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慈善组织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模块,也是高校困难生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窗口。目前学生慈善组织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将从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学科渗透三个角度,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慈善组织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慈善组织;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学科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9-0049-02
一、前言
2016年教育部召开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指出: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在全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他们在满足其自身物质上的低层次需求后,开始追求其在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高层次需求。高校学生慈善组织在这样的客观形式与内在需求之下孕育而生,逐渐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学生慈善组织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慈善组织是困难生在自由意志的选择下,经过高校相关部门批准后成立的群众组织。与高校其他学生组织一样,学生慈善组织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特点[1]。不同的是,慈善类学生组织具有更加鲜明的文化导向性,所组织的学生活动多具有公益性质,是困难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2]。慈善组织的存在对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逐渐成为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模块。然而,学生慈善组织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以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阳光服务队为例,该慈善组织对于学生的慈善价值引导稍显薄弱,学生对于慈善组织的文化缺乏认同,慈善组织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待加强。笔者将以2016年教育部召开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内容为指引,以东华大学材料学阳光服务队为例,从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学科渗透三方面,浅谈高校学生慈善组织建设的策略。
三、明确慈善组织价值内涵,加强慈善文化传播力度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渗透
慈善组织的主流文化建设应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中,积极指导困难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使得慈善组织具有积极向上、乐善好施的精神风貌。笔者认为,传统的灌输式、机械填充式的教育方式無法使价值观深入人心,相反,隐性、柔性教育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3]。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学生组织的特点,开展集趣味性、公益性与教育性为一体的学生活动,有目的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日常活动中。
(二)提高高校慈善文化在学生中的认可度
高校慈善文化是学生慈善组织的血脉,对促进慈善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慈善组织管理者应积极思考,不断提高高校慈善文化在学生中的认可度。例如,充分利用吉祥物等文化载体,从直观上提高学生对于慈善文化的接受度;以诚信、敬业等为主题开展丰富的慈善活动,使慈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定期举办公益慈善晚会,邀请校内各个慈善组织参与,扩大慈善文化影响力。
四、注重人才培养,强化“育人”工作要求
2016年教育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指出:资助育人是新时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学生资助工作要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起来,把资助工作落脚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目前多数学生慈善组织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稍显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组织管理建设不完善,活动内容繁多无特色,公益活动质量不过关,从而导致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不明显,人才培养功能薄弱或缺失。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将分三点来阐述提升意见。
(一)完善管理机制,实现慈善组织制度化
要实现慈善组织的长远化持续化发展,首先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1)完善基础管理框架。慈善组织可设一名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学生作为统一负责人,再分设两名学生管理对内发展和对外活动的部门,各部门设立部长及副部长,各司其职管理部门日常工作,努力建成分工合理、工作高效的管理框架。(2)建立骨干培训机制。慈善组织应积极利用已有的人力资源,骨干成员应努力做到以老带新,实现发展上的持续化。(3)明确奖惩管理体系。奖惩机制一定程度上能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对于态度认真,能力突出的成员,可以给予适当程度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工作态度消极,犯下原则性错误的成员,也应适度批评,以分阶段谈话等形式引导其端正态度。
(二)明确工作主线,促进慈善活动特色化
新形势下,慈善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时可结合本专业特色,明确工作主线,打造特色化慈善公益组织。以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阳光服务队为例,该慈善组织以往的公益活动种类繁多,使得组织内部成员精力分散,人才培养功能薄弱。针对这一现象,该组织进行了一定的整改,并收获了一定的成效。整改后该慈善组织围绕“以科技为主线,材料为特色”的工作主线,坚持“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的活动模式。“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科技,让慈善更美好”这一志愿服务中心思想;“四个基本点”则是指科技安老、科技助残、科技助学以及科技扶幼四点同步发力、齐头并进,有方向性、目的性、专业特色性的开展公益活动。
(三)加强慈善反哺,致力资助工作育人化
新形势下,资助育人工作应由“他助”到“他助—自助—助人”模式改变[4]。从学生慈善组织的角度出发,要做到慈善反哺意识教育,首先应从思想上入手,在日常公益活动中培养组织成员自立自强的道德品质;其次可邀请学生广泛认可的慈善人物开办讲座,分享其慈善故事与感想,充分发挥榜样力量的引导作用;此外,应定期组织技能培训,提升组织成员的各项技能水平。例如,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阳光服务队所开展的公益活动以科技服务类为主,对于慈善组织成员的服务能力要求较高,为此该组织有目的性地开展了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五、结合专业特色,强化困难生实践能力锻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形势下,高校慈善组织在开展工作中,应强化对于困难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专业特色,增强困难生就业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阳光服务队为例,旗下四大公益服务方向均以材料科学相关的服务为特色,极大程度上锻炼了困难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该阳光服务队的特色品牌活动如:(1)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日活动,邀请附近中小学生参观科技成果展示馆,并进行趣味动手小实验;(2)定期在定点社区提供材料专业特色服务,如珠宝玉石鉴赏、发黄衣物清理办法讲授等;(3)困难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创新发明,尽最大努力解决社区、福利院老人在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这些公益服务在成功组织的同时极大程度上促进了阳光服务队成员科技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是慈善组织资助育人工作从“自助”到“助人”转变的生动体现。
六、总结
学生慈善组织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模块,也是高校困难生锻炼坚强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然而慈善组织尚是白玉微瑕,资助育人仍然任重道远。在新时期下,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慈善组织发展新模式,把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为广大高校困难生打造出一个文化氛围浓郁、人才培养突出、专业特色明显的新型学生慈善组织。
参考文献:
[1]高琪琪,陈巧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规律探寻[J].人民论坛,2014,(20):136-138.
[2]潘翠兰.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33-35.
[3]冶治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主流文化建设[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06):5-7.
[4]傅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8):61-62.
关键词:慈善组织;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学科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9-0049-02
一、前言
2016年教育部召开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指出: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在全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他们在满足其自身物质上的低层次需求后,开始追求其在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高层次需求。高校学生慈善组织在这样的客观形式与内在需求之下孕育而生,逐渐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学生慈善组织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慈善组织是困难生在自由意志的选择下,经过高校相关部门批准后成立的群众组织。与高校其他学生组织一样,学生慈善组织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特点[1]。不同的是,慈善类学生组织具有更加鲜明的文化导向性,所组织的学生活动多具有公益性质,是困难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2]。慈善组织的存在对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逐渐成为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模块。然而,学生慈善组织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以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阳光服务队为例,该慈善组织对于学生的慈善价值引导稍显薄弱,学生对于慈善组织的文化缺乏认同,慈善组织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待加强。笔者将以2016年教育部召开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内容为指引,以东华大学材料学阳光服务队为例,从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学科渗透三方面,浅谈高校学生慈善组织建设的策略。
三、明确慈善组织价值内涵,加强慈善文化传播力度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渗透
慈善组织的主流文化建设应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中,积极指导困难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使得慈善组织具有积极向上、乐善好施的精神风貌。笔者认为,传统的灌输式、机械填充式的教育方式無法使价值观深入人心,相反,隐性、柔性教育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3]。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学生组织的特点,开展集趣味性、公益性与教育性为一体的学生活动,有目的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日常活动中。
(二)提高高校慈善文化在学生中的认可度
高校慈善文化是学生慈善组织的血脉,对促进慈善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慈善组织管理者应积极思考,不断提高高校慈善文化在学生中的认可度。例如,充分利用吉祥物等文化载体,从直观上提高学生对于慈善文化的接受度;以诚信、敬业等为主题开展丰富的慈善活动,使慈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定期举办公益慈善晚会,邀请校内各个慈善组织参与,扩大慈善文化影响力。
四、注重人才培养,强化“育人”工作要求
2016年教育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指出:资助育人是新时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学生资助工作要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起来,把资助工作落脚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目前多数学生慈善组织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稍显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组织管理建设不完善,活动内容繁多无特色,公益活动质量不过关,从而导致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不明显,人才培养功能薄弱或缺失。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将分三点来阐述提升意见。
(一)完善管理机制,实现慈善组织制度化
要实现慈善组织的长远化持续化发展,首先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1)完善基础管理框架。慈善组织可设一名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学生作为统一负责人,再分设两名学生管理对内发展和对外活动的部门,各部门设立部长及副部长,各司其职管理部门日常工作,努力建成分工合理、工作高效的管理框架。(2)建立骨干培训机制。慈善组织应积极利用已有的人力资源,骨干成员应努力做到以老带新,实现发展上的持续化。(3)明确奖惩管理体系。奖惩机制一定程度上能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对于态度认真,能力突出的成员,可以给予适当程度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工作态度消极,犯下原则性错误的成员,也应适度批评,以分阶段谈话等形式引导其端正态度。
(二)明确工作主线,促进慈善活动特色化
新形势下,慈善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时可结合本专业特色,明确工作主线,打造特色化慈善公益组织。以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阳光服务队为例,该慈善组织以往的公益活动种类繁多,使得组织内部成员精力分散,人才培养功能薄弱。针对这一现象,该组织进行了一定的整改,并收获了一定的成效。整改后该慈善组织围绕“以科技为主线,材料为特色”的工作主线,坚持“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的活动模式。“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科技,让慈善更美好”这一志愿服务中心思想;“四个基本点”则是指科技安老、科技助残、科技助学以及科技扶幼四点同步发力、齐头并进,有方向性、目的性、专业特色性的开展公益活动。
(三)加强慈善反哺,致力资助工作育人化
新形势下,资助育人工作应由“他助”到“他助—自助—助人”模式改变[4]。从学生慈善组织的角度出发,要做到慈善反哺意识教育,首先应从思想上入手,在日常公益活动中培养组织成员自立自强的道德品质;其次可邀请学生广泛认可的慈善人物开办讲座,分享其慈善故事与感想,充分发挥榜样力量的引导作用;此外,应定期组织技能培训,提升组织成员的各项技能水平。例如,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阳光服务队所开展的公益活动以科技服务类为主,对于慈善组织成员的服务能力要求较高,为此该组织有目的性地开展了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五、结合专业特色,强化困难生实践能力锻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形势下,高校慈善组织在开展工作中,应强化对于困难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专业特色,增强困难生就业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阳光服务队为例,旗下四大公益服务方向均以材料科学相关的服务为特色,极大程度上锻炼了困难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该阳光服务队的特色品牌活动如:(1)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日活动,邀请附近中小学生参观科技成果展示馆,并进行趣味动手小实验;(2)定期在定点社区提供材料专业特色服务,如珠宝玉石鉴赏、发黄衣物清理办法讲授等;(3)困难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创新发明,尽最大努力解决社区、福利院老人在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这些公益服务在成功组织的同时极大程度上促进了阳光服务队成员科技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是慈善组织资助育人工作从“自助”到“助人”转变的生动体现。
六、总结
学生慈善组织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模块,也是高校困难生锻炼坚强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然而慈善组织尚是白玉微瑕,资助育人仍然任重道远。在新时期下,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慈善组织发展新模式,把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为广大高校困难生打造出一个文化氛围浓郁、人才培养突出、专业特色明显的新型学生慈善组织。
参考文献:
[1]高琪琪,陈巧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规律探寻[J].人民论坛,2014,(20):136-138.
[2]潘翠兰.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33-35.
[3]冶治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主流文化建设[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06):5-7.
[4]傅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