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如此,有人呼吁语文课堂要回归生活。那么,语文教学怎么回归生活呢?首先,是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其次,是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生活环境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生活产生语文,语文反映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如此,有人呼吁语文课堂要回归生活。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回归生活呢?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特殊的反映活动,是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的有机统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巧设情境,将课堂引向生活。引向生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应该不拘一格:可以通过解题,引导读注释、介绍背景、作者等方法,提供生活中与课文有关的感性材料;可以用推荐好文章的形式,提示生活中的范例,或概述课文的精彩内容,展示生活中相关的情节;也可以用短小的故事,有趣的新闻、著名的诗句、精警的格言,或者一幅画、一张照片、一个实物,巧妙导入,给学生直观感受;可以由教师作表情朗读或辅以多媒体手段,动之以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情感等。“入境始于亲”,“设境”为“入境”提供了条件,学生如果没能自然“入境”,教师要像导演指导演员“入戏”那样,诱导学生进入胜境,力求使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和感受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作品的语言表层,再现生动活泼的生活图景,进而帮助学生提炼出耐人寻味的意蕴,使感情沉浸其中,人格上受到震动,心灵上得到净化。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课堂可以是花团锦簇的公園、庄严肃穆的纪念馆、硕果累累的果园……这里没有了思想的羁绊,没有了课堂的正襟危坐,学生在活动自由的时空里,飞扬着自由学习的激情,享受着自我表白的喜悦,创造着五彩缤纷的生活。老师则走下讲坛,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抒写着快乐的生活诗篇。如在教《挖荠菜》一文时,学生对旧社会的生活是没有体验的,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生活的痛苦。我通过自己深情地描述,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唤起对主人公的关注。“七八岁的小女孩,因饥饿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凶神恶煞的管家追赶落水,失魂落魄的爬上岸来时,太阳已经落山了,羊儿咩咩地叫着回圈了,乌鸦呱呱地叫着回巢了,小女孩只听到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自己的名字,可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第一次潜入了心头……”在讲述过程中,尽力渲染一种沉静而凄凉的气氛,激发学生思考自己也曾有过的凄惨的时候。学生脸上,顿时流露出同情、关注之情。于是,我趁势问学生:“小女孩此时为什么不敢答应?这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是什么?小女孩可能在想些什么?”这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起了手。
二、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回归青少年活泼、好动的天性。
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采用新颖的教学形式,引进生活源头,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进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智力比赛等。用这些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消除疲劳,始终以乐观的情绪、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对话表演,情节表演,课本剧表演等。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还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观看录像,播放录音,利用投影等,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把音像信息和文字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教《贝多芬传》一文时,先给学生播放《第九交响曲》的录音,再阅读品味课文的内容:“当欢乐的主体初次出现时,忽然一片静默;接着“欢乐”自天而降,包裹在现实的宁静中间;欢乐抓住了生命,征服了痛苦,沸腾的乐章回荡贝多芬一生的经历,整个人类拥抱着欢乐,音乐激情达到了高潮,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优美的乐曲融进课文生动的内容之中,同学们的感情完全陶醉,毋需多讲,同学们不仅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进一步认识了贝多芬的伟大人格。
学生的求知欲是十分强烈的,他们往往不满足于课本和课堂所得,希望拓宽知识面。教师就要及时地保护和培养这种学习积极性,积极地向课外延伸。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点名著,写写读书笔记,向报刊杂志投稿;可以举办读书报告会,故事会;爱好书法的同学可以组织写写钢笔字、毛笔字,适当开展一些竞赛等。为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搞点专题辩论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生活化教学法可以运用以下几种:
首先,是看一看。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利用实物、图片、现代教育技术等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材料来增强教学的具体性和生动性。课文中有很多介绍建筑、园林以及动植物的文章,可以用多面体来展现,效果比教师抽象地描述要好得多。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美在生活。
其次,是演一演。通过设置角色,引导学生表演相应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从而深刻体悟语言文字。可以用课本剧的形式演绎课文中的故事,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不仅明白了课文的内容及相关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这样,把教材当作剧本,把课堂当作舞台,在表演中感悟思想内容,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甚至“能读懂书上没有的东西”。
最后,是做一做。课文中常常蕴含着实验操作的因素,精心设计让学生操作,一则有助于深刻领会语言文字,二则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学科间的融合,着眼于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语文科目的多重功能。如教《中国石拱桥》,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生活经验出发,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造一座石拱桥。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不但造出了拱形、弧形等常见石拱桥,还画出了马头琴、胡琴以及金鸡独立型等等奇形怪状的拱桥。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创意时,学生的语言训练也落到了实处。
语文教学一旦走向生活,与生活联系起来,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课堂也就一定会充满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生活环境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生活产生语文,语文反映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如此,有人呼吁语文课堂要回归生活。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回归生活呢?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特殊的反映活动,是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的有机统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巧设情境,将课堂引向生活。引向生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应该不拘一格:可以通过解题,引导读注释、介绍背景、作者等方法,提供生活中与课文有关的感性材料;可以用推荐好文章的形式,提示生活中的范例,或概述课文的精彩内容,展示生活中相关的情节;也可以用短小的故事,有趣的新闻、著名的诗句、精警的格言,或者一幅画、一张照片、一个实物,巧妙导入,给学生直观感受;可以由教师作表情朗读或辅以多媒体手段,动之以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情感等。“入境始于亲”,“设境”为“入境”提供了条件,学生如果没能自然“入境”,教师要像导演指导演员“入戏”那样,诱导学生进入胜境,力求使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和感受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作品的语言表层,再现生动活泼的生活图景,进而帮助学生提炼出耐人寻味的意蕴,使感情沉浸其中,人格上受到震动,心灵上得到净化。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课堂可以是花团锦簇的公園、庄严肃穆的纪念馆、硕果累累的果园……这里没有了思想的羁绊,没有了课堂的正襟危坐,学生在活动自由的时空里,飞扬着自由学习的激情,享受着自我表白的喜悦,创造着五彩缤纷的生活。老师则走下讲坛,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抒写着快乐的生活诗篇。如在教《挖荠菜》一文时,学生对旧社会的生活是没有体验的,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生活的痛苦。我通过自己深情地描述,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唤起对主人公的关注。“七八岁的小女孩,因饥饿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凶神恶煞的管家追赶落水,失魂落魄的爬上岸来时,太阳已经落山了,羊儿咩咩地叫着回圈了,乌鸦呱呱地叫着回巢了,小女孩只听到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自己的名字,可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第一次潜入了心头……”在讲述过程中,尽力渲染一种沉静而凄凉的气氛,激发学生思考自己也曾有过的凄惨的时候。学生脸上,顿时流露出同情、关注之情。于是,我趁势问学生:“小女孩此时为什么不敢答应?这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是什么?小女孩可能在想些什么?”这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起了手。
二、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回归青少年活泼、好动的天性。
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采用新颖的教学形式,引进生活源头,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进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智力比赛等。用这些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消除疲劳,始终以乐观的情绪、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对话表演,情节表演,课本剧表演等。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还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观看录像,播放录音,利用投影等,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把音像信息和文字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教《贝多芬传》一文时,先给学生播放《第九交响曲》的录音,再阅读品味课文的内容:“当欢乐的主体初次出现时,忽然一片静默;接着“欢乐”自天而降,包裹在现实的宁静中间;欢乐抓住了生命,征服了痛苦,沸腾的乐章回荡贝多芬一生的经历,整个人类拥抱着欢乐,音乐激情达到了高潮,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优美的乐曲融进课文生动的内容之中,同学们的感情完全陶醉,毋需多讲,同学们不仅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进一步认识了贝多芬的伟大人格。
学生的求知欲是十分强烈的,他们往往不满足于课本和课堂所得,希望拓宽知识面。教师就要及时地保护和培养这种学习积极性,积极地向课外延伸。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点名著,写写读书笔记,向报刊杂志投稿;可以举办读书报告会,故事会;爱好书法的同学可以组织写写钢笔字、毛笔字,适当开展一些竞赛等。为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搞点专题辩论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生活化教学法可以运用以下几种:
首先,是看一看。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利用实物、图片、现代教育技术等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材料来增强教学的具体性和生动性。课文中有很多介绍建筑、园林以及动植物的文章,可以用多面体来展现,效果比教师抽象地描述要好得多。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美在生活。
其次,是演一演。通过设置角色,引导学生表演相应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从而深刻体悟语言文字。可以用课本剧的形式演绎课文中的故事,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不仅明白了课文的内容及相关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这样,把教材当作剧本,把课堂当作舞台,在表演中感悟思想内容,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甚至“能读懂书上没有的东西”。
最后,是做一做。课文中常常蕴含着实验操作的因素,精心设计让学生操作,一则有助于深刻领会语言文字,二则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学科间的融合,着眼于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语文科目的多重功能。如教《中国石拱桥》,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生活经验出发,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造一座石拱桥。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不但造出了拱形、弧形等常见石拱桥,还画出了马头琴、胡琴以及金鸡独立型等等奇形怪状的拱桥。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创意时,学生的语言训练也落到了实处。
语文教学一旦走向生活,与生活联系起来,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课堂也就一定会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