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布鲁斯音乐在美国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见证了黑人在美国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作为黑人奴隶宣泄苦闷情感的方式之一,这一音乐元素被融入现代黑人文学的创作中。本文拟剖析托妮•莫里森的两部巨作中的布鲁斯音乐元素,解读布鲁斯旋律中表现的生存方式和展现的生命哲学,探讨音乐与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布鲁斯; 黑人文学;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宠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2-0089-02
音乐是美国黑人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黑人音乐中的布鲁斯是在早期黑人圣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形式。作为黑人奴隶宣泄苦闷情感的方式之一, 布鲁斯音乐演绎的是美国黑人的个人命运。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曾说过“黑人的圣歌和布鲁斯音乐包含一种生存哲理。”① 布鲁斯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黑人战胜自我、战胜恶劣环境的一种方式。它不仅能抒发黑人内心的苦闷,也能向黑人后代和世人传递黑人文化和智慧。许多美国作家在文学作品创作时,通过布鲁斯这一音乐形式反映黑人的生活境况,展现黑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理。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代表人物拉尔夫•埃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处处模仿布鲁斯音效,强有力地证明了黑人文学中的音乐传统。詹姆斯•鲍德温在《桑尼的布鲁斯曲》中借助布鲁斯弹奏了一曲强劲的黑人觉醒之歌。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就是一曲完整的布鲁斯音乐,深刻表达了黑人女性试图摆脱种族歧视和压迫的强烈愿望。
在众多有代表性的作家中,托妮•莫里森是唯一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作品总是深深植根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紧密围绕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历史命运展开。莫里森的成功不仅在于其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和独具匠心的叙述风格,也体现在其将黑人音乐渗透到作品的字里行间, 以此来传达她对黑人历史和文化的深切关怀。莫里森曾经说过,她的故事就是要努力表达出那些只有在音乐中才能表达的东西。
在《最蓝的眼睛》、《宠儿》等备受关注的作品中,莫里森充分运用布鲁斯这一音乐形式,将文学与黑人传统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使作品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评论赞誉莫里森为“吟唱布鲁斯的莎士比亚”。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也正是这部不足20万字的作品确立了莫里森在美国黑人文坛上的地位。为了在字里行间充分表达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揭示白人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意识对黑人的浸染和扭曲这一主题,莫里森自然而巧妙地将布鲁斯音乐的风格和内涵融入了该小说的创作中。
小说的叙述者克劳迪亚是一个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却健康成长的女孩。克劳迪亚的快乐源于母亲歌唱传统布鲁斯歌曲的甜美歌声。母亲“一直唱着有关火车和阿肯色州的歌曲”②,她的歌声不仅给克劳迪亚带来安慰和启迪,更让克劳迪亚学会了勇敢与坚强。克劳迪亚甚至觉得“痛苦不仅是可以忍受的,而且还是甜蜜蜜的。”③正是在这些布鲁斯音乐的滋养下,克劳迪亚渡过了艰难的岁月,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克劳迪亚也正是用布鲁斯音乐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佩克拉•布里德洛夫的故事。年仅11岁的黑人女孩佩克拉•布里德洛夫因相貌难看而受到周围人及家人的嫌弃,于是她极度渴望一双可以改变自己的最蓝的眼睛。然而,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遭到父亲强奸并怀孕,由此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在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游离,佩克拉最终精神错乱、心智异常,产生了幻觉。她坚信自己已经拥有了一双可以改变命运的美丽蓝眼睛,并完全沉浸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
为了将布鲁斯音乐的风格和内涵与故事的发展融为一体,在小说的引言部分,莫里森刻意让叙述者将美国启蒙读本《迪克和简》的故事重复叙述了3次。叙述者的这3次叙述也似乎一次比一次紧张和急迫,尤其是最后一次被省略了标点和间隔的重复叙述使得一段完整的故事演变成了模糊不清的乱语。正如一曲布鲁斯音乐,这样的叙述急促、纷乱、忧伤,且欠缺逻辑。莫里森的这种安排为主人公的命运埋下了伏笔——佩克拉的精神状态从正常到混乱直至疯狂,这种极端的变化隐含着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女孩幼小心灵的浸染、扭曲和荼毒。
在《最蓝的眼睛》中,叙述者克劳迪亚在布鲁斯的支撑下顽强地生存,在吟唱布鲁斯以抒发忧郁和悲伤的同时,传递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价值。与之相反,主人公佩克拉则是强势的白人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意识的牺牲品。在受到母亲的嫌弃、父亲的奸污后,佩克拉只有与自己拥有一双象征着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价值的蓝眼睛的幻觉相伴,她的世界里只有梦幻与癫狂,因为她已无法吟唱自己的布鲁斯,无法抒发自己的忧郁与苦闷。
通过借助布鲁斯这一音乐形式,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深刻地剖析了在白人文化价值为主导的社会中黑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惑,同时也彰显了黑人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1987年,莫里森的另一巨作《宠儿》问世。该小说以女奴玛格丽特•加纳的故事为原型,表现像玛格丽特那样的奴隶们的生活状态。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叙事话语使其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在《宠儿》中,莫里森再次融入了布鲁斯音乐元素。许多评论家认为《宠儿》就是在演绎一曲充满布鲁斯情绪的爵士乐。
正如在爵士乐演奏中,演奏者在演奏的同时,必须非常关注其他声音和乐器,莫里森在《宠儿》中的多视角叙事有效地将充满布鲁斯情绪的爵士乐这一音乐形式与文学作品创作融合到一起,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和奴隶制下黑人的生活和心灵创伤。
小说的开篇布局便是突如其来, 没有章节标题,首行也没有缩进, 让读者置身于纷乱的音符中。随后的章节同样既无标题, 也无明显的过渡, 动荡的叙事节奏, 把故事拉向不同的人物和事件, 恰似即兴而自由且变化多端的演奏。 莫里森通过赛丝、丹芙以及保罗•D等多人多次的叙事手法不仅使叙述更加客观可信,而且更有力地揭示了黑人的悲惨命运。莫里森在转换叙述视角时,充分融入了布鲁斯音乐的风格与内涵,突出其即兴、自由、变化的特点,将风格不同、长短不一的片断巧妙而自然地融为一体,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完整且精彩的画面。
对于莫里森来说,深沉忧郁的布鲁斯音乐是一种用于演奏的情感文字,更是一种超越苦难的生存哲理。在一次访谈中,莫里森曾经表示, 她要在创作中借助于音乐元素来充分表达她所希望传递给读者的思想, 即借助于布鲁斯音乐形式彰显黑人文化以及价值观。莫里森犹如文坛上的音乐大师,在小说的创作中,巧妙地运用黑人布鲁斯音乐元素,不仅反映了黑人的生活境况,展现了黑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理,而且体现了美国黑人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
对于将布鲁斯这一黑人音乐融入文学作品创作的美国作家来说,文学作品创作离不开布鲁斯表现手法,因为“布鲁斯是一种动力,它驱使人们将黑人经历的痛苦的生活细节和非人道的生活插曲记载在痛苦的意识中,是对忧伤的布鲁斯的一种体验和超越,但不是从哲学中找到安抚,而是从中获取一种近似悲剧和近似喜剧的抒情方式。”④作为黑人文化话语的代名词,布鲁斯代表了一种社会存在,同时也成为了美国黑人的典型的文化诉说。布鲁斯既是一种音乐,又是一种语言。通过布鲁斯音乐与文学作品创作的结合,黑人文化的形式与内涵同时得以传承和弘扬。
责任编辑:马林
注释:
① Jerry Gafio Watts, Heroism and Black Intellectuals: Ralph Ellison, Politics, and African American Intellectual Life [M]. North Carolina: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4, p.55.
② 托妮•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M]. 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p.64.
③托妮•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M]. 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p.87.
④ Ralph Ellison, “Richard Wright’s Blues”, in The Collected Essays of Ralph Ellison[M]. New York:Random House, 1995, p.135.
参考文献:
[1] 托妮•莫里森. 宠儿[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 王守仁.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 朱秋华.西方音乐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Blues in Black Literature—Taking Music Elements in Tony Morrison’s Literary Works for Example
Wu Licong
Abstract: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blues shows the rough and hard life of black people in America. As one of ways to give vent to their pentup feelings, many black writers implant the music elements, that is, blues into their literary works. By analyzing the blues elements in two great literary works wrote by Tony Morrison,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living predicament and philosophy in blues, in hopes to make a discussion on the power of expression in music and literature.
Key words:blues; black literature; Tony Morrison; The Bluest Eye; Beloved
关键词:布鲁斯; 黑人文学;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宠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2-0089-02
音乐是美国黑人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黑人音乐中的布鲁斯是在早期黑人圣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形式。作为黑人奴隶宣泄苦闷情感的方式之一, 布鲁斯音乐演绎的是美国黑人的个人命运。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曾说过“黑人的圣歌和布鲁斯音乐包含一种生存哲理。”① 布鲁斯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黑人战胜自我、战胜恶劣环境的一种方式。它不仅能抒发黑人内心的苦闷,也能向黑人后代和世人传递黑人文化和智慧。许多美国作家在文学作品创作时,通过布鲁斯这一音乐形式反映黑人的生活境况,展现黑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理。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代表人物拉尔夫•埃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处处模仿布鲁斯音效,强有力地证明了黑人文学中的音乐传统。詹姆斯•鲍德温在《桑尼的布鲁斯曲》中借助布鲁斯弹奏了一曲强劲的黑人觉醒之歌。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就是一曲完整的布鲁斯音乐,深刻表达了黑人女性试图摆脱种族歧视和压迫的强烈愿望。
在众多有代表性的作家中,托妮•莫里森是唯一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作品总是深深植根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紧密围绕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历史命运展开。莫里森的成功不仅在于其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和独具匠心的叙述风格,也体现在其将黑人音乐渗透到作品的字里行间, 以此来传达她对黑人历史和文化的深切关怀。莫里森曾经说过,她的故事就是要努力表达出那些只有在音乐中才能表达的东西。
在《最蓝的眼睛》、《宠儿》等备受关注的作品中,莫里森充分运用布鲁斯这一音乐形式,将文学与黑人传统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使作品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评论赞誉莫里森为“吟唱布鲁斯的莎士比亚”。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也正是这部不足20万字的作品确立了莫里森在美国黑人文坛上的地位。为了在字里行间充分表达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揭示白人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意识对黑人的浸染和扭曲这一主题,莫里森自然而巧妙地将布鲁斯音乐的风格和内涵融入了该小说的创作中。
小说的叙述者克劳迪亚是一个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却健康成长的女孩。克劳迪亚的快乐源于母亲歌唱传统布鲁斯歌曲的甜美歌声。母亲“一直唱着有关火车和阿肯色州的歌曲”②,她的歌声不仅给克劳迪亚带来安慰和启迪,更让克劳迪亚学会了勇敢与坚强。克劳迪亚甚至觉得“痛苦不仅是可以忍受的,而且还是甜蜜蜜的。”③正是在这些布鲁斯音乐的滋养下,克劳迪亚渡过了艰难的岁月,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克劳迪亚也正是用布鲁斯音乐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佩克拉•布里德洛夫的故事。年仅11岁的黑人女孩佩克拉•布里德洛夫因相貌难看而受到周围人及家人的嫌弃,于是她极度渴望一双可以改变自己的最蓝的眼睛。然而,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遭到父亲强奸并怀孕,由此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在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游离,佩克拉最终精神错乱、心智异常,产生了幻觉。她坚信自己已经拥有了一双可以改变命运的美丽蓝眼睛,并完全沉浸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
为了将布鲁斯音乐的风格和内涵与故事的发展融为一体,在小说的引言部分,莫里森刻意让叙述者将美国启蒙读本《迪克和简》的故事重复叙述了3次。叙述者的这3次叙述也似乎一次比一次紧张和急迫,尤其是最后一次被省略了标点和间隔的重复叙述使得一段完整的故事演变成了模糊不清的乱语。正如一曲布鲁斯音乐,这样的叙述急促、纷乱、忧伤,且欠缺逻辑。莫里森的这种安排为主人公的命运埋下了伏笔——佩克拉的精神状态从正常到混乱直至疯狂,这种极端的变化隐含着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女孩幼小心灵的浸染、扭曲和荼毒。
在《最蓝的眼睛》中,叙述者克劳迪亚在布鲁斯的支撑下顽强地生存,在吟唱布鲁斯以抒发忧郁和悲伤的同时,传递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价值。与之相反,主人公佩克拉则是强势的白人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意识的牺牲品。在受到母亲的嫌弃、父亲的奸污后,佩克拉只有与自己拥有一双象征着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价值的蓝眼睛的幻觉相伴,她的世界里只有梦幻与癫狂,因为她已无法吟唱自己的布鲁斯,无法抒发自己的忧郁与苦闷。
通过借助布鲁斯这一音乐形式,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深刻地剖析了在白人文化价值为主导的社会中黑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惑,同时也彰显了黑人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1987年,莫里森的另一巨作《宠儿》问世。该小说以女奴玛格丽特•加纳的故事为原型,表现像玛格丽特那样的奴隶们的生活状态。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叙事话语使其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在《宠儿》中,莫里森再次融入了布鲁斯音乐元素。许多评论家认为《宠儿》就是在演绎一曲充满布鲁斯情绪的爵士乐。
正如在爵士乐演奏中,演奏者在演奏的同时,必须非常关注其他声音和乐器,莫里森在《宠儿》中的多视角叙事有效地将充满布鲁斯情绪的爵士乐这一音乐形式与文学作品创作融合到一起,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和奴隶制下黑人的生活和心灵创伤。
小说的开篇布局便是突如其来, 没有章节标题,首行也没有缩进, 让读者置身于纷乱的音符中。随后的章节同样既无标题, 也无明显的过渡, 动荡的叙事节奏, 把故事拉向不同的人物和事件, 恰似即兴而自由且变化多端的演奏。 莫里森通过赛丝、丹芙以及保罗•D等多人多次的叙事手法不仅使叙述更加客观可信,而且更有力地揭示了黑人的悲惨命运。莫里森在转换叙述视角时,充分融入了布鲁斯音乐的风格与内涵,突出其即兴、自由、变化的特点,将风格不同、长短不一的片断巧妙而自然地融为一体,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完整且精彩的画面。
对于莫里森来说,深沉忧郁的布鲁斯音乐是一种用于演奏的情感文字,更是一种超越苦难的生存哲理。在一次访谈中,莫里森曾经表示, 她要在创作中借助于音乐元素来充分表达她所希望传递给读者的思想, 即借助于布鲁斯音乐形式彰显黑人文化以及价值观。莫里森犹如文坛上的音乐大师,在小说的创作中,巧妙地运用黑人布鲁斯音乐元素,不仅反映了黑人的生活境况,展现了黑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理,而且体现了美国黑人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
对于将布鲁斯这一黑人音乐融入文学作品创作的美国作家来说,文学作品创作离不开布鲁斯表现手法,因为“布鲁斯是一种动力,它驱使人们将黑人经历的痛苦的生活细节和非人道的生活插曲记载在痛苦的意识中,是对忧伤的布鲁斯的一种体验和超越,但不是从哲学中找到安抚,而是从中获取一种近似悲剧和近似喜剧的抒情方式。”④作为黑人文化话语的代名词,布鲁斯代表了一种社会存在,同时也成为了美国黑人的典型的文化诉说。布鲁斯既是一种音乐,又是一种语言。通过布鲁斯音乐与文学作品创作的结合,黑人文化的形式与内涵同时得以传承和弘扬。
责任编辑:马林
注释:
① Jerry Gafio Watts, Heroism and Black Intellectuals: Ralph Ellison, Politics, and African American Intellectual Life [M]. North Carolina: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4, p.55.
② 托妮•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M]. 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p.64.
③托妮•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M]. 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p.87.
④ Ralph Ellison, “Richard Wright’s Blues”, in The Collected Essays of Ralph Ellison[M]. New York:Random House, 1995, p.135.
参考文献:
[1] 托妮•莫里森. 宠儿[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 王守仁.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 朱秋华.西方音乐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Blues in Black Literature—Taking Music Elements in Tony Morrison’s Literary Works for Example
Wu Licong
Abstract: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blues shows the rough and hard life of black people in America. As one of ways to give vent to their pentup feelings, many black writers implant the music elements, that is, blues into their literary works. By analyzing the blues elements in two great literary works wrote by Tony Morrison,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living predicament and philosophy in blues, in hopes to make a discussion on the power of expression in music and literature.
Key words:blues; black literature; Tony Morrison; The Bluest Eye; Belo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