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有科学研究表明,活动效率对心理状态的依赖程度的变动幅度达±70%—±80%。因此,在素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
关键词:优化;人格;情感;纪律;质疑;心态;兴趣
现代教育心理展示,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思维与心理互动,通过信息载体相互传递与反馈完成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固然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是师生各自独立心态的外显表情及这种表情之间相互感染、渗透、融合(即心理互动)情况如何,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不同的,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个体内部具有大量的有助于自我理解,有助于更改其自我概念和自我行为的资源。倘若一旦能够提供某种明确的使人促进的心理气氛,那么这些资源就能被开发。”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即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甚至比知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实现对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调控,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尽最大努力从各个环节周密考虑,综合部署。
一、人格——构建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对教师人格的要求更高。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知识,而且学做人。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语文课感召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崇高的道德修养,正人先正己,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深厚的知识积累,学识渊博、视野宽阔,在教学中游韧有余,挥洒自如;教师的人格魅力还来自于优良的性格气质,积极进取、笑口常开的乐天派会带给学生美好的情绪体验,产生不可抵御的吸引力。语文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性格,增强教师的人格修养魅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学生就“亲其师而信其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情感——维持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价值标准评判、认知某种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课堂上老师要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一是课堂上教师的态度与语气要亲切。如在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时要用商量的口气:“这个问题,我先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大家看看是否有道理。”又如学生答题结束时,要对学生多作一些肯定性的评价,如“好!”“很好!”、“很有创造性!”,通过鼓励的话语拉近老师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二是避免因琐碎小事而感情冲动、怒气大作。如碰到个别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或作业未完成时,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奋发上进。三是平时要多接触学生。平时要经常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同学进行交谈,多参加学生的活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种在平时建立起来的师生融洽关系,有利于形成课堂上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
三、纪律——维护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保证
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营造良好的课堂纪律氛围:一是要认真执行常规的教学礼仪。如坚持每次上果开始时师生互相问好,使学生在相互问好中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这一点看似小事,但只要长期坚持,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尊师习惯,又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二要纠正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如当课堂出现学生闲聊、看小说、做其他学科作业等现象时,可采用各种暗示的方法,或改变教学的形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三要注重对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纪律的训练。要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适应能力,能自我进行心理与行为的调适,战胜不良的心理与行为,矫正不良习惯,对正确行为要积极适应,主动内化,使遵守课堂纪律,从而使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益。
四、质疑——构成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手段
我国有句古语:“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些都说明了质疑的重要性。每节课,老师都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质疑,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材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质疑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寻因究果法——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求其“所以然”;外延探究法——从中心内容出发向不同的方面质疑,求其“多种可能性”;异同关联法——比较教学内容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实际法——从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中提出问题……思想自由是科学创造的阳光雨露,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旦被激发出来,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
五、心态——优化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基础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教师要十分敏感地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要善于观察学生的面容、神态,善于捕捉学生的一举一动,以此窥视学生的心态。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物曾提出一个有效地办法,即“一号信息传递法”(1-message)。这种方法告诉教师,因学生缺点引起的不良情境,教师既不要压抑气恼情绪,也不要迁移这种情绪,而是要善于把自己此时情境的感受或情绪状态直接向学生表达出来。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小动作引起教师的不满意,教师不应当以训斥的口气来表现自己当时的情绪,而应该说“看到纸团在课堂被扔来扔去,我心里感到不高兴,能不能现在就停止扔了呢”,“又有同学讲话打断了我们的上课,我觉得不安,因为这样下去,我们的课要耽误很多时间”。根据吉诺物的解释,一般用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知道老师为什么生气,必定会产生内疚的体验,从而改正自己的不适当行为。事实证明也确实有相当好的效果。
六、兴趣——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如是说。语文课教学在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前提下,应当坚持趣味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首先乐学,然后爱学,最后学好,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首先,教师要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教具,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播放一曲动听的音乐,出示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在现代化教学的条件下,还要充分发挥好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过程中可穿插一些学生欢迎的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一些容易引发学生争论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师生共建共享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一种团结进取,协调融洽的心理环境,才能激起相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感情的共鸣,使教师传授知识为学生愉悦地接受和自觉地掌握,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班级管理的四忌四宜》.2005年第5期《中小学教育管理》.
[2]周强.《课堂教学的艺术》.2004年第12期《现代教育》.
关键词:优化;人格;情感;纪律;质疑;心态;兴趣
现代教育心理展示,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思维与心理互动,通过信息载体相互传递与反馈完成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固然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是师生各自独立心态的外显表情及这种表情之间相互感染、渗透、融合(即心理互动)情况如何,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不同的,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个体内部具有大量的有助于自我理解,有助于更改其自我概念和自我行为的资源。倘若一旦能够提供某种明确的使人促进的心理气氛,那么这些资源就能被开发。”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即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甚至比知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实现对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调控,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尽最大努力从各个环节周密考虑,综合部署。
一、人格——构建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对教师人格的要求更高。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知识,而且学做人。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语文课感召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崇高的道德修养,正人先正己,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深厚的知识积累,学识渊博、视野宽阔,在教学中游韧有余,挥洒自如;教师的人格魅力还来自于优良的性格气质,积极进取、笑口常开的乐天派会带给学生美好的情绪体验,产生不可抵御的吸引力。语文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性格,增强教师的人格修养魅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学生就“亲其师而信其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情感——维持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价值标准评判、认知某种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课堂上老师要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一是课堂上教师的态度与语气要亲切。如在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时要用商量的口气:“这个问题,我先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大家看看是否有道理。”又如学生答题结束时,要对学生多作一些肯定性的评价,如“好!”“很好!”、“很有创造性!”,通过鼓励的话语拉近老师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二是避免因琐碎小事而感情冲动、怒气大作。如碰到个别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或作业未完成时,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奋发上进。三是平时要多接触学生。平时要经常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同学进行交谈,多参加学生的活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种在平时建立起来的师生融洽关系,有利于形成课堂上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
三、纪律——维护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保证
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营造良好的课堂纪律氛围:一是要认真执行常规的教学礼仪。如坚持每次上果开始时师生互相问好,使学生在相互问好中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这一点看似小事,但只要长期坚持,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尊师习惯,又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二要纠正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如当课堂出现学生闲聊、看小说、做其他学科作业等现象时,可采用各种暗示的方法,或改变教学的形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三要注重对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纪律的训练。要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适应能力,能自我进行心理与行为的调适,战胜不良的心理与行为,矫正不良习惯,对正确行为要积极适应,主动内化,使遵守课堂纪律,从而使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益。
四、质疑——构成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手段
我国有句古语:“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些都说明了质疑的重要性。每节课,老师都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质疑,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材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质疑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寻因究果法——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求其“所以然”;外延探究法——从中心内容出发向不同的方面质疑,求其“多种可能性”;异同关联法——比较教学内容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实际法——从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中提出问题……思想自由是科学创造的阳光雨露,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旦被激发出来,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
五、心态——优化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基础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教师要十分敏感地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要善于观察学生的面容、神态,善于捕捉学生的一举一动,以此窥视学生的心态。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物曾提出一个有效地办法,即“一号信息传递法”(1-message)。这种方法告诉教师,因学生缺点引起的不良情境,教师既不要压抑气恼情绪,也不要迁移这种情绪,而是要善于把自己此时情境的感受或情绪状态直接向学生表达出来。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小动作引起教师的不满意,教师不应当以训斥的口气来表现自己当时的情绪,而应该说“看到纸团在课堂被扔来扔去,我心里感到不高兴,能不能现在就停止扔了呢”,“又有同学讲话打断了我们的上课,我觉得不安,因为这样下去,我们的课要耽误很多时间”。根据吉诺物的解释,一般用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知道老师为什么生气,必定会产生内疚的体验,从而改正自己的不适当行为。事实证明也确实有相当好的效果。
六、兴趣——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如是说。语文课教学在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前提下,应当坚持趣味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首先乐学,然后爱学,最后学好,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首先,教师要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教具,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播放一曲动听的音乐,出示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在现代化教学的条件下,还要充分发挥好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过程中可穿插一些学生欢迎的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一些容易引发学生争论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师生共建共享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一种团结进取,协调融洽的心理环境,才能激起相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感情的共鸣,使教师传授知识为学生愉悦地接受和自觉地掌握,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班级管理的四忌四宜》.2005年第5期《中小学教育管理》.
[2]周强.《课堂教学的艺术》.2004年第12期《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