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百科之母,学好语文是提高其他学科成绩的前提条件。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语文这门学科却始终没有得到学生、家长的重视,学习热情不高。作为教师,我们要注重激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质,为其更好地学习语文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学生;激发兴趣;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55
有资料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对文学感兴趣,而对语文课却不感兴趣,况且,现在的学生语文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农村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大多数学生懒惰成性,不愿多动脑、动手、动口,没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少数学生性格太内向,整天闷坐着,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有的甚至可以整天坐着不说不动,更不必说上课答问,连沟通都很困难,这样的学生语文能力自然就不如人意,常常是“教者费力,学者吃力”,双方都吃力不讨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做好新课导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教师讲课导入得好,就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下面,笔者列举出几种导入技巧和方法供参考。
1. 由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导入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作品时,可以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新课。如教《孔乙己》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课文: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凡读过鲁迅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遗弃的苦人儿形象。鲁迅先生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这个人究竟是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是怎样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学习本文之后,同学们就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
2. 由解释题目导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文题可以窥视文章的主旨。学生阅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为揭示文章的“主脑”,弄清题意就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例如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一位教师这样开讲:什么叫“项链”?“项”是颈项,就是脖子。项链,就是套在脖子上垂挂胸前的装饰品,多用金银,珍宝或珠玉制成,价值昂贵。这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女主人公瓦栽夫人为参加一次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那么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借项链呢?这串项链是怎样改变她的命运呢?她是否值得同情呢?有人说,“项链”就是“项链”,你同意吗?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读完小说就知道了。这样释题,既帮助学生了解有关项链的知识,理解题意,同时又牵出了小说的情节线索,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学习。
3. 由故事趣闻导入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虽然对抽象事物的认识能力正在不断增长,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还未成熟,认识能力还未能冲破感性的樊篱,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感性的认识,也就是说他们喜欢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情趣盎然的奇闻轶事。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在导入时教师可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如在讲《出师表》时,针对文言文难、课文篇幅长、人物关系复杂、事件头绪纷繁的特点,可先给学生先讲一个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然后点出:文学形象中的诸葛亮是如此聪明绝顶,那作为蜀国奇将的诸葛亮又是怎样鞠躬尽瘁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出师表》。这样,便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到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中,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讲究课堂提问的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也要讲究技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愉快的回答问题。如朱自清的《背影》,要求学生理解在家庭困顿的状况下父子惜别的深情,学习围绕中心事件详略得当的写法。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1. 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 “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3. 写人一般正面刻画外貌,本文为什么要写背影?4. 本文中是什么激起你的感情波澜?
这几个问题显示了课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课文的重点、难点上来,让学生潜心思考,深入钻研。
以上所提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琢磨、发掘其中蕴含较深的内容,理解作者“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功力,不至于对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词、句一晃而过。同时,也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体味到咬文嚼字的甘甜,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语文教师要合理地使用教材,灵活的运用电教、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收获知识。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那略带忧伤、凄美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泠地照着人间,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陶醉其中,超然物外的才情与达观的个性化解了苦闷。音乐配合图片,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被誉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意境也就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引导学生发现并感受课文自身的乐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发挥他们的课堂主人公地位,感受语文课堂的乐趣。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这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对这篇课文都很感兴趣,为了激发他们的情感,在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皇帝穿新装——展新装”这一高潮情节。当扮演皇帝的同学装模作样地穿起新衣,对着镜子,扭几扭。“卫士”神色凝重地撑着华盖,“后臣们”托着空气在教室通道里走起来的时候,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也发出了欢乐的笑声。同学们在欢乐中明白了皇帝的昏庸、无能、愚蠢。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
除了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乐趣外,课余时间笔者还组织学生举行一些有关语文知识的趣味活动。例如,成语接龙比赛,讲故事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诗文朗诵比赛,辩论赛等,以缓解学生长期听课和写作业的疲劳。让学生知道语文原来也有无穷的乐趣。
五、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经营充满“爱心”的学习氛围,从多方面、多角度给学生以体贴、关怀和帮助,以平等的态度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愉快的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真正形成朋友般、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他们更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他们渴望交流,渴望被关注,但较之小学生,他们更懂得掩饰这种内心的渴求,使之封闭起来,久之便发出一种失落,既而表现为对学习的厌倦。作为教师,我们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由爱戴某位教师而喜欢其所教的学科。师生间的距离接近了,感情融洽了,学生才会有振奋的精神,才会产生向往和追求学好语文的愿望,在学习上更加自觉、主动,更多一份浓厚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热爱语文课,首先得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当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得当,就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充实生活的动力,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不仅反映了我们教师本身的素质,而且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探索、研究教材,总结出更好的、更切合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地理解、体会、获得新的知识,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西扶绥县龙华中学 543200)
关键词:初中学生;激发兴趣;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55
有资料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对文学感兴趣,而对语文课却不感兴趣,况且,现在的学生语文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农村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大多数学生懒惰成性,不愿多动脑、动手、动口,没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少数学生性格太内向,整天闷坐着,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有的甚至可以整天坐着不说不动,更不必说上课答问,连沟通都很困难,这样的学生语文能力自然就不如人意,常常是“教者费力,学者吃力”,双方都吃力不讨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做好新课导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教师讲课导入得好,就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下面,笔者列举出几种导入技巧和方法供参考。
1. 由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导入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作品时,可以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新课。如教《孔乙己》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课文: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凡读过鲁迅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遗弃的苦人儿形象。鲁迅先生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这个人究竟是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是怎样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学习本文之后,同学们就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
2. 由解释题目导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文题可以窥视文章的主旨。学生阅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为揭示文章的“主脑”,弄清题意就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例如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一位教师这样开讲:什么叫“项链”?“项”是颈项,就是脖子。项链,就是套在脖子上垂挂胸前的装饰品,多用金银,珍宝或珠玉制成,价值昂贵。这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女主人公瓦栽夫人为参加一次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那么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借项链呢?这串项链是怎样改变她的命运呢?她是否值得同情呢?有人说,“项链”就是“项链”,你同意吗?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读完小说就知道了。这样释题,既帮助学生了解有关项链的知识,理解题意,同时又牵出了小说的情节线索,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学习。
3. 由故事趣闻导入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虽然对抽象事物的认识能力正在不断增长,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还未成熟,认识能力还未能冲破感性的樊篱,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感性的认识,也就是说他们喜欢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情趣盎然的奇闻轶事。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在导入时教师可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如在讲《出师表》时,针对文言文难、课文篇幅长、人物关系复杂、事件头绪纷繁的特点,可先给学生先讲一个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然后点出:文学形象中的诸葛亮是如此聪明绝顶,那作为蜀国奇将的诸葛亮又是怎样鞠躬尽瘁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出师表》。这样,便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到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中,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讲究课堂提问的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也要讲究技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愉快的回答问题。如朱自清的《背影》,要求学生理解在家庭困顿的状况下父子惜别的深情,学习围绕中心事件详略得当的写法。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1. 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 “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3. 写人一般正面刻画外貌,本文为什么要写背影?4. 本文中是什么激起你的感情波澜?
这几个问题显示了课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课文的重点、难点上来,让学生潜心思考,深入钻研。
以上所提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琢磨、发掘其中蕴含较深的内容,理解作者“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功力,不至于对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词、句一晃而过。同时,也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体味到咬文嚼字的甘甜,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语文教师要合理地使用教材,灵活的运用电教、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收获知识。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那略带忧伤、凄美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泠地照着人间,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陶醉其中,超然物外的才情与达观的个性化解了苦闷。音乐配合图片,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被誉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意境也就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引导学生发现并感受课文自身的乐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发挥他们的课堂主人公地位,感受语文课堂的乐趣。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这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对这篇课文都很感兴趣,为了激发他们的情感,在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皇帝穿新装——展新装”这一高潮情节。当扮演皇帝的同学装模作样地穿起新衣,对着镜子,扭几扭。“卫士”神色凝重地撑着华盖,“后臣们”托着空气在教室通道里走起来的时候,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也发出了欢乐的笑声。同学们在欢乐中明白了皇帝的昏庸、无能、愚蠢。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
除了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乐趣外,课余时间笔者还组织学生举行一些有关语文知识的趣味活动。例如,成语接龙比赛,讲故事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诗文朗诵比赛,辩论赛等,以缓解学生长期听课和写作业的疲劳。让学生知道语文原来也有无穷的乐趣。
五、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经营充满“爱心”的学习氛围,从多方面、多角度给学生以体贴、关怀和帮助,以平等的态度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愉快的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真正形成朋友般、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他们更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他们渴望交流,渴望被关注,但较之小学生,他们更懂得掩饰这种内心的渴求,使之封闭起来,久之便发出一种失落,既而表现为对学习的厌倦。作为教师,我们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由爱戴某位教师而喜欢其所教的学科。师生间的距离接近了,感情融洽了,学生才会有振奋的精神,才会产生向往和追求学好语文的愿望,在学习上更加自觉、主动,更多一份浓厚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热爱语文课,首先得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当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得当,就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充实生活的动力,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不仅反映了我们教师本身的素质,而且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探索、研究教材,总结出更好的、更切合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地理解、体会、获得新的知识,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西扶绥县龙华中学 54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