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新闻照片说明文字的类型及性质特征
概括起来,新闻照片的说明文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闻照片标题文字;另一类是新闻照片解说性或评述性文字。
1.1新闻照片标题文字
越来越多的新闻照片开始采用标题说明文字,用简洁、醒目的词句表明所报道事实的主题或内容,画龙点睛,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图片要义。一条好的标题,能为新闻照片增色传神,赋予新闻照片以灵魂,不可小觑。新闻照片的标题从文字性质和创制方式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1.1提示新闻事实的内容
由于新闻图片上所提供的只是瞬间的画面记录,读者只看画面难以准确把握新闻事实的主要新闻要素,得不到解释,新闻照片标题就可以既准确又快捷地提供必要的新闻要素,让读者一目了然。
如获“第1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摄影报道“中吉首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纪实”一组军事画面,光看分镜头说明读者不明所言,而有了这个标题就豁然了。
1.1.2揭示新闻照片的意义
新闻照片是纪实的,而照片的意义是要经文字概括才能获得准确揭示、让人领会并思索画外之音。一个纪实的画面再配上一个阐述意义的标题,虚实结合,相得益彰。譬如《洪水无情党有情》,报道江西临川县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战胜洪水的事实。在发生洪水之际,一架军用飞机送来了救济物质,受灾群众翘首以待,激动不已。标题用对比手法点出“有情”与“无情”,从深层揭示人民群众战胜洪水的力量源泉,挖掘出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这一重大主题。
1.1.3评论新闻事实的内容
新闻照片标题还可从评论的角度入手,判断新闻事实的是非曲直,表明拍摄者的态度与立场。譬如获“第1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摄影报道“温家宝情牵孤儿”,表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关心。
新闻照片的标题不管是从何种角度入手,都必须注意题图一致,观点正确,富于文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只有这样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2新闻照片解说性或评述性文字
新闻照片解说性或评述性文字比标题对于画面的阐释更为细致,可以给图片以更加丰富的内涵,甚至可以更完善地发掘图片新闻的深层含义,使新闻照片血肉丰满,情采四溢。按其性质和创制方式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2.1客观报道式
这类说明文字实际上是简讯式的报道,要求用客观报道的方式、只交代主要的新闻要素和必要的背景材料,不作文字上的渲染、描述,要言不繁。譬如2011年3月16日《人民日报》一版的图片新闻报道,只用了“3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国家会议中心参观‘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区区49个字就言简意赅地交待了时间、地点、场合等新闻要素,对图片进行了很好的说明。
1.2.2介绍说明式
它基本上是采用说明手法,介绍画面上人物、场景、情节等内容。这样的文字,是帮助读者看懂新闻照片的,它与图片合为一体,互相依存,不可分离。如2011年3月16日《人民日报》13版一幅图片报道是說“3月14日,顾客在浙江省诸暨市一商场内选购数码摄像机”,如果只看画面或单从这句说明文字不仅毫无新闻价值,而且让人不知所云何意。但是以下图片说明文字就使图片报道的意蕴清晰而丰满了起来:根据3月15日起正式实施的浙江省新“三包”目录,浙江消费者将额外享有国家目录之外的平板电脑、手持式个人数字信息处理设备、GPS导航等30种商品“三包”服务。这份目录是对2001年发布的浙江“三包”商品目录的重新修订,商品种类从18种增加到30种。
1.2.3评论点题式
对图片上的新闻事实评头品足一番,把拍摄者或发表者的感受和见解写出来,或赞颂、或针砭,态度鲜明,情感流露自然。获“第1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摄影报道“人类母爱抢救小金丝猴”,照片上,一只小金丝猴叼着一位“人妈妈”的乳头正香甜地吮吸着。说明文字介绍:这是一只刚出生便被妈妈遗弃的小金丝猴,为了挽救它的生命,一位“人妈妈”来到它身边,用自己的母乳来喂养它。这则报道赞颂了这种爱的奉献,读后令人感动。
2.“图以为体、文以昭彰,图文并茂”——读图时代对新闻照片说明文字的要求
2.1从“图文并茂”说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报纸的办报观念是版面的“图文并茂”,其运用图片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基本上是建立在“配合、补白、调节和美化”的基础上。在这种观念统领下,编辑在编排版面时,看到版面上只有文字,而无图片,灰蒙蒙的显得呆板,于是想到插图、速写、漫画、图表、地图、刊头、题花、拓片等,同时也想到新闻照片、艺术照片。那时,编辑很少从美术报道(漫画、速写)和照片的新闻性、独立报道作用等方面来考虑安排版面,其出发点就是为了补充文字的不足,填补版面的空缺,进而获得使版面在形式上变得活泼一些、好看一些等附载效果。这种状况从新中国成立前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形成了报纸版面上的“图文并茂”时代。
由此而知 “图文并茂”是新闻史上的一个新闻实践过程,在这一时期,新闻照片或干脆称之为插图照片、补白照片,其境地着实尴尬——最惨可惨到像现在晚报时报上特别注明的“图文无关”。换句话说就是,在当时报人们注意到了照片图片在报纸版面上的美学价值而又仅仅又停留在美学价值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照片”或“照片新闻”还没有出现或被确立。也就是说,在“图文并茂”时代,“新闻照片”或“照片新闻”根本就不存在,因此,新闻照片的说明文字就更无从谈起了。
2.2读图时代及其对新闻照片说明文字的新的要求
当前,一种新的认识在新闻界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纸介媒体如今已进入“读图时代”,照片新闻已成为纸介媒体越来越重要的组成成分,有人甚至提出了“半壁江山”等等,然而,不论多少,“图文并重”的读图时代已经到来。在读图时代,穆青同志提出的“文字报道与摄影报道要两翼齐飞”的观点已经变成报纸版面语言的主潮。
然而,我们在这里又要特意提出“图以为体”、“文以昭彰”、“图文并茂”的观点,意在强调充分重视和发挥新闻照片说明文字的重大价值,使只不仅仅成为说明新闻照片的文字,而且还要让它担负起发掘新闻照片深层含义的新的使命,为新闻照片“妙笔生花,锦上添花”。
读图时代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快捷高效、鲜明直观,人们在对“图”提出诸如更多更大、更清晰靓丽、更丰富多样化等要求的同时,对“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简洁、生动、深刻、风趣。这的确需要摄影记者具有锐利的新闻眼光和丰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才能实现。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新闻摄影队伍的新闻和文化两个建设相对滞后,有些新闻摄影记者长期沉浸于相机“器物层面”的语境而不能进入新闻语境,个别的甚至连图片的说明文字也不能顺利过关。而如果存在说明文字这条“瘸腿”,那么“读图”和“读图时代”被误读也就难以避免了。许多媒体的摄影记者忽略了说明文字对新闻照片内在含义的表达以及对新闻照片深层意境的展现,忽视了受众对媒体新闻图片的本质诉求即新闻诉求,片面认为图片越多,图片越大,就越是跟上了读图时代,于是组照成风,图片贪大成风,致使“巨大”图片所形成的“冲击力”难掩新闻素质缺失所形成的“巨大”苍白,造成图片愈大,“苍白”愈大,结果浪费了版面资源,倒了读者的胃口,费力不讨好。因为,再大再美的图片离开新闻意义就成了无源之水,难有作为。
只要留神一下比较成功的新闻摄影记者便不难发现,这些人新闻敏感性强,文字水平高,文化底蕴深厚。据报道,《中国青年报》摄影部有一个传统,这就是要求摄影记者拍好照片的同时,还要进行文字报道。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时任该报摄影记者的郑鸣在采访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突患脑溢血倒在演出现场时,不仅拍了图片,而且写下特写《施光南倒在钢琴上》,从而使“图”、“文”竞相裨益,凡响非凡。1998年,同是中青报摄影记者的贺延光,在九江决口现场不仅发回图片,而且通过手机向报纸社发回现场报道,这篇图文并茂的报道最终获得当年度的中国新闻特别奖。可见摄影记者迅速提高自身的新闻和文化素养,加强新闻基本功训练,把自己打造成“图文双全”的两栖记者是十分重要的。
“图文并茂”、“图文并重”,已是读图时代纸介媒体新的重大使命,因此,加强新闻照片说明文字业务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发掘新闻照片说明文字的广泛价值,必将对促进照片新闻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概括起来,新闻照片的说明文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闻照片标题文字;另一类是新闻照片解说性或评述性文字。
1.1新闻照片标题文字
越来越多的新闻照片开始采用标题说明文字,用简洁、醒目的词句表明所报道事实的主题或内容,画龙点睛,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图片要义。一条好的标题,能为新闻照片增色传神,赋予新闻照片以灵魂,不可小觑。新闻照片的标题从文字性质和创制方式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1.1提示新闻事实的内容
由于新闻图片上所提供的只是瞬间的画面记录,读者只看画面难以准确把握新闻事实的主要新闻要素,得不到解释,新闻照片标题就可以既准确又快捷地提供必要的新闻要素,让读者一目了然。
如获“第1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摄影报道“中吉首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纪实”一组军事画面,光看分镜头说明读者不明所言,而有了这个标题就豁然了。
1.1.2揭示新闻照片的意义
新闻照片是纪实的,而照片的意义是要经文字概括才能获得准确揭示、让人领会并思索画外之音。一个纪实的画面再配上一个阐述意义的标题,虚实结合,相得益彰。譬如《洪水无情党有情》,报道江西临川县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战胜洪水的事实。在发生洪水之际,一架军用飞机送来了救济物质,受灾群众翘首以待,激动不已。标题用对比手法点出“有情”与“无情”,从深层揭示人民群众战胜洪水的力量源泉,挖掘出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这一重大主题。
1.1.3评论新闻事实的内容
新闻照片标题还可从评论的角度入手,判断新闻事实的是非曲直,表明拍摄者的态度与立场。譬如获“第1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摄影报道“温家宝情牵孤儿”,表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关心。
新闻照片的标题不管是从何种角度入手,都必须注意题图一致,观点正确,富于文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只有这样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2新闻照片解说性或评述性文字
新闻照片解说性或评述性文字比标题对于画面的阐释更为细致,可以给图片以更加丰富的内涵,甚至可以更完善地发掘图片新闻的深层含义,使新闻照片血肉丰满,情采四溢。按其性质和创制方式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2.1客观报道式
这类说明文字实际上是简讯式的报道,要求用客观报道的方式、只交代主要的新闻要素和必要的背景材料,不作文字上的渲染、描述,要言不繁。譬如2011年3月16日《人民日报》一版的图片新闻报道,只用了“3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国家会议中心参观‘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区区49个字就言简意赅地交待了时间、地点、场合等新闻要素,对图片进行了很好的说明。
1.2.2介绍说明式
它基本上是采用说明手法,介绍画面上人物、场景、情节等内容。这样的文字,是帮助读者看懂新闻照片的,它与图片合为一体,互相依存,不可分离。如2011年3月16日《人民日报》13版一幅图片报道是說“3月14日,顾客在浙江省诸暨市一商场内选购数码摄像机”,如果只看画面或单从这句说明文字不仅毫无新闻价值,而且让人不知所云何意。但是以下图片说明文字就使图片报道的意蕴清晰而丰满了起来:根据3月15日起正式实施的浙江省新“三包”目录,浙江消费者将额外享有国家目录之外的平板电脑、手持式个人数字信息处理设备、GPS导航等30种商品“三包”服务。这份目录是对2001年发布的浙江“三包”商品目录的重新修订,商品种类从18种增加到30种。
1.2.3评论点题式
对图片上的新闻事实评头品足一番,把拍摄者或发表者的感受和见解写出来,或赞颂、或针砭,态度鲜明,情感流露自然。获“第1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摄影报道“人类母爱抢救小金丝猴”,照片上,一只小金丝猴叼着一位“人妈妈”的乳头正香甜地吮吸着。说明文字介绍:这是一只刚出生便被妈妈遗弃的小金丝猴,为了挽救它的生命,一位“人妈妈”来到它身边,用自己的母乳来喂养它。这则报道赞颂了这种爱的奉献,读后令人感动。
2.“图以为体、文以昭彰,图文并茂”——读图时代对新闻照片说明文字的要求
2.1从“图文并茂”说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报纸的办报观念是版面的“图文并茂”,其运用图片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基本上是建立在“配合、补白、调节和美化”的基础上。在这种观念统领下,编辑在编排版面时,看到版面上只有文字,而无图片,灰蒙蒙的显得呆板,于是想到插图、速写、漫画、图表、地图、刊头、题花、拓片等,同时也想到新闻照片、艺术照片。那时,编辑很少从美术报道(漫画、速写)和照片的新闻性、独立报道作用等方面来考虑安排版面,其出发点就是为了补充文字的不足,填补版面的空缺,进而获得使版面在形式上变得活泼一些、好看一些等附载效果。这种状况从新中国成立前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形成了报纸版面上的“图文并茂”时代。
由此而知 “图文并茂”是新闻史上的一个新闻实践过程,在这一时期,新闻照片或干脆称之为插图照片、补白照片,其境地着实尴尬——最惨可惨到像现在晚报时报上特别注明的“图文无关”。换句话说就是,在当时报人们注意到了照片图片在报纸版面上的美学价值而又仅仅又停留在美学价值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照片”或“照片新闻”还没有出现或被确立。也就是说,在“图文并茂”时代,“新闻照片”或“照片新闻”根本就不存在,因此,新闻照片的说明文字就更无从谈起了。
2.2读图时代及其对新闻照片说明文字的新的要求
当前,一种新的认识在新闻界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纸介媒体如今已进入“读图时代”,照片新闻已成为纸介媒体越来越重要的组成成分,有人甚至提出了“半壁江山”等等,然而,不论多少,“图文并重”的读图时代已经到来。在读图时代,穆青同志提出的“文字报道与摄影报道要两翼齐飞”的观点已经变成报纸版面语言的主潮。
然而,我们在这里又要特意提出“图以为体”、“文以昭彰”、“图文并茂”的观点,意在强调充分重视和发挥新闻照片说明文字的重大价值,使只不仅仅成为说明新闻照片的文字,而且还要让它担负起发掘新闻照片深层含义的新的使命,为新闻照片“妙笔生花,锦上添花”。
读图时代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快捷高效、鲜明直观,人们在对“图”提出诸如更多更大、更清晰靓丽、更丰富多样化等要求的同时,对“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简洁、生动、深刻、风趣。这的确需要摄影记者具有锐利的新闻眼光和丰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才能实现。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新闻摄影队伍的新闻和文化两个建设相对滞后,有些新闻摄影记者长期沉浸于相机“器物层面”的语境而不能进入新闻语境,个别的甚至连图片的说明文字也不能顺利过关。而如果存在说明文字这条“瘸腿”,那么“读图”和“读图时代”被误读也就难以避免了。许多媒体的摄影记者忽略了说明文字对新闻照片内在含义的表达以及对新闻照片深层意境的展现,忽视了受众对媒体新闻图片的本质诉求即新闻诉求,片面认为图片越多,图片越大,就越是跟上了读图时代,于是组照成风,图片贪大成风,致使“巨大”图片所形成的“冲击力”难掩新闻素质缺失所形成的“巨大”苍白,造成图片愈大,“苍白”愈大,结果浪费了版面资源,倒了读者的胃口,费力不讨好。因为,再大再美的图片离开新闻意义就成了无源之水,难有作为。
只要留神一下比较成功的新闻摄影记者便不难发现,这些人新闻敏感性强,文字水平高,文化底蕴深厚。据报道,《中国青年报》摄影部有一个传统,这就是要求摄影记者拍好照片的同时,还要进行文字报道。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时任该报摄影记者的郑鸣在采访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突患脑溢血倒在演出现场时,不仅拍了图片,而且写下特写《施光南倒在钢琴上》,从而使“图”、“文”竞相裨益,凡响非凡。1998年,同是中青报摄影记者的贺延光,在九江决口现场不仅发回图片,而且通过手机向报纸社发回现场报道,这篇图文并茂的报道最终获得当年度的中国新闻特别奖。可见摄影记者迅速提高自身的新闻和文化素养,加强新闻基本功训练,把自己打造成“图文双全”的两栖记者是十分重要的。
“图文并茂”、“图文并重”,已是读图时代纸介媒体新的重大使命,因此,加强新闻照片说明文字业务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发掘新闻照片说明文字的广泛价值,必将对促进照片新闻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