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历史教学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中学历史教学应着力探索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途径,挖掘历史中的道德因素,通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稳定内化的道德感。
【关键词】高中 历史课堂 德育 功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5.101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学生应通过高中历史课的学习,使其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学会尊重他人,并且要具有一定的高尚品德和情感,由此可见,历史教学中孕育着德育的功能。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操作中,我们知道历史是以发现历史美、欣赏历史美和创造未来美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来说,也就必须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一、利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成就,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我国在历史发展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案例或者作品,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说辞和教育。如:在讲到我国的灿烂文化,科技成就、文学成就时,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如在讲到我们历史上的美术成就徐悲鸿的《奔马图》时,这样解释,它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这些讲解,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孕育德育
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必须深挖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深挖教材,想方设法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如:我在讲授我国的灿烂文化,瓷器时,上课前要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自觉寻找到一些关于我国瓷器的历史知识和美术知识,并加以理解。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我国瓷器的过程中,要认真备课备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介巧,并且巧妙引入,适当引用,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感悟作品的思想,引导学生真切体验从青铜器作品中表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和拼搏抗争等积极情感,使之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三、加强教师自身“德”的培养和提高,以保障学生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应坚持全程渗透的理念。教师是历史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更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不行的。教师由于教书育人实践的需要,品德高尚是必须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做出榜样。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历史教学必需的学识,更要具备历史教育的“德”,要以“德”育“德”。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中学历史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们用“以身立教”的奉献精神,言行一致的表率行为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在现实中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教师是学生的带头人、引路人,必须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境界,必须从自身做起。只有首先搞好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才能达到“以德服人”的效果,道德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爱岗敬业,更应该具有高于一般人的道德品质。中学历史教师应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练就更加高尚的品德和完美的人格,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人师”,更要做好学生做人的“世范”。
四、变革历史教学的评价方式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这种新的评价理念,主要是针对以往学生评价中过分关注学业成绩的现象而提出来的,尤其是要摈弃学校或教师为片面追求学业成绩而以牺牲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做法。在现行历史教学评价中,唯一的强项是对学生“学业”的评价,然而即使这一种评价也是不完整的评价。历史学业评价的基本模式包括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个部分,现有的历史学业评价主要集中在终结性评价方面,而且在终结性评价中,又主要集中在历史“会考”和“高考”上,这种畸型发展的评价链不仅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而且迫使历史教学和学习朝着追求成绩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教学和教育目标的背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历史教师要将历史学科学习目标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中的一般性发展目标(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同步发展,融合评价。要打破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垄断,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或成长记录等,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结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学生身上具有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新时期的评价观倡导从全方位的角度,评价学生各个方面在原来水平上的进步状况,允许学生身上同时存在着优势领域和不足领域,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实现个人价值。
无论是采用何种方法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明白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的人格品行在历史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时刻要注意身教,从自身做起。
参考文献
[1]朱道权.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德育功能[J].中学课程辅导,2011(8).
[2]官春红.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7).
【关键词】高中 历史课堂 德育 功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5.101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学生应通过高中历史课的学习,使其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学会尊重他人,并且要具有一定的高尚品德和情感,由此可见,历史教学中孕育着德育的功能。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操作中,我们知道历史是以发现历史美、欣赏历史美和创造未来美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来说,也就必须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一、利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成就,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我国在历史发展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案例或者作品,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说辞和教育。如:在讲到我国的灿烂文化,科技成就、文学成就时,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如在讲到我们历史上的美术成就徐悲鸿的《奔马图》时,这样解释,它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这些讲解,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孕育德育
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必须深挖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深挖教材,想方设法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如:我在讲授我国的灿烂文化,瓷器时,上课前要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自觉寻找到一些关于我国瓷器的历史知识和美术知识,并加以理解。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我国瓷器的过程中,要认真备课备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介巧,并且巧妙引入,适当引用,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感悟作品的思想,引导学生真切体验从青铜器作品中表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和拼搏抗争等积极情感,使之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三、加强教师自身“德”的培养和提高,以保障学生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应坚持全程渗透的理念。教师是历史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更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不行的。教师由于教书育人实践的需要,品德高尚是必须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做出榜样。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历史教学必需的学识,更要具备历史教育的“德”,要以“德”育“德”。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中学历史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们用“以身立教”的奉献精神,言行一致的表率行为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在现实中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教师是学生的带头人、引路人,必须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境界,必须从自身做起。只有首先搞好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才能达到“以德服人”的效果,道德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爱岗敬业,更应该具有高于一般人的道德品质。中学历史教师应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练就更加高尚的品德和完美的人格,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人师”,更要做好学生做人的“世范”。
四、变革历史教学的评价方式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这种新的评价理念,主要是针对以往学生评价中过分关注学业成绩的现象而提出来的,尤其是要摈弃学校或教师为片面追求学业成绩而以牺牲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做法。在现行历史教学评价中,唯一的强项是对学生“学业”的评价,然而即使这一种评价也是不完整的评价。历史学业评价的基本模式包括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个部分,现有的历史学业评价主要集中在终结性评价方面,而且在终结性评价中,又主要集中在历史“会考”和“高考”上,这种畸型发展的评价链不仅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而且迫使历史教学和学习朝着追求成绩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教学和教育目标的背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历史教师要将历史学科学习目标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中的一般性发展目标(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同步发展,融合评价。要打破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垄断,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或成长记录等,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结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学生身上具有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新时期的评价观倡导从全方位的角度,评价学生各个方面在原来水平上的进步状况,允许学生身上同时存在着优势领域和不足领域,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实现个人价值。
无论是采用何种方法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明白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的人格品行在历史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时刻要注意身教,从自身做起。
参考文献
[1]朱道权.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德育功能[J].中学课程辅导,2011(8).
[2]官春红.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