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尺度,它在高考中占据着语文的半壁江山。本文从学生学业负担、新课改、高考作文要求和高中生发展心理等四个方面分析当下高中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根本上摒弃生搬硬套的传统高考作文模式,从而实现语文教师对学生高考作文训练的正确指导。
关键词:高中作文;新课改;对策
众所周知,在这个万人走独木桥的高考时代,语文占据的分量不容分说,而号称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在高考语文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然而,传统的作文课,即教师采用“指导—作文—批改—评讲”的刻板被动的四部曲训练模式,已跟不上新课改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步伐要求。同时,那些死板的框架作文训练模式已是明日黄花,临阵磨枪的速成法虽然“不亮也吓人”,但终究只是投机取巧,经不起推敲雕琢。一味堆砌诗词,千篇一律,枯燥干涩,味如嚼蜡,缺乏真性情,导致高考作文难以获得高分。
扬汤止沸,不如绝薪止火,治标不治本难以实现新课改下作文的突破,唯有标本兼治、探寻源头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因而,探寻当下高中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当下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业负担重
虽然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学生的升学压力有增不减,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自从进入校园,各种学科知识与五花八门的特长培训班,让学生应接不暇,高中特为尤甚。一边是接二连三的各科作业,另一边像赶场似的赴培训班,加上月考周考,复习资料漫天飞舞,导致学生精神紧张、睡眠不足,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静心阅读和思考可望不可及,写作更是遥远之物。尽管有一些学生会阅读课外书,但多是一些娱乐性杂志,其仅仅是为了放松心情、看热闹,即便阅读散文也表现出极强的浮躁心理和功利意识。面对作文时,往往为了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投机取巧,东拼西凑,甚至改头换面套用别人的作文。
2.新课程改革压力大
语文既是一门人文科学,也是一种充满温情与活力的艺术。然而,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教材的改进,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如语文学科的教材,课改前,高一至高三上下学期共六册;课改后,必修五册,选修四个系列八个模块。课改前一个学期一本书,课改后一个学期至少学两本书。课改前,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言文五个单元;课改后,增加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传记与新闻、语言文字应用与写作四个选修系列。由此看来,课改后的篇目增加了,虽说视角也扩大了,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会随之增加。
写作原本是人生命状态的记录和思考,是“诗意的栖息”,是生命更高意义的存在——精神的存在。可当下,沉重的课业和升学负担让语文教学失去了其本身原有的激情与活力,作文成了一门苦差事,成了笼罩在学生心头的阴霾。
3.高考作文要求高
高考的作文命题无疑在高中生作文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高中的作文教学完全围绕着高考的命题发生变化。从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材料作文,话题不断宽泛、创新,“文体不限”“文体自由”让学生可选择的角度和文体增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学生无从下手,写作困惑越来越多,下笔像裹脚的女人走起路来小心翼翼,无法体会写作的释怀和酣畅淋漓,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四不像”,即记叙不像记叙,描写不像描写,议论不像议论,说明不像说明。
高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考作文材料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现象缺乏了解和正确判断的学生无所适从,甚至笔精墨妙也无所施。
4.高中生发展心理不稳定
高中生在注意、感知、记忆、思维和智力发展等方面都逐渐接近成人,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开始明显,自我对思维的调控过程逐渐增强。但是其情绪与人格正处于形成过渡阶段,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常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有很大的易感性和闭锁性,言语“表里不一”,即便心有万语千言而作文常常敷衍了事,这也是作文感情干瘪的原因之一。同时又因为他们自控力不强,会有冲动性和两极性的表现,缺乏持之以恒,容易因为一时挫折而半途而废。而写好作文非一蹴而就,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欲思丽,笔磨突”,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应该多阅读,勤思考,勤练笔。
二、问题解决对策
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长期协调合作共同努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正确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敞开学生心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强调:“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意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将感情付诸笔端,才能使文章丰满、生动。在语文课上,应建立平等、和谐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讲真话,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唯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敞开心怀,自觉投入情感,文章语言自然就会形象生动、有个性。
2.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语文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笔,把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来,让学生的思想在妙笔下生花。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这一项中也是这样要求的:“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察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我手写我心。
3.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阅读是提高作文的有效途径。生活是作文之源,阅读是作文之流,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不仅要阅读,还要把眼光从书本引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学生无法抽出更多自由时间的现状下,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做长期、扎实的指导以及教学上的计划性安排,例如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避免学生在阅读上走弯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和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下,便可“下笔如有神”,有效避免“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作文现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累是作文的关键,思想是作文的根本,明锐和速度是高考作文成败的筹码,有了丰富思想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练笔成了迎接高考作文必不可少的步骤,“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指各种文体、技能的专项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唯有给学生们提供愉快、舒适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指导,让他们爱于学、乐于思、勤于练,高考作文中死板、枯燥、干瘪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阳 红,等主编.心理学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靳玉乐.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王晓霞,王显槐主编.成功作文的奥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高中作文;新课改;对策
众所周知,在这个万人走独木桥的高考时代,语文占据的分量不容分说,而号称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在高考语文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然而,传统的作文课,即教师采用“指导—作文—批改—评讲”的刻板被动的四部曲训练模式,已跟不上新课改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步伐要求。同时,那些死板的框架作文训练模式已是明日黄花,临阵磨枪的速成法虽然“不亮也吓人”,但终究只是投机取巧,经不起推敲雕琢。一味堆砌诗词,千篇一律,枯燥干涩,味如嚼蜡,缺乏真性情,导致高考作文难以获得高分。
扬汤止沸,不如绝薪止火,治标不治本难以实现新课改下作文的突破,唯有标本兼治、探寻源头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因而,探寻当下高中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当下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业负担重
虽然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学生的升学压力有增不减,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自从进入校园,各种学科知识与五花八门的特长培训班,让学生应接不暇,高中特为尤甚。一边是接二连三的各科作业,另一边像赶场似的赴培训班,加上月考周考,复习资料漫天飞舞,导致学生精神紧张、睡眠不足,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静心阅读和思考可望不可及,写作更是遥远之物。尽管有一些学生会阅读课外书,但多是一些娱乐性杂志,其仅仅是为了放松心情、看热闹,即便阅读散文也表现出极强的浮躁心理和功利意识。面对作文时,往往为了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投机取巧,东拼西凑,甚至改头换面套用别人的作文。
2.新课程改革压力大
语文既是一门人文科学,也是一种充满温情与活力的艺术。然而,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教材的改进,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如语文学科的教材,课改前,高一至高三上下学期共六册;课改后,必修五册,选修四个系列八个模块。课改前一个学期一本书,课改后一个学期至少学两本书。课改前,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言文五个单元;课改后,增加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传记与新闻、语言文字应用与写作四个选修系列。由此看来,课改后的篇目增加了,虽说视角也扩大了,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会随之增加。
写作原本是人生命状态的记录和思考,是“诗意的栖息”,是生命更高意义的存在——精神的存在。可当下,沉重的课业和升学负担让语文教学失去了其本身原有的激情与活力,作文成了一门苦差事,成了笼罩在学生心头的阴霾。
3.高考作文要求高
高考的作文命题无疑在高中生作文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高中的作文教学完全围绕着高考的命题发生变化。从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材料作文,话题不断宽泛、创新,“文体不限”“文体自由”让学生可选择的角度和文体增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学生无从下手,写作困惑越来越多,下笔像裹脚的女人走起路来小心翼翼,无法体会写作的释怀和酣畅淋漓,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四不像”,即记叙不像记叙,描写不像描写,议论不像议论,说明不像说明。
高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考作文材料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现象缺乏了解和正确判断的学生无所适从,甚至笔精墨妙也无所施。
4.高中生发展心理不稳定
高中生在注意、感知、记忆、思维和智力发展等方面都逐渐接近成人,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开始明显,自我对思维的调控过程逐渐增强。但是其情绪与人格正处于形成过渡阶段,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常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有很大的易感性和闭锁性,言语“表里不一”,即便心有万语千言而作文常常敷衍了事,这也是作文感情干瘪的原因之一。同时又因为他们自控力不强,会有冲动性和两极性的表现,缺乏持之以恒,容易因为一时挫折而半途而废。而写好作文非一蹴而就,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欲思丽,笔磨突”,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应该多阅读,勤思考,勤练笔。
二、问题解决对策
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长期协调合作共同努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正确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敞开学生心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强调:“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意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将感情付诸笔端,才能使文章丰满、生动。在语文课上,应建立平等、和谐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讲真话,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唯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敞开心怀,自觉投入情感,文章语言自然就会形象生动、有个性。
2.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语文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笔,把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来,让学生的思想在妙笔下生花。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这一项中也是这样要求的:“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察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我手写我心。
3.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阅读是提高作文的有效途径。生活是作文之源,阅读是作文之流,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不仅要阅读,还要把眼光从书本引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学生无法抽出更多自由时间的现状下,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做长期、扎实的指导以及教学上的计划性安排,例如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避免学生在阅读上走弯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和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下,便可“下笔如有神”,有效避免“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作文现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累是作文的关键,思想是作文的根本,明锐和速度是高考作文成败的筹码,有了丰富思想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练笔成了迎接高考作文必不可少的步骤,“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指各种文体、技能的专项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唯有给学生们提供愉快、舒适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指导,让他们爱于学、乐于思、勤于练,高考作文中死板、枯燥、干瘪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阳 红,等主编.心理学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靳玉乐.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王晓霞,王显槐主编.成功作文的奥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