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律铭:在西方国家里,做一个中国贵族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lin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位祖籍苏州、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华人建筑大师,缔造了数不清的传奇。
  肯尼迪总统夫人邀请他设计肯尼迪图书馆;
  法国总统密特朗力荐他重建卢浮宫;
  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
  一座座构思精妙的建筑,撑起的是一个伟大建筑学家的艺术生命。
  贝聿铭,被公认为“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
  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贝聿铭的百年传奇?他又是凭借什么赢得东西方建筑界的共同认可?

1


  西方有一句谚语:“至少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
  以此观之,贝聿铭可以算得上贵族中的贵族。他的家世,在中国绝对属于金字塔的顶端。
  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广州。
  提起他的家族,在富庶繁华的苏州城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从明代开始,贝氏家族就是苏州有名的富户。
  到了清朝,贝家更是位居“吴中四富”之一,在江南赫赫有名。
  贝聿铭的父祖,都是清末民初的官员,在金融业上颇有建树。尤其是他的父亲贝祖诒,曾经是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总裁,地位极其显赫。
  苏州著名景点狮子林,在建国前一直都是贝氏家族的私家园林。
  贝聿铭的孩提时代,就是在这座美丽的东方园林中度过的。锦衣玉食、汽车豪宅,他享受着贵公子所能拥有的一切。
  而他从家族中获益最多的,是良好的教育资源。
  作为苏州延续了600年的名门望族,贝氏家族非常重视子弟的教育。
  由于清末民初西风东渐,有远见卓识的贝祖诒已经看到了欧美的强大。
  西方列强在科技、军事、经济上,都要比当时衰弱的民国好上太多,几乎是处于碾压式优势。
  贝祖诒决意不再把自己的儿子拘禁在四书五经的藩篱里,而是要让他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因此,贝聿铭10岁那年,就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上海著名的青年会中学读书,毕业之后顺利进入大名鼎鼎的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
  少年时代在上海的这段求学经历,对贝聿铭的一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彼时的上海是远东有名的大都市,是中国看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这里有十里洋场,有金发碧眼的女郎,更有开放包容的风气。
  贝聿铭在这里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观念,他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
  看着日益聪慧挺拔的儿子,贝祖诒十分欣慰。按照贝聿铭的学业优秀程度,完全可以就读国内的名校。
  但是,那时候的中国已经是风雨飘摇。
  日本已经进占了东北,各地军阀林立,国民政府腐败无能……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国的大地上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
  贝祖诒对国内的局势十分忧心。他决定,让儿子去英国读经济学。
  但是,这个决定却遭到了贝聿铭的强烈反对。

2


  贝聿铭的心中早就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去美国攻读建筑,今后成为一名建筑学家。
  这个梦想来源于他偶然看到的一部电影。那部电影名字叫作《大学幽默》,里面有很多镜头展现了美国漂亮的大学建筑和自由的学术氛围,让贝聿铭心折不已。
  在经过争论之后,贝聿铭如愿以偿。
  1935年,刚满18岁的他踏上了前往美国的邮轮。
  当巨大的邮轮缓缓开动的时候,年轻的贝聿铭意气风发地回望着越来越远的故国。他一定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整整40年。
  再归来,早已是家国巨变、物是人非。

  一個人往往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之后,会发现自己对故国的感情非但没有被冲淡,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浓,越来越热爱故国的文化。
  贝聿铭也是如此。
  他之所以到美国留学,是因为被美国的建筑所吸引。但是真正到了美国之后,他却一生都在怀念中国美丽而又古老的建筑。
  为此,他不惜违逆了自己的老师。
  当时他就读于哈佛大学,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的弟子,非常受格罗皮乌斯的欣赏。
  两人亦师亦友,无话不谈。
  然而,当格罗皮乌斯带着骄傲和自负的情绪,告诉自己的这位爱徒,在不远的将来,其他国家都会追随那些欧洲和美国的建筑设计。
  贝聿铭却沉默片刻,告诉老师,自己不同意他的观点。

  多年以后,贝聿铭回忆此事的时候依然十分坚决:“我来自中国,我不希望那些在美国和欧洲到处可见的建筑也出现在中国。”
  一个民族最好的建筑,绝对是要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不是一味照搬别国。
  贝聿铭不忍心让中国彻底被西式的建筑占领。
  虽然在观点上有所不同,但是贝聿铭和格罗皮乌斯的关系依然很不错。贝聿铭在建筑领域的才华横溢,使接触过他的人都印象深刻、赞不绝口。
  1945年,贝聿铭在哈佛大学留校任教,担任了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待在象牙塔里做研究,而且是哈佛大学这样的象牙塔,是多少学者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是,贝聿铭却并不是一个甘心只埋首书斋的人。

3


  他的身体里,流淌着苏南世家数百年来善于从商的血液。
  仅仅端坐书斋,醉心学术,并不是贝聿铭想要的。
  他要的,是让自己梦想中的建筑设计,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
  而做建筑是需要商业投资的,单凭学者在象牙塔里的那点修行根本就不够,需要的是灵活变通的商业头脑。
  这时候贝聿铭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
  他情商很高,善于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东方式的温文尔雅和体贴入微总是能博得投资者的好感。
  甚至,在某些时候,他不惜采用一些“小心机”。
  1948年,贝聿铭取得了纽约房地产大亨柴根道夫的信任,成为第一位受聘的中国建筑师,在美国建筑界很快崭露头角。
  但是,贝聿铭很清楚,如果想要真正扬名立万,必须拿出一个标志性的作品。
  上个世纪60年代,一个天赐良机摆在了贝聿铭面前。
  美国总统肯尼迪不幸遇刺,为了纪念这位年轻有为的总统,美国政府决定建造一座图书馆来予以纪念。
  这座图书馆的名字,以肯尼迪总统的名字命名。
  一时间,无数建筑师摩拳擦掌,都想要争取到这个机会。
  然而决定权在肯尼迪总统的遗孀杰奎琳的手中。谁能取得杰奎琳的信任,才能有胜算。
  贝聿铭邀请杰奎琳来自己的事务所商谈。
  在杰奎琳抵达之前,贝聿铭提前早已打听好了她的喜好,甚至连她喜欢哪种花都打听得一清二楚。
  之后,贝聿铭火速布置一番,完全依照了杰奎琳喜欢的风格。
  当杰奎琳被事务所的环境所吸引的时候,贝聿铭在言谈中透露了自己出生于1917年。
  而英年早逝的肯尼迪总统,也恰巧出生于1917年!
  杰奎琳联想到自己的丈夫,不禁对眼前这位中国建筑师好感又增加了几分。
  最终,贝聿铭顺利拿到了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项目。

4


  1979年,也就是在肯尼迪图书馆落成的同一年,已经享有盛誉的贝聿铭回到了阔别40年之久的祖国。
  他接受中国政府的委托,承接了香山饭店的设计任务。
  虽然在海外待了那么多年,但是贝聿铭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自豪感却从未消减。
  他一直认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的建筑一定要体现本民族的特色至美。
  香山饭店的设计图出来后,几乎所有人都被这座饭店浓厚的中国古典韵味所吸引。
  贝聿铭按照中国园林的特点,采取了独特的设计布局,使香山饭店外表古朴自然,与四周的山光水色相得益彰。
  1980年,贝聿铭承接了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翻修卢浮宫。
  法国总统密特朗非常喜欢贝聿铭的建筑设计,这次不惜顶着巨大的压力授予重任。
  很多法国人对贝聿铭并不看好,因为法国人多少都有些傲慢,他们接受不了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来翻修法兰西的瑰宝——卢浮宫。
  贝聿铭的设计图出来之后,更是举世皆惊。
  有些法国人非常愤怒。
  因为贝聿铭设计了一个玻璃金字塔作为卢浮宫的入口。
  这个设计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十分现代,很精巧,但是在40年前的法国,人们觉得这个金字塔简直是个丑陋的怪胎。
  幸而密特朗总统态度坚决,给予了貝聿铭高度信任。

  最终,玻璃金字塔拔地而起。在今天,已经成为巴黎的地标性建筑,更是无数建筑师学习参观的样板之一。
  香港中银大厦,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中国银行总行大厦,美秀美术馆……
  贝聿铭一生杰作无数,然而真正让他最为呕心沥血的,是苏州博物馆。
  苏州是贝聿铭念念不忘的故乡,他一直渴望为家乡贡献一件建筑作品。
  自己的作品,能够代替自己,完成叶落归根的愿望。
  所以,当接下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工作之后,贝聿铭感慨地说:“苏州是我的祖籍,这是我最大最后的挑战。”
  他以白色作为苏州博物馆的主体颜色,把中国的山水园林因素融入其中,体现了江南风韵和水乡风情,古色古香。
  这是贝聿铭的心血之作。
  后人提起他的时候,都会说他是一个华裔建筑大师,因为他的国籍已经不是中国。
  然而,这是时代的无奈所造成的,贝聿铭的心中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他的三个孩子,分别起名叫礼中、建中、定中,其中含义,不言自明。
  如今,102岁的贝聿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灵魂,也终于可以回到故乡。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
其他文献
他在见证时间,时间也在见证他。经历大起大伏的他,早已成为数代人口口相传的传奇人物,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朽。  当我们回看褚老的一生时才发现,是所有面对命运的不屈和抗争,成就了一个穿越时代的传奇。云南第一支柱产业——烟草  “我对不起姑娘,她一直喊我退休了、退休了。映群自杀了,我对不起姑娘......”  这位已经68岁,参加过游击队,感受过枪炮战火,在1958年被打成“右派”,经历过兄弟的死,经历过父
接手父亲铁锅工厂的梁兴春实际上是一位西藏退伍兵,几年前,他违背父亲意愿,执拗回到农村老家,“偷师”造铁锅。在与同样执拗的父亲隔三岔五的争吵中,梁兴春将父亲经营了20多年的铁锅生意搬上网,从之前年销售额200多万飙升到2000万元。为造铁锅要跳江?退伍兵“偷师”学艺  每天和老师傅们混在一起,看他们怎么铸模、压模、高温熔化铁块,将铁水浇铸在模具中,之后抛光、打磨等,梁兴春坦言这样灰头土脸围着锅炉转的
从垄亩到课堂  1955年,高鸿钧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市的乡村。青春年少时,他作为农民躬耕于白山黑水之间。艰苦的劳动和质朴的生活锻造了他坚韧的意志、持久的耐力,以及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性格和平民作风。1977年恢复高考,高鸿钧考入吉林大学法学院,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决定性转折。1982年,从吉大毕业的高鸿钧離开东北,来到北京,考入了中国政法大学,师从我国著名外国法制史学家潘华仿先生。  在潘华仿的悉心教导
最“寂寞”的春运岗位  位于北京丰台区的槐房路道口隶属于双桥站大红门站管理。  这条宽7.7米的道口,是北京地区最后一条通行公交车且由车站管理的站内道口。  道口两旁,有两间小小的值班室,分别负责保障上行和下行列车安全通过。每天会有两个班次的道口工轮流值班,24小时不间断。  58岁的张连弟就是其中一员。  1月21日,伴随2019年春运拉开大幕,张连弟和同事们又一次进入了春运时间。不过和其他铁路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苏宁的创立  1990年12月26日,27岁的张近东辞去了稳定的工作,以10万元自有资金在南京宁海路租下一个200平方米的门面房,取名为苏宁交家电公司,专营空调,这就是苏宁的前身。这个时候距离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已经12年了,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消费结构也随着出现变化,过去一些可望不可及的家用电器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其中也包括空调,这也是张近东创立苏宁的
对于程开甲来说,世界对中国的喝彩声,是从一声巨响开始的——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凝聚了无数国防科技工作者的贡献,程开甲就是他们中的卓越贡献者。  程开甲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半个世纪前,为了那一声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挺起民族脊梁的东方巨响,他呕心沥血,隐姓埋名20年,将自己辛勤的汗水与智慧洒在了中国
孟晚舟获得保释,是在加拿大当地时间12月11日的下午,距离在机场被加方扣留过去了整整11天。  11天里,她受到几近重型犯的待遇:从机场到拘留所的路上,被戴上了手銬;去医院治疗高血压以及回拘留所的路上,戴着手铐;从拘留所到法庭,以及庭审结束后去矫正中心的路上,不仅戴着手铐,还戴上了脚镣。  就连听证会,也被安排在法院警戒等级最高的20厅进行。听证会进行了3天,结局是众所周知的变相“半软禁”:  必
效法索尼  貓王收音机的办公室,像一条被声音记录设备堆满的时光走廊。  从上世纪30年代起,所有工业设计与科技结合的声音产品都能在这里找到身影——30年代的飞歌台式收音机、40年代的RCA、50年代Grundig、60年代的牡丹、70年代的红灯、80年代的JVC、90年代的SONY以及之后的iPod……  但收音机毕竟是个连接听众与内容的介质,曾经辉煌的设备如今却成为鲜被使用的藏品。猫王收音机会不
1  张汝京是南京人,生于南京。  1949年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不到1岁的张汝京便因举家南迁去到了台湾,直到在台湾大学机器工程专业毕业。此后,他先后去到纽约州立大学和南卫理公会大学进修,分别获得了工程科学硕士与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而再回台湾,便是27年后的事情了。  1977年,张汝京加入德州仪器任工程师,负责研发供空军使用的语音合成器。不久之后,他就因表现优异获得集成电路发明者之一杰克·基尔比
《汉书》记载了楼兰古国的盛况:“商贾云集,使者相望于道。”  然而,这样繁华的楼兰古国,为什么仿佛在一夜之间,突然就消失了呢?  关于楼兰古国的记载,最早可以追述到2000多年前。历史上的楼兰古国是一个“城廓之国”,属于西域36国之一。鼎盛时期的楼兰古国,拥有12个部落村镇,在《汉书》里有这样的记载:“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  楼兰从汉唐时期开始就是西域交通枢纽,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