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对比慢性非特异性颈部不适飞行人员与无症状飞行人员头颈夹肌表面肌电特征差异,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慢性非特异性颈部不适飞行人员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选用表面肌电仪测量56名慢性非特异性颈部不适飞行人员与11名无症状飞行人员不同状态下双侧头颈夹肌的表面肌电特征,包括松弛状态、等长收缩状态及异长收缩状态。分析平均肌电值以及相关疲劳性肌电指标:中位频率下降率、平均功率频率下降率、过零率下降频率,采用SPSS
【机 构】
:
空军临潼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西安 7106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慢性非特异性颈部不适飞行人员与无症状飞行人员头颈夹肌表面肌电特征差异,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慢性非特异性颈部不适飞行人员提供试验依据。
方法选用表面肌电仪测量56名慢性非特异性颈部不适飞行人员与11名无症状飞行人员不同状态下双侧头颈夹肌的表面肌电特征,包括松弛状态、等长收缩状态及异长收缩状态。分析平均肌电值以及相关疲劳性肌电指标:中位频率下降率、平均功率频率下降率、过零率下降频率,采用SPSS 18.0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头颈夹肌处于松弛状态时,两组平均肌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处于等长收缩和异长收缩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双侧头颈夹肌在松弛状态下相关疲劳性肌电指标:中位频率下降率、平均功率频率下降率、过零率下降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等长收缩和异长收缩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颈部不适飞行人员更易出现头颈夹肌的疲劳以及相关功能的下降。头颈夹肌表面肌电相关指标的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慢性非特异性颈部不适飞行人员的肌肉功能,可对相关症状进行早期干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修复期,Notch受体表达与分布的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以期解决航天员从太空返回地面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因立位耐力不良而加重。方法构建Sprague-Dawley (SD)大鼠在体心脏I/R模型,通过Western blot检测I/R后第7天梗死区、边界区和远隔区心肌组织Notch1与Jagged1蛋白的表达,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I/R后心肌组织Notch1与Jagg
目的失重/模拟失重可致心血管系统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且这些改变与内皮细胞生血管反应增强有关,参与机体血管新生是内皮细胞的一种重要生物学行为。本研究推测小G蛋白RhoA可能在模拟失重所致的内皮血管生成能力改变中扮演重要角色。方法选取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设立模拟失重组和1 G对照组,利用水平双向回转器地面模拟失重24 h培养HUVECs。用FITC标记的鬼笔环肽进行F-acti
目的研究民航飞行员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辅助易损斑块早期识别。方法84例民航飞行员冠心病患者,依据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结果分为非易损斑块组(47例)和易损斑块组(37例)。收集相关病史、家族史及血常规、生化指标等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①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OR=3.105,95%CI:1.892~6.298)、空腹血糖(
目的阐明美国空军飞行人员疾病特许飞行医学鉴定组织实施方法、程序、批准权限、医学鉴定原则和标准,为进一步规范我军飞行人员疾病特许飞行医学鉴定提供参考。资料来源与选择近5年美国空军航空医学鉴定标准、指南及有关文献资料。资料引用引用有关文献15篇。资料综合美国空军飞行人员航空医学鉴定已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方法、制度和信息化管理系统。航医按指南要求提交鉴定所需临床检查报告、治疗经过、临床专家意见等病历资料;由
目的调查我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员人机工效相关尺寸参数情况,并阐明各省市学员数据特点,为制订青少年航校学员抗荷体质高效训练方案提出合理建议。方法抽取2016年入选青少年航空学校学员814名,按照相关规范检测人机工效学相关参数,与全国青少年体质指标进行对照,比较各省市学员人机工效学相关参数差异。结果抽样调查的学员均为男性,年龄(15.47±0.57)岁。黑龙江、辽宁和山东学员身高较高,四川学员身高较低,
目的探讨飞行人员垂体瘤的临床诊治及航空医学鉴定原则。方法收集2003-2015年7例垂体瘤飞行人员的临床诊治和医学鉴定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4例垂体大腺瘤均有头痛症状,头颅MRI显示视交叉受压,其中2例出现视功能异常,1例查体有手足鼻唇肢端肥大伴生长激素水平升高,1例泌乳素水平升高。3例微腺瘤无头痛症状,视交叉未受压,其中1例溢乳症状伴泌乳素水平升高。2例行手术治疗,1例拒绝手术,现均已
目的通过监测中、高强度+Gz暴露后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浓度的变化,观察中、高强度+Gz暴露是否会造成人体心肌细胞损伤性变化,为临床航空医学保障提供研究依据。方法41名男性受试者分为A组(11名)、B组(18名)、C组(12名)参加载人离心机训练,采用梯形加速度曲线,加速度增长率为3 G/s。最高+Gz暴露强度分别为+6.5 G/45 s、+8 G/10 s、+9 G/10 s。从+3 G/10 s开
目的通过对航空军医培训内容与现实保障联系紧密性、有效性调查,借鉴优秀教育体系及培训方案,结合航空军医实际工作,明确规范航空军医在职教育教学培训内容;分对象、分层次、分阶段开展航空军医在职教育,有效助力新型航卫保障体系构建,为科学制订航空军医在职教育培养方案提供重要决策建议,促进飞行人员身心健康和空军核心战斗力生成。方法选取航医、卫生管理人员及教学研究人员147人对航医在职教育培训现状、航卫保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