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策略教学略谈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c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独立设置阅读策略单元,其中第四单元的阅读策略是预测。什么是预测呢?预测主要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根据文本中显示的信息,对故事的情节发展、结局、人物命运等方面预先作出假设,并在阅读过程中结合文本内容对自己预测的结果进行验证的一种方法。那么,在阅读策略单元,如何就预测策略展开教学呢?
  一、借助课文旁批,辅助学生预测
  随文旁批是统编本教材的一大特色,这一编排形式不仅为学生的阅读做了指引,还可以作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一大利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旁批让学生来预测故事的发展,提升他们的预测能力。
  如在教学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随文旁批贯穿于文本始终,如在“再过一个晚上,行吗?……”这段话的旁边这样写道:“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些旁批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老屋会答应,因为……;老屋不会答应,因为……。文中像这样的地方还有许多,教学时教师都可以采取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借助旁批预测的办法,如此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明显提升。
  在预测单元的教学中,对于有旁批的课文来说,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很好地运用这些旁批来辅助自己的阅读。这样教学,教给了学生阅读的基本策略,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借助阅读提示,提升预测能力
  在统编本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选编了略读课文,这些略读课文的前面大都有阅读提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提示来提升学生的预测能力。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不会叫的狗》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是预测阅读单元,基于这点认识,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预测策略运用起来,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是这样要求的:“读故事,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想一想:故事的结局可能是什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从不会叫的狗跟鸡学鸡叫、跟杜鹃学鸟叫中对文本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再借助课文中的提示得出自己预测的結果,这样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效果显著。
  由此可见,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课前阅读提示就为学生的阅读指明了路径与方向。教师应鼓励学生借助阅读提示,边阅读边根据自己的理解认识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符合他们的接受认知习惯,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借助课后习题,课内走向课外
  阅读教学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预测作为阅读策略的一种形式,在课后习题中也有所体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借课后习题帮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的课后练习是这样设计的:“读读下面这些文章或书的题目,猜猜里面可能写了什么。《躲猫猫大王》《夏洛的网》《帽子的秘密》《柔软的阳光》《团圆》《小灵通漫游未来》。”在教学时,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预测经验,因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对这些内容进行预测,说一说这些文章或者小说里可能会出现哪些方面的内容,当学生作出预测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这样教学,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中的课后习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回顾,还可以把学生的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丰富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阅读策略有许多,不仅有预测策略,还有提问、速读等。在预测策略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习得预测的基本策略,以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作者单位:河北承德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课程,作业的设计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与补充,更是对课堂所学的延伸与运用。在“课程生活化”和“全课程”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作业的布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学生在生活化的作业中体验,在趣味性的作业中创新,在两者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动手实践,可以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一、让学生在生活化的作业中深入体验  语文教材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作业的布置要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但在当前习作教学中,不少教师却把精力花在了作前指导上,很少重视作后修改。统编教材一改传统,尤为重视作文修改。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 “语句段运用”栏目里,就列举了三种常见的病句类型。这意在提醒我们,要引导学生重视作文修改,尽可能消除自己习作中的“明显差错”。  从表面上来看,教材中只列举了三句话,指出了三种错误类型,但这并不仅仅是修改病句,教师应该对此进行延伸拓展,
小学语文各版本教材选取的古诗文短小精练而又富于儿童情趣。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课标明确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国特有的古诗文,充满着生生不息、独具魅力的风韵。  如《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写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爱如茉莉》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朴实淡雅的素描手法,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探望、照顾的生活细节,折射出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浓浓情感。课文语言清新、朴实,作者善于捕捉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腻刻画父母间相互关爱的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时,教师应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咀嚼、品味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题。  一、花为线索,点出“真爱”  课文以茉莉花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阅读教学主要是关于语言实践的教学,只有立足文本,对学生开展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用词的生动和语句的精妙之处。文本中的词句承载着作者独特的构思和见解,我们要解读文本,就必须从对词句的推敲入手。那么如何对文本中的词句进行推敲呢?笔者就结合统编本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谈谈推敲词句的一些做
杨再隋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可见,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源头活水生活来,语文教学应扎根于生活,牵动真情,方会有生命力。  一、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语文教学走进生活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学语文本身就是学生活。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感悟文本内涵的基础就是要先感悟语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学生只有走进文本的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沟通。  一、疏通字意,整体感悟  学生进行阅读时,要通过理解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才有可能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都设计了阅读策略单元。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为策略单元的开篇,其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价值。教材选编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三篇课文,其中,第一篇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集中呈现了阅读预测的基本方法,渗透的是概念性的、陈述性知识,那后面两篇略读课文的预测,我们应该如何教学呢?笔者实施关联性的教学,依循教材中的阅读提示,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
比较阅读,指将若干有共同特点的文章或同一文章的不同部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探究相关知识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专题化的比较阅读方法,打破一课一设计的教学方式,将课内外的文章进行整合,让学生针对主题、体裁、词句、结构等不同的专题进行比较阅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一、关注主题,梳理文本联系  专题化比较阅读可以将相同主题的文章整合在一起。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习作难教,习作难写,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综观学生习作的现状,虽然能够较完整地写出一件事的经过,但语言贫乏,内容空洞,缺乏细致入微、生动灵活的描写。如何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难题。学生的课内时间有限,过分强调整篇习作的构思,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我想到了片段习作教学。  片段习作以训练学生某一种单项能力为主要目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篇幅短小,训练目的明确,易于教师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