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启发学生智慧的课程,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科学;生活化
小学科学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作用重大。科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活动性质的课程,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反映,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科学教学,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大量研究表明,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重视生活化实验的开设
科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活动课程,实验性极强,因此在教学中,在科学教学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在实验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开展实验探究时,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学生随手可得的物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验,比如用学生身边常用的塑料杯来开展“杯子操”的游戏,师生通过音乐和动作的互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表演,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游戏活动中,运用到的杯子能就地取材,却充满了趣味性,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肢体动作协调性。
二、重视生活化的教学设计
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普遍不关注学生的活动,学生只是听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学效率低下,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学,则要改变这一传统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教学设计时,老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生活与科学产生联系,认识到生活与科学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存在于生活中,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探究,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比如在学习《食物的营养成分》一课时,老师可在课前给学生布置活动,收集家里用过的食品包装纸,让学生对这些食品包装纸上的成分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统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的生活与科学之间建立了联系,以自己熟悉的食品包装为观察物品,在接受新知之前有了真切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拉近了科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新的知识时,一定会有意识地去探究食品包装纸上出现的科学知识,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科学本身就蕴含在生活中,生活中科学知识随处可遇,学生通过生活体验促进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借助媒体技术再现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媒体技术被运用到教学中,成为一种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借助媒体技术再现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科学现象、原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所以如果单纯进行知识讲解,往往不能够理解,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抽象的实验过程、原理,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观察、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中可运用计算机软件来模拟一些生活化的情景,帮助学生对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有更为直观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制作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一课时,老师可课前让学生对自己所了解的太阳能进行构想,并设计出简图来,面对这个活动学生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课下进行讨论、探究制作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太阳能热水器。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之后,老师将收集起来的学生简图用电脑软件进行绘制并展示,让学生展开讨论,当看到自己构想的太阳能被老师选出来进行展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而面对其他人的构图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在这里老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四、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力求运用生动形象的生活化语言,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老师可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认知之间建立联系,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比如在学习《光的反射》一课时,老师可以进行情境创设:
老师:同学们好,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呢?
学生:阳光明媚。
老师:那我们的教室里没有阳光,如何将温暖的阳光引进来呢?
学生:拉开窗帘……
(学生提出了多种辦法)
老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好多种办法,让阳光洒进教室里来。可是有一种更有效直接的办法,同学们没有想到,那是什么办法呢?同学们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东西?
学生:镜子。
这时老师顺势引出本节要学习的内容“光的反射”,经过老师的铺垫,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充满了好奇,激发了学习兴趣。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老师一定要借鉴并运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任国栋.教学生活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尝试[J].学周刊,2011.
[2]陈恩泉.浅析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J].学周刊,2012.
[3]金银马.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的运用[J].科学中国人,2016.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科学;生活化
小学科学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作用重大。科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活动性质的课程,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反映,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科学教学,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大量研究表明,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重视生活化实验的开设
科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活动课程,实验性极强,因此在教学中,在科学教学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在实验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开展实验探究时,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学生随手可得的物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验,比如用学生身边常用的塑料杯来开展“杯子操”的游戏,师生通过音乐和动作的互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表演,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游戏活动中,运用到的杯子能就地取材,却充满了趣味性,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肢体动作协调性。
二、重视生活化的教学设计
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普遍不关注学生的活动,学生只是听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学效率低下,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学,则要改变这一传统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教学设计时,老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生活与科学产生联系,认识到生活与科学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存在于生活中,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探究,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比如在学习《食物的营养成分》一课时,老师可在课前给学生布置活动,收集家里用过的食品包装纸,让学生对这些食品包装纸上的成分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统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的生活与科学之间建立了联系,以自己熟悉的食品包装为观察物品,在接受新知之前有了真切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拉近了科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新的知识时,一定会有意识地去探究食品包装纸上出现的科学知识,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科学本身就蕴含在生活中,生活中科学知识随处可遇,学生通过生活体验促进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借助媒体技术再现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媒体技术被运用到教学中,成为一种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借助媒体技术再现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科学现象、原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所以如果单纯进行知识讲解,往往不能够理解,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抽象的实验过程、原理,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观察、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中可运用计算机软件来模拟一些生活化的情景,帮助学生对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有更为直观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制作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一课时,老师可课前让学生对自己所了解的太阳能进行构想,并设计出简图来,面对这个活动学生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课下进行讨论、探究制作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太阳能热水器。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之后,老师将收集起来的学生简图用电脑软件进行绘制并展示,让学生展开讨论,当看到自己构想的太阳能被老师选出来进行展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而面对其他人的构图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在这里老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四、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力求运用生动形象的生活化语言,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老师可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认知之间建立联系,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比如在学习《光的反射》一课时,老师可以进行情境创设:
老师:同学们好,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呢?
学生:阳光明媚。
老师:那我们的教室里没有阳光,如何将温暖的阳光引进来呢?
学生:拉开窗帘……
(学生提出了多种辦法)
老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好多种办法,让阳光洒进教室里来。可是有一种更有效直接的办法,同学们没有想到,那是什么办法呢?同学们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东西?
学生:镜子。
这时老师顺势引出本节要学习的内容“光的反射”,经过老师的铺垫,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充满了好奇,激发了学习兴趣。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老师一定要借鉴并运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任国栋.教学生活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尝试[J].学周刊,2011.
[2]陈恩泉.浅析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J].学周刊,2012.
[3]金银马.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的运用[J].科学中国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