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古诗是民族的文化精华,当代学生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而读懂古诗的标志是较准确地把握古诗的情感。作者结合古诗《春望》的教学实践,探讨较准确地理解古诗所蕴含的情感的方法,如从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入手,初步掌握思想情感,由意象切入意境,把握情境;了解一些古诗抒情方法来理解诗人情感,等等。
关键词: 古诗 情感 把握方法 《春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诗是民族的文化精华,历史的瑰宝,是祖先们把沉重的生活凝聚成的灵动的诗:遥看前川瀑布,西岭千秋不化之雪,目送万里秋雁,听得夏夜一片蛙鸣,闻得十里荷香,江南的草长莺飞,塞北的金戈铁马,山川美景尽收眼底。陈子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幽思,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李白的潇洒与傲慢,杜甫的心系天下寒士的博大情怀,种种高洁的人格,种种优雅的情愫,种种洗练的表达,汇成了一泓清幽的泉水,在心中汩汩流淌。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读懂古诗的标志是较准确地把握古诗的情感。学生把握古诗情感的能力又如何呢?仅以定海区2010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试卷第19题为例,试卷选择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一诗,要求学生仔细揣摩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它简述出来,结果得分率只有40%左右,这不能不令人担忧。本文以《春望》教学为例,谈谈把握古诗情感的方法。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初步掌握思想情感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加以了解,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会全面而具体,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
《春望》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杜甫是一个爱国诗人,由此可以初步探知杜甫写作此诗的心情应该是凄苦的。
二、由意象切入意境,把握情境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鉴赏古诗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要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把握情境,可以通过意象的分析进入其中。
具体方法是,先找出诗句中的形象,通过找关键词体会这些形象的特点,再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再现形象,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根据句节想象群体形象,根据全篇想象整体形象。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进入意境,把握情境。
如: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抓关键字),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关键字是“破”、“深”字。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而这些字所蕴含的意却是十分丰富的。由“破”字我们可以联想到“破裂、四分五裂、战乱、兵荒马乱”等词,使人触目惊心;由“深”字我们可以联想到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令人满目凄凉。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颔联、颈联和尾联。
颔联中的形象为花、鸟,关键字为“溅”、“惊”,如何理解这两字?我们可以将它们与“落”、“伤”等字比较,水滴落下来只有很有力时才会“溅”起来,而“惊”心也比“伤”心程度更深,可见悲的程度之深,这一情感通过本无情感的花鸟来表现则又加深了悲的情感。
而这一情感缘于感时伤别。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人们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三、古诗的抒情方法
(一)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如诗中的“感时”、“恨别”直接抒发了作者感伤时事,痛恨离别之情。
(二)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当中,通过描写景物(声光色态、动静虚实)来抒发。如首联和颔联通过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花溅泪,鸟惊心这些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山河破碎,与亲人离别的无限悲痛之情。这里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所描绘的景已经和作者的情感完全相融了。
(三)叙事抒情。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如诗中描写诗人搔首这一细节,满头白发因搔而更觉稀疏变短,几不胜簪,于忧国忧民之愁之外又添一层衰老之悲。
(四)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五)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杜牧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来暗示自己怀才不遇,没有机会施展抱负。
(六)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向秀与嵇康的友情来抒发对已故朋友的悼念之情,借王质的故事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最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白居易的《夜雪》,此诗写于白居易贬谪江州之时,但在试卷题目中并无说明,撇开这一点不说,可以通过先找出诗句中的形象,再找关键词体会这些形象的特点,最后通过丰富的想象再现形象,进入意境的方法把握情境。写“衾枕冷”,可以想象在寒冷的深夜中连衾枕都是寒冷的,怎会不使人痛苦?“雪重”不仅写出雪的大,下的时间久,而且暗含有心情的沉重,而“时闻”更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他为何无眠?只有有忧愁烦恼之事才会如此吧。因此,我们可以推想诗人此时的心境应该是孤寂的。在试卷中,很多同学都写成了诗人看见雪的喜悦之情,这一点在文中哪里得到体现了呢?可能是以自己见雪的心情来猜测诗人的心情而离开了文本解读。
关键词: 古诗 情感 把握方法 《春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诗是民族的文化精华,历史的瑰宝,是祖先们把沉重的生活凝聚成的灵动的诗:遥看前川瀑布,西岭千秋不化之雪,目送万里秋雁,听得夏夜一片蛙鸣,闻得十里荷香,江南的草长莺飞,塞北的金戈铁马,山川美景尽收眼底。陈子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幽思,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李白的潇洒与傲慢,杜甫的心系天下寒士的博大情怀,种种高洁的人格,种种优雅的情愫,种种洗练的表达,汇成了一泓清幽的泉水,在心中汩汩流淌。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读懂古诗的标志是较准确地把握古诗的情感。学生把握古诗情感的能力又如何呢?仅以定海区2010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试卷第19题为例,试卷选择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一诗,要求学生仔细揣摩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它简述出来,结果得分率只有40%左右,这不能不令人担忧。本文以《春望》教学为例,谈谈把握古诗情感的方法。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初步掌握思想情感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加以了解,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会全面而具体,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
《春望》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杜甫是一个爱国诗人,由此可以初步探知杜甫写作此诗的心情应该是凄苦的。
二、由意象切入意境,把握情境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鉴赏古诗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要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把握情境,可以通过意象的分析进入其中。
具体方法是,先找出诗句中的形象,通过找关键词体会这些形象的特点,再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再现形象,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根据句节想象群体形象,根据全篇想象整体形象。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进入意境,把握情境。
如: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抓关键字),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关键字是“破”、“深”字。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而这些字所蕴含的意却是十分丰富的。由“破”字我们可以联想到“破裂、四分五裂、战乱、兵荒马乱”等词,使人触目惊心;由“深”字我们可以联想到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令人满目凄凉。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颔联、颈联和尾联。
颔联中的形象为花、鸟,关键字为“溅”、“惊”,如何理解这两字?我们可以将它们与“落”、“伤”等字比较,水滴落下来只有很有力时才会“溅”起来,而“惊”心也比“伤”心程度更深,可见悲的程度之深,这一情感通过本无情感的花鸟来表现则又加深了悲的情感。
而这一情感缘于感时伤别。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人们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三、古诗的抒情方法
(一)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如诗中的“感时”、“恨别”直接抒发了作者感伤时事,痛恨离别之情。
(二)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当中,通过描写景物(声光色态、动静虚实)来抒发。如首联和颔联通过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花溅泪,鸟惊心这些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山河破碎,与亲人离别的无限悲痛之情。这里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所描绘的景已经和作者的情感完全相融了。
(三)叙事抒情。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如诗中描写诗人搔首这一细节,满头白发因搔而更觉稀疏变短,几不胜簪,于忧国忧民之愁之外又添一层衰老之悲。
(四)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五)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杜牧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来暗示自己怀才不遇,没有机会施展抱负。
(六)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向秀与嵇康的友情来抒发对已故朋友的悼念之情,借王质的故事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最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白居易的《夜雪》,此诗写于白居易贬谪江州之时,但在试卷题目中并无说明,撇开这一点不说,可以通过先找出诗句中的形象,再找关键词体会这些形象的特点,最后通过丰富的想象再现形象,进入意境的方法把握情境。写“衾枕冷”,可以想象在寒冷的深夜中连衾枕都是寒冷的,怎会不使人痛苦?“雪重”不仅写出雪的大,下的时间久,而且暗含有心情的沉重,而“时闻”更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他为何无眠?只有有忧愁烦恼之事才会如此吧。因此,我们可以推想诗人此时的心境应该是孤寂的。在试卷中,很多同学都写成了诗人看见雪的喜悦之情,这一点在文中哪里得到体现了呢?可能是以自己见雪的心情来猜测诗人的心情而离开了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