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黄虎威的《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是一部集和声分析、和声习题为一体的理论性专著。本文通过对黄虎威教授的采访,从其自幼与和声的情结、写作缘由、写作过程等方面记述了他一段长达16年的写书经历,并阐述了《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一书对推动功能和声的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及其学术价值。
关键词: 黄虎威;和声学;《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4-0045-03
今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上,黄虎威先生作为和声专家应邀出席大会,并作了《四部和声写作规则之我见》的专题发言。会议期间,有许多与会者十分关注他的《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以下简称《习题解答》)下册的写作情况,热切地期盼这本书能早日出版。《习题解答》把和声教学与研究工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证明了黄先生对和声孜孜不倦的探究;黄先生从初逾花甲到年过古稀,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地写作并最终完成这本《习题解答》。黄虎威先生对学术采取极其严谨的态度,不放过任何细节,力争做到完美。黄虎威教授就是这样一位用和声记录一段人生长跑的著名作曲家、理论家和教育家。
一、和声情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黄虎威教授对于和声的痴迷,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那时,他家里有一架风琴。每当听到父亲在风琴上弹出歌曲中的三度和声音程进行时,他总会被那柔润丰满的音响所吸引。这种有着丰富色彩的音响,为他描绘了诗一般的童年,在他的心底埋下了美好的种子,给了他最早的音乐启蒙。
或许是因为和音乐的这份不解之缘,大学时代,他虽就读于四川大学森林系,但却把心思放在了音乐上面。于是他到春熙路上的商务印书馆买来一本吴梦非编译的《和声学大纲》,开始自己研读起来。先是背其中的规则,然后开始做上面的习题。没钱购买五线纸,他就找来白纸,自己在上面画五线谱。他没日没夜地做着这些练习,“虽然是简单的技术练习,死记住那些枯燥的规则,但其中却带有极大的启发性,于今看起来,真是受用不尽”,黄虎威教授如是说。
上世纪50年代初,他在西南人民艺术学院音乐系和西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学习期间,因为有之前的根基,他的和声学成绩是班上最好的,甚至在两年的和声学习中,习题里只出现了一个违规的平行五度。这对于一个学习和声的学生来说,是需要怎样的细心与刻苦钻研的精神才能做到的啊!
1956年冬天,黄虎威被学校选送前往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跟随苏联作曲专家古洛夫进修和声一年余。他在古洛夫的和声班上非常认真地学习,并将所有的笔记整理得很好,得到了古洛夫的肯定和赞扬。学业完成之后回到西南音专,学校将他的笔记印制成册,分发到全国各地的音乐院系,无数的老师和学生通过学习这本教材获益。
从西南音专作曲系毕业留校后,黄虎威老师开始担任和声和作曲课程的教学。在任教期间,他陆续写作了《中国民歌的调式结构》、《四川汉族民歌的调式》和《民族调式和声转调法》(《转调法》的前身)。后一部教材的特点在于它来源于斯波索宾和声学的理论体系,但却将功能和声理论与中国的民族调式相结合。在他看来,音乐理论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发展而演化的,用西方古典音乐的和声技巧结合民族民间音乐特点编写教材,是社会的需要,是教学的需要,也是个人事业的需要。
“十年浩劫”后,艺术领域的各方面都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人民音乐出版社适时地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和声学专著——《和声写作基本知识》(简谱本),在中国乐坛上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从第1版到第7次重印,累计印数达15万余册,遍布全国各个角落。他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每个想要了解和声知识的读者介绍了融入他自己创作经验的和声学。
1983年,应人民音乐出版社的稿约,他又出版了第二部和声学专著——《转调法》。这是一本具有相当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得到各方好评,多次重印的累积印数达2.5万余册。童年时期的音乐情结,青年时期的专业进修,中年时期的和声论著,都为他之后写作《习题解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习题解答:1次稿约,16年长跑
1991年11月30日,黄虎威接到人民音乐出版社理论编辑室主任韩建邠女士的稿约,请他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刚出版的斯波索宾等4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增订重译本)》(以下简称《教程》)写习题解答。为此,韩建邠女士写来一封约稿信:
黄虎威先生:您好!
近来身体好吗?最近根据新版本重译的《和声学教程》已出版了,现寄给您一册,望您在看的时候如发现有什么错误之处,希来信告诉我们。另外,我们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出一本这本《和声学教程》的习题解答,不知您最近工作、身体情况如何?有没有兴趣做这项工作?因为您已在和声这方面深有研究,又有多年教学经验,文字能力十分强。再加上您向来做事情都十分稳妥,考虑周全,我相信这本习题解答您一定会写得十分有质量的。如果您愿意做这项工作,不知在1992年内能否完成?但我也十分担心您的身体,千万不要为此而累出病来。虽然我很希望您能够早日见到这本书,但如果要您太操劳,宁肯把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推迟,这一点请您十分十分注意。我们都不年轻了,都应注意保重身体。
韩建邠
1991年11月30日
信中的真切与诚恳以及对老朋友的友情和关心,让人为之动容。于是黄虎威欣然复信表示接受她的稿约。
时空转瞬多年已经过去,我想,韩建邠女士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初那1992年内完成的期望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才会成为现实。
黄虎威说,在那么多年曲折的写作过程中,人民音乐出版社分管这本书的编辑虽然几次变换,但是不变的是他们关切的语言,真诚的鼓励,毫不催促的耐心和一如既往的支持,这是他在如同长跑式的写书过程中遭遇困难甚至因意外事故而停止写作之后,又重新找回信念与决心的精神源泉之一。“我真的很感谢他们,这本书的完成和他们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三、十余年磨剑:高起点上的大跨步
从1992年初,黄虎威便开始了《习题解答》的写作。到2007年末,当他第3次寄走全部的818页下册手稿时,窗外的风景已经变换了16个春秋。上册已于2000年6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副牌社——华乐出版社出版;而下册却由于其艰深的内容,融入变音体系后进一步复杂化的和声以及比上册多两倍的篇幅,花费了他难以计数的时间和精力。
实际情况是,在下册的写作中,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口答习题的解答上。口答习题就是和声分析。口答习题要求分析的谱例,他总是尽力找寻,不放过任何一个要求分析的例子。从第28章到第58章,应分析的谱例有245曲,实际分析了202曲(384例),占应分析乐曲的82.5%;第59章到第60章,分析了7个完整作品和两个作品的片段。如果加上这两章的谱例分析,他所分析的谱例就占到了所有口答习题要求分析作品的86.1%。口答习题中列出的某些作品是很难找到的,能够找到并分析其中86.1%的谱例是相当不容易的。例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萨特阔》,他先在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和校外书店找寻这部歌剧,但都没有找到。但是他并未放弃分析这个作品,于是他托他的一位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的学生找到了这部歌剧。在用完之后他并未立即将乐谱寄回,而是把它带到了图书馆,“麻烦你们把这部歌剧复印下来,从此我们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也就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萨特阔》了”,他对图书管理员这样说。记得当时我在听到他讲述这个写书过程中的小故事时,眼眶是微微湿润的,感动于黄老师对学术的执着追求,更感动于他的这种为他人和学院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
和声分析往往与曲式分析密切相关,特别是分析完整的作品和完整的乐章更是如此。而曲式分析有时候却是相当复杂和困难的,特别是对那些在曲式认定方面存在争议的作品更是如此。为了解决某些作品的曲式分析问题,黄虎威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研究,并且经常与他所在的四川音乐学院和其他几所兄弟音乐学院的一些他熟识的教授、专家和益友们研讨,集思广益。比如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经过和其好友的深入讨论之后,才确定为“复三部曲式变体,结合奏鸣曲式原则”的曲式结构。再如《教程》第47章“下属和声组的变和弦”,这一章口答习题的最后一题是分析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的结尾。这部篇幅长大、演奏时间约半小时的单乐章奏鸣曲的结构十分复杂而自由,它的结尾究竟应从哪里开始?如果找不准结尾的开始,和声分析就无法进行。这些问题都是他通过请教和研讨后才最终得以解决的。
黄虎威说,在进行和声分析时他尽量运用《教程》中讲述的理论,但有时会遇到《教程》没有讲到的情况,因此,他也会对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例如同主音的调式交替,《教程》只讲了大调和小调,而实际上还有其他5种调式(多利亚调式、弗里吉亚调式等)参与交替。此外,还有“二重交替”等超出《教程》讲述范围的理论,他都作了阐述。
相对于口答习题而言,书面习题更多的是考验和声写作的功力。他认为,传统的和声配置主要要求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为旋律选配适当的和弦;第二是写出正确的声部进行。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既然是为这本特定的《教程》写书面习题解答,就应当尽量运用这本书中讲述的方法,把习题做得既符合规范,又有一定的艺术性。
在书面习题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为第60章的14道和声测试题所作的精彩的习题解答。这些测试题的曲式都是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和单三部曲式,它们具有总结的意义,要解答它们,就要综合运用全书讲过的各种和声手法,有时还不得不运用该书没有讲过的手法。按照《教程》的要求,黄先生为每道测试题写了两个答案。第一个答案是为旋律配置严格的四部和声,第二个答案或是写成钢琴曲,或是为旋律配写钢琴伴奏,或是写成弦乐四重奏。无论第一个答案还是第二个答案,其写作技巧都是完全规范化的。他说:“学习者只要将每道题的两个答案相互对照,就可以看出严格的四部和声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前者如何改写成后者,这对于研究四部和声写作如何过渡到创作会有所帮助。”
由于这本书篇幅巨大,所以它的校对工作也显得异常的漫长和困难。“为了检查那些书面习题,我在钢琴上弹了无数遍,总觉得不够放心,深怕出现什么问题和错误”,黄先生这样说。他把书面习题的检查细分成了很多项,列出表格,每检查完一项就在相应的那栏下面划勾,这样反反复复地做了很多次。从调号、拍号、调性、和弦选择、声部进行(包括有无平行五八度、隐伏五八度、对斜等错误)、临时记号、各声部的节奏等等,再细微到和弦的标记、文字的表达方式,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每一个不够完善的地方都一定要改得更完善。“从今年(2010年)5月初收到人民音乐出版社打印好的书稿以来,我就开始没日没夜、没有一丝懈怠地校对。有时一头栽进去后就完全忘记了时间,直到校对到眼睛已模糊得看不清稿件。我还记得有一晚校对到凌晨4点,虽然已经工作得很累,但是却无法入睡,脑海里全是那些音符、临时记号和文字。这种情况在之前写书的时候都不曾出现过,呵呵。”他说这话的时候显得很淡定,但是眼睛里却凝聚着一份坚定,一份希望。在这个繁华而又浮躁的时代,很少有人能真正静下心来,像黄老师这样,重复地做着这样枯燥艰辛的校对工作。“我这样做只是希望这本书能更好更完美,不要辜负广大读者的期望”。望着眼前这个头发已花白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时,我的心中除了敬意别无其他。
四、出版在即:期盼,更是欣慰
当笔者看到《习题解答》那重达18公斤的草稿以及厚达24厘米的手稿时,深深地被黄先生那勤奋、敬业的精神所震撼。这部书写十分清晰而规范的手稿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去解读各种纷繁复杂的和声现象,语言既通俗易懂又富有美感,让读者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一种不可多得的审美享受。同时,他还对许多书面习题的同一旋律做出不同的和声配置,对比之下,能够开拓读者的思维,充分理解和声配置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和声所产生的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听觉感受。这些做法都充分地体现出他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他对读者、对出版社和对自己高度负责的精神。
有一种看法认为,传统的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已经过时,没有必要再进行研究和学习,但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今天,传统和声仍在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而黄虎威的《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的问世,则将进一步向人们展示研究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的必要性。
当我再一次翻开黄先生那已改好、校对完毕即将寄回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书稿时,脑海里便浮现出一幅幅这样的画面——
在春节,当人们都在欢度佳节的时候,他还在艰辛地写作……
为了复印谱例与稿件,无数次地前往学院图书馆和校外的复印店……
当分析、写作上遇到困难时,与其他的专家、教授甚至他的学生一起研讨……
在修改好校对出的问题后,脸上浮现出欣慰的微笑……
16年写书的过程是艰辛的,又是快乐的。就如同农夫一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正如黄先生所说:“一切由大众和读者来评判吧。”
《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出版在即,真诚希望阅读这本书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获益,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读到一种美德、一种崇高的品质、一种智慧的蜷伏和永恒的精神价值。
责任编辑:陈达波
Professor Huang Huwei and His Answer to the Exercise of Sposobin’s Harmonic Lecture
Zhou Shu
Abstract:The answer to exercise of Sposobin’s harmonic lecture is an academic monograph combines harmonic ana-lysis with exercises. Through a interview on professor Huang, the article, on the one hand, gives an overview on his complex of studying harmonics, reasons and experiences in writing this monograph ,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sets forth th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and highly academic val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harmony.
Key words:Huang Huwei;harmonics; the Answer to the Exercise of Sposobin's Harmonic Lecture
关键词: 黄虎威;和声学;《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4-0045-03
今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上,黄虎威先生作为和声专家应邀出席大会,并作了《四部和声写作规则之我见》的专题发言。会议期间,有许多与会者十分关注他的《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以下简称《习题解答》)下册的写作情况,热切地期盼这本书能早日出版。《习题解答》把和声教学与研究工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证明了黄先生对和声孜孜不倦的探究;黄先生从初逾花甲到年过古稀,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地写作并最终完成这本《习题解答》。黄虎威先生对学术采取极其严谨的态度,不放过任何细节,力争做到完美。黄虎威教授就是这样一位用和声记录一段人生长跑的著名作曲家、理论家和教育家。
一、和声情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黄虎威教授对于和声的痴迷,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那时,他家里有一架风琴。每当听到父亲在风琴上弹出歌曲中的三度和声音程进行时,他总会被那柔润丰满的音响所吸引。这种有着丰富色彩的音响,为他描绘了诗一般的童年,在他的心底埋下了美好的种子,给了他最早的音乐启蒙。
或许是因为和音乐的这份不解之缘,大学时代,他虽就读于四川大学森林系,但却把心思放在了音乐上面。于是他到春熙路上的商务印书馆买来一本吴梦非编译的《和声学大纲》,开始自己研读起来。先是背其中的规则,然后开始做上面的习题。没钱购买五线纸,他就找来白纸,自己在上面画五线谱。他没日没夜地做着这些练习,“虽然是简单的技术练习,死记住那些枯燥的规则,但其中却带有极大的启发性,于今看起来,真是受用不尽”,黄虎威教授如是说。
上世纪50年代初,他在西南人民艺术学院音乐系和西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学习期间,因为有之前的根基,他的和声学成绩是班上最好的,甚至在两年的和声学习中,习题里只出现了一个违规的平行五度。这对于一个学习和声的学生来说,是需要怎样的细心与刻苦钻研的精神才能做到的啊!
1956年冬天,黄虎威被学校选送前往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跟随苏联作曲专家古洛夫进修和声一年余。他在古洛夫的和声班上非常认真地学习,并将所有的笔记整理得很好,得到了古洛夫的肯定和赞扬。学业完成之后回到西南音专,学校将他的笔记印制成册,分发到全国各地的音乐院系,无数的老师和学生通过学习这本教材获益。
从西南音专作曲系毕业留校后,黄虎威老师开始担任和声和作曲课程的教学。在任教期间,他陆续写作了《中国民歌的调式结构》、《四川汉族民歌的调式》和《民族调式和声转调法》(《转调法》的前身)。后一部教材的特点在于它来源于斯波索宾和声学的理论体系,但却将功能和声理论与中国的民族调式相结合。在他看来,音乐理论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发展而演化的,用西方古典音乐的和声技巧结合民族民间音乐特点编写教材,是社会的需要,是教学的需要,也是个人事业的需要。
“十年浩劫”后,艺术领域的各方面都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人民音乐出版社适时地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和声学专著——《和声写作基本知识》(简谱本),在中国乐坛上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从第1版到第7次重印,累计印数达15万余册,遍布全国各个角落。他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每个想要了解和声知识的读者介绍了融入他自己创作经验的和声学。
1983年,应人民音乐出版社的稿约,他又出版了第二部和声学专著——《转调法》。这是一本具有相当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得到各方好评,多次重印的累积印数达2.5万余册。童年时期的音乐情结,青年时期的专业进修,中年时期的和声论著,都为他之后写作《习题解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习题解答:1次稿约,16年长跑
1991年11月30日,黄虎威接到人民音乐出版社理论编辑室主任韩建邠女士的稿约,请他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刚出版的斯波索宾等4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增订重译本)》(以下简称《教程》)写习题解答。为此,韩建邠女士写来一封约稿信:
黄虎威先生:您好!
近来身体好吗?最近根据新版本重译的《和声学教程》已出版了,现寄给您一册,望您在看的时候如发现有什么错误之处,希来信告诉我们。另外,我们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出一本这本《和声学教程》的习题解答,不知您最近工作、身体情况如何?有没有兴趣做这项工作?因为您已在和声这方面深有研究,又有多年教学经验,文字能力十分强。再加上您向来做事情都十分稳妥,考虑周全,我相信这本习题解答您一定会写得十分有质量的。如果您愿意做这项工作,不知在1992年内能否完成?但我也十分担心您的身体,千万不要为此而累出病来。虽然我很希望您能够早日见到这本书,但如果要您太操劳,宁肯把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推迟,这一点请您十分十分注意。我们都不年轻了,都应注意保重身体。
韩建邠
1991年11月30日
信中的真切与诚恳以及对老朋友的友情和关心,让人为之动容。于是黄虎威欣然复信表示接受她的稿约。
时空转瞬多年已经过去,我想,韩建邠女士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初那1992年内完成的期望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才会成为现实。
黄虎威说,在那么多年曲折的写作过程中,人民音乐出版社分管这本书的编辑虽然几次变换,但是不变的是他们关切的语言,真诚的鼓励,毫不催促的耐心和一如既往的支持,这是他在如同长跑式的写书过程中遭遇困难甚至因意外事故而停止写作之后,又重新找回信念与决心的精神源泉之一。“我真的很感谢他们,这本书的完成和他们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三、十余年磨剑:高起点上的大跨步
从1992年初,黄虎威便开始了《习题解答》的写作。到2007年末,当他第3次寄走全部的818页下册手稿时,窗外的风景已经变换了16个春秋。上册已于2000年6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副牌社——华乐出版社出版;而下册却由于其艰深的内容,融入变音体系后进一步复杂化的和声以及比上册多两倍的篇幅,花费了他难以计数的时间和精力。
实际情况是,在下册的写作中,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口答习题的解答上。口答习题就是和声分析。口答习题要求分析的谱例,他总是尽力找寻,不放过任何一个要求分析的例子。从第28章到第58章,应分析的谱例有245曲,实际分析了202曲(384例),占应分析乐曲的82.5%;第59章到第60章,分析了7个完整作品和两个作品的片段。如果加上这两章的谱例分析,他所分析的谱例就占到了所有口答习题要求分析作品的86.1%。口答习题中列出的某些作品是很难找到的,能够找到并分析其中86.1%的谱例是相当不容易的。例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萨特阔》,他先在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和校外书店找寻这部歌剧,但都没有找到。但是他并未放弃分析这个作品,于是他托他的一位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的学生找到了这部歌剧。在用完之后他并未立即将乐谱寄回,而是把它带到了图书馆,“麻烦你们把这部歌剧复印下来,从此我们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也就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萨特阔》了”,他对图书管理员这样说。记得当时我在听到他讲述这个写书过程中的小故事时,眼眶是微微湿润的,感动于黄老师对学术的执着追求,更感动于他的这种为他人和学院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
和声分析往往与曲式分析密切相关,特别是分析完整的作品和完整的乐章更是如此。而曲式分析有时候却是相当复杂和困难的,特别是对那些在曲式认定方面存在争议的作品更是如此。为了解决某些作品的曲式分析问题,黄虎威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研究,并且经常与他所在的四川音乐学院和其他几所兄弟音乐学院的一些他熟识的教授、专家和益友们研讨,集思广益。比如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经过和其好友的深入讨论之后,才确定为“复三部曲式变体,结合奏鸣曲式原则”的曲式结构。再如《教程》第47章“下属和声组的变和弦”,这一章口答习题的最后一题是分析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的结尾。这部篇幅长大、演奏时间约半小时的单乐章奏鸣曲的结构十分复杂而自由,它的结尾究竟应从哪里开始?如果找不准结尾的开始,和声分析就无法进行。这些问题都是他通过请教和研讨后才最终得以解决的。
黄虎威说,在进行和声分析时他尽量运用《教程》中讲述的理论,但有时会遇到《教程》没有讲到的情况,因此,他也会对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例如同主音的调式交替,《教程》只讲了大调和小调,而实际上还有其他5种调式(多利亚调式、弗里吉亚调式等)参与交替。此外,还有“二重交替”等超出《教程》讲述范围的理论,他都作了阐述。
相对于口答习题而言,书面习题更多的是考验和声写作的功力。他认为,传统的和声配置主要要求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为旋律选配适当的和弦;第二是写出正确的声部进行。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既然是为这本特定的《教程》写书面习题解答,就应当尽量运用这本书中讲述的方法,把习题做得既符合规范,又有一定的艺术性。
在书面习题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为第60章的14道和声测试题所作的精彩的习题解答。这些测试题的曲式都是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和单三部曲式,它们具有总结的意义,要解答它们,就要综合运用全书讲过的各种和声手法,有时还不得不运用该书没有讲过的手法。按照《教程》的要求,黄先生为每道测试题写了两个答案。第一个答案是为旋律配置严格的四部和声,第二个答案或是写成钢琴曲,或是为旋律配写钢琴伴奏,或是写成弦乐四重奏。无论第一个答案还是第二个答案,其写作技巧都是完全规范化的。他说:“学习者只要将每道题的两个答案相互对照,就可以看出严格的四部和声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前者如何改写成后者,这对于研究四部和声写作如何过渡到创作会有所帮助。”
由于这本书篇幅巨大,所以它的校对工作也显得异常的漫长和困难。“为了检查那些书面习题,我在钢琴上弹了无数遍,总觉得不够放心,深怕出现什么问题和错误”,黄先生这样说。他把书面习题的检查细分成了很多项,列出表格,每检查完一项就在相应的那栏下面划勾,这样反反复复地做了很多次。从调号、拍号、调性、和弦选择、声部进行(包括有无平行五八度、隐伏五八度、对斜等错误)、临时记号、各声部的节奏等等,再细微到和弦的标记、文字的表达方式,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每一个不够完善的地方都一定要改得更完善。“从今年(2010年)5月初收到人民音乐出版社打印好的书稿以来,我就开始没日没夜、没有一丝懈怠地校对。有时一头栽进去后就完全忘记了时间,直到校对到眼睛已模糊得看不清稿件。我还记得有一晚校对到凌晨4点,虽然已经工作得很累,但是却无法入睡,脑海里全是那些音符、临时记号和文字。这种情况在之前写书的时候都不曾出现过,呵呵。”他说这话的时候显得很淡定,但是眼睛里却凝聚着一份坚定,一份希望。在这个繁华而又浮躁的时代,很少有人能真正静下心来,像黄老师这样,重复地做着这样枯燥艰辛的校对工作。“我这样做只是希望这本书能更好更完美,不要辜负广大读者的期望”。望着眼前这个头发已花白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时,我的心中除了敬意别无其他。
四、出版在即:期盼,更是欣慰
当笔者看到《习题解答》那重达18公斤的草稿以及厚达24厘米的手稿时,深深地被黄先生那勤奋、敬业的精神所震撼。这部书写十分清晰而规范的手稿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去解读各种纷繁复杂的和声现象,语言既通俗易懂又富有美感,让读者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一种不可多得的审美享受。同时,他还对许多书面习题的同一旋律做出不同的和声配置,对比之下,能够开拓读者的思维,充分理解和声配置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和声所产生的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听觉感受。这些做法都充分地体现出他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他对读者、对出版社和对自己高度负责的精神。
有一种看法认为,传统的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已经过时,没有必要再进行研究和学习,但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今天,传统和声仍在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而黄虎威的《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的问世,则将进一步向人们展示研究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的必要性。
当我再一次翻开黄先生那已改好、校对完毕即将寄回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书稿时,脑海里便浮现出一幅幅这样的画面——
在春节,当人们都在欢度佳节的时候,他还在艰辛地写作……
为了复印谱例与稿件,无数次地前往学院图书馆和校外的复印店……
当分析、写作上遇到困难时,与其他的专家、教授甚至他的学生一起研讨……
在修改好校对出的问题后,脸上浮现出欣慰的微笑……
16年写书的过程是艰辛的,又是快乐的。就如同农夫一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正如黄先生所说:“一切由大众和读者来评判吧。”
《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出版在即,真诚希望阅读这本书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获益,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读到一种美德、一种崇高的品质、一种智慧的蜷伏和永恒的精神价值。
责任编辑:陈达波
Professor Huang Huwei and His Answer to the Exercise of Sposobin’s Harmonic Lecture
Zhou Shu
Abstract:The answer to exercise of Sposobin’s harmonic lecture is an academic monograph combines harmonic ana-lysis with exercises. Through a interview on professor Huang, the article, on the one hand, gives an overview on his complex of studying harmonics, reasons and experiences in writing this monograph ,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sets forth th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and highly academic val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harmony.
Key words:Huang Huwei;harmonics; the Answer to the Exercise of Sposobin's Harmonic L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