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3”培养试验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高中人才培养方式而实施的改革。试验学校分为市级统筹类和区级普通类。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自2016年实施“1 3”培养试验,已招收四届试验班学生,课程建设日臻成熟,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通过探索实践,我们发现课程体系的构建、知识领域的拓展与评价方式的科学制定,是确保“1 3”培养试验班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状态的根本保障。
培养目标立足长远发展
培养目标的确立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主动成长”,又要在原有育人目标“让每位同学明确个性发展方向,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培养自身科学和人文素养及能力,为人生发展奠基”的基础上有所拔高,充分彰显“1 3”培养试验的独特优势。
在试验班生源质量显著提升的背景下,确立的培养目标是以体验式阅读和思维能力培养为有效的课程载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健康身心、科学思想、人文情怀的综合人才,实现学生长远、持续地发展。
课程体系注重核心素养
“1 3”培养试验班主要通过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是强调培养解决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所必需的能力,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智力建构和综合能力提升,通过能力培养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二是注重课程整合的项目式学习,在学科融合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沟通交流、信息分析等能力和分析、比较等思维水平的提升,针对各学科最重要、最核心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竞争力。
1.立足核心素养,优化课程结构
“1 3”培养试验班课程结构囊括基础学科、特色发展、综合实践和学生成长四大类课程,从不同维度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综合素养。
基础学科类课程以国家必修课程为基础,进行课程整合,循序渐进,确保学生通过基础学科课程的学习,顺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实现高考应达到的学科要求。特色发展类课程是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课程,包括选修课、俱乐部课程、自主招生课程、竞赛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等门类,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实际获得。综合实践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同时包含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学生成长类课程旨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2.初高整体规划,构建课程体系
“1 3”培养试验班课程打破初高中的学段界限,立足于新课标和学校的优势学科,分三个阶段进行整体规划。
第一阶段:初三年级采取“基础 综合 选择”的模式。在上学期完成初三课程的基础上,下学期通过小专题的形式进行高中综合能力的前移拓展,构建初高衔接课程。
第二阶段:高一、高二年级采取“基础 特色 发展”的模式。实行跨年级的书院制,通过活动在课程选择、大学专业选择等方面实现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积极影响。学生进行高中必修基础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按照自己未来发展方向选择学习。
第三阶段:高三年级采取“特色 发展 高考”的模式。个性专长特色更加突出、明晰。同时,在教师系统的知识建构和应试规范训练的指导下进行升学备考。
3.加强学科实践,丰富学生活动
学科教学中注重拓宽学生的視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科前沿,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以下仅以语文和物理学科为例。
语文学科凸显阅读与写作,注意与社会现实链接思考。初三一年的时间,在整本书经典阅读中,学生前期通过精读、个人批注分享、人物分析展示、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中期进行分组排剧演绎,后期撰写研究论文。专题阅读一是给学生推送专题相关阅读材料,为学生构建立体阅读资料库;二是要对所读的内容有思考,从阅读中汲取解决现实问题思想和方法。
物理学科强化思维能力。初三上学期完成义务教育九年级要求的全部课程,同时将与高中相联系的电学部分拓展至高中程度。初三下学期一是开设初高衔接理论课,知识体系覆盖物理必修一,利用学案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并推进教学;二是开设物理实验探究课,进行重要实验仪器的组装,对需要实验支撑的重要物理规律进行实验探究。
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监控
评价方式分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期中期末成绩占60%,过程性成绩占40%。终结性评价: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评价,在高一、高二年级,每学段可获得相应学分,录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过程性评价:从评价内容上,注重出勤、听课、讨论、发言等学习过程评价;从评价主体上,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元评价;从评价方式上,实现作业、课题研究、行为观察等多样化评价;从评价载体上,建立学生学习记录档案,设计过程性学习评价表格,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通过四年三个学段的科学规划,“1 3”培养试验在培养学生思维、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拓宽学生视野和关注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范例与模式。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立项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北京市教委‘1 3’培养模式教育改革试验项目的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BCA16057)的研究成果
编辑 _ 汤灏
培养目标立足长远发展
培养目标的确立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主动成长”,又要在原有育人目标“让每位同学明确个性发展方向,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培养自身科学和人文素养及能力,为人生发展奠基”的基础上有所拔高,充分彰显“1 3”培养试验的独特优势。
在试验班生源质量显著提升的背景下,确立的培养目标是以体验式阅读和思维能力培养为有效的课程载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健康身心、科学思想、人文情怀的综合人才,实现学生长远、持续地发展。
课程体系注重核心素养
“1 3”培养试验班主要通过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是强调培养解决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所必需的能力,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智力建构和综合能力提升,通过能力培养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二是注重课程整合的项目式学习,在学科融合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沟通交流、信息分析等能力和分析、比较等思维水平的提升,针对各学科最重要、最核心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竞争力。
1.立足核心素养,优化课程结构
“1 3”培养试验班课程结构囊括基础学科、特色发展、综合实践和学生成长四大类课程,从不同维度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综合素养。
基础学科类课程以国家必修课程为基础,进行课程整合,循序渐进,确保学生通过基础学科课程的学习,顺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实现高考应达到的学科要求。特色发展类课程是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课程,包括选修课、俱乐部课程、自主招生课程、竞赛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等门类,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实际获得。综合实践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同时包含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学生成长类课程旨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2.初高整体规划,构建课程体系
“1 3”培养试验班课程打破初高中的学段界限,立足于新课标和学校的优势学科,分三个阶段进行整体规划。
第一阶段:初三年级采取“基础 综合 选择”的模式。在上学期完成初三课程的基础上,下学期通过小专题的形式进行高中综合能力的前移拓展,构建初高衔接课程。
第二阶段:高一、高二年级采取“基础 特色 发展”的模式。实行跨年级的书院制,通过活动在课程选择、大学专业选择等方面实现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积极影响。学生进行高中必修基础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按照自己未来发展方向选择学习。
第三阶段:高三年级采取“特色 发展 高考”的模式。个性专长特色更加突出、明晰。同时,在教师系统的知识建构和应试规范训练的指导下进行升学备考。
3.加强学科实践,丰富学生活动
学科教学中注重拓宽学生的視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科前沿,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以下仅以语文和物理学科为例。
语文学科凸显阅读与写作,注意与社会现实链接思考。初三一年的时间,在整本书经典阅读中,学生前期通过精读、个人批注分享、人物分析展示、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中期进行分组排剧演绎,后期撰写研究论文。专题阅读一是给学生推送专题相关阅读材料,为学生构建立体阅读资料库;二是要对所读的内容有思考,从阅读中汲取解决现实问题思想和方法。
物理学科强化思维能力。初三上学期完成义务教育九年级要求的全部课程,同时将与高中相联系的电学部分拓展至高中程度。初三下学期一是开设初高衔接理论课,知识体系覆盖物理必修一,利用学案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并推进教学;二是开设物理实验探究课,进行重要实验仪器的组装,对需要实验支撑的重要物理规律进行实验探究。
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监控
评价方式分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期中期末成绩占60%,过程性成绩占40%。终结性评价: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评价,在高一、高二年级,每学段可获得相应学分,录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过程性评价:从评价内容上,注重出勤、听课、讨论、发言等学习过程评价;从评价主体上,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元评价;从评价方式上,实现作业、课题研究、行为观察等多样化评价;从评价载体上,建立学生学习记录档案,设计过程性学习评价表格,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通过四年三个学段的科学规划,“1 3”培养试验在培养学生思维、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拓宽学生视野和关注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范例与模式。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立项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北京市教委‘1 3’培养模式教育改革试验项目的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BCA16057)的研究成果
编辑 _ 汤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