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难教,学生怕写”,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如何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回顾笔者的作文教学实践,不免生发出一些个人思考。
一、自主体验,让愉快的玩乐走向乐写
小学生学习作文,大致要经历“说话写话、片段练习、谋篇布局”三个阶段。在新课标中指出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那么,是否到了三年级才开始系统地教写人、记事、写景等体裁的写法,以及怎样开头、结尾等作文知识呢?叶圣陶老先生曾提出这样一种理想境界——“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为此,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产生习作的欲望,大力创设习作氛围。
在一年级会写话的基础上,从二年级开始让学生尝试写一段话,甚至几段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1.图文结合写段。小学生喜欢信手涂鸦,可以让学生为课文配插图,并写上一段解说词。结合教师节、母亲节、劳动节等节日,可以让学生为亲朋好友献上一幅画,并写上一段祝福的话。可以让学生看图上色,展开想象,写上一段话。借助画画手段,能极大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2.借助文本,拓展训练。充分利用课文,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读写结合点,进行习作的训练。例如,仿写儿歌《拍手歌》、《谁和谁好》,续编一节诗《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给一位奥运冠军写祝词等。
3.走进生活,以玩促写。将习作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归生活,以达到“创作源于生活”“我手写我心”之目的。当学到“走进春天”这一单元课文时,带领学生走进果园,寻找春天的足迹。学生们嘴里吟诵着新学的诗句“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看到天上小鸟飞,地上小草绿,树上青枣大,吃着脆甜的青枣,春天也甜在了心里。活动过后,一个个学生写下的习作充满了对春天的喜爱。每个学生手攥着10元人民币,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菜市场买菜,要求不能超支,且种类要有肉、青菜、水果。这对于才八九岁娇生惯养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在一阵兴奋、紧张、不安中购完物后,学生写下的习作充满了童真、童趣。直到现在,习作中一个学生写的“鱼头炒南瓜”菜谱已成为班级经典笑话。
二、多元训练,让扎实有效的练习走向会写
关于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应如此。
1.范文引路,迁移运用。借鉴课文中典型片段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的其他内容,可在模仿中习得方法、获得能力。如学完《祖父的花园》,让学生想象,如果你也有祖父这样的一个园子,你会怎样玩耍?用上文中的好词好句,写具体一个玩耍情景。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写出了北京过春节的民俗特点,家乡的春节又是怎样充满地方特色呢?学习课文先总后分、打比方、语言通俗易懂的方法写一写。这样的片段仿写,虽说千“片”一律、千人一面,但也是小学生作文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正如小孩刚开始学习走路,都是一模一样的歪歪扭扭,但会走了,会跑了,自然又是各显个性了。
2.系列作文,练实求真。作文教学必须服务和服从于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实际、教材特点,设计一系列的主题习作。例如,“和时间赛跑”系列日记①计划②行动③感受;“养蚕”系列日记①发蚕②蚕宝宝长大③蚕宝宝吐丝了;“难忘小学生活”系列作文①我·父母②我·同学③我·老师④我·未来,等等。这些习作活动融入观察、动手、体验于一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
3.发散思维,培养灵性。新课标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想象作文训练不失为我国作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何元凯同学在《假如牛顿的苹果砸到我》一文中写到:“我语文考试得了68分,全班倒数第一名。这时,一个苹果‘咚’的一声砸到我的头上。我顿时火冒三丈,于是捡起苹果,用尽全身力气往天上一扔,苹果马上被扔到九霄云外。我继续往前走,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刚才那个苹果居然又从天而降,再次砸到了我的头,而且比上次砸得更重,我被砸得两眼直冒金星。看着苹果,我真正理解了‘自食其果’的含义。”每年的高考作文题成为热心作文教学的教师最关注的焦点,能不能“移花接木”让小学生尝试大胆练笔呢?例如,有六包行李,里面装有“健康”、“金钱”、“美貌”、“荣誉”、“诚信”、“才学”,你要坐船逃难,因行李太重,必须丢掉其中一个行李,你会丢掉哪一个呢?没想到五年级的小学生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习作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潜移默化中渗透了价值观教育。
4.限时作文,提高效率。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教育形势下,应考仍存在,其中的作文题占分比例较大,如何在短暂而又紧张的考场中高效而又优质地保证语文考试的顺利完成?既快又好地完成作文是重要的法宝。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在六年级最后一年理应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进行限时作文训练,每2周一次,循序渐“减“,从一个小时逐渐递减到50分钟、40分钟……40分钟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长期坚持训练,必然有成效。
5.互评互改,有效促进。《语文课程标准》对评价的方式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从三年级正式有“习作本”开始,由起初的自由观摩同学习作,给自己喜欢的习作贴星(每人手上只有5颗星,除自己的外不能贴外),看谁得的星最多,到高年段的“习作本”上每篇习作后附有表格:同学评、老师评、家长评、自评,每位评改者需写评语,同学和老师着重用上批改符号,写上等级,贴上吉祥物。四年坚持这样互评互改的做法,不仅有益于被评价的学生,同时对评价者而言,也是一次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
三、读说写综合,让单一的习作走向全面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的“活水”不仅来源于生活,还来自于大量课外阅读与积累。新课标指出,六年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诗文160篇(段)。每学期可结合课文推荐相关的书目,指定必读10本书,自选书目5本,周末布置家庭作业以读课外书、写读书卡为主,每周召开读书交流会,出读书心得板报……这一系列措施对促进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大有帮助。学生每学期几乎人人拥有一本“热门书”,如读《哈佛家训》,学生轮流在晨会上讲书中的一个故事,写一篇读后感;读《古文观止》,背诵其中精彩片段,写读后感。
每学期背诵古诗词,低年级可开展背诵比赛,高年级可开展每月一次的默写比赛,评出默写古诗最多的冠军,封为“小诗王”。
结合单元课文学习,开展小组合作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编辑、整理资料,动手写话,在活动中语文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民风民俗”单元,编一本民俗作品集;“走进汉字王国”单元,自编自演一出“有趣的汉字”小品。
利用生活中现有的教育资源,加强说写训练。学到“我爱读书”单元,让学生当一回小记者,采访爱读书的语文教师,写一篇访谈录。采访去泰国支教归来的大队辅导员,了解泰国的民风民俗和泰国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其中梁闻朝同学写的《合合与赴泰国支教老师的对话》一文获广西东盟博览会征文比赛(小学组)一等奖。
在近几年的习作教学中,每学期都让学生自己整理、打印、编辑个人习作集,学生在毕业之际不知不觉拥有了将近十本个人“著作”。这些习作集就像一本本精美的书,有七彩的封面,有序言,有目录,有内容丰富多彩的几十篇作文。这本“书”记载着童年的足迹,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拥有这一本“书”,学生难道仅仅拥有习作能力吗?
(责编侯艳星)
一、自主体验,让愉快的玩乐走向乐写
小学生学习作文,大致要经历“说话写话、片段练习、谋篇布局”三个阶段。在新课标中指出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那么,是否到了三年级才开始系统地教写人、记事、写景等体裁的写法,以及怎样开头、结尾等作文知识呢?叶圣陶老先生曾提出这样一种理想境界——“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为此,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产生习作的欲望,大力创设习作氛围。
在一年级会写话的基础上,从二年级开始让学生尝试写一段话,甚至几段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1.图文结合写段。小学生喜欢信手涂鸦,可以让学生为课文配插图,并写上一段解说词。结合教师节、母亲节、劳动节等节日,可以让学生为亲朋好友献上一幅画,并写上一段祝福的话。可以让学生看图上色,展开想象,写上一段话。借助画画手段,能极大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2.借助文本,拓展训练。充分利用课文,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读写结合点,进行习作的训练。例如,仿写儿歌《拍手歌》、《谁和谁好》,续编一节诗《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给一位奥运冠军写祝词等。
3.走进生活,以玩促写。将习作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归生活,以达到“创作源于生活”“我手写我心”之目的。当学到“走进春天”这一单元课文时,带领学生走进果园,寻找春天的足迹。学生们嘴里吟诵着新学的诗句“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看到天上小鸟飞,地上小草绿,树上青枣大,吃着脆甜的青枣,春天也甜在了心里。活动过后,一个个学生写下的习作充满了对春天的喜爱。每个学生手攥着10元人民币,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菜市场买菜,要求不能超支,且种类要有肉、青菜、水果。这对于才八九岁娇生惯养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在一阵兴奋、紧张、不安中购完物后,学生写下的习作充满了童真、童趣。直到现在,习作中一个学生写的“鱼头炒南瓜”菜谱已成为班级经典笑话。
二、多元训练,让扎实有效的练习走向会写
关于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应如此。
1.范文引路,迁移运用。借鉴课文中典型片段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的其他内容,可在模仿中习得方法、获得能力。如学完《祖父的花园》,让学生想象,如果你也有祖父这样的一个园子,你会怎样玩耍?用上文中的好词好句,写具体一个玩耍情景。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写出了北京过春节的民俗特点,家乡的春节又是怎样充满地方特色呢?学习课文先总后分、打比方、语言通俗易懂的方法写一写。这样的片段仿写,虽说千“片”一律、千人一面,但也是小学生作文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正如小孩刚开始学习走路,都是一模一样的歪歪扭扭,但会走了,会跑了,自然又是各显个性了。
2.系列作文,练实求真。作文教学必须服务和服从于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实际、教材特点,设计一系列的主题习作。例如,“和时间赛跑”系列日记①计划②行动③感受;“养蚕”系列日记①发蚕②蚕宝宝长大③蚕宝宝吐丝了;“难忘小学生活”系列作文①我·父母②我·同学③我·老师④我·未来,等等。这些习作活动融入观察、动手、体验于一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
3.发散思维,培养灵性。新课标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想象作文训练不失为我国作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何元凯同学在《假如牛顿的苹果砸到我》一文中写到:“我语文考试得了68分,全班倒数第一名。这时,一个苹果‘咚’的一声砸到我的头上。我顿时火冒三丈,于是捡起苹果,用尽全身力气往天上一扔,苹果马上被扔到九霄云外。我继续往前走,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刚才那个苹果居然又从天而降,再次砸到了我的头,而且比上次砸得更重,我被砸得两眼直冒金星。看着苹果,我真正理解了‘自食其果’的含义。”每年的高考作文题成为热心作文教学的教师最关注的焦点,能不能“移花接木”让小学生尝试大胆练笔呢?例如,有六包行李,里面装有“健康”、“金钱”、“美貌”、“荣誉”、“诚信”、“才学”,你要坐船逃难,因行李太重,必须丢掉其中一个行李,你会丢掉哪一个呢?没想到五年级的小学生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习作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潜移默化中渗透了价值观教育。
4.限时作文,提高效率。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教育形势下,应考仍存在,其中的作文题占分比例较大,如何在短暂而又紧张的考场中高效而又优质地保证语文考试的顺利完成?既快又好地完成作文是重要的法宝。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在六年级最后一年理应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进行限时作文训练,每2周一次,循序渐“减“,从一个小时逐渐递减到50分钟、40分钟……40分钟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长期坚持训练,必然有成效。
5.互评互改,有效促进。《语文课程标准》对评价的方式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从三年级正式有“习作本”开始,由起初的自由观摩同学习作,给自己喜欢的习作贴星(每人手上只有5颗星,除自己的外不能贴外),看谁得的星最多,到高年段的“习作本”上每篇习作后附有表格:同学评、老师评、家长评、自评,每位评改者需写评语,同学和老师着重用上批改符号,写上等级,贴上吉祥物。四年坚持这样互评互改的做法,不仅有益于被评价的学生,同时对评价者而言,也是一次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
三、读说写综合,让单一的习作走向全面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的“活水”不仅来源于生活,还来自于大量课外阅读与积累。新课标指出,六年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诗文160篇(段)。每学期可结合课文推荐相关的书目,指定必读10本书,自选书目5本,周末布置家庭作业以读课外书、写读书卡为主,每周召开读书交流会,出读书心得板报……这一系列措施对促进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大有帮助。学生每学期几乎人人拥有一本“热门书”,如读《哈佛家训》,学生轮流在晨会上讲书中的一个故事,写一篇读后感;读《古文观止》,背诵其中精彩片段,写读后感。
每学期背诵古诗词,低年级可开展背诵比赛,高年级可开展每月一次的默写比赛,评出默写古诗最多的冠军,封为“小诗王”。
结合单元课文学习,开展小组合作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编辑、整理资料,动手写话,在活动中语文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民风民俗”单元,编一本民俗作品集;“走进汉字王国”单元,自编自演一出“有趣的汉字”小品。
利用生活中现有的教育资源,加强说写训练。学到“我爱读书”单元,让学生当一回小记者,采访爱读书的语文教师,写一篇访谈录。采访去泰国支教归来的大队辅导员,了解泰国的民风民俗和泰国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其中梁闻朝同学写的《合合与赴泰国支教老师的对话》一文获广西东盟博览会征文比赛(小学组)一等奖。
在近几年的习作教学中,每学期都让学生自己整理、打印、编辑个人习作集,学生在毕业之际不知不觉拥有了将近十本个人“著作”。这些习作集就像一本本精美的书,有七彩的封面,有序言,有目录,有内容丰富多彩的几十篇作文。这本“书”记载着童年的足迹,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拥有这一本“书”,学生难道仅仅拥有习作能力吗?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