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唤醒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决定了语文课程与生命关怀具有天然的联系。“言为心声”,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唤醒教育”,是点燃学生生命之火、拨动学生心灵琴弦的最温情、最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途径。
现实的语文教育往往疏忽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被践踏,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泯灭,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被扼杀。是什么让语文教育的生命之火不够旺盛?原因是多方面的。
1.急功近利思潮干扰。在功利化的社会当中,教育目标定位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很少顾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语文教育中人的价值退居次位,教育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知识技能本位,扩大了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命成长周期是缓慢的,语文教学走的却是一条“捷径”,人文内涵的长期熏陶、浸染过程被“短平快”式的机械训练所代替。学生的学业成绩成为衡量学习结果和评价课程方案的唯一指标,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生命价值取向,带来的后果是,只有少数所谓的“好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激励,更多的人品尝到的是失败的苦涩。
2.生命本位意识缺乏。语文教育的前提是视学生为“人”,把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去对待。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把“目中无人”视为中国语文的最大弊病。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生动范例,语文课堂却没能激起沉睡的生命欲望、触发求知的生命本能。教师往往片面强调以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的掌握为核心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还应获得的“语文素养”,淡化了以生命的全面提升为核心的“文化修养”的提高。
不少教师缺乏对阅读主体性的深刻认识,忽略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常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传统教育还忽视教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忽视教师的人格与精神对学生的深远影响,评价一个老师的价值往往根据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也造成了教师对自我精神生命的忽视以及自主激活和创造意识的缺失。
3.学习指导路径狭窄。因为忽视了语文对于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价值,本应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简单的传输、接受过程,语文学习被限定在死记硬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析轻表达、重训练轻体悟的狭窄空间,甚至淹没在题海里。高考指挥棒的巨大魔力,造成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忽视语言的模糊性而过分强调精密性;忽视学生的独创性而迷信答案的标准化。
很少有口语交际训练,很少有语文课外活动。语文课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是欣赏文章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而是研究如何对付考试,如何取得高分。如阅读教学精确分析、繁琐讲解,使有血有肉的文本变得支离破碎,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写作教学本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不少教师却把重点放在模式化训练上,要求学生只能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强调种种规矩:立意要如何,选材要如何,严重遏制了学生的抒写或创作热情。学生逐渐变得人云亦云,其鲜活、富有个性的一面在作文中荡然无存,对写作不仅无从喜爱而且厌倦害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文教育受到的束缚太多,缺乏点燃生命火焰的生态环境。语文教育急需松绑,需要创设温情、宽松、诗意、人道的诗化环境,为学生个体生命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新课程把“教育民主”“回归生活”“个性发展”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也正是体现了生命关怀的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整个生命,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语文教师更要改进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情趣和活力的教学过程中,生成文学趣味,孕育美好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获得心灵洗礼,得到精神提升。笔者以为当务之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关爱生命意识
无论进行何种教育,观念是先导,而教育者是观念的承载者。语文教育需要从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潮中挣脱出来,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价值,从生命的高度确立起崭新的学生观,将学生视为言语活动的实践者、平等交流的对话者。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事业,它除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外,更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了解生活,培育灵性,促进生命的完善和人性的丰富。
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想让学生爱惜生命、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有着更高精神追求和理想追求的人。教育活动作为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应关注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尊重教师的生命权,呼唤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应该成为生命教育新的生长点。只有当语文教师从“传道者”或“奉献者”这些传统赋予的职责规范中超脱出来,获得了完整的生命关爱意识,建构起张扬当代价值取向的生命伦理精神,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不仅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也点燃自己的生命之火。
正在到来的是一个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的时代,对个体生命的热爱和多方面的促进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只有思想上松绑,语文教育才能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体会语言的奥妙,在自由的写作中表达个性化的思考,从而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语文素质,而且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
二.在阅读教学中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灵魂的对白,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生命节律的跳动。”语文教育应当充分发挥阅读的唤醒功能,尊重不同主体解读文本的差异。作为教师,要赋予学生解读作品的自由和权力,鼓励个性的感悟和解读,通过文本所蕴含的精神、情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审美意识,使学生在心灵上有一种顿悟,在精神上得到滋养。
如笔者教学《史记·刺客列传》一文,首先找准切入口,精心设计话题——“荆轲为什么要去刺秦王”激活学生思维。然后营造对话情境,要求学生从“荆轲刺秦王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角度,体验文本内容,向文本深处挖掘。接着,拓展文本,出示陶渊明的《咏荆轲》,引导学生对陶渊明提出的“君子死知己”展开热烈的讨论,实现深度对话,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鼓励个性的感悟和解读。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表现欲望强烈。如有学生认为荆轲刺秦是因为有“侠义”精神,也有学生认为荆轲想当英雄名垂千古。见解精辟深刻,学生真正进入了文本情境,产生了属于个体生命独特体验的情怀。
笔者还引导学生去发现空白,填补空白。如根据文中“技不精”的评价,让学生设想如果“技精”,刺死秦王,荆轲结局会怎样。有学生说秦王被刺死,荆轲肯定会被秦王身边的人杀死;也有学生说秦王被刺死,荆轲会自杀,因为他完成了太子丹交给自己的使命,但自感秦王一死会引起天下大乱,所以愧对天下苍生而自杀。学生的合理想象丰富了文本意蕴,完成了对文本意义的重新建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基本处于一种开放、自主、灵动的思维状态之中。
阅读是生命的滋养,必须从教师霸权中走出来,还学生以阅读自主权,让学生真正触摸到字里行间跳动的生命脉搏。
三.引导学生抒写生命本色
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余秋雨先生在《“太阳风” 中学生随笔系列》一书序中说“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欲望和表达的潜能,关键是把写作从“应试”或“应世”的外在需求转化为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在作文中说出自己真实的故事,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使作文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需要,抒写生命本色。
如作文命题可以贴近生命的成长过程。笔者发现《我想握住你的手》《沟通》《诗意地生活》一类作文题就能令学生的感觉和思想变得丰盈起来,言语生命意识变得活跃起来。提倡写随笔,“心情随笔”是“生命意念”的随时表达,具有非常强的“自我”性,呈现出成长的酸甜苦辣和生命轨迹。平时引起思考的一些问题、偶尔闪现的思想火花等都可付诸笔端。鼓励学生用各种形式创作,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自由、舒展、愉快地用自己的言语演绎生命的姿彩。
作文是生命的舒张,写作教学需要还学生以写作主体应有的生命尊严,构建“绿色写作生态”,让写作这种精神劳动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以生为本,主体性的自由阅读和写作,应该是我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总之,语文教学急需渗透生命意识的探索。语文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自觉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积极拓展语文教学外延,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启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只有点燃语文教育的生命之火,才能发掘语文教育的巨大魅力,让语文教育绽放生命之花。
陈桂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责任编校:舒 坦
现实的语文教育往往疏忽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被践踏,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泯灭,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被扼杀。是什么让语文教育的生命之火不够旺盛?原因是多方面的。
1.急功近利思潮干扰。在功利化的社会当中,教育目标定位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很少顾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语文教育中人的价值退居次位,教育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知识技能本位,扩大了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命成长周期是缓慢的,语文教学走的却是一条“捷径”,人文内涵的长期熏陶、浸染过程被“短平快”式的机械训练所代替。学生的学业成绩成为衡量学习结果和评价课程方案的唯一指标,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生命价值取向,带来的后果是,只有少数所谓的“好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激励,更多的人品尝到的是失败的苦涩。
2.生命本位意识缺乏。语文教育的前提是视学生为“人”,把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去对待。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把“目中无人”视为中国语文的最大弊病。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生动范例,语文课堂却没能激起沉睡的生命欲望、触发求知的生命本能。教师往往片面强调以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的掌握为核心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还应获得的“语文素养”,淡化了以生命的全面提升为核心的“文化修养”的提高。
不少教师缺乏对阅读主体性的深刻认识,忽略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常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传统教育还忽视教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忽视教师的人格与精神对学生的深远影响,评价一个老师的价值往往根据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也造成了教师对自我精神生命的忽视以及自主激活和创造意识的缺失。
3.学习指导路径狭窄。因为忽视了语文对于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价值,本应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简单的传输、接受过程,语文学习被限定在死记硬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析轻表达、重训练轻体悟的狭窄空间,甚至淹没在题海里。高考指挥棒的巨大魔力,造成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忽视语言的模糊性而过分强调精密性;忽视学生的独创性而迷信答案的标准化。
很少有口语交际训练,很少有语文课外活动。语文课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是欣赏文章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而是研究如何对付考试,如何取得高分。如阅读教学精确分析、繁琐讲解,使有血有肉的文本变得支离破碎,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写作教学本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不少教师却把重点放在模式化训练上,要求学生只能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强调种种规矩:立意要如何,选材要如何,严重遏制了学生的抒写或创作热情。学生逐渐变得人云亦云,其鲜活、富有个性的一面在作文中荡然无存,对写作不仅无从喜爱而且厌倦害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文教育受到的束缚太多,缺乏点燃生命火焰的生态环境。语文教育急需松绑,需要创设温情、宽松、诗意、人道的诗化环境,为学生个体生命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新课程把“教育民主”“回归生活”“个性发展”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也正是体现了生命关怀的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整个生命,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语文教师更要改进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情趣和活力的教学过程中,生成文学趣味,孕育美好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获得心灵洗礼,得到精神提升。笔者以为当务之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关爱生命意识
无论进行何种教育,观念是先导,而教育者是观念的承载者。语文教育需要从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潮中挣脱出来,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价值,从生命的高度确立起崭新的学生观,将学生视为言语活动的实践者、平等交流的对话者。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事业,它除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外,更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了解生活,培育灵性,促进生命的完善和人性的丰富。
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想让学生爱惜生命、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有着更高精神追求和理想追求的人。教育活动作为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应关注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尊重教师的生命权,呼唤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应该成为生命教育新的生长点。只有当语文教师从“传道者”或“奉献者”这些传统赋予的职责规范中超脱出来,获得了完整的生命关爱意识,建构起张扬当代价值取向的生命伦理精神,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不仅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也点燃自己的生命之火。
正在到来的是一个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的时代,对个体生命的热爱和多方面的促进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只有思想上松绑,语文教育才能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体会语言的奥妙,在自由的写作中表达个性化的思考,从而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语文素质,而且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
二.在阅读教学中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灵魂的对白,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生命节律的跳动。”语文教育应当充分发挥阅读的唤醒功能,尊重不同主体解读文本的差异。作为教师,要赋予学生解读作品的自由和权力,鼓励个性的感悟和解读,通过文本所蕴含的精神、情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审美意识,使学生在心灵上有一种顿悟,在精神上得到滋养。
如笔者教学《史记·刺客列传》一文,首先找准切入口,精心设计话题——“荆轲为什么要去刺秦王”激活学生思维。然后营造对话情境,要求学生从“荆轲刺秦王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角度,体验文本内容,向文本深处挖掘。接着,拓展文本,出示陶渊明的《咏荆轲》,引导学生对陶渊明提出的“君子死知己”展开热烈的讨论,实现深度对话,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鼓励个性的感悟和解读。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表现欲望强烈。如有学生认为荆轲刺秦是因为有“侠义”精神,也有学生认为荆轲想当英雄名垂千古。见解精辟深刻,学生真正进入了文本情境,产生了属于个体生命独特体验的情怀。
笔者还引导学生去发现空白,填补空白。如根据文中“技不精”的评价,让学生设想如果“技精”,刺死秦王,荆轲结局会怎样。有学生说秦王被刺死,荆轲肯定会被秦王身边的人杀死;也有学生说秦王被刺死,荆轲会自杀,因为他完成了太子丹交给自己的使命,但自感秦王一死会引起天下大乱,所以愧对天下苍生而自杀。学生的合理想象丰富了文本意蕴,完成了对文本意义的重新建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基本处于一种开放、自主、灵动的思维状态之中。
阅读是生命的滋养,必须从教师霸权中走出来,还学生以阅读自主权,让学生真正触摸到字里行间跳动的生命脉搏。
三.引导学生抒写生命本色
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余秋雨先生在《“太阳风” 中学生随笔系列》一书序中说“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欲望和表达的潜能,关键是把写作从“应试”或“应世”的外在需求转化为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在作文中说出自己真实的故事,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使作文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需要,抒写生命本色。
如作文命题可以贴近生命的成长过程。笔者发现《我想握住你的手》《沟通》《诗意地生活》一类作文题就能令学生的感觉和思想变得丰盈起来,言语生命意识变得活跃起来。提倡写随笔,“心情随笔”是“生命意念”的随时表达,具有非常强的“自我”性,呈现出成长的酸甜苦辣和生命轨迹。平时引起思考的一些问题、偶尔闪现的思想火花等都可付诸笔端。鼓励学生用各种形式创作,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自由、舒展、愉快地用自己的言语演绎生命的姿彩。
作文是生命的舒张,写作教学需要还学生以写作主体应有的生命尊严,构建“绿色写作生态”,让写作这种精神劳动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以生为本,主体性的自由阅读和写作,应该是我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总之,语文教学急需渗透生命意识的探索。语文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自觉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积极拓展语文教学外延,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启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只有点燃语文教育的生命之火,才能发掘语文教育的巨大魅力,让语文教育绽放生命之花。
陈桂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责任编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