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世纪树立民族创新意识,培养民族创新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初中阶段学生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身心发展的主要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教育中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充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就初中数学教学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氛围,在兴趣中创新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创新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才能在好奇心与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创新。兴趣是由学习本身所引发的,而不是强加的,因此营造和谐、民主、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诱发创新意识的基础。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和完成的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对师生双方的地位进行准确定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师来说,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安排好教学层次,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要勇于放权,把课堂交给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对学生的学习相机诱导,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学生质疑。这样在教师外因的刺激下学生的内因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才能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勇于发表个人独特见解,勇于创新。
其次,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观念,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原本抽象性强、理论性强的数学教学氛围更加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要想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赋予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趣味性与艺术性。在教学思想上实现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转变,实现知识的单向传递到师生间、学生间知识的多向交流与互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技术来丰富我们的课堂,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从而营造出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激情,才能有所创新。
二、巧设疑问,在问题中创新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源于问题,问题诱发创新需要,产生创新动机。通过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求知欲是获取知识、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核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学生的学习技能,在问题中让学生善于创新,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中心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我提出问题:长方形两等分面积的分割法有几种?学生最通常的分法是用两条对角线重合的直线和过对角线交点与长或宽平行的直线这四种。我接着提出:只有这四条直线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学生经过讨论与交流发现过对角线交点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长方形等分成两份。紧接着我又提出:只有直线可以平分,曲线可以吗?学生再次陷入了思考,发现过对角线交点的曲线也可以,而且也有无数条。然后我接着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由等分成两份推测一下将长方形等分成了4份、6份呢?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与掌握。
三、联系生活,在应用中创新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这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即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但目前数学教学的一个误区就是将数学与生活割裂开来,单纯而枯燥地学习数学,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我们要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影子,同时学好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操场上旗杆的高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发言,有的说:“升旗时拴上一根绳子,做好标记,然后直接测量绳子就可以了。”有的说:“测量好升旗时的速度,记录好时间,就可以算出旗杆的高度。”……我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与比较,学生讨论后认识到这些方法或不够简便或测量不精确,此时学生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共同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既快又准地测出旗杆的高度。我相机诱导:你们看是否可以利用旗杆的影子来测量。学生在经过认真的思考与积极讨论后,说可以在旗杆旁边放一个标尺,标尺与标尺影子,旗杆和旗杆影子间存在一个共性,即同一时间在太阳下物体与物体影长的比是固定值。学生的思路更为清晰,思考的角度更多,在问题情景中,在老师的相机诱导下,经过思考最终有创见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创新
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动手操作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有效的、实质的操作环节,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空间,真正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启迪思维,在实践中创新,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窗口。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有许多,还需要广大教师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充满创造性与趣味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编 张晶晶)
一、营造氛围,在兴趣中创新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创新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才能在好奇心与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创新。兴趣是由学习本身所引发的,而不是强加的,因此营造和谐、民主、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诱发创新意识的基础。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和完成的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对师生双方的地位进行准确定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师来说,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安排好教学层次,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要勇于放权,把课堂交给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对学生的学习相机诱导,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学生质疑。这样在教师外因的刺激下学生的内因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才能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勇于发表个人独特见解,勇于创新。
其次,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观念,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原本抽象性强、理论性强的数学教学氛围更加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要想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赋予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趣味性与艺术性。在教学思想上实现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转变,实现知识的单向传递到师生间、学生间知识的多向交流与互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技术来丰富我们的课堂,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从而营造出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激情,才能有所创新。
二、巧设疑问,在问题中创新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源于问题,问题诱发创新需要,产生创新动机。通过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求知欲是获取知识、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核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学生的学习技能,在问题中让学生善于创新,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中心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我提出问题:长方形两等分面积的分割法有几种?学生最通常的分法是用两条对角线重合的直线和过对角线交点与长或宽平行的直线这四种。我接着提出:只有这四条直线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学生经过讨论与交流发现过对角线交点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长方形等分成两份。紧接着我又提出:只有直线可以平分,曲线可以吗?学生再次陷入了思考,发现过对角线交点的曲线也可以,而且也有无数条。然后我接着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由等分成两份推测一下将长方形等分成了4份、6份呢?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与掌握。
三、联系生活,在应用中创新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这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即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但目前数学教学的一个误区就是将数学与生活割裂开来,单纯而枯燥地学习数学,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我们要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影子,同时学好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操场上旗杆的高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发言,有的说:“升旗时拴上一根绳子,做好标记,然后直接测量绳子就可以了。”有的说:“测量好升旗时的速度,记录好时间,就可以算出旗杆的高度。”……我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与比较,学生讨论后认识到这些方法或不够简便或测量不精确,此时学生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共同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既快又准地测出旗杆的高度。我相机诱导:你们看是否可以利用旗杆的影子来测量。学生在经过认真的思考与积极讨论后,说可以在旗杆旁边放一个标尺,标尺与标尺影子,旗杆和旗杆影子间存在一个共性,即同一时间在太阳下物体与物体影长的比是固定值。学生的思路更为清晰,思考的角度更多,在问题情景中,在老师的相机诱导下,经过思考最终有创见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创新
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动手操作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有效的、实质的操作环节,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空间,真正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启迪思维,在实践中创新,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窗口。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有许多,还需要广大教师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充满创造性与趣味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编 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