一楹、二门三楹、讲堂三楹。学政雷铉题讲堂曰“敬业堂”,堂右门曰“云露”。院内有斋舍27楹、正舍三楹,书院后有二程祠三楹,旁舍庖口咸具,规制齐备。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太仓知州鳌图重修娄东书院。增建房舍书斋,并改二程祠为“希贤堂”,祭祀先贤周子、二程、张子、朱子及乡先贤陈瑚、陆世仪、江士韶、盛敬等学者,“旁附知州宋楚望、知县冷时松栗主”,后增院长沈起元、毛詠,每年春秋丁祭次日制祭。书院规模进一步扩大。
嘉道年间,著名学者、大师相继执掌娄东,书院影响日盛一日。道光后期开始,书院逐渐衰落,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太仓高等小学堂,前后经历150余年。
三、沈起元与《娄东书院规条》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五月,沈起元正式掌教娄东书院,任书院第二任山长。时书院生徒40余人,次年又入学12人,开馆之初,沈起元即为书院生徒制定规条,“以所得于庭训,所闻于先达者,为诸生相劝勉”。
沈起元自少覃心理学,谓“学问须知行合一,躬行实践为验”。基于此,他在昔年《钟山书院规条》的基础上,为书院生徒制定规条六则:一士子以立品为先,二为学以穷经为本,三人不读史,识见必隘而陋,四古文作手近日颇罕,大都为制义所误,五诗学以吾娄东为最正,六为举业者,先戒揣摩时墨。此即《娄东书院规条》,亦名“沈起元课士条言”,内容包括道德、经学、史学、古文、诗学、应举等各个方面。
沈起元为书院生徒制定的第一条规条是“士子以立品为先”,首先应培养高尚的品德,“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教人做人。功令“四书五经”取士,诚以能读是书,必能以经书所言为科律,身体力行,进可宣力朝廷,退亦可表率里党也”。为此,他要求诸生每日读书,“将平日自己居心——与之印证,必有通身汗下之处,及快然心得之时,于是见善即迁,有过即改……如此方为不负读书”。
沈起元认为“为学以穷经为本”,“学问须知行合一,躬行实践为验”。“四书五经”是“千圣之心源尽在”,如果 能够专注于此,仿如古圣先贤耳提面命,“自能养其心、淑其身,以归于道”。但士子习经却只知拟题剽窃,“成文于拟题之外,概之不观”。沈起元深感“经学之荒,莫此为甚”。因此要求诸生“先将所习本经,穷起熟读,本文考汉儒之训诂,探宋儒之义理,更荟萃诸家同异之说,以寻至当不易之解。庶几融洽贯穿,经旨可以焕然矣”。等到本经既通之后,再治他经,量力所能,兼通五经,才不愧为通儒。
经学、史学缺一不可,“人不读史,识见必隘而陋”。但是初学者不可能遍读全史,沈起元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读史方法:“先看通鉴纲目等书,考其治乱兴亡之所由,辨其贤奸邪正之所趋,综其典章制度之沿革,稽其形势都邑之离合。再次第细看历代全史,以极其胜,是在有志者要之。然人资禀不同,各就其性之所嗜、资之所近,或经或史,各专一家,亦可卓然明世。”
古文方面,沈起元指出“古文作手近日颇罕”的原因是“为制义所误”,“然昔之工于制义者,未有不从古文中来者也”。而古文之法,“昌黎与李翊书,柳州与韦中立尽之”。凡有志学为古文者,如能“第守韩柳之所学,精心专力以求之,何韩柳之不可再见?”初学入门者应“先读八家,由八家而上溯之。史、汉溯之左国,更溯之孟子、尚书,而古文之道尽矣”。
娄东诗学,名重三吴,作者代兴,但“近日作者寥寥,间有吟咏成家者鲜现,奉新纶已人功令,则此艺尤不可不讲”。沈起元初至娄东,就规定诸生皆须学诗,“凡未得入门法,余将唐人五言律选数十首,细批作法,以示诸生”。学诗的方法是:“先读中唐诸公,次读李、杜,次读昌黎,次读王、孟、韦、柳,而温、李、元、白以次。而后更上溯汉魏六朝,以睿其源,下及欧、苏及元明诸公,以极其变,而诗道备矣。学诗先作五律,后作五古七古,后作七律七绝,庶工力易进,而风骨道上。”在这种方法的训练下,仅一年的时间,书院能诗者不断涌现,出现“陆元遇、徐升堂、顾王铭、朱大挺、闻益、朱衣等皆可教者”翻。沈起元还劝勉生徒要“学诗者自当以成家为贵,不第为科场计也”。
沈起元反对士子为了能在科场胜出而“揣摩时墨”,批评“昔人以书治举业,今人治举业而废书”。虽然“自有制科以来,士子之得失有数,有司之程式无凭,唐宋已然”,但行文都有“一定之法,浅深顺逆、开合疏密,不可不讲也”。行文要以气运法,以法御气;再加之以书卷,发一意议,皆有根柢,用一字句,皆有来历;更用审题之法;再看题位。如此,“必于成宏正嘉取其格律”,故多读前辈一篇,胜读时藁百首。仅揣摩时墨,则“作者与取者,皆出偶然,有何准式?而弊精神糜,岁月以为之,不已惑乎?”。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常州龙城书院山长毛泳因儿子去世,而其“生父与嗣父皆高年,不可远离”,故托人致信沈起元,意欲相互调任。沈起元觉得“昔年即辞维扬,今岂能复就常州?”更兼其时已是75岁高龄,遂辞去山长一席,并力荐毛泳为娄东书院山长。
从乾隆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1757-1759年),虽然沈起元掌教娄东仅三年,但对娄东书院的发展起了至为重要的作用,使初建的娄东书院迅速走上正轨。沈起元掌教娄东,不仅是其书院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理学思想发展与传播的一次充分实践。掌院期间,他重视诗赋经史,培养了大批人才,尤其是他为书院制定的规条,为后任山长所继承,对书院的学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沈起元之后,毛泳、蒋元益、卢文口、钱大昕、王昶、段玉裁等人先后担任娄东书院山长。如此众多的著名学者、大师执教于斯,使娄东书院在乾嘉道时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不仅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影响日盛一日,一跃而为江南著名学府,对江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沈起元着实具有开创之功。
责任编辑 杨莲霞
[关键词]沈起元,娄东书院,书院教育实践,理学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8-0094-03
沈起元是清代前期著名的官员和理学家,为官期间,注重教育和理学的传播,特别是在书院教育方面卓有成就。娄东书院是清代太仓地区的最高学府,自创建以来,一大批硕学鸿儒、著名学者先后主讲于此,不唯培养人才,振兴文教,而且推进了学术的繁荣,对江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沈起元主娄东书院讲席三年,制定规条,对娄东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即以其在娄东书院的教学活动为例,拟对沈起元的教育思想作一探讨。
一、沈起元书院教育实践
沈起元(1685-1763年),字子大,号敬亭,江苏太仓人,12岁即能作诗、古文,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先后任吏部主事、员外郎、知府、河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光禄寺卿。其“诗宗盛唐,文学欧、曾,书法颜”,晚年穷《易》理,著有《敬亭公年谱》《敬亭文稿》《敬亭诗文集》《学古录》《周易孔义集说》等。
沈起元性格沉稳,“不以得失动其心,待后进慊慊如不及”。自少即潜心钻研理学,谓“学问须知行合一,躬行实践为验”。为官期间,留意文教,尤其重视书院教育,身体力行,不仅积极参与书院的创建和管理,而且还先后担任钟山、泺源、安定、娄东四所著名书院山长,为书院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雍正五年(1727年),沈起元任福州知府。在闽三载,政声日著。时因闽人“语言不正”,沈起元遂设立正音书院,教授闽人语言。
雍正十三年(1736年),在友人的推荐下,沈起元出任江宁钟山书院山长。当时虽“书院甚宏敞,生徒济济”,但疏于管理,学风不振。沈起元主钟山期间,勤于工作,严格管理:一是严立课程,制定《钟山书院规条》,刊发诸生,勤加劝饬。规条共八则,包括立志、士贵务实、读书之法、读史之法、制义之始权舆于经义、诗学、业精于勤荒于嬉、书院读书即师友之乐等。二是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阅文必逐字批改”。在沈的努力下,钟山书院学风大变,效果显著。
乾隆元年(1736年),沈起元受皇帝特旨召见,离开钟山,次年擢河南按察使。在任期间,他深得巡抚雅尔图的信任,两人关系亲密,达到“有事必商,有言必从”的地步。乾隆五年(1740年),雅尔图委沈起元经理大梁书院。沈以“先儒圣学入门书刊发诸子”,令书院诸生“省察敬怠”,每日记载,并“登簿送阅”,以考察诸生省过迁善、尊崇实学的情况。效果显著,诸生“力行克己之功者,竞不乏人”。第二年乡试,书院中式者多达16名,并且解元亦出自该书院。主考官张鹏冲、钱度在发榜后称“中州文风大变,以为一时之盛”。
乾隆六年(1741年),雅尔图檄各府县设立书院,以沈起元统其事,全权办理。沈“教群士省身克己之学,立章善坊,书孝子、悌弟、义夫、贞妇名,采访事实,为彰善录版行,一时风动”。
乾隆十六年(1751年),沈起元受聘山东泺源书院掌教。时泺源有诸生60余名,“皆闭户用功,早暮书声满院”,用力勤苦。沈起元根据每个人的文笔火候,“或宜读庆历,宜读启祯,宜读八家者,各为选授”。诸生受益颇大。乾隆十八年(1753年),书院选拔优等生27人,取得“乡试中式七人,选拔居五”的好成绩。沈起元为泺源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乾隆十九年八月,沈起元辞归,路过扬州时,受友人邀请,受聘扬州安定书院。但沈在安定仅一年,发现“扬州士鲜实心向学,卢运使又好侵书院课政”,故于乾隆二十一年七月趁书院诸生赴金陵应举时返乡,九月“寄书辞馆”①。适娄东书院首任山长许廷口以年老辞,州牧王公闻知,“遂来致聘,余诺之”,担任娄东书院山长。
二、娄东书院发展历程
娄东书院在太仓文庙西,是清代太仓地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学府,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太仓知州宋楚望、镇洋知县冷时松倡建。
冷时松任镇洋知县时,认为:“繇乎政令而不本诸教化,何以使之易知而易从也?”于是在察院故址建书院,拨“俸入之羡”,委其下属王君,“鸠工庀材”。在知州宋楚望、知县冷时松的支持下,讲堂、斋舍、门垣、庖廪、射圃等“皆以次落成”。又以官捐、拨田等手段,作为书院延聘山长、生徒膏火之来源。
书院初建时,规模宏大,有大门一楹、二门三楹、讲堂三楹。学政雷铉题讲堂曰“敬业堂”,堂右门曰“云露”。院内有斋舍27楹、正舍三楹,书院后有二程祠三楹,旁舍庖口咸具,规制齐备。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太仓知州鳌图重修娄东书院。增建房舍书斋,并改二程祠为“希贤堂”,祭祀先贤周子、二程、张子、朱子及乡先贤陈瑚、陆世仪、江士韶、盛敬等学者,“旁附知州宋楚望、知县冷时松栗主”,后增院长沈起元、毛詠,每年春秋丁祭次日制祭。书院规模进一步扩大。
嘉道年间,著名学者、大师相继执掌娄东,书院影响日盛一日。道光后期开始,书院逐渐衰落,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太仓高等小学堂,前后经历150余年。
三、沈起元与《娄东书院规条》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五月,沈起元正式掌教娄东书院,任书院第二任山长。时书院生徒40余人,次年又入学12人,开馆之初,沈起元即为书院生徒制定规条,“以所得于庭训,所闻于先达者,为诸生相劝勉”。
沈起元自少覃心理学,谓“学问须知行合一,躬行实践为验”。基于此,他在昔年《钟山书院规条》的基础上,为书院生徒制定规条六则:一士子以立品为先,二为学以穷经为本,三人不读史,识见必隘而陋,四古文作手近日颇罕,大都为制义所误,五诗学以吾娄东为最正,六为举业者,先戒揣摩时墨。此即《娄东书院规条》,亦名“沈起元课士条言”,内容包括道德、经学、史学、古文、诗学、应举等各个方面。
沈起元为书院生徒制定的第一条规条是“士子以立品为先”,首先应培养高尚的品德,“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教人做人。功令“四书五经”取士,诚以能读是书,必能以经书所言为科律,身体力行,进可宣力朝廷,退亦可表率里党也”。为此,他要求诸生每日读书,“将平日自己居心——与之印证,必有通身汗下之处,及快然心得之时,于是见善即迁,有过即改……如此方为不负读书”。
沈起元认为“为学以穷经为本”,“学问须知行合一,躬行实践为验”。“四书五经”是“千圣之心源尽在”,如果 能够专注于此,仿如古圣先贤耳提面命,“自能养其心、淑其身,以归于道”。但士子习经却只知拟题剽窃,“成文于拟题之外,概之不观”。沈起元深感“经学之荒,莫此为甚”。因此要求诸生“先将所习本经,穷起熟读,本文考汉儒之训诂,探宋儒之义理,更荟萃诸家同异之说,以寻至当不易之解。庶几融洽贯穿,经旨可以焕然矣”。等到本经既通之后,再治他经,量力所能,兼通五经,才不愧为通儒。
经学、史学缺一不可,“人不读史,识见必隘而陋”。但是初学者不可能遍读全史,沈起元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读史方法:“先看通鉴纲目等书,考其治乱兴亡之所由,辨其贤奸邪正之所趋,综其典章制度之沿革,稽其形势都邑之离合。再次第细看历代全史,以极其胜,是在有志者要之。然人资禀不同,各就其性之所嗜、资之所近,或经或史,各专一家,亦可卓然明世。”
古文方面,沈起元指出“古文作手近日颇罕”的原因是“为制义所误”,“然昔之工于制义者,未有不从古文中来者也”。而古文之法,“昌黎与李翊书,柳州与韦中立尽之”。凡有志学为古文者,如能“第守韩柳之所学,精心专力以求之,何韩柳之不可再见?”初学入门者应“先读八家,由八家而上溯之。史、汉溯之左国,更溯之孟子、尚书,而古文之道尽矣”。
娄东诗学,名重三吴,作者代兴,但“近日作者寥寥,间有吟咏成家者鲜现,奉新纶已人功令,则此艺尤不可不讲”。沈起元初至娄东,就规定诸生皆须学诗,“凡未得入门法,余将唐人五言律选数十首,细批作法,以示诸生”。学诗的方法是:“先读中唐诸公,次读李、杜,次读昌黎,次读王、孟、韦、柳,而温、李、元、白以次。而后更上溯汉魏六朝,以睿其源,下及欧、苏及元明诸公,以极其变,而诗道备矣。学诗先作五律,后作五古七古,后作七律七绝,庶工力易进,而风骨道上。”在这种方法的训练下,仅一年的时间,书院能诗者不断涌现,出现“陆元遇、徐升堂、顾王铭、朱大挺、闻益、朱衣等皆可教者”翻。沈起元还劝勉生徒要“学诗者自当以成家为贵,不第为科场计也”。
沈起元反对士子为了能在科场胜出而“揣摩时墨”,批评“昔人以书治举业,今人治举业而废书”。虽然“自有制科以来,士子之得失有数,有司之程式无凭,唐宋已然”,但行文都有“一定之法,浅深顺逆、开合疏密,不可不讲也”。行文要以气运法,以法御气;再加之以书卷,发一意议,皆有根柢,用一字句,皆有来历;更用审题之法;再看题位。如此,“必于成宏正嘉取其格律”,故多读前辈一篇,胜读时藁百首。仅揣摩时墨,则“作者与取者,皆出偶然,有何准式?而弊精神糜,岁月以为之,不已惑乎?”。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常州龙城书院山长毛泳因儿子去世,而其“生父与嗣父皆高年,不可远离”,故托人致信沈起元,意欲相互调任。沈起元觉得“昔年即辞维扬,今岂能复就常州?”更兼其时已是75岁高龄,遂辞去山长一席,并力荐毛泳为娄东书院山长。
从乾隆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1757-1759年),虽然沈起元掌教娄东仅三年,但对娄东书院的发展起了至为重要的作用,使初建的娄东书院迅速走上正轨。沈起元掌教娄东,不仅是其书院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理学思想发展与传播的一次充分实践。掌院期间,他重视诗赋经史,培养了大批人才,尤其是他为书院制定的规条,为后任山长所继承,对书院的学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沈起元之后,毛泳、蒋元益、卢文口、钱大昕、王昶、段玉裁等人先后担任娄东书院山长。如此众多的著名学者、大师执教于斯,使娄东书院在乾嘉道时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不仅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影响日盛一日,一跃而为江南著名学府,对江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沈起元着实具有开创之功。
责任编辑 杨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