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道路的世界凝视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364963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外国作家的解放区书写如何界定,实际上关涉到解放区文艺的外延究竟如何确定的问题。以革命史与文学史的双重视角介入考察,可以有效地厘清这一问题,进而对解放区外国作家的创作归属加以梳理。以此为基础进入解放区外国作家创作的内部,可以发现外国作家的解放区书写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纳入了同一体系,并对中国抗战和红色革命起到了宣传和正名的作用。其次,这一部分书写关注到中国民生、弱势群体解放等话题,使中国革命超越民族解放的范畴,成为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外国作家群体还构成了观察中国抗战和革命的独特视角,通过新闻报道、社会学研究的专业眼光审视中国社会,对历史细节及历史氛围的把握与中国作家创作形成互补效应,并由此形成解放区外国作家创作的独特文学性。
  关键词:解放区文学;外国作家;世界视野
  1990年代初期,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1992),其中包含两卷“外国人士作品编”,其作者有爱泼斯坦、斯诺、史沫特莱等较为知名的作家,也有如汉姆逊、卡尔逊、西蒙诺夫等相对陌生的名字。综观这些书写过解放区(包括此前的边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作家,大概有如下几类:一是直接参加解放区革命事业的外国友人,其中有些人本身便是职业作家,在解放区的创作属于职业习惯使然;有些则属于业余作者,虽然部分写作的文学水准较高,但多数作品并非为了文学目的。二是受中国共产党邀请来到解放区的外国作家,这些作家多数都有新闻记者背景,他们的写作有自身的立场和标准,新闻职业要求的“真实”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三是纯粹由于工作关系来解放区的工作人员的写作,他们写作的文学目的并不强烈,除了工作需要外纯粹是个人化写作。在解放区文艺研究中,这些文献的价值通常在于说明解放区文艺创作的语境,因为这些作家普遍以“旁观者”的姿态写作解放区,因此会带给人“旁观者清”的感受,尤其是将之与解放区原始文献结合起来,更具有非比寻常的说服力。除此之外,如何从文学史的视野——特别是解放区文艺研究的视野去认知这些作品,很多基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总体来说,包含两个基本问题:第一,解放区外国作家的创作应不应该归属到“解放区文艺”的范畴中?这个问题在很多研究中仿佛不言自明,如《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显然将之视为“解放区文学”的一部分,但细读爱泼斯坦和高粱两位分卷主编的序言,依然还是从“国际友人”的角度理解这些作品,这个定位比文学史上的“同路人”距离更远。而在诸多中国现代文学史、解放区文艺史和延安文艺史中,外国作家作品甚少作为典型文学案例得以分析和研究。这其中自相矛盾之处值得学界认真思考。第二,(大多数)解放区外国作家的创作是否属于“文学”的范畴?虽然在文学史上“报告文学”是个重要文类,也出现过许多经典的作品,当下中国还出现过“非虚构文学”的风潮,但如《西行漫记》《中国震撼世界》《十里店》等作品,似乎鲜少有研究者如分析报告文学一般分析它们,更多还是将它们视为实用写作——而非文学写作。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具有内在关联性,只有确定这些作品的文学归属,也才能对其文学性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不然所展开的论述难免会出现隔靴搔痒的问题,尤其是将革命意义、文学意义混为一谈。
  解放区外国作家的创作,其实关涉到解放区文艺(延安文艺)研究中一直懸而未决的困惑,类似“解放区文艺”“延安文艺”的外延究竟如何确定,是以创作主题、作者身份,还是流通过程来衡量?事实证明,不管哪一种确定边界的办法都有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实际上,与外国作家情形类似的还有“外来作家”的创作,这个群体的范围更广,他们共同特征是短期客居解放区,他们的创作是否属于“解放区文艺”的范畴也常常没有清晰的说法。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解放区文艺”的特殊性,因为它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密联系,因此其文艺成就首先是从“革命史”还是“文学史”的视野去梳理,就成为一个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过程中,“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哪个在文艺评判中占据第一的问题被热烈讨论,会后也形成“政治标准第一”的共识,所以首先从“革命史”或“文学史”来认识解放区文艺的问题实际已经得到了解决,简单来说,“革命史”视野是整体立场,而“文学史”视野则属于技术立场。厘清两者的关系,目的在于加深对“解放区文艺”整体认识,认识到这个文学史命名背后的多重内涵,便于研究朝纵深发展。所以,本文对解放区外国作家作品归属和文学性的探讨,也会从“革命史”和“文学史”的双重视角出发,认识其文学特征如何参与到革命进程中,革命事业又如何丰富它们的文学意义。
  一
其他文献
一只蜜蜂落在我的手上  一只蜜蜂落在我的手上,  把食指当成了工作台。  它熟练地从顶部卸下花粉,用唾液粘起来,  庄重得像打造四块金砖。  由于紧张,我的手颤抖了一下,  蜜蜂慌忙拾起花粉,飞走了。  但它留下了最大的那块儿,  作为给我的昂贵的场地费。  不速之客  一只黑猫,  主人一样出现在我的花园。  看到在海棠树后侍弄花草的我,  它停下来,审视了我三秒钟,  而后虎步走过木台。  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发展史是百年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和发展历程,重温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建立、巩固、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轨迹,坚定人
摘要:《青鸟故事集》以“物”为题眼,深入历史肌理,汇通本土与异域、中国与西方,建构虚实交错的“幻想性”文本。文化观望与触碰在政治与历史话语的强调与消解中且行且进,最终达至互涉与交融。本文通过剖析作品,试图发掘与厘清中西文化结构相互定义的意涵。并阐发由物质至知识的流通过程中,“误解”所造成的文化砥砺对相异文明体系的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与西方;命名;误读;翻译与权力  《青鸟故事集》
摘要:童庆炳的文艺思想是立足于对时代、社会变迁的考察,联系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精神状态形成的。他认为,我们急需的审美文化应是说不尽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而将审美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文学艺术与人的建设相联结,提出民主精神、人文主义和诗意是人的精神生活关怀之鼎,并对自己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的审美论做了相应的修正和推进,发展为从文化的视角考察、研究文学的“文化诗学”。童庆炳将审美问题划分为四个层次予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各项政策举措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在百姓的认可中有了获得感,在工作的推进中有了使命感,然而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带来的一些无谓事务也正在消解着他们的责任感。  抓落实的思路被层层检查一遍遍打断,推工作的时间被“文山会海’一次次挤占,有些时候,工作还没推到基层,巡察组早已入驻……所以,要想“抓铁有痕”,还需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科学决策从源头上“减负”
蔡凌燕,教师。在《百花洲》《星火》《南方文学》《创作评谭》等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  1  刘夏听到有媒人来提亲,觉得做梦一般,不敢相信是真的。但他还是按捺住自己,安安静静认真听媒人的介绍。  父亲刘为善是说不上话的。自从十五年前不小心从家里没装扶手的楼梯上摔下来后,他再也没能下床站起来。家里的一切都是老婆李金娥做主。李金娥也只是名义上的户主,两个儿子大了,没有一个听话的。听她话的只有残疾的男人和
2018年8月24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主办,《当代文坛》编辑部承办,眉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的“2018年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在成都举行。迄今,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已连续召开十三届。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出品:中铁大桥局  中铁大桥院  湖北党员生活杂志社  策划:张小燕 李新龙  刘峰 蒋卓 舒智明  统筹:李薇 祁曙光 马永红  鄢涛 吴希龙  记者:赵雯 冯杰 刘志勇 张博伦  编辑:黃梦田 冯然  滔滔万里长江,浮沉多少梦想。  “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自古中国人就梦想着,在长江上建造大桥跨越天堑。清末时,张之洞即动议“于大江中建一铁桥”;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在武汉建设长江大桥
摘要:朱天文身为新电影产生以来鲜有的兼具小说家身份的女性编剧,其剧本写作和对侯孝贤电影具体创制、拍摄过程的参与,都从文学和女性的双重角度为侯氏电影美学形态的形成与确立提供了新因素。本文以朱天文在侯氏电影中的文学文化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其女性视角和美学渗透加以考察。  关键词: 朱天文;侯孝贤;女性声音;文学视角;美学形构  侯氏电影的起点是朱天文写于1982年的短篇《小毕的故事》,由于对此篇小说的兴
只有低下头,睁大眼睛  才能看到,那些散落在  工地上的,一枚枚  大大小小的钉子  当我举起锤子,想将它们  再次逼进木质的纹理时  只一下,便发觉  它们已经不能承受  这样的生活之重了  尘世的风雨  早已将它们腐蚀得锈迹斑斑  连看似并不硬冷的木頭  也可以挫伤它们曾经的锐气  让我想起,那些回到老家  灰头土脸的父老乡亲  宋圣林,祖籍江苏泰州,有作品发表于《扬子江诗刊》《散文诗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