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11.72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5.040
1 外阴白色病变的定义及分型
外阴白色病变(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是指女阴皮肤、黏膜因营养障碍而引起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性疾病。多年以来,妇产科临床医生常把外阴皮肤或黏膜变白、角化、萎缩等病变统称为“外阴白斑”,认为它是一种癌前病变,可能发展为外阴癌,因而力主尽早行外阴切除术。而一部分病理学家不同意这一诊断术语,认为只有出现棘细胞排列不整齐,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深染且分裂相增多等非典型增生改变时才应诊断为“外阴白斑”。
为了统一认识,1975年国际外阴病研究会决定取消“外阴白斑”病名,改称为“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并根据组织病理变化的不同,将其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
1.1 增生型
外阴营养不良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表皮层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棘细胞层增厚,上皮脚向下延伸,真皮浅层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一般多发生在30--60岁的妇女。
主要症状为外阴奇痒难忍,由于经常的搔抓或磨擦,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处的皮肤明显隆起增厚,有粗糙的皱襞,也可出现局部表皮角化伴有鳞屑或湿疹样改变。
1.2 硬化苔藓型
外阴营养不良病理特征为表皮层过度角化甚至出现角栓,表皮萎缩变薄,黑色素细胞减少,上皮角变钝或消失,真皮浅层水肿,胶原纤维结构丧失,真皮中层有淋巴细胞浸润。此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但以中年妇女多见。
临床症状主要为外阴瘙痒,瘙痒程度较增生型营养不良为轻,有时伴有疼痛症状。病变区常累及大小阴唇、阴蒂、后联合甚至肛门周围。外阴整体逐渐缩小、硬化、呈皮革样变,病变部位皮膚黏膜变白变薄,大小阴唇、阴蒂萎缩,干燥弹性差,常出现皲裂。
1.3 混合型
外阴营养不良兼有上述两种病变的特征,多数表现为小阴唇、后联合皮肤萎缩、变薄,色素减退呈白色,但其周围,特别是大阴唇出现局灶性皮肤增厚隆起。
主要症状也为外阴干燥、瘙痒或刺痛。外阴白色病变刮片做脱落细胞学检查,多数为表层角化细胞,也可见到表层超角化细胞。这些细胞巴氏染色胞浆呈橘黄色,细胞核消失,或仅可见到“核影”。一般见不到核异质细胞。
2 病因病理
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同出于胞中,循经外阴和阴户,精血两亏,则影响冲、任、督三脉的正常调节功能,以致阴部皮肤失去滋养,引起局部病变。引起上述病理改变的原因有:
(1)湿热下注外阴湿热久留不去,浸渍外阴而致。
(2)肝郁化火久郁化火,移于外阴,热灼脉络而致。
(3)气血虚弱气血素虚,外阴脉络失养而致。
(4)素体肝肾阴虚,冲任不足,外阴失养而致。
(5)肾虚精衰素体肾虚或久病及肾,肾虚精衰,督脉虚弱,外阴失养而致。
3 患者的致病因素及根源是什么?
(1)病因:体内的五脏六腑部分功能减弱或衰竭,造成体内的阴、阳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治疗:首先要补充五脏六腑功能所需的营养。
(3)加强五脏六腑的功能补充,使体内的阴、阳脏腑得到平衡及调和。
(4)从而达到全身各个部位及器官能够得到充分的营养补充即生长,在生长期间,随着人体新陈代谢的反射,在自然的生长过程中,促使外阴营养不良病变部位逐渐增大,生长出新的肉芽及弹性,使干燥的皮肤、色白的部位、萎缩的部位自然的润泽增大,逐渐恢复正常。
4 外阴白斑和外阴癌的区别
在增生型和混合型中,如出现棘细胞排列不整齐,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核染色深,分裂相增多,但基底膜完整时为非典型增生。可按范围与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非典型增生局限于表皮深部下1/3; 中度:累及1/3-2/3; 重度:超过2/3,但未累及全层。如上述异型细胞累及表皮全层且细胞失去极性为原位癌;穿透基底膜为浸润癌。两者均可在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基础上继发癌变。一般认为萎缩性营养不良病变很少出现典型增生,继发癌变也罕见。
4.1 外阴白色病变
病症:瘙痒,表面变白、脱屑、粗糙、增厚、皲裂、溃疡、变硬、粘连、萎缩;
检查:活检:过度角化,表皮变厚、变白,棘层增生,炎细胞浸润,表皮萎缩。
4.2 外阴癌
局部溃疡、隆起、增厚、基底部硬,溃疡面分泌物臭秽;
活检:异型细胞累及表皮全层且细胞失去极性。
肿瘤位于阴蒂部,其下方为双侧小阴唇白斑,上皮明显增厚,角化,质硬,弹性消失. 肿物呈圆形突出,表面尚光滑,病灶左侧上皮角化明显,部分溃破。病理结果为高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
4.3 小阴唇内侧癌性溃疡
周界清晰,边缘锐利,基底部平坦、色红,伴点状血管增生,表面覆盖一层黄色脓膜,病理结果为外阴鳞状上皮细胞癌
5 如何治疗
5.1 辩证分型
(1)湿热下注外阴白色病变,皮肤湿润浸渍,带多色黄,外阴瘙痒。
(2)肝郁化火外阴白色病变部位皮肤干燥皲裂,瘙痒,带多色黄,心烦易怒,溲赤便秘。
(3)气血虚弱外阴萎缩型营养不良为主,外阴有硬化性苔癣,萎缩性改变,头晕目眩,面色萎黄,心悸乏力。
5.2 分型治疗
(1)龙胆泻肝丸每日2次,每次1代,吞服。用于肝郁化火,湿热下注者。
(2)六味地黄丸每日2次,每次1丸,吞服。用于肝肾阴虚者。
(3)金匮肾气丸每日2次,每次1丸,吞服。用于肾虚阳衰者。
(4)乌鸡白凤丸或者补中益气丸或者定坤丹,每日2次,每次1丸,吞服。用于气血虚弱者。
(5)维生素C, 维生素B2, 复合维生素B各二片,一日两到三次
5.3 外洗方
马齿苋15g,生艾叶10g,生蒲黄10g,菟丝子15g ,白鲜皮10g ,白蒺藜15g,地肤子10g,紫花地丁10g,蝉蜕6g,硼砂6g ,儿茶6g,苦参10g,红花6g,水煎15分,1000ml外洗,每日一到二次。
5.4 不良治疗方法
(1)切记不可手术切除:因为手术切除不但出血多,影响外阴的营养供应,破坏了皮下组织,促使病情发展的更快,而且给患者外阴带来终身的变形及排尿困难。
(2)红外线疗法、波母疗法、外阴注射液疗法、外阴扎火针疗法、外阴冷冻疗法、激光疗法等,都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疗法,只能使外阴暂时缓解或无任何效果,甚至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及损伤。
6 注意事项
(1)本病长期不愈有恶变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随访,必要时重复做病理检查。
(2)保持外阴清洁,忌用肥皂、过浓的高锰酸钾粉或其他刺激性药物擦洗,彻底治疗阴道炎、外阴炎,避免用手抓外阴部。衣着应宽大、舒适,勤洗勤换。
(3)在饮食方面增加营养,多食绿色水果蔬菜小米,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舒畅。
1 外阴白色病变的定义及分型
外阴白色病变(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是指女阴皮肤、黏膜因营养障碍而引起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性疾病。多年以来,妇产科临床医生常把外阴皮肤或黏膜变白、角化、萎缩等病变统称为“外阴白斑”,认为它是一种癌前病变,可能发展为外阴癌,因而力主尽早行外阴切除术。而一部分病理学家不同意这一诊断术语,认为只有出现棘细胞排列不整齐,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深染且分裂相增多等非典型增生改变时才应诊断为“外阴白斑”。
为了统一认识,1975年国际外阴病研究会决定取消“外阴白斑”病名,改称为“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并根据组织病理变化的不同,将其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
1.1 增生型
外阴营养不良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表皮层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棘细胞层增厚,上皮脚向下延伸,真皮浅层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一般多发生在30--60岁的妇女。
主要症状为外阴奇痒难忍,由于经常的搔抓或磨擦,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处的皮肤明显隆起增厚,有粗糙的皱襞,也可出现局部表皮角化伴有鳞屑或湿疹样改变。
1.2 硬化苔藓型
外阴营养不良病理特征为表皮层过度角化甚至出现角栓,表皮萎缩变薄,黑色素细胞减少,上皮角变钝或消失,真皮浅层水肿,胶原纤维结构丧失,真皮中层有淋巴细胞浸润。此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但以中年妇女多见。
临床症状主要为外阴瘙痒,瘙痒程度较增生型营养不良为轻,有时伴有疼痛症状。病变区常累及大小阴唇、阴蒂、后联合甚至肛门周围。外阴整体逐渐缩小、硬化、呈皮革样变,病变部位皮膚黏膜变白变薄,大小阴唇、阴蒂萎缩,干燥弹性差,常出现皲裂。
1.3 混合型
外阴营养不良兼有上述两种病变的特征,多数表现为小阴唇、后联合皮肤萎缩、变薄,色素减退呈白色,但其周围,特别是大阴唇出现局灶性皮肤增厚隆起。
主要症状也为外阴干燥、瘙痒或刺痛。外阴白色病变刮片做脱落细胞学检查,多数为表层角化细胞,也可见到表层超角化细胞。这些细胞巴氏染色胞浆呈橘黄色,细胞核消失,或仅可见到“核影”。一般见不到核异质细胞。
2 病因病理
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同出于胞中,循经外阴和阴户,精血两亏,则影响冲、任、督三脉的正常调节功能,以致阴部皮肤失去滋养,引起局部病变。引起上述病理改变的原因有:
(1)湿热下注外阴湿热久留不去,浸渍外阴而致。
(2)肝郁化火久郁化火,移于外阴,热灼脉络而致。
(3)气血虚弱气血素虚,外阴脉络失养而致。
(4)素体肝肾阴虚,冲任不足,外阴失养而致。
(5)肾虚精衰素体肾虚或久病及肾,肾虚精衰,督脉虚弱,外阴失养而致。
3 患者的致病因素及根源是什么?
(1)病因:体内的五脏六腑部分功能减弱或衰竭,造成体内的阴、阳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治疗:首先要补充五脏六腑功能所需的营养。
(3)加强五脏六腑的功能补充,使体内的阴、阳脏腑得到平衡及调和。
(4)从而达到全身各个部位及器官能够得到充分的营养补充即生长,在生长期间,随着人体新陈代谢的反射,在自然的生长过程中,促使外阴营养不良病变部位逐渐增大,生长出新的肉芽及弹性,使干燥的皮肤、色白的部位、萎缩的部位自然的润泽增大,逐渐恢复正常。
4 外阴白斑和外阴癌的区别
在增生型和混合型中,如出现棘细胞排列不整齐,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核染色深,分裂相增多,但基底膜完整时为非典型增生。可按范围与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非典型增生局限于表皮深部下1/3; 中度:累及1/3-2/3; 重度:超过2/3,但未累及全层。如上述异型细胞累及表皮全层且细胞失去极性为原位癌;穿透基底膜为浸润癌。两者均可在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基础上继发癌变。一般认为萎缩性营养不良病变很少出现典型增生,继发癌变也罕见。
4.1 外阴白色病变
病症:瘙痒,表面变白、脱屑、粗糙、增厚、皲裂、溃疡、变硬、粘连、萎缩;
检查:活检:过度角化,表皮变厚、变白,棘层增生,炎细胞浸润,表皮萎缩。
4.2 外阴癌
局部溃疡、隆起、增厚、基底部硬,溃疡面分泌物臭秽;
活检:异型细胞累及表皮全层且细胞失去极性。
肿瘤位于阴蒂部,其下方为双侧小阴唇白斑,上皮明显增厚,角化,质硬,弹性消失. 肿物呈圆形突出,表面尚光滑,病灶左侧上皮角化明显,部分溃破。病理结果为高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
4.3 小阴唇内侧癌性溃疡
周界清晰,边缘锐利,基底部平坦、色红,伴点状血管增生,表面覆盖一层黄色脓膜,病理结果为外阴鳞状上皮细胞癌
5 如何治疗
5.1 辩证分型
(1)湿热下注外阴白色病变,皮肤湿润浸渍,带多色黄,外阴瘙痒。
(2)肝郁化火外阴白色病变部位皮肤干燥皲裂,瘙痒,带多色黄,心烦易怒,溲赤便秘。
(3)气血虚弱外阴萎缩型营养不良为主,外阴有硬化性苔癣,萎缩性改变,头晕目眩,面色萎黄,心悸乏力。
5.2 分型治疗
(1)龙胆泻肝丸每日2次,每次1代,吞服。用于肝郁化火,湿热下注者。
(2)六味地黄丸每日2次,每次1丸,吞服。用于肝肾阴虚者。
(3)金匮肾气丸每日2次,每次1丸,吞服。用于肾虚阳衰者。
(4)乌鸡白凤丸或者补中益气丸或者定坤丹,每日2次,每次1丸,吞服。用于气血虚弱者。
(5)维生素C, 维生素B2, 复合维生素B各二片,一日两到三次
5.3 外洗方
马齿苋15g,生艾叶10g,生蒲黄10g,菟丝子15g ,白鲜皮10g ,白蒺藜15g,地肤子10g,紫花地丁10g,蝉蜕6g,硼砂6g ,儿茶6g,苦参10g,红花6g,水煎15分,1000ml外洗,每日一到二次。
5.4 不良治疗方法
(1)切记不可手术切除:因为手术切除不但出血多,影响外阴的营养供应,破坏了皮下组织,促使病情发展的更快,而且给患者外阴带来终身的变形及排尿困难。
(2)红外线疗法、波母疗法、外阴注射液疗法、外阴扎火针疗法、外阴冷冻疗法、激光疗法等,都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疗法,只能使外阴暂时缓解或无任何效果,甚至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及损伤。
6 注意事项
(1)本病长期不愈有恶变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随访,必要时重复做病理检查。
(2)保持外阴清洁,忌用肥皂、过浓的高锰酸钾粉或其他刺激性药物擦洗,彻底治疗阴道炎、外阴炎,避免用手抓外阴部。衣着应宽大、舒适,勤洗勤换。
(3)在饮食方面增加营养,多食绿色水果蔬菜小米,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