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国,语言不通、方言隔阂阻碍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规范化,是汉语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普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重要举措。
普通话水平测试(PSC)是“根据需要对应试人员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检测和判定。”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评价个人掌握普通话规范程度和运用普通话能力的一种语言考试。它采用的是“口试‘直接测试法’,即通过主试人和应试人面对面的口语测试的办法进行。”这种办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具体的测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由于测试员在评定成绩时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势必会影响到测试成绩的可信度。因此,找出这些原因及对策,是广大测试员和应试人员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测试经验,归纳出影响测试成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测试员自身语音水平不过关,听辨语音的能力较差
我们通常的考试属于“单向检测型”,被检测的对象仅仅是应试者。而普通话水平测试则是双向测试,它既是对应试者普通话水平的检测,同时也是对测评人自身普通话水平的检测。在测评过程中,测试员有时是拿自己的语音作为标准模式来判定对方的语音正确与否的,因此,测试员自身的语音水平对测评标准的把握有直接关系。虽然所有测试员在测试资格考试时都经过了严格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和测评能力考试,但考试一方面是在经过集中培训、强化训练后进行的,效果有限,对一些容易读错的音,如多音字、异读词及一些不常用的人名、地名的读音,测试员们的掌握情况却不尽相同,因此就出现了测试中的误判现象。如“中间儿”,正确读音是“zhōng jiànr”,有些测试员却按自己的习惯读法“zhōng jiānr”来判断正误。又如“氛围”“气氛”中的“氛”,经常有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将其读做“fèn”,有些测试员也就人云亦云,不求甚解,这样就造成了测试中的黑白颠倒。
另外,有些测试员平时习惯用方言进行交流,这样不仅普通话水平不进则退,而且听辨语音的能力也越来越差,这些都会影响到测试成绩的可信度。尤其是那些普通话和方言中都存在但却常常混淆的音,特别是那些区别比较小的音,有些方言区的测试员的敏感度就要差一些。比如鼻音N和边音L,这两个音,既是湖北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也是湖北测试员测评时的难点,如果测试员对这两个音不太敏感,对应试人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就会在不经意时忽略掉,其后果就有可能混淆不同的级别,从而出现误判。尤其在应试者语音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对测试员的语音水平的要求就更高。
虽然测试员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差错,但我们可通过加强训练、不断巩固来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和听辨能力;平时注意勤查字典,做到考前认真准备,这样就会逐步减少测试中的失误。
2.不同测试员对评分标准的把握存在差异
评分标准是测试的依据,测试员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评分标准,是增强测试可信度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一些偏离此标准的现象。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四部分中,第一项读单音节字词、第二项读多音节词语的评分主要是依靠量化标准,定量分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定量统计,测试员一般都容易把握,评分也较准确。虽然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语音错误与语音缺陷的界定方面,比如关于上声、儿化、轻声等的判定,有些测试员的界定就有一定的偏差,但相比较而言,第三项 “朗读”和第四项“说话”的评分差异还要大些。其实,第三项“朗读”中的“语音错误”“停连”“流畅度”“语速”以及第四项“说话”中的“词汇语法”“自然流畅”“时间”等几项的扣分,也较好把握,所以这几项的失误比较小。问题比较大的是“朗读”项的“声韵缺陷”“语调偏误”以及“说话”项的“语音标准程度”这几个方面。虽然在测评标准中对这几个方面也有一定量的数据作为基础,但有些测试员却习惯性的按照老标准的“语音面貌”“方言色彩”对这两项作定性分析。关于“方言语调”,由于目前语言学界对语调的研究比较薄弱,对语调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因此给该项测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语音面貌”的扣分失误主要表现在随意性扣分,不仅不同测试员存在着松紧的差异,就是同一测试员也有时松时紧的情况,比如对程度较好的扣分较严,对程度较差的扣分反而较松等。这种定性分析的标准相对定量分析的标准而言,具有模糊性、灵活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不太容易准确把握,因而在评分中表现出来的差异也相应较大。所以,国家语委在此基础上重新指定了新的评分细则。如果我们现在还按以前的标准进行测评的话,那既是对新大纲中评分标准没有吃透的表现,也是对考生极不负责的做法。因此加强测试员的后续培训,进一步完善测试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3.测试员过度疲劳造成的评分差异
虽然测试员都经过严格科学的测试训练,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一天要测6~7小时,一般都是连续工作2~3天,有时甚至更长。测试员们长时间保持神经高度紧张,加上听测的内容单一枯燥,很容易导致身心疲劳,在极度疲劳的状况下作出的评分,就会导致本不该有的听测失误。因为人们在这种状态下,听觉器官是麻木的、迟钝的,听音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许多测试员就有过这种体验。因而避免长期疲劳作战,保持测试员体力精力的充沛也是减少测试失误的一个重要方面。
4.工作态度 、外来因素的影响
在我们的测试员队伍中,绝大多数测试员都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们不仅能够自觉认真地学习《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不断熟悉测试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的语音素养,而且还善于在测试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尽量减少评分中的失误,使自己的测试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但也有个别测试员,平时不注重学习,不注意总结经验,测评能力不进则退。更有甚者,在给 “朗读” “语音错误”项和“说话”“语音标准程度”项打分时,不注意听音,不认真记音,采取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要么给个大概的分数,要么完全依赖另一个人的评分,这样最终导致了成绩等级的不准确。
另外,我们现在一般都是测试员在本地参加测试,所以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系就成了困扰测试员们的一大难题。打分时送点人情分、加点感情分、印象分的事就不可避免。这种外来因素的干扰严重影响了测试的公正、公平,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可轻估。因此,各级行政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为测试员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测试环境,使测试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
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主要靠人工操作,要求一点误差都没有,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客观的。但只要测试员们不断积累测试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和听音辨音的能力,加强对测试大纲中评分标准的学习,增强责任感,就能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就能准确高效的完成测试工作,保证测试的可信度,从而促进普通话的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M].商务印书馆,2000.
(喻继红,湖北襄樊学院中文系)
普通话水平测试(PSC)是“根据需要对应试人员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检测和判定。”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评价个人掌握普通话规范程度和运用普通话能力的一种语言考试。它采用的是“口试‘直接测试法’,即通过主试人和应试人面对面的口语测试的办法进行。”这种办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具体的测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由于测试员在评定成绩时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势必会影响到测试成绩的可信度。因此,找出这些原因及对策,是广大测试员和应试人员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测试经验,归纳出影响测试成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测试员自身语音水平不过关,听辨语音的能力较差
我们通常的考试属于“单向检测型”,被检测的对象仅仅是应试者。而普通话水平测试则是双向测试,它既是对应试者普通话水平的检测,同时也是对测评人自身普通话水平的检测。在测评过程中,测试员有时是拿自己的语音作为标准模式来判定对方的语音正确与否的,因此,测试员自身的语音水平对测评标准的把握有直接关系。虽然所有测试员在测试资格考试时都经过了严格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和测评能力考试,但考试一方面是在经过集中培训、强化训练后进行的,效果有限,对一些容易读错的音,如多音字、异读词及一些不常用的人名、地名的读音,测试员们的掌握情况却不尽相同,因此就出现了测试中的误判现象。如“中间儿”,正确读音是“zhōng jiànr”,有些测试员却按自己的习惯读法“zhōng jiānr”来判断正误。又如“氛围”“气氛”中的“氛”,经常有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将其读做“fèn”,有些测试员也就人云亦云,不求甚解,这样就造成了测试中的黑白颠倒。
另外,有些测试员平时习惯用方言进行交流,这样不仅普通话水平不进则退,而且听辨语音的能力也越来越差,这些都会影响到测试成绩的可信度。尤其是那些普通话和方言中都存在但却常常混淆的音,特别是那些区别比较小的音,有些方言区的测试员的敏感度就要差一些。比如鼻音N和边音L,这两个音,既是湖北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也是湖北测试员测评时的难点,如果测试员对这两个音不太敏感,对应试人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就会在不经意时忽略掉,其后果就有可能混淆不同的级别,从而出现误判。尤其在应试者语音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对测试员的语音水平的要求就更高。
虽然测试员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差错,但我们可通过加强训练、不断巩固来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和听辨能力;平时注意勤查字典,做到考前认真准备,这样就会逐步减少测试中的失误。
2.不同测试员对评分标准的把握存在差异
评分标准是测试的依据,测试员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评分标准,是增强测试可信度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一些偏离此标准的现象。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四部分中,第一项读单音节字词、第二项读多音节词语的评分主要是依靠量化标准,定量分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定量统计,测试员一般都容易把握,评分也较准确。虽然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语音错误与语音缺陷的界定方面,比如关于上声、儿化、轻声等的判定,有些测试员的界定就有一定的偏差,但相比较而言,第三项 “朗读”和第四项“说话”的评分差异还要大些。其实,第三项“朗读”中的“语音错误”“停连”“流畅度”“语速”以及第四项“说话”中的“词汇语法”“自然流畅”“时间”等几项的扣分,也较好把握,所以这几项的失误比较小。问题比较大的是“朗读”项的“声韵缺陷”“语调偏误”以及“说话”项的“语音标准程度”这几个方面。虽然在测评标准中对这几个方面也有一定量的数据作为基础,但有些测试员却习惯性的按照老标准的“语音面貌”“方言色彩”对这两项作定性分析。关于“方言语调”,由于目前语言学界对语调的研究比较薄弱,对语调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因此给该项测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语音面貌”的扣分失误主要表现在随意性扣分,不仅不同测试员存在着松紧的差异,就是同一测试员也有时松时紧的情况,比如对程度较好的扣分较严,对程度较差的扣分反而较松等。这种定性分析的标准相对定量分析的标准而言,具有模糊性、灵活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不太容易准确把握,因而在评分中表现出来的差异也相应较大。所以,国家语委在此基础上重新指定了新的评分细则。如果我们现在还按以前的标准进行测评的话,那既是对新大纲中评分标准没有吃透的表现,也是对考生极不负责的做法。因此加强测试员的后续培训,进一步完善测试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3.测试员过度疲劳造成的评分差异
虽然测试员都经过严格科学的测试训练,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一天要测6~7小时,一般都是连续工作2~3天,有时甚至更长。测试员们长时间保持神经高度紧张,加上听测的内容单一枯燥,很容易导致身心疲劳,在极度疲劳的状况下作出的评分,就会导致本不该有的听测失误。因为人们在这种状态下,听觉器官是麻木的、迟钝的,听音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许多测试员就有过这种体验。因而避免长期疲劳作战,保持测试员体力精力的充沛也是减少测试失误的一个重要方面。
4.工作态度 、外来因素的影响
在我们的测试员队伍中,绝大多数测试员都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们不仅能够自觉认真地学习《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不断熟悉测试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的语音素养,而且还善于在测试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尽量减少评分中的失误,使自己的测试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但也有个别测试员,平时不注重学习,不注意总结经验,测评能力不进则退。更有甚者,在给 “朗读” “语音错误”项和“说话”“语音标准程度”项打分时,不注意听音,不认真记音,采取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要么给个大概的分数,要么完全依赖另一个人的评分,这样最终导致了成绩等级的不准确。
另外,我们现在一般都是测试员在本地参加测试,所以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系就成了困扰测试员们的一大难题。打分时送点人情分、加点感情分、印象分的事就不可避免。这种外来因素的干扰严重影响了测试的公正、公平,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可轻估。因此,各级行政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为测试员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测试环境,使测试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
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主要靠人工操作,要求一点误差都没有,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客观的。但只要测试员们不断积累测试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和听音辨音的能力,加强对测试大纲中评分标准的学习,增强责任感,就能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就能准确高效的完成测试工作,保证测试的可信度,从而促进普通话的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M].商务印书馆,2000.
(喻继红,湖北襄樊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