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调即是风格、主要感情等。一节好课,不仅是经典音乐与教师教学风格之美完美的结合,不仅是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巧妙适切的有效,更是其教学设计与整节课的基调浑然天成。本文通过课例辅证展开论述,向读者介绍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打造好“定位基调”“呈现基调”和“渲染基调”这三步曲,并将之巧妙运用到课堂中去。
【关键词】教学基调;智慧课堂;定位基调;呈现基调;渲染基调
观一节好课,常有淋漓尽致之快感,让人不禁拍案叫绝。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中《打麦号子》《母鸡叫咯咯》《打枣》等课就给了观课者如此感受。观其课,不仅是经典音乐与教师教学风格之美完美的结合,不仅是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巧妙适切的有效,更是其教学设计与整节课的基调浑然天成。细细思考,这是因为执教者在备课时,不仅研读了文本,研究了学情,更是在确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基调上进行了成功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把握住了整节课的总体特点,使执教者、观课者都感受到和谐统一的步伐、一气呵成的流畅和智慧课堂呈现的精彩。
基调即是风格、主要感情等,任何一篇作品,都应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一节课教学基调的确定,是执教者基于对作品深刻理解后,从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方面展开设计所呈现的教学特点。踏着课改的步伐,走在智慧课堂的探究路上,音乐教学已不满足于让学生“唱会歌”“唱好歌”,而是如何将一首歌的风格和情感贯穿融入整个课堂,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生的心灵,从而助推学生“会唱歌”。既然教学基调的把握如此重要,我们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打造好“定位基调”“呈现基调”和“渲染基调”这三步曲,并将之巧妙运用到课堂中。
一、研读文本,定位基调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一首凝聚着作曲家心血的音乐作品,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就已经付诸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教材是教师课堂核心教学材料,教师只有通过研读文本才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作品的体裁、主题、结构及音乐要素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抓住歌(乐)曲最具特点的地方,定位基调,展开教学。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5课汪玲、杨存德作曲的《摇篮曲》是一首6/8拍的歌曲。曲调优美流畅,婉转动听,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母亲轻轻摇动摇篮,哄宝宝入睡的温馨画面。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们会发现,歌曲《摇篮曲》这个作品要描绘的音乐意境是“温馨、深切的爱”。因此,在对作品深刻把握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甚至包括教师的教学体态、教学语言的设计都会紧紧围绕“温馨和深切的爱”这一审美情感色彩来展开,使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到活动、资源等方面都具有了统一的风格特点。基调的确定使整节课形成了“爱”的主线,再通过导、唱、赏、展、颂《摇篮曲》这一音乐与情感相融,音乐审美与音乐知识、技能共进教学板块的设计,层层深入,使学生不但能感受音乐之美,更在情感体验中深入理解摇篮曲,理解“爱”的意义。
在全国中小学音乐名师高效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中,胡颖老师执教的课例《摇船调》是一首流行在台湾地区的,深受汉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曲。通过研读文本,教者抓住了歌曲的三个特点:1.它是一首台湾民歌,水乡是背景,对歌是特色;2.4/4船歌式旋律,歌曲富有水波荡漾、船儿摇摆的韵律感和动感;3.小船、流水,童年乐趣让人产生无限感慨。从而确定了“摇船寻趣”为贯穿歌曲教学的的基调,形成了“童趣”主线,在唱、玩、念中唱出了童年摇船对歌的美景,感受了童年游戏的快乐和幸福。
二、弥漫入情,呈现基调
教学基调的确定,教学主线的设计,仅仅为教者梳理了思路,如何将这教学基调所赋予的教学情感色彩弥漫课堂,感染师生,这就看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巧妙呈现基调。
例,课例《摇篮曲》在导入环节对“温馨和深切的爱”这一教学基调的弥漫和呈现:
1.渲染情境——导《摇篮曲》
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妈妈正在抱着她的孩子,很温馨……
师:看,宝宝在妈妈的关爱中,幸福地成长着,有些还在妈妈的怀抱中做着甜甜的美梦呢。
师:瞧,这个宝宝怎么了?
生:他哭了!
师:宝宝一直不能入睡,让妈妈可紧张了,假如你是宝宝的爸爸或者妈妈,你有什么办法能让他安静下来,慢慢地睡着呢?
生:抚摸他、唱摇篮曲。
师:听,用哪首歌曲可以哄他入睡?(分别播放快速版《摇篮曲》和抒情版《摇篮曲》)
生:慢的,很温柔,宝宝容易睡着。
师:歌曲的名字叫《摇篮曲》,它有着温柔、亲切的特点,曲调平静、优美,充满了妈妈对孩子的祝福和爱。
“未成曲调先有情。”因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和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歌曲所要表现的艺术情景,并产生演唱的欲望。在这个导入中,教师以情动人,引导学生感受母爱,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音乐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问题导入中融入新课。通过对比欣赏,初步了解摇篮曲的体裁及风格,将这种安宁、温馨的气氛贯穿于整节课之中。这样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语言的设计,始终指向一种课堂情境状态——“温馨和深切的爱”。师生在活动中共同体验温馨的画面和母爱的伟大。
例,课例《摇船调》在导入环节对“摇船寻趣”这一教学基调的弥漫和呈现。
2.感受旋律
①听音乐《摇船调》伴奏让学生感受音乐旋律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音乐,请你听听,这段音乐给你怎样的感觉?
师生交流。
师:今天老师就用这段音乐带你们来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让我们坐上一艘小船,去游览那里的风景。(师生随音乐摇摆)
②学唱歌曲衬词部分
师:我们小船向上游走的时候,碰到了一些阻力,我们就要齐心协力,请你们和我一起来唱船工号子……(师唱生合) ③猜谜游戏
师:船安全地靠到了岸边,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师用双响筒伴奏提问,生用相同的节奏来回答谜底。)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教者从“对答”到“对歌”梯田式展开教学设计,凭借歌曲摇船式的旋律带学生走入水乡,在船儿的摇摆中体验4/4拍的节奏,感悟“摇船”的韵律美,通过“小船长”的角色激发学生的游戏热情和合作的意识,猜谜游戏配以节奏和歌词创编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一问一答的特点与乐趣,将“摇船寻趣”贯穿于整个课堂,在入情入境中解决了第二乐段衬词的学唱及一字多音的难点。
三、拓展延情,渲染基调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摇篮曲》通过课堂导入和歌曲教唱,“温馨和深切的爱”这一教学情感色彩已呈现课堂,洋溢在孩子们心中的已是浓浓的母爱,但爱不仅只有母爱,还有父爱和对祖国母亲的爱,如何使这一基调得之升华,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让他们从单纯的母爱延伸至父爱进而升华至对祖国妈妈的爱,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延情,渲染基调。
活动一:聆听感知——赏《摇篮曲》
师:《摇篮曲》不仅有妈妈唱的,还有爸爸唱给宝宝听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号称“海豚音”的乌克兰籍音乐家维塔斯為女儿演唱的《摇篮曲》。(学生聚精会神地欣赏视频,感受着浓浓的父爱)
活动二:抒发情感——颂《摇篮曲》
师:以摇篮曲命名的歌曲有很多种,但它们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爸爸妈妈对你们的爱,对你们的祝福和希望。此时此刻,摄像机悄悄地打开了,正在为我们记录这美好的时刻,让我们用自己创作的歌词,用美丽的小诗,用饱含深情的歌声向爸爸妈妈表达你们心愿!(师生用音乐剧的方式,将诵《摇篮曲》、唱《摇篮曲》、创《摇篮曲》、说《摇篮曲》融入音乐剧中,表达对父母的爱和祝福)
师:除了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伟大的母亲——我们的祖国妈妈。在祖国妈妈的怀抱里,我们幸福地成长着,我们只有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播放歌曲《国家》,师生包含深情地演唱)
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课堂一定不会是好的课堂。《摇篮曲》拓展部分的设计,教师站在“温馨和深切的爱”的设计基调上,充分尊重音乐课的特性,运用语言、歌唱、创作等教学手段,拓展延情,渲染基调,使课堂始终在温馨和爱的情境中进行和升华。
再看课例《摇船调》执教者在本节课拓展环节对基调的渲染:
师:《摇船调》是一首台湾童谣,台湾的小朋友在玩这个问答游戏时,和我们有点不一样,他们是用闽南语来演唱的,老师恰好学了一点闽南语,教教你们。(师教读“什么”、“圆圆”等闽南语,生好奇地模仿)
师:说的好玩,唱的更好玩,我们来唱唱看。(老师弹琴,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开心地体验用闽南语演唱歌曲)
师:台湾的小朋友喜欢用方言对答的形式来玩他们的童谣,据我所知,客家的小朋友也很喜欢玩这样的问答游戏,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客家童谣,老师念给你们听听,但我有一个要求,老师念一句,你们跟一句。
生生之间一问一答体验客家童谣《一只老鼠》。
师:胡老师小时候也经常玩这样的问答游戏,我的家乡在浙江的温州,温州被誉为全国最难说的方言,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用温州方言来玩的问答游戏,请你们听听。(师生新奇地观赏《问姓谣》)
音乐的情感语境,应从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摇船调》一课在基调的呈现、情感的弥漫中,孩子们已仿佛置身于山清水秀的美好景色中,轻摇小船、快乐对歌,教者在拓展环节通过闽南语演唱体验原汁原味的台湾歌曲,学习客家“问答”童谣回味母语,欣赏温州童谣拓展欢乐,不仅让孩子体验了中国民间多彩的问答童谣,感受了音乐之美,更呈现了“摇船寻趣”融情入境的趣味课堂。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基调,将作品的风格和情感贯穿融入整个课堂,就能更好地践行智慧课堂的理念,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会唱歌”“慧欣赏”的音乐学习道路上越走越好。让我们的课堂呈现出鲜明、统一的基调,从而助推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三年级下册)[S].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四年级下册)[S].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关键词】教学基调;智慧课堂;定位基调;呈现基调;渲染基调
观一节好课,常有淋漓尽致之快感,让人不禁拍案叫绝。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中《打麦号子》《母鸡叫咯咯》《打枣》等课就给了观课者如此感受。观其课,不仅是经典音乐与教师教学风格之美完美的结合,不仅是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巧妙适切的有效,更是其教学设计与整节课的基调浑然天成。细细思考,这是因为执教者在备课时,不仅研读了文本,研究了学情,更是在确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基调上进行了成功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把握住了整节课的总体特点,使执教者、观课者都感受到和谐统一的步伐、一气呵成的流畅和智慧课堂呈现的精彩。
基调即是风格、主要感情等,任何一篇作品,都应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一节课教学基调的确定,是执教者基于对作品深刻理解后,从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方面展开设计所呈现的教学特点。踏着课改的步伐,走在智慧课堂的探究路上,音乐教学已不满足于让学生“唱会歌”“唱好歌”,而是如何将一首歌的风格和情感贯穿融入整个课堂,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生的心灵,从而助推学生“会唱歌”。既然教学基调的把握如此重要,我们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打造好“定位基调”“呈现基调”和“渲染基调”这三步曲,并将之巧妙运用到课堂中。
一、研读文本,定位基调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一首凝聚着作曲家心血的音乐作品,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就已经付诸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教材是教师课堂核心教学材料,教师只有通过研读文本才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作品的体裁、主题、结构及音乐要素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抓住歌(乐)曲最具特点的地方,定位基调,展开教学。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5课汪玲、杨存德作曲的《摇篮曲》是一首6/8拍的歌曲。曲调优美流畅,婉转动听,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母亲轻轻摇动摇篮,哄宝宝入睡的温馨画面。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们会发现,歌曲《摇篮曲》这个作品要描绘的音乐意境是“温馨、深切的爱”。因此,在对作品深刻把握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甚至包括教师的教学体态、教学语言的设计都会紧紧围绕“温馨和深切的爱”这一审美情感色彩来展开,使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到活动、资源等方面都具有了统一的风格特点。基调的确定使整节课形成了“爱”的主线,再通过导、唱、赏、展、颂《摇篮曲》这一音乐与情感相融,音乐审美与音乐知识、技能共进教学板块的设计,层层深入,使学生不但能感受音乐之美,更在情感体验中深入理解摇篮曲,理解“爱”的意义。
在全国中小学音乐名师高效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中,胡颖老师执教的课例《摇船调》是一首流行在台湾地区的,深受汉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曲。通过研读文本,教者抓住了歌曲的三个特点:1.它是一首台湾民歌,水乡是背景,对歌是特色;2.4/4船歌式旋律,歌曲富有水波荡漾、船儿摇摆的韵律感和动感;3.小船、流水,童年乐趣让人产生无限感慨。从而确定了“摇船寻趣”为贯穿歌曲教学的的基调,形成了“童趣”主线,在唱、玩、念中唱出了童年摇船对歌的美景,感受了童年游戏的快乐和幸福。
二、弥漫入情,呈现基调
教学基调的确定,教学主线的设计,仅仅为教者梳理了思路,如何将这教学基调所赋予的教学情感色彩弥漫课堂,感染师生,这就看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巧妙呈现基调。
例,课例《摇篮曲》在导入环节对“温馨和深切的爱”这一教学基调的弥漫和呈现:
1.渲染情境——导《摇篮曲》
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妈妈正在抱着她的孩子,很温馨……
师:看,宝宝在妈妈的关爱中,幸福地成长着,有些还在妈妈的怀抱中做着甜甜的美梦呢。
师:瞧,这个宝宝怎么了?
生:他哭了!
师:宝宝一直不能入睡,让妈妈可紧张了,假如你是宝宝的爸爸或者妈妈,你有什么办法能让他安静下来,慢慢地睡着呢?
生:抚摸他、唱摇篮曲。
师:听,用哪首歌曲可以哄他入睡?(分别播放快速版《摇篮曲》和抒情版《摇篮曲》)
生:慢的,很温柔,宝宝容易睡着。
师:歌曲的名字叫《摇篮曲》,它有着温柔、亲切的特点,曲调平静、优美,充满了妈妈对孩子的祝福和爱。
“未成曲调先有情。”因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和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歌曲所要表现的艺术情景,并产生演唱的欲望。在这个导入中,教师以情动人,引导学生感受母爱,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音乐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问题导入中融入新课。通过对比欣赏,初步了解摇篮曲的体裁及风格,将这种安宁、温馨的气氛贯穿于整节课之中。这样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语言的设计,始终指向一种课堂情境状态——“温馨和深切的爱”。师生在活动中共同体验温馨的画面和母爱的伟大。
例,课例《摇船调》在导入环节对“摇船寻趣”这一教学基调的弥漫和呈现。
2.感受旋律
①听音乐《摇船调》伴奏让学生感受音乐旋律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音乐,请你听听,这段音乐给你怎样的感觉?
师生交流。
师:今天老师就用这段音乐带你们来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让我们坐上一艘小船,去游览那里的风景。(师生随音乐摇摆)
②学唱歌曲衬词部分
师:我们小船向上游走的时候,碰到了一些阻力,我们就要齐心协力,请你们和我一起来唱船工号子……(师唱生合) ③猜谜游戏
师:船安全地靠到了岸边,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师用双响筒伴奏提问,生用相同的节奏来回答谜底。)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教者从“对答”到“对歌”梯田式展开教学设计,凭借歌曲摇船式的旋律带学生走入水乡,在船儿的摇摆中体验4/4拍的节奏,感悟“摇船”的韵律美,通过“小船长”的角色激发学生的游戏热情和合作的意识,猜谜游戏配以节奏和歌词创编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一问一答的特点与乐趣,将“摇船寻趣”贯穿于整个课堂,在入情入境中解决了第二乐段衬词的学唱及一字多音的难点。
三、拓展延情,渲染基调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摇篮曲》通过课堂导入和歌曲教唱,“温馨和深切的爱”这一教学情感色彩已呈现课堂,洋溢在孩子们心中的已是浓浓的母爱,但爱不仅只有母爱,还有父爱和对祖国母亲的爱,如何使这一基调得之升华,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让他们从单纯的母爱延伸至父爱进而升华至对祖国妈妈的爱,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延情,渲染基调。
活动一:聆听感知——赏《摇篮曲》
师:《摇篮曲》不仅有妈妈唱的,还有爸爸唱给宝宝听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号称“海豚音”的乌克兰籍音乐家维塔斯為女儿演唱的《摇篮曲》。(学生聚精会神地欣赏视频,感受着浓浓的父爱)
活动二:抒发情感——颂《摇篮曲》
师:以摇篮曲命名的歌曲有很多种,但它们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爸爸妈妈对你们的爱,对你们的祝福和希望。此时此刻,摄像机悄悄地打开了,正在为我们记录这美好的时刻,让我们用自己创作的歌词,用美丽的小诗,用饱含深情的歌声向爸爸妈妈表达你们心愿!(师生用音乐剧的方式,将诵《摇篮曲》、唱《摇篮曲》、创《摇篮曲》、说《摇篮曲》融入音乐剧中,表达对父母的爱和祝福)
师:除了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伟大的母亲——我们的祖国妈妈。在祖国妈妈的怀抱里,我们幸福地成长着,我们只有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播放歌曲《国家》,师生包含深情地演唱)
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课堂一定不会是好的课堂。《摇篮曲》拓展部分的设计,教师站在“温馨和深切的爱”的设计基调上,充分尊重音乐课的特性,运用语言、歌唱、创作等教学手段,拓展延情,渲染基调,使课堂始终在温馨和爱的情境中进行和升华。
再看课例《摇船调》执教者在本节课拓展环节对基调的渲染:
师:《摇船调》是一首台湾童谣,台湾的小朋友在玩这个问答游戏时,和我们有点不一样,他们是用闽南语来演唱的,老师恰好学了一点闽南语,教教你们。(师教读“什么”、“圆圆”等闽南语,生好奇地模仿)
师:说的好玩,唱的更好玩,我们来唱唱看。(老师弹琴,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开心地体验用闽南语演唱歌曲)
师:台湾的小朋友喜欢用方言对答的形式来玩他们的童谣,据我所知,客家的小朋友也很喜欢玩这样的问答游戏,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客家童谣,老师念给你们听听,但我有一个要求,老师念一句,你们跟一句。
生生之间一问一答体验客家童谣《一只老鼠》。
师:胡老师小时候也经常玩这样的问答游戏,我的家乡在浙江的温州,温州被誉为全国最难说的方言,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用温州方言来玩的问答游戏,请你们听听。(师生新奇地观赏《问姓谣》)
音乐的情感语境,应从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摇船调》一课在基调的呈现、情感的弥漫中,孩子们已仿佛置身于山清水秀的美好景色中,轻摇小船、快乐对歌,教者在拓展环节通过闽南语演唱体验原汁原味的台湾歌曲,学习客家“问答”童谣回味母语,欣赏温州童谣拓展欢乐,不仅让孩子体验了中国民间多彩的问答童谣,感受了音乐之美,更呈现了“摇船寻趣”融情入境的趣味课堂。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基调,将作品的风格和情感贯穿融入整个课堂,就能更好地践行智慧课堂的理念,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会唱歌”“慧欣赏”的音乐学习道路上越走越好。让我们的课堂呈现出鲜明、统一的基调,从而助推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三年级下册)[S].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四年级下册)[S].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